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伟薇
- 作品数:24 被引量:20H指数:2
- 供职机构:集美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哲学宗教文化科学艺术更多>>
- 非基督教运动与冰心的创作转向
- 冰心最初以"五四"新文化运动作家与基督教新文艺运动作家的双重身份登上文坛,创作了大量信仰话语、启蒙话语、革命话语和谐共生的作品。经历非基督教运动之后,冰心创作出现了20年代中后期的沉默与30年代的转向,信仰话语与马克思主...
- 周伟薇
- 关键词:非基督教运动中国现代文学
- 文献传递
- 伴侣物种、“SF”叙事与“特拉波利斯”时空——唐娜·哈拉维后人类主义之生态乌托邦叙事研究
- 2024年
- 受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生物多样性丧失等问题的影响,著名的后人类学者唐娜·哈拉维在其“赛博格”理论的基础上加以拓展和超越,进而提出“伴侣物种”理论。“伴侣物种”理论对物种孤立性与纯粹性进行批判,强调物种间相互性,以破除二元对立和人类中心主义,消弭人类与非人类的界限,并成为哈拉维的叙事主题之一。同时,哈拉维极具代表性地将叙事纳入理论,以故事建构理论,进一步延伸“SF”叙事理论的内涵。除此之外,她还在“SF”叙事理论中建立起叙事的乌托邦——“特拉波利斯”时空,身为主角的“伴侣物种”通过基因技术彼此交织,从而形成一套以“伴侣物种”为主题的完整叙事策略,以独特的跨学科视角给生态文学、生态伦理学以及后人类主义等研究带来全新的思路。
- 周伟薇吕一杨
- 朝向共同体的后人类快乐伦理——布拉伊多蒂后人类伦理研究被引量:7
- 2022年
- 后人类快乐伦理关乎人类共同体,但又远远超过人类这一物种,趋向更为广大的生命共同体。布拉伊多蒂以新斯宾诺莎主义活力物质一元论为哲学基础,以普遍生命力的整体性为基本原则,提出一个由人类和非人类、生态基础和技术中介的共同物质构成生命共同体的大胆理论架设。在一个充满了负面恐慌情绪的时代,她以行动主义的姿态,提出超乎人类单纯物种、趋向生命统一体的后人类快乐伦理。这一伦理观念倡导平等、积极、喜悦、肯定、和平和可续性,探求集体主体的快乐本质,以及各主体间强化合作、增强潜能的实现路径,倡导将负面影响进行积极转化以创造未来,彰显了后人类伦理的肯定、创造、联合与转化的特性,并导向新的生命共同体的质的飞跃。
- 周伟薇王峰
- 关键词:后人类共同体
- 中国现代美学史写作范式的考察--兼评杨春时《中国现代美学思潮史》
- 周伟薇
- 生态美学视域下的许地山创作
- 2013年
- 许地山的创作呈现出鲜明的生态美学特征,具体表现在世界的返魅、反人类中心主义与生态自我三个方面。其创作显现的生态美学特征植根于深厚的宗教文化土壤,尤其是基督教与佛教。基督教与佛教构成了其创作的神学基础,并给予其创作深层的理论底蕴和书写动力。
- 周伟薇
- 关键词:生态美学许地山生态自我
- 后人类批判理论被引量:6
- 2023年
- 我们正在经历后人类社会转向以及后人类学术爆炸。在众多后人类思想运动与学派中,罗西·布拉伊多蒂提出了“后人类批判理论”这一新型话语,力图在轻率乐观与技术悲观之间取得平衡。该理论三个基质分别为:第一,拒绝“封闭”的思维体系;第二,反对形形色色主体观(人本主义、泛人类主义、超人类主义等);第三,充分考量当代情况,特别是全球经济发达资本主义的快速变化、科学-技术结构以及整个社会的高度风险等。在此基础上,布拉伊多蒂提出一种建基于新唯物主义一元本体论的游牧主体观,它以佐伊为中心,强调具身性、关系性、横向性和肯定性,拒绝同一性与他者性的二元逻辑,强调差异的积极性,呼吁建立基于集体感与责任感的后人类伦理,呼吁未完形的“我们”共同携手生成世界。
- 罗西·布拉伊多蒂周伟薇韦施伊(校)
- 关键词:新唯物主义
- 1920年代非基督教运动与许地山的回应被引量:2
- 2017年
- 20世纪20年代,中国爆发了声势浩大的非基督教运动,许多文化精英和社会团体都厕身其间。在运动伊始,许地山分别做了《宗教的生长与灭亡》(1922)、《我们要什么样的宗教?》(1923)的演讲,直接回应了非基督教运动,并参与了北京缸瓦市伦敦会改建为中华教会这一基督教本色化过程。在运动高潮期,民族主义情绪高涨,许地山撰写《反基督教的中国》(1927),考察中国反基督教的原因和过程,检审中国的文化历史心理结构。在举国伐耶的时代,许地山保持了独立的思考,坚持神圣超越价值的追求。
- 周伟薇
- 关键词:许地山非基督教运动民族主义
- 关于“真实”的历史建构与知识者的身份认同——现代小说叙述人称策略的变迁及其思想史意义被引量:1
- 2014年
- 作为叙述修辞的基本要素,叙述人称在很大程度上参与了小说对"真实"的建构和表现。在某些特定的历史时期,人称策略一方面呈现出历史语境对于"真实"内涵的潜在规定;另一方面,在更深隐的层面往往又与承担叙述使命的知识阶层的身份认同密切相连。对中国现代小说来说,从"五四"新文学的个性解放思潮向三、四十年代以后的大众化、民族化转型的这三个十年,人称策略的选用及变迁无疑在这两个方面都具有典型性,这将为我们理解中国现代文学场域的复杂性提供一个意味深长的视角。
- 谢慧英周伟薇
- 关键词:现代小说知识者身份认同
- 数字化生存的中国现状与实践思考
- 2024年
- 当代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带来人类生存方式的根本转型,并对人类文明结构产生本体性的影响。以中国为例,近年来随着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以及新冠疫情的冲击,数字化进程加速,数字技术成为社会系统的重要组织力量,在国家治理和各行业的发展中扮演了核心角色,并深刻影响了人们的工作、生活和休闲方式。数字化生存的中国实践体现为由国家战略引导、企业实践支撑、公众积极参与的全体系性协作共进模式,重塑了经济、社会、文化格局。然而,在迈向全面数字化的“后人类社会”的过程中,我们也需要深入审视和反思技术的内质和技术与人的关系,以避免技术遮盖人类真实生存的风险。
- 郝薇莉谢慧英周伟薇
- 艺术·文化·历史——许通海微雕艺术创作的三个维度被引量:1
- 2020年
- 许通海先生是福建微雕的代表人物,他将"为艺术而雕,为文化而雕,为历史而雕"作为创作之本,形成了小中见大、微中藏精、虚实相生、形意相成的艺术特点;以人文观照自然万物的创新型文化特色;从传统工艺与政治艺术相结合的历史视角进行构思的创作要求。艺术、文化与历史成为了构建许通海微雕艺术大厦的三个维度,三者相互融合、相互成就,共同赋予了许通海刀笔之下方寸顽石惊人的创造力与生命力。
- 李晔周伟薇郑亮倪艺洋
- 关键词:艺术文化微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