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周俊锋

作品数:29 被引量:6H指数:1
供职机构: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22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4篇文学

主题

  • 16篇诗歌
  • 5篇语言
  • 4篇新诗
  • 4篇用典
  • 4篇抒情
  • 4篇写作
  • 3篇意象
  • 3篇语言潜能
  • 3篇诗歌用典
  • 3篇文学
  • 3篇现代汉语诗歌
  • 3篇汉语诗歌
  • 2篇代文
  • 2篇意象群
  • 2篇诗歌创作
  • 2篇诗歌结构
  • 2篇抒情传统
  • 2篇抒情主体
  • 2篇乡土
  • 2篇乡土经验

机构

  • 14篇西南大学
  • 10篇华中科技大学

作者

  • 24篇周俊锋

传媒

  • 3篇文学评论
  • 3篇楚雄师范学院...
  • 2篇诗探索
  • 2篇现代中国文化...
  • 1篇佳木斯大学社...
  • 1篇武汉理工大学...
  • 1篇湖州师范学院...
  • 1篇北京联合大学...
  • 1篇周口师范学院...
  • 1篇长江大学学报...
  • 1篇海南师范大学...
  • 1篇临沂大学学报
  • 1篇江汉学术
  • 1篇中国文学批评
  • 1篇阿来研究
  • 1篇华中学术

年份

  • 4篇2023
  • 2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20
  • 5篇2019
  • 4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 4篇2014
  • 1篇2013
2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现代汉语诗歌用典的原型书写与诗性潜能——基于“凤凰”和“女神”的文学母题
2022年
典故的含义演变逐渐过渡至文学与文化意义的用典,用典因此特指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词语。文学、文化层面的用典普遍存在,相反容易导致研究者对典故书写问题形成某种认识上的遮蔽。典故的书写不单限于痕迹学意义上的历史回溯与文化追忆,更是一种观照当下与面向未来的生命关切,借由“典”与“用”二者关系的切口或能有效地撬动现代汉语诗歌研究某些固化的认知。因此,考察典故书写能够为我们提供一个不同的观看方式,以此来重新审视现代汉语诗歌用典的演进路径和特殊意义。
周俊锋
关键词:文学母题古代故事现代汉语诗歌痕迹学用典历史回溯
读懂与说出:现代汉语诗歌黑暗书写的心理疗救机制
2017年
文学治疗在现当代诗歌领域有着切实的研究意义,特别是面对当代混沌的现代性与社会人文的缺失,心理焦虑与精神压力成为一种社会病,诗歌创作与传播致力于个体心理疏导与社会心理疗救而进行积极探索。诗歌的疏导作用和心理干预,前提在于使读者读懂和产生共鸣。读懂即说出;说出即治疗。诗歌的文本阅读和有效阐释有其自身的界限与难度,在诗歌文本与心理疗救之间,读者读懂并产生共鸣,即帮助诗歌文本说出。文章从现代汉语诗歌中黑暗书写的表象分析出发,揭示黑暗书写的精神实质以及读懂与说出二者间的辩证关系,结合读者的阅读反应与接受心理来进一步阐释诗歌黑暗书写的净化疏导作用与心理疗救机制。
周俊锋
关键词:现代汉诗说出
象征的游移与历史的修辞——也谈多多诗歌写作的技艺与范式
2019年
考察分析多多诗歌文本中"马匹""麦田""北方""土地""犁""梨"几种典型性的诗歌意象集群,能够从微观层面介入诗歌的象征体系和意象结构。当代汉语诗歌的写作成绩,恰恰体现在诗人是否能够恰切地处理好象征的游移与历史的修辞二者间的关系。多多诗歌在处理象征的游移与诗意的含混时独具匠心,利用深度意象来拓展诗歌历史性修辞的思想场域,进而抵达诗歌象征书写与精神反思的高度契合,拓展汉语诗歌语言的的巨大容量与丰富潜力。文章尝试从文本细读的角度,阐释多多诗歌处理象征的游移与历史性修辞的方式方法,重新在技艺与范式问题上理解汉语诗歌词语和意义的创造性潜能。
周俊锋
关键词:范式
断裂性视野下林纾“新人”与“旧人”的身份认同
2014年
对林纾在民初新旧之争中的新旧身份指认,需要一个更为冷静客观的文学和历史切入点,更需要引起注意的是:从民初至"五四"的客观历史语境出发诚难可贵,但可以以一种更为沉潜务实的态度,回归文本,回归林纾本人,了解同人交往,着手历史解剖的横断面,在开放性系统中以断裂性视野关注新旧文人"当时当地"复杂、焦灼的心态、传统文道观念"影响的焦虑"、私人交往等偶然性因素的参与等,重新思考林纾新旧身份认同的矛盾、尴尬及新旧之争的历史现场。
周俊锋
关键词:身份认同
20世纪80年代末诗歌“黑夜”意象群的镜像解读被引量:2
2016年
20世纪80年代末,以北岛、顾城、海子、戈麦等人为代表在诗歌中对"黑夜"意象群的集中关注和表达,既能够凸显探索诗歌理想的紧张感,也隐现着诗人把握社会现实复杂关系的思考能力与认识角度。围绕"黑夜"意象群的象征性、否定性、隐微性写作,80年代末汉语诗歌将审视自我与反思时代紧密联系起来,"黑夜"的抒写成为一种自我认识的手段。以"黑夜"意象群构造的特殊情境作为考察对象,阐释"黑夜"艺术母题的内涵,从诗歌技艺角度分析呈现"黑夜"作为精神书写的矛盾体所具有的丰富复杂性。
周俊锋
关键词:意象群诗歌结构镜像自我
雪域的哀吟与自然的隐秘:列美平措诗歌读札
2020年
守望和流离,无论是对脚下土地的坚守,还是为了精神追寻的远航,在很大程度上有着同样一种挚诚与热爱。何其芳在《树荫下的默想》一文中感喟,"是什么在驱策着我?是什么使我在稍稍安定的生活里便感到十分忧悒"①,精神的羁旅与思想的摇荡给了诗人最敏锐的感官,那无声的土地却使人备尝内心的苦闷煎熬,也正如列美平措的诗歌所言,"诗人最大的悲哀/来自莫名其妙的忧郁"②。作为藏族诗人的列美平措对川西这片土地无疑爱得深沉,"雪域圣地"有着词语之外的深沉与肃穆,然而宗教内涵与精神书写也可能对少数民族诗歌批评的总体性视野带来一定的阻隔或拘囿,当代少数民族诗歌如何审视时代以及自身?
周俊锋
关键词:少数民族诗歌诗歌批评宗教内涵羁旅
无法调和的“心之郁结”——谈叶维廉诗歌创作与文学批评的古典性
2014年
围绕学者、诗人叶维廉诗歌创作和文学批评以及诗歌翻译等文学活动的一个重要思想情感线索是"游子之思"和"心之郁结"。通过剖析叶维廉前后几个阶段的现代诗歌创作历程与文学批评,可以看出叶维廉在古典与现代、故土与漂泊问题认识上的思想根源。推之开来,古典文学传统特别是古典诗歌赖以生存的古典性和人文性,在通向现代化的道路上存在一些类似思想蕴涵上多元化有余、而"郁结"厚重不足的问题,现代诗的古典性值得思考。
周俊锋
关键词:现代诗古典性郁结
漫游的风景与隐匿的疼痛——读王东东的诗
2019年
翻开郁达夫的《屐痕处处》或沈从文的《湘行散记》,不难发现'一个人在途上''梦无凭据''孤独者''零余者'等字眼与文题,文人墨客历来的行旅游记多裹挟着浅淡委婉的哀伤,然而漫游总是一件自由且奇妙的事情。陈嘉映在《旅行人信札》里写连续的奔波几乎耗尽周身的心力,特别希望见到人甚至哪怕只是一个陌生人,'拉住自己,不到悬崖上去辨别方向.
周俊锋
关键词:抒情主体
浅析《新月集》与《顾城的诗》中的童话抒写
2014年
印度诗人泰戈尔与童话诗人顾城的诗歌主张与诗歌创作,关于童话抒写这一题旨有着诸多相似之处。以泰戈尔的《新月集》与顾城的《顾城的诗》为切入点,对童话抒写进行论析,并着重对诗歌文本自身的童真意象和童话情境进行阐释、解读,对童话抒写的艺术表达特点和内涵进行分析。
周俊锋
关键词:《新月集》
乡土怀旧、诗人手艺与语言符号的空心化
2023年
传统的乡土记忆不断被改写,当代文学充盈着文化自信走向世界,最后仅留剩本土经验不断消逝的背影。乡土联结作家所向往的生活意义的源头,技艺膨胀的同时记忆却正在消退,作家对乡土经验的书写不同层面地流露出一种心理的焦灼与失落,当代诗歌的乡土经验写作愈来愈面临语言空心化的危险。文章从技艺与范式的角度,结合文本阐释当代诗歌乡土经验写作面临的困厄,论及乡土经验写作中主体的自我呈现与精神对话。乡土不断被解构和辨认,当代社会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仍然拘囿于传统的城乡二元体制而未能拓展足够开放的格局,诗人的手艺愈是精致,丢失质料和痛感的乡土经验写作愈是加深了与当代社会思想的隔膜。
周俊锋
关键词:语言怀旧乡土经验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