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炳能
- 作品数:6 被引量:34H指数:4
- 供职机构:江西省肿瘤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两种方法在临床交叉配血工作中的比较被引量:7
- 2009年
- 目的探讨微柱凝胶法与凝聚胺法在临床交叉配血工作中的方法学比较。方法对本院需要输血的344例患者用微柱凝胶法和凝聚胺法进行交叉配血,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在所做的交叉配血中,发现有2例患者体内已经产生了针对供血者的不完全抗体,凝聚胺法只能检测出其中的1例,而微柱凝胶法则能同时检测出这2例患者,两者方法检测出不完全抗体的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方法相比较检测不完全抗体的特异性基本一致,但是微柱凝胶法的敏感性要高于凝聚胺法。因此用微柱凝胶法做交叉配血,不完全抗体误检的概率更小,结果更准确。
- 徐光明周炳能
- 关键词:微柱凝胶法凝聚胺法交叉配血
- 29例ABO血型正反定型不一致原因探讨被引量:8
- 2010年
- 正确鉴定红细胞血型是确保输血安全的首要条件[1],但在临床实际工作中,交叉配血前复查血型常出现ABO血型正反定型不符,现从我院3926例患者的ABO血型复查中发现的正反定型不符29例,报告如下。
- 周炳能
- 关键词:血型正反定型不符ABO血型红细胞血型输血安全交叉配血
- 21例交叉配血不合原因分析被引量:5
- 2010年
- 目的分析交叉配血不合的原因和处理办法。方法采用微柱凝胶法进行交叉配血。结果 3926例交叉配血微柱凝胶法检出21例交叉配血不合。结论多发性骨髓瘤、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恶性肿瘤患者易发生交叉配血不合现象。
- 周炳能
- 关键词:交叉配血不合
- 血清总胆汁酸测定在肝胆疾病中的临床价值被引量:11
- 2009年
- 胆汁酸是胆汁中存在的一类胆烷酸的总称.是人胆汁中的主要成分.是胆同醇经肝组织代谢的最终产物.肝脏是合成胆汁酸的唯一场所.胆道是胆汁酸排泄最主要的途径。因此胆汁酸代谢变化可直接反映肝脏的功能状态。临床研究表明TBA测定对肝病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是评价肝功能的一项既灵敏又十分重要的临床指标 。本文采用了循环酶速率法检测了208例肝胆疾病患者血清TBA.以探讨该指标在肝胆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 周炳能袁水斌
- 关键词:血清总胆汁酸测定肝胆疾病血清TBA组织代谢代谢变化
- 血清GGT和GGT/ALT比值联合应用鉴别肝脏良恶性疾病被引量:3
- 2001年
- 目的 探讨血清GGT活性及GGT/ALT比值在肝脏良、恶性疾病中的鉴别诊断价值。 方法 采用全自动生化仪分别检测了138例肝脏良、恶性疾病患者和60例无肝病其他肿瘤患者及132例健康体检者血清GGT活性及ALT活性。 结果 所有肝脏良恶性疾病组血清GGT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和无肝病其他恶性肿瘤组(P<0.01);原发性肝癌组和肝转移癌组GGT活性均显著高于其他肝脏良性疾病组(P<0.01或P<0.05)。病毒性肝炎组GGT/ALT比值显著低于脂肪肝组、原发性肝癌组、肝转移癌组、肝硬化组、肝血管瘤组之间均有极显著差别(P<0.01);随着GGT阳性界值的提高,阳性率逐渐下降,但对肝脏恶性肿瘤诊断的特异性却显著提高。 结论 血清GGT活性和GGT/ALT比值联合应用可有效辅助鉴别肝脏良、恶性疾病。
- 袁水斌王启伟周炳能胡文强
- 关键词:Γ-谷氨酰转肽酶GGT肝脏良性疾病肝脏恶性肿瘤
- 110例肿瘤患者治疗前后体液及分泌物的细菌学检查及药敏试验分析
- 1998年
- 目的:了解肿瘤患者经各种治疗后病原菌感染状况及对抗生素的敏感性。方法:对110例肿瘤患者治疗前、后的体液、分泌物标本进行细菌学分析;对治疗后所分离的部分菌株进行药敏感试验。结果:治疗前分离出革兰阳性菌35株,阳性率为3043%;革兰阴性菌41株,阳性率为3515%;类酵母菌12株,阳性率为1043%。治疗后分离出革兰阳性菌36株,阳性率为3130%;革兰阴性菌65株,阳性率为5652%;类酵母菌32株,阳性率为2783%。与治疗前相比,革兰阴性菌、类酵母菌感染明显上升(P<001),且革兰阴性菌中以大肠埃希氏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占优势。结论:肿瘤患者经各种治疗后,条件致病菌和类酵母菌的感染率正逐渐升高。
- 湛学军邹飞周炳能
- 关键词:细菌学分析体液分泌物药敏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