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建新 作品数:39 被引量:490 H指数:14 供职机构: 北京林业大学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科学研究与科研基地建设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农业科学 生物学 天文地球 环境科学与工程 更多>>
2010-2060年中国森林生态系统固碳速率省际不平衡性及调控策略 被引量:9 2022年 森林生态系统具有很高的固碳潜力,是陆地碳汇的主体。准确估算各省(自治区)森林生态系统固碳速率,是科学制定碳中和技术路线及相应调控政策的重要依据。然而,目前有关中国不同省份森林生态系统未来固碳潜力的研究非常罕见。利用中国森林生态系统固碳模型(FCS)并结合3种未来气候情景(RCP2.6、RCP4.5和RCP8.5),定量评估了2010—2060年间各省现存森林生态系统的固碳速率。研究发现:中国区域内各省的森林生态系统固碳速率介于0.01~36.74 Tg C/a,平均值为(10.09±0.43)Tg C/a。省际间森林固碳速率存在非常大的差异,其中东部地区各省的单位面积固碳速率大于西部地区;但考虑到单位GDP固碳速率和人均固碳速率后则表现为西部地区明显更大。此外,各省人均碳固存速率与其人均GDP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因此,省际间森林生态系统固碳速率存在明显的区域不均衡性,要真正地持续实现其碳汇潜力需要在技术和政策层面做出重大调整。结合中国贫困区与高生态碳汇区的重叠,不能仅仅依靠传统碳贸易,亟需研究制定符合中国特色的“区域碳补偿”措施,在保障区域协调发展的基础上使西部或不发达地区民众能自愿/自觉加强对森林的保护、保持甚至提升森林碳汇,使森林在实现碳中和战略中发挥更大作用。 蔡伟祥 徐丽 李明旭 孙建新 何念鹏关键词:碳循环 不平衡 碳贸易 应对气候变化的森林适应性管理 孙建新气候舒适度在不同海拔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10 2018年 气候舒适度是在气候变化背景下评估热量变化的方式之一.本研究基于1984—2013年间贵州省84个气象台站的逐日观测数据,采用通用热气候指数(UTCI)讨论不同海拔的气候舒适度时空变化规律及主要影响因子,定量分析了不同海拔地区各气候因子对UTCI的影响差异.结果表明:,1984—2013年间,贵州省多年平均UTCI与气温在空间分布格局上有很强的一致性均表现为温度随海拔升高而降低,全省大部分地区年舒适天数在180~240 d之间;贵州省各站点UTC[I增幅随海拔升高而增大,且UTCI变化幅度[-0.58~1.38℃·(10 a)-1]高于气温变化幅度-0.、36~0.45℃·(10 a)-1];在全省范围内,UTCI与各气候因子的相关关系由大至小依次为气温风速、气压、相对湿度和云量,相关系数分别为0.899、-0.855、0.818、-0.373和,-0.042;在不同海拔地区,不同因子与UTCI的相关系数变化有很大的不一致性.随海拔升高UTCI受气温影响逐渐减弱,风速的影响程度增大. 张曦月 姜超 孙建新 周明飞关键词:气候变化 气候舒适度 海拔 辽宁太子河河岸带草本植物特征研究 被引量:9 2013年 应用样方法研究了辽宁太子河河岸带草本物种组成特征。结果表明:1)太子河河岸带共有草本植物207种,隶属于36科125属。其中菊科物种最多,水蓼出现的频率最高;2)太子河河岸带草本植物属级区系组成丰富,以温带分布区类型为主,其次为热带分布区类型;3)所有物种中,水生或湿生植物120种,旱生或中生植物87种,分别占总物种数的58.0%和42.0%;4)根据物种在样方中出现与否,将样点分为2类;一类分布于高海拔地区,物种以旱生或中生植物为主,物种数多,而另一类分布于低海拔地区,物种以水生或湿生植物为主,物种数较少;5)河岸带草本物种中有杂草和人类伴生种出现,且频率较高,表明太子河河岸带受到人类活动,如农田开发、挖沙和人类居住的影响。 潘雪莲 张远 孙建新 夏会娟 孔维静关键词:河岸带 区系 遥感GPP模型在中国地区多站点的应用与比较 被引量:5 2017年 在区域和全球尺度上估算植被总初级生产力(GPP)对理解陆地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地表异质性的存在,局限在站点尺度上的观测数据无法直接扩展到更大空间尺度的区域上。通过与地面观测数据相结合,遥感成为实现植被GPP空间扩展的主要工具。但是现有模型对气象数据依赖较多,且在不同气象数据集的驱动下,模拟结果间会有差异,进而产生不确定性。建立以遥感数据为主的GPP模型(简称遥感GPP模型),使其易于在区域和全球尺度上应用,是解决上述问题的一个可行方案。该研究使用TG(temperature and greenness model)和VI(vegetation index model)两个遥感GPP模型,结合中国通量观测研究联盟(China FLUX)的台站数据,对中国典型植被类型的GPP进行了模拟、比较与评估,旨在进一步提高遥感GPP模型在中国区域的适用性。结果表明:(1)TG和VI模型选用的遥感参数均与GPP观测值有较高的相关性,都可以得到可信的光合转换系数m和a。基于与夜间地表温度平均值的相关关系,m和a在空间尺度上得到了扩展,这使得TG和VI都可以应用到区域尺度上。(2)TG和VI模型的模拟值与实测值间的相关性大多较高,决定系数(R^2)多在0.67以上。但不同台站间的误差变动较大,TG模型的均方根误差为0.29–6.40 g·m^(–2)·d^(–1),VI模型的均方根误差为0.31–7.09 g·m^(–2)·d^(–1)。(3)总体而言,TG模型的表现优于VI,尤其在海拔或纬度较高、以温度限制为主的台站,TG模型的模拟效果较好。上述结果初步揭示遥感GPP模型具备了在区域尺度上应用的潜力。 王克清 王鹤松 孙建新关键词:遥感 地表温度 晋西黄土丘陵沟壑区油松刺槐混交林蒸腾耗水 被引量:14 2010年 为了研究黄土丘陵沟壑区主要造林树种和林分蒸腾耗水规律,以位于山西省吉县蔡家川流域内密度为2 450株/hm2的16 a油松刺槐混交林为对象,在2008年7—10月,应用热扩散探针技术(TDP)对油松和刺槐4个径阶共17株样木进行蒸腾液流野外实地定位连续观测,同时对环境因子进行同步连续动态观测。结果表明:典型晴天条件下,油松和刺槐树干液流速率在液流启动时间、达到峰值时间、开始快速下降时间和峰值波动范围上有较为显著的差异;2树种不同径阶单木日均蒸腾量的大小排序为油松12 cm>10 cm>6 cm>8 cm,刺槐12 cm>8 cm>6 cm,呈现出日蒸腾量随胸径增加而增加的趋势;太阳辐射和水汽压差是影响油松和刺槐树木冠层蒸腾的主要因子;2008年7—10月油松刺槐混交林月蒸腾耗水量分别为30.8、24.1、26.3和18.4 mm,总蒸腾量小于同期降雨量。 刘彩风 张志强 郭军庭 查同刚 孙建新关键词:树干液流 蒸腾耗水 环境因子 黄土丘陵沟壑区 大青山自然保护区人为活动空间分布及其对景观格局的影响 被引量:7 2014年 本文基于森林资源清查数据和野外调查资料,应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和景观指数方法,研究了内蒙古地区的大青山自然保护区内西部、中部和东部3个分区中3种人为活动影响(居民点、道路、其他影响源)的空间分布、影响贡献率及其对景观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自然保护区中人为活动影响强度在东西部较高、中部较低.在3个分区中,西区的景观格局主要受到其他影响源的作用,使其针叶林、阔叶林、灌木林的景观格局趋于聚集分布;中区的景观格局主要受到道路的影响,使其阔叶林与灌木林景观斑块聚集程度降低;东区的景观格局主要受到居民点的影响,使其针叶林与阔叶林破碎度增加,灌木林与草地的景观斑块聚集度明显增大. 孙雅辉 梦莉 田梠 李国梁 李月辉 孙建新关键词:景观结构 缓冲区 铁矿采矿迹地不同恢复年限的植被特征 被引量:15 2013年 1997—2011年利用覆盖客土、覆盖客土+生态植被毯措施对北京首云铁矿尾矿库进行植被恢复,本研究调查了不同恢复年限的植被特征,并与周边自然植被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恢复植被以禾本科、豆科和菊科植物为主,占植物物种总数的58%;采用客土+生态植被毯恢复的植被多度、物种丰富度和Shannon指数均接近周边未扰动植被,高于仅覆盖客土恢复的植被;客土+生态植被毯恢复植被的地上和地下部分生物量显著高于仅覆盖客土的植被,与对照差异不显著;采用客土+生态植被毯措施恢复植被的枯落物生物量第6年达到对照水平。采矿迹地植被快速重建对北京市生态涵养发展区的潜在生态功能发挥具有重要的意义,为类似采矿迹地植被重建提供可借鉴的案例。 闫德民 赵方莹 孙建新关键词:植被恢复 生物量 北京首云铁矿 太岳山森林碳储量随树种组成的变化规律 被引量:10 2014年 树种是决定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大小的一个重要生物学因子。在山西省太岳林区,根据生态系统的垂直结构特征,调查了乔木层、草灌丛和土壤层的有机碳储量,分析了碳储量随林分类型和树种组成的变化规律。阔叶林有机碳储量为156.58 t C·hm-2,针叶林为145.05 t C·hm-2,针阔混交林为128.52 t C·hm-2。辽东栎和油松在群落中所占比例与不同层次的有机碳储量间存在较强的相关性。辽东栎比重的增加可显著提高乔木层、土壤层和生态系统碳储量,而乔木层、土壤层和生态系统碳储量却随着油松比重的增加呈下降趋势。虽然群落中所有阔叶树种和针叶树种的比例与乔木层碳储量、生态系统总的碳储量间也存在相似关系,但却对土壤层和草灌丛的碳储量没有显著影响。因而,在该地区,辽东栎种群和油松种群在决定针阔混交林生态系统的碳储量方面,比群落中阔叶树种和所有针叶树种发挥着更大的调控作用。 郭超 周志勇 康峰峰 孙建新关键词:林分类型 碳储量 树种组成 基于MODIS NDVI的辽河保护区成立前后植被覆盖时空动态研究 被引量:28 2018年 以2010年成立以自然生态恢复为主的辽河保护区为研究对象,基于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IS)获取的500米分辨率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数据,研究了辽河保护区成立前(2000—2009年)和成立后(2010—2015年)植被覆盖时空动态。结果表明:(1)2000—2015年NDVI呈现持续增加趋势;2000—2009年NDVI的年际增加主要发生在夏季,2010—2015年NDVI的年际增加主要发生在春季和冬季。辽河保护区成立后春季NDVI的逐年增加有利于该区域防风固沙功能的提升。(2)季节尺度上,2000—2009年春季降水量与春季和夏季NDVI显著正相关,夏季气温与夏季NDVI显著负相关;2010—2015年仅夏季NDVI动态受春季气温和夏季日照时数变化的影响。(3)月尺度上,气温是影响辽河保护区NDVI变化的主要气候因素,2000—2015年NDVI动态对气温变化的响应存在1个月的滞后期;2000—2009年NDVI动态对降水变化的响应存在1个月的滞后期,2010—2015年则无滞后效应。(4)2000—2009年影响NDVI动态的人类活动主要为农田耕作;辽河保护区成立后,河岸带封育区内的自然恢复和小型人工湿地建设促进了NDVI增加,大型人工湿地建设和人工经营牧草地对NDVI动态无显著影响。 夏会娟 夏会娟 孔维静 孙建新关键词:归一化植被指数 气候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