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11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8篇文学
  • 3篇语言文字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2篇颠覆
  • 2篇英文
  • 2篇小说
  • 2篇美国文学
  • 2篇康拉德
  • 2篇华人形象
  • 2篇MY
  • 1篇道德
  • 1篇道德批判
  • 1篇新批评
  • 1篇性暗示
  • 1篇修辞
  • 1篇虚荣
  • 1篇英美新批评
  • 1篇英语
  • 1篇英语诗
  • 1篇英语诗歌
  • 1篇语法
  • 1篇语法特点
  • 1篇语法现象

机构

  • 10篇广西大学
  • 9篇郧阳师范高等...

作者

  • 12篇吴光军
  • 7篇祝东江
  • 2篇马静
  • 2篇陈梅
  • 1篇方圆
  • 1篇熊潇

传媒

  • 5篇郧阳师范高等...
  • 1篇文教资料
  • 1篇忻州师范学院...
  • 1篇怀化学院学报
  • 1篇重庆科技学院...
  • 1篇科技信息
  • 1篇吉林省教育学...

年份

  • 1篇2011
  • 4篇2010
  • 5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7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海斯特人物形象对帝国罗曼司英雄形象的颠覆
2010年
以康拉德小说《胜利》中的主人公海斯特为例,从三个方面分析了海斯特人物形象对传统帝国罗曼司英雄人物形象的颠覆:形象、信仰、事业。通过探讨康拉德小说对帝国罗曼司脸谱化人物建构模式的反叛,揭示出康拉德对帝国罗曼司逃避主义的反思,以及作者对帝国殖民绝对真理的怀疑与思考。
马静吴光军
关键词:海斯特骑士精神
不同版本“小红帽”之意义阐释与对比研究
2009年
对于"小红帽"意义的挖掘,试图比较几个具有代表意义的版本,从不同的诸如新批评中的细读法、女权主义、解构主义等文学批评理论的角度,对其进行对比和解读,向读者昭示了隐藏在简单童话背后的男权意识形态,权利层级结构和后现代批评思想。
祝东江吴光军马静
关键词:性暗示女权主义批评
对20世纪西方新修辞学理论中一些观点的思考被引量:1
2010年
本文从西方新修辞学的复兴谈起,试图对修辞是什么做出思考。在思考的过程中指出了对修辞存在的偏狭认识,并讨论了修辞行为、修辞活动的有意识与无意识、修辞与真理。通过这些讨论,意在指出20世纪西方修辞学理论中的一些观点对于深化我们对修辞的认识是大有裨益的。
祝东江吴光军
关键词:修辞
论19世纪下半叶美国文学中否定的华人形象——以诗歌John Chinaman,My Jo为例
2010年
19世纪美国文学中华人负面形象的大量涌现并不是19世纪的必然结果,而是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选择性建构,是黄祸论、他者迫害妄想狂、宣泄情绪和政治运作的综合结果。所以,从形象学的角度来看,John Chinaman,My Jo这首诗歌的出现是对华人文化或者社会的想象和幻象,是一种社会集体想象物的复制品,是把华人做差异性描述和他者化后的,采用象征性套语定型化的产物,因而19世纪下半叶美国文学中华人负面形象的出现主要是文化建构的结果,具有被注视性和提供主体反思的特性。
吴光军陈梅
关键词:美国文学华人
论《胜利》对帝国罗曼司的颠覆
约瑟夫·康拉德的小说《胜利》自1915年出版以来,引起了F.R.Leavis,ArnoldDavidson和DavidLodge等外国评论家的注意。他们都不约而同地将《胜利》列为“经典之作”和“直面生活缺憾和无奈的”的伟...
吴光军
关键词:约瑟夫·康拉德小说风格
文献传递
康拉德小说《胜利》中的“非人”形象——试论琼斯先生的“非人”形象建构及原因
2009年
在众多的关于康拉德小说的翻译作品之中鲜见对《胜利》的翻译之作,而在国内对这部小说作出专门批评研究的更是少之又少。因此,本文从《胜利》这部小说中的“非人”形象出发。讨论小说作者是如何通过描述来刻画这些“非人”形象.并借用东方主义的一些观点来论述建构背后可能的原因。
吴光军
关键词:他者化
试论英语诗歌中的语法特点被引量:1
2007年
英语诗歌对于初学者具有较大的理解和欣赏难度,但英语诗歌的学习并非无径可循。如果了解了诗歌中的语法特点,就可以找到使学生和读者更快速有效的理解欣赏诗歌,使传授者更好的教授英语诗歌欣赏这门课程的途径。
吴光军祝东江
关键词:语法现象
试论十九世纪下半叶美国文学中否定的华人形象——以诗歌John Chinaman,My Jo为例
2009年
从John Chinaman,My Jo这首诗歌出发,不难发现其中刻画的否定的华人形象,亦可以在十九世纪下半叶的美国文学,诸如杰克·伦敦和布莱特·哈特等人的作品中发现华人负面形象的印证。本文意在指出,十九世纪美国文学中华人负面形象的大量涌现并不是十九世纪的必然结果,而是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选择性建构,是黄祸论、他者迫害妄想狂、宣泄情绪和政治运作的综合结果。所以本文作者认为,从形象学的角度来看,John Chinaman,My Jo这首诗歌的出现是对华人文化或者社会的想象和幻象,是一种社会集体想象物的复制品,是把华人做差异性描述和他者化后的,采用象征性套语定型化的产物,因而十九世纪下半叶美国文学中华人负面形象的出现主要是文化建构的结果,具有被注视性和提供主体反思的特性。
吴光军陈梅
关键词:文化建构幻象套语
神女之争与爱情的背叛——从英美新批评的角度看Sonnet:To Science和The Violet
2009年
美国诗人艾伦.坡(Edgar Allan Poe)和英国诗人瓦尔特.司各特(Walt Scott)的诗歌无疑拥有着巨大的魅力和广泛的读者。用英美新批评中语义分析呈现的张力、隐喻、反讽、悖论和复义为主要手段,来解读艾伦.坡的Sonnet-To Science和瓦尔特.司各特的The Violet这两首诗歌,发现前者呈现的是理性导向的科学主义和感性为基础的人文关怀之争斗,而后者是对爱情背叛的控诉。
祝东江吴光军熊潇
关键词:英美新批评背叛
《名利场》——道德批判之书(英文)
2008年
威廉.M.萨克雷通过他的小说《名利场》刻画了一组组生动的人物形象,描绘了他所生活的时代的各个阶层的生活状态.通过这些人物形象以及各个阶层的生活状态来阐述《名利场》是一部社会道德批判小说.
吴光军祝东江
关键词:道德虚荣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