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叶望云

作品数:47 被引量:467H指数:14
供职机构: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基金资助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2篇期刊文章
  • 4篇专利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0篇医药卫生
  • 4篇生物学

主题

  • 13篇热毒
  • 12篇热毒清
  • 12篇内毒
  • 12篇内毒素
  • 9篇细胞
  • 7篇中药
  • 5篇血管
  • 5篇血管内凝血
  • 5篇胎儿
  • 5篇凝血
  • 5篇清热
  • 5篇清热解毒
  • 5篇解毒
  • 4篇胆固醇
  • 4篇胆固醇酯
  • 4篇脂蛋白
  • 4篇死因
  • 4篇抗内毒素
  • 4篇坏死
  • 4篇坏死因子

机构

  • 22篇同济医科大学...
  • 21篇华中科技大学
  • 10篇同济医科大学
  • 3篇德国明斯特大...
  • 2篇华中科技大学...
  • 2篇内蒙古蒙医学...
  • 1篇广州中医药大...
  • 1篇广东省中医院
  • 1篇同济医科大学...
  • 1篇江西中医学院

作者

  • 47篇叶望云
  • 36篇李鸣真
  • 22篇陆付耳
  • 12篇黄光英
  • 11篇王开富
  • 6篇舒沪英
  • 6篇杨明炜
  • 6篇徐丽君
  • 5篇杨明炜
  • 5篇林宝英
  • 4篇方建国
  • 4篇钱振坤
  • 4篇徐丽君
  • 3篇邹欣
  • 3篇蒋平
  • 3篇王文清
  • 3篇邓益明
  • 3篇叶望云
  • 2篇林宝英
  • 2篇凌霞珍

传媒

  • 11篇同济医科大学...
  • 5篇中国危重病急...
  • 3篇中国中西医结...
  • 3篇中国病理生理...
  • 3篇中西医结合杂...
  • 1篇中国实验方剂...
  • 1篇浙江中西医结...
  • 1篇微循环学杂志
  • 1篇中国现代医学...
  • 1篇中国老年学杂...
  • 1篇现代中西医结...
  • 1篇中国临床医生...
  • 1篇中国微循环
  • 1篇中西医结合肝...
  • 1篇中国医院药学...
  • 1篇中国中医急症
  • 1篇中国运动医学...
  • 1篇广州中医药大...
  • 1篇中国心血管杂...
  • 1篇中国中医基础...

年份

  • 1篇2006
  • 2篇2005
  • 2篇2004
  • 1篇2003
  • 2篇2002
  • 4篇2001
  • 4篇2000
  • 7篇1999
  • 3篇1998
  • 4篇1997
  • 4篇1996
  • 2篇1995
  • 3篇1994
  • 1篇1993
  • 3篇1991
  • 2篇1990
  • 2篇1989
4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一种清热解毒抗感染中药的制备方法
一种清热解毒抗感染中药的制备方法,以金银花、大青叶、蒲公英、鱼腥草为原料,按1∶1∶1∶1的重量配比制成药剂,具有清热解毒、清肺凉血、消肿排脓、利尿通淋作用,药效学研究证明其能抗菌、抗病毒、抗内毒素、解热、抗炎,并能调节...
李鸣真叶望云方建国陆付耳王文清杨明炜蒋平王开富徐丽君
文献传递
三种温病治法制剂干预家兔内毒素血症疗效特点的比较研究
2002年
目的比较及分析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和养阴增液三种温病治法制剂抗内毒素效应的特点。方法以大肠杆菌内毒素EColiO111B4 静脉注射建立家兔内毒素血症模型 ,并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清热解毒组、活血化瘀组、养阴增液组 ,后三组动物分别给予相应治法的注射液进行干预 ,另设正常对照组。采用动态比浊鲎试验法定量检测血浆内毒素 (EXT)浓度 ;常规计数血白细胞(WBC)、血小板 (PLT)及检测凝血酶原时间 (PT)、凝血酶时间(TT) ,以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 -α(TNF -α)、白细胞介素 -1β(IL -1β)、内皮素 -1(ET -1)以及前列环素(PGI2)水平。结果与模型对照组比较 ,各治疗组血浆内毒素水平无显著性差异 ,但三治疗组血清中由内毒素诱生的炎性细胞因子水平和血管活性介质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清热解毒组家兔血清TNF -α、IL -1β 降低最为显著 (均P<0.01) ,活血化瘀组改善ET -1、PGI2 最为明显 (分别为P<0.05 ,P<0.01) ,而养阴增液组前两者的功效兼而有之。结论三种温病治法制剂均具有一定的抗内毒素效应 ,但其治疗内毒素血症的作用环节及机理方面各具特点 。
王开富陆付耳徐丽君邹欣杨明炜李鸣真叶望云
关键词:家兔内毒素血症中药配伍疗效活血化瘀养阴增液
热毒清的拆方研究──体内及体外对内毒素的影响被引量:26
1996年
从体内、外观察复方热毒清及其各单味药对内毒素的影响。结果显示:热毒清具有①体外能裂解大肠杆茵O111B4内毒素的网状结构;②体内能减少家兔内毒素性播散性血管内凝血肾小球微血栓的形成;③减轻内毒素引起的家兔发热反应,与模型组比较,均为P<0.01。而单味药中大青叶和鱼腥草只具有①②两项作用,金银花具有②③两项作用,蒲公英只具有第③项作用。表明复方的整体作用要优于各单味药。
杨明炜李鸣真叶望云张艳萍林宝英徐丽君
关键词:清热解毒药内毒素热毒清方剂
中医“清热解毒法”实质的研究被引量:61
2000年
李鸣真叶望云陆付耳
关键词:清热解毒法温热病中医药疗法
金叶败毒冲剂抗内毒素作用研究被引量:16
1996年
体外电镜观察金叶败毒冲剂(JY)能裂解大肠杆菌O111B4内毒素的网状结构,体内病理检查JY能够减少内毒素性家兔DIC肾小球微血栓的形成。
杨明炜李鸣真叶望云林宝英
关键词:抗内毒素作用微血栓肾小球DIC裂解
家兔内毒素性DIC病理过程中的自由基反应与红细胞膜损伤被引量:7
1993年
本实验用内毒素诱导家兔Shwartzman反应为DIC模型,以分子生物力学、生物化学检测方法,对该病理过程中自由基反应与红细胞膜损伤关系进行了研究,以进一步探讨自由基反应在内毒素DIC病理机制中的作用。结果表明:模型组红细胞膜LPO含量(0.285±0.063)、膜脂质微粘度(η,3.008±0.112)与对照组(0.214±0.055;η,2.688±0.117)比较明显增高(P<0.05;P<0.001),而红细胞SOD活力(1632.16±354.98)与对照组(2194.32±410.31)比较明显降低(P<0.02)。相关分析表明:红细胞LPO含量与红细胞SOD活力呈明显负相关(r=-0.686;P<0.05),与红细胞膜脂微粘度呈明显正相关(r=0.552,P<0.05)。提示内毒素性DIC时,红细胞膜损伤的主要因素除内毒素直接作用外,与自由基在膜上发生的过氧化反应有关,并可能是促进DIC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敖杰男倪静波钱振坤叶望云舒沪英李鸣真
关键词:血管内凝血自由基红细胞
热毒清抗内毒素DIC家兔肝细胞和线粒体过氧化损伤的实验研究被引量:18
1991年
本实验采用内毒素所致家兔 DIC 模型,检测肝组织及线粒体脂质过氧化物(LP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结果表明模型组 LPO明显升高(P<0.01),SOD 及 GSH-Px 活性明显下降(P<0.01);而热毒清治疗组 LPO 增高不明显(P<0.05),SOD 及 GSH-Px 活性亦不下降(P>0.05)。提示:在内毒素 DIC 时,肝细胞及线粒体对自由基清除功能下降、脂质过氧化损伤较重;而热毒清制剂在内毒素 DIC时,增强了对自由基的清除功能,防止了过氧化损伤,对保护肝细胞和线粒体起到了良好作用。
邓泽明叶望云李鸣真
关键词:内毒素热毒清实验药理学
健胎液对IUGR孕鼠红细胞膜脂流动性的影响
2001年
目的 :观察健胎液对胎儿宫内发育迟缓 (IU GR)孕鼠红细胞膜脂流动性的影响。方法 :采用被动吸烟方法建立IUGR动物模型 ,运用荧光偏振度测定和内标比色等研究方法 ,检测正常对照组、IU GR组、IUGR加健胎液组 (用药组 )红细胞膜脂流动性的变化 ,同时观察胎鼠体质量变化及肝脏病理学变化。结果 :IUGR组红细胞膜脂流动性降低、胎鼠体质量降低、肝脏病理学变化明显。结论 :胎儿宫内发育迟缓的发生和胎盘微循环障碍密切相关 ,膜脂流动性的改变可能是其中原因之一 ,健胎液防治 IU GR的原因可能与改善膜脂流动性有关。
徐珉舒益民黄光英叶望云
关键词:胎儿宫内发育迟缓膜脂流动性健胎液
健脾补肾方改善实验动物学习记忆功能的研究被引量:1
1999年
为观察健脾补肾方对实验动物学习记忆功能的影响,采用避暗法、跳台法和水迷路法研究健脾补肾方对正常幼龄小鼠被动反应、氢溴酸东莨菪碱所致小鼠记忆获得障碍、戊巴比妥钠所致小鼠方向辨别障碍、400ml/L乙醇所致小鼠记忆再现障碍的影响。结果表明:健脾补肾方能减少正常幼龄小鼠5min内学习试验及记忆测验的错误次数(P<0.05,P<0.01),可提高戊巴比妥钠造成的方向辨别障碍模型小鼠的正确反应平均数和正确反应百分率;亦可延长氢溴酸东莨菪碱和乙醇所致记忆获得与再现障碍模型小鼠的记忆潜伏期,降低5min内错误次数(P<0.05,P<0.01)。这说明健脾补肾方能增强正常动物的记忆功能,对药物所致动物记忆障碍有改善作用。
黄光英陆付耳杨光杨光杨明炜杨明炜方建国叶望云邹欣
关键词:健脾补肾方学习记忆记忆障碍
胆固醇酯转运蛋白变异体Ile405Val及其对HDL代谢的影响被引量:6
1999年
通过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扩增胆固醇酯转运蛋白(CETP)基因,继而采用荧光直读法测定CETP基因DNA序列,首次发现一频发CETP基因突变点,即CETP第405位异亮氨酸残基(Ile)为缬氨酸残基(Val)取代(Ile405Val)。用分子流行病学方法进一步研究表明该CETP基因变异体在德意志和意大利人群中出现频率显著不同(0.30vs0.40,P<0.01),但均与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的升高密切相关(均为P<0.01)。
陆付耳黄光英李鸣真叶望云
关键词:胆固醇酯转运蛋白CETP高密度脂蛋白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