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孟杰

作品数:9 被引量:28H指数:3
供职机构: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上海市卫生局青年科研基金上海交通大学医工(理)交叉研究基金陕西省科学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7篇髋关节
  • 7篇关节
  • 6篇脱位
  • 5篇髋关节脱位
  • 5篇关节脱位
  • 5篇发育性
  • 5篇发育性髋关节
  • 5篇发育性髋关节...
  • 3篇髋臼
  • 3篇髋脱位
  • 2篇手术
  • 2篇髋关节发育
  • 2篇髋关节发育不...
  • 2篇先天
  • 2篇先天性
  • 2篇畸形
  • 2篇关节发育
  • 2篇发育不良
  • 1篇迪斯
  • 1篇形态学

机构

  • 9篇第四军医大学...
  • 2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第四军医大学

作者

  • 9篇孟杰
  • 9篇赵黎
  • 6篇张劲松
  • 6篇颉强
  • 5篇宦怡
  • 4篇王金峰
  • 2篇杨柳
  • 1篇李明全
  • 1篇栗向东
  • 1篇黄耀添
  • 1篇李海
  • 1篇卢虹冰
  • 1篇陈汉勇
  • 1篇刘欣

传媒

  • 2篇临床小儿外科...
  • 2篇中国组织工程...
  • 1篇中国矫形外科...
  • 1篇中华小儿外科...
  • 1篇中国临床康复
  • 1篇2007中国...

年份

  • 2篇2010
  • 3篇2007
  • 4篇2005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3DCT在髋关节发育不良(DDH)诊疗中的应用被引量:1
2005年
孟杰赵黎
关键词:髋脱位X线计算机
发育性髋关节脱位的三维骨骼畸形病理及其手术治疗被引量:13
2005年
目的 1.通过采用螺旋CT三维重建(3D-CT)技术研究发育性髋关节脱位(DDH)的骨性病理改变,将术中发现与3D-CT研究发现进行对比,建立3D-CT影像表现与DDH骨骼畸形病理的对应关系;2.根据3D-CT影像和数据测量,指导设计个体化的、有针对性的手术治疗方案.方法 52例DDH手术治疗病例术前采用螺旋3D-CT研究其髋关节的骨骼病理改变;手术年龄13个月~13岁;共58个髋行手术治疗,按照Tnnis分类方法评价脱位程度,I°6髋,II°10髋,III°37髋,IV°5髋;采用 Picker公司PQ6000螺旋机,扫描双侧髋关节和双侧股骨髁部,扫描后的图像重建在独立工作站进行,分别对髋臼和股骨头颈部的形态做前方、后方、侧方和仰视位观察,分别测量髋臼指数(AI)和股骨头颈的前倾角(FNA)等指标.结果 1.DDH骨性病理包括髋臼、股骨头颈和两者的对应关系的变化,其中髋臼的病理可以表现为髋臼方向的变化或者是髋臼的骨性缺损(主要表现在外上缘部位),股骨头颈的前倾角变化是DDH的病理因素之一.测量患侧AI数值平均为32.5°,FNA数值平均为50.2°,明显大于对照侧.2.根据3D-CT影像表现和数据测量,针对不同DDH病例的病理特点不同,实施相应的手术治疗方案,行开放复位52髋,Pemberton或Salter术式32髋, San Diego或Staheli术式26髋,股骨粗隆下旋转截骨术50侧,股骨粗隆下短缩截骨术21侧,术后早期均获得满意头臼对位.结论 3D-CT重建影像所显示的骨骼病理改变与手术中所发现的骨骼病理改变是相互对应的,立体而直观,可以指导制定治疗方案用于骨性结构畸形的矫治,但3D-CT扫描图像仅能反映骨骼形态的改变,尚不能很好地获得软骨和软组织的病理改变的信息.
赵黎张劲松颉强宦怡孟杰李明全栗向东黄耀添
关键词:发育性髋关节脱位骨骼畸形手术治疗方案SALTERCT扫描图像双侧髋关节
三维CT评估发育性髋关节脱位的骨性形态学特征被引量:3
2007年
目的:通过使用CT三维测量髋臼发育情况及髋臼对股骨头覆盖率对比性观察,整体反映髋臼发育情况。方法:①观察对象:选择2003-06/2005-04对41例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患者55个髋关节。其中男12例,女29例;年龄18个月~6岁。患髋右侧23例,左侧32例,其中双侧12例。健康侧27髋。患儿家属均知情同意。②实验方法:所有患儿使用PQ6000型多层螺旋CT扫描,扫描数据进行骨组织三维重建。将测量数据制成图表,显示三维的髋臼发育情况,并量化表示髋臼的缺损情况。③实验评估:计算不同截面正常侧髋臼指数、中心边缘角(假设符合正态分布)的均数、标准差、分布范围及95%可信区间。观察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术前术后骨骼形态学变化。分别在术前、术后测量患者患侧髋臼指数、中心边缘角和前倾角,测量值均分别与正常值进行对比。结果:患侧55个髋,健康侧27髋,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术前术后骨骼形态学变化:术前55侧发育性髋关节脱位髋关节脱位程度为,参照T"nnis分类方法,Ⅰ度5髋(9.1%),Ⅱ度11髋(20%),Ⅲ度32髋(58.2%),Ⅳ度7髋(12.7%)。术后患者均表现髋臼α角均>90°,头臼呈同心圆对位,Shenton线连续,股骨头较术前明显发育,原先未出现头骺的患者,出现头骺,但较正常仍偏小;髋臼口呈类圆形,髋臼边缘欠光滑,髋臼整体呈一定程度前倾。②术前术后髋臼指数、中心边缘角和前倾角变化对比:术后患者的髋臼指数和前倾角与正常对照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患者的中心边缘角大于正常对照组[(33.4±2.6)°(29.1±2.0)°,P<0.01],术后患者的髋臼指数和前倾角测量值均小于术前(P<0.01)。结论:介绍了一种对髋臼形态测量的新方法,它能够全面反映髋臼的发育情况,不但增加了对中心边缘髋臼病理改变的认识程度,还为手术提供了精确的可信度较高的矫形设计方案。
颉强孟杰赵黎宦怡张劲松王金峰杨柳
关键词:髋脱位髋臼
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术后髋臼稳定性及矫形效果评估指标:三维CT对中心边缘角的量化测量被引量:1
2005年
目的:通过使用三维CT测量中心边缘角,定量化整体反映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术后髋臼对股骨头的包容程度,为进一步实施功能矫正提供了精确、可信度较高的矫形设计依据。方法:利用三维CT对2003-06/11在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骨科行手术治疗的34例单侧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患者进行患侧术后与健侧中心边缘角的数据对比。男11例,女23例;年龄25~48个月,平均35个月;右侧14例,左侧20例。以三维CT确定股骨头中心点,以股骨头中心点垂线为轴线,旋转骨盆从0°(前侧髋臼缘)至90°(外侧髋臼缘)至180°(后侧髋臼缘),遂取到不同角度的相应截面。中心边缘角随髋臼缘每旋转10°测量1次。以中心边缘角为y轴,旋转角度为x轴,将测量数据制成图表,三维显示股骨头在髋臼窝的稳定情况和髋臼的发育情况,并量化表示。结果:按实际处理分析,34例进入3个月后随访,2例进入6个月及1年随访。0°~180°中心边缘角可直接反映股骨头在髋臼窝的稳定情况和髋臼的发育情况。外侧方中心边缘角均值为27°,95%可信区间为26.2°~27.9°。患者自身及患者间的误差变化分别为0.24°~4.53°和0.36°~5.58°。结论:三维CT测量中心边缘角,可全面反映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术后股骨头在髋臼窝的稳定情况和髋臼的矫形效果,操作方法简便,并具有定量化的优点。
孟杰赵黎颉强宦怡张劲松王金峰
关键词:髋关节脱位
三维测量CE角方法的建立及其对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术后效果的评价被引量:1
2005年
目的通过使用3DCT三维测量CE角,整体反映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术后髋臼对股骨头的包容程度。方法利用3DCT对34例单侧发育性髋关节脱位(DDH)患者进行患侧术后与健侧CE角的对比性研究,其中男11例,女23例;年龄2岁1月~4岁,平均2岁11月;右侧14例,左侧20例。利用3DCT确定股骨头中心点,以股骨头中心点c垂线为轴线,旋转骨盆从0o(前侧髋臼缘)至90o(外侧髋臼缘)至180o(后侧髋臼缘),取到不同角度的相应截面。CE角随髋臼缘每旋转10o测量一次。以CE角为y轴,旋转角度为x轴,将测量数据制成图表,三维显示股骨头在髋臼窝的稳定情况和髋臼的发育情况,并可以量化表示。结果0o~180o之间CE角由图表显示,并直接反映股骨头在髋臼窝的稳定情况和髋臼的发育情况。外侧方CE角均值为27o,95%可信区间为26.2o~27.9o。观察者自身及观察者间的误差变化分别为0.24o~4.53o和0.36o~5.58o。结论本研究发现,三维测量CE角的方法,不但全面反映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术后股骨头与髋臼对位的稳定情况,还可以用于评价髋臼畸形的矫治效果,并为进一步的治疗提供参考。
孟杰赵黎颉强宦怡张劲松王金峰
关键词:髋脱位先天性
骨性髋臼指数的三维测量与分析被引量:7
2010年
[目的]通过对骨性髋臼指数的研究,能够对发育性髋关节脱位(developmental dislocation of the hip,DDH)的不同病理类型做出客观的评价,并针对DDH的病理类型为选择合适的髋臼矫形术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03年6月~2005年4月对57例有记录资料的单侧髋关节进行了研究。年龄1岁6个月~6岁,平均3岁2个月;其中男15例,女42例;右髋37例,左髋20例。入选正常髋关节均符合统一的标准:(1)无髋部疼痛症状;(2)髋关节外展不受限;(3)Trendelenburg征阴性;(4)望远镜征阴性;(5)X线表现:①Shenton线连续性好;②股骨头位于Perkin方格内下象限;③髋臼指数小于22°。患儿仰卧,双下肢完全伸展,双足并拢,垂直于检查床。检查前确保无骨盆倾斜及膝关节、髋关节屈曲。扫描数据传输至3D工作站,使用表面遮盖显示法(shaded surface display,SSD),去除所有的软组织影及伪影,进行髋臼骨组织三维重建。以双侧髋臼"Y"型软骨中点o点连线为轴线,旋转骨盆从0(前侧髋臼缘)至90°(外上方髋臼缘)至180°(后侧髋臼缘),每旋转10°,得到一个截面,测量这个截面的髋臼指数并记录数据。[结果]0~180°反映的是过轴线水平面以上骨性髋臼的整体形态,其中髋臼前外侧缘(0~40°)的骨性髋臼指数95%参考值范围依次为:48.4°±7.82°,40.1°±15.41°,35.1°±15.44°,26.6°±10.07°,22.6°±6.66°;髋臼外上缘(50°~120°)的骨性髋臼指数95%参考值范围依次为:20.6°±5.57°,19.6°±5.45°,19.1°±5.23°,18.9°±6.82°,19.6°±6.33°,20.9°±8.21°,22.4°±9.64°,24.2°±11.35°;髋臼后外侧缘(130°~180°)的骨性髋臼指数95%参考值范围依次为:26.0°±12.70°,30.1°±15.68°,35.7°±16.78°,41.3°±15.93°,49.8°±14.74°,55.3°±10.07°。外上缘髋臼指数分布间距范围窄且曲线平滑,前外侧缘髋臼指数分布范围及后外侧缘髋臼指数分布间距范围较宽且曲线较倾斜。[结论]本研究介绍了一种对骨性髋臼形态�
赵黎李海张劲松孟杰颉强宦怡王金峰
关键词:发育性髋关节脱位髋臼指数
骨性髋臼指数的三维测量与分析
目的通过对骨性髋臼指数的研究,能够对发育性髋关节脱位(Developmental Dislocation ofthe Hip,DDH)的不同病理类型做出客观的评价,并针对DDH的病理类型为选择合适的髋臼矫形术式提供理论依...
赵黎张劲松孟杰颉强宦怡王金峰
文献传递
髋关节发育不良的计算机辅助检测与治疗
髋关节发育不良是矫形外科中常见的复杂疾病之一,但由于缺陷类型及治疗方式复杂且小儿病变特征具有个体性,医生根据传统二维图像难以充分掌握患者病变部位的空间解剖信息,因此手术优良率不高,股骨头再脱位、股骨头骺坏死等并发症发生率...
刘欣卢虹冰陈汉勇赵黎孟杰
关键词:髋关节发育不良图像渲染
文献传递
普迪斯丝线代替钢丝在马蹄内翻足矫治手术中的应用被引量:3
2007年
目的:应用普迪斯丝线代替钢丝在马蹄内翻足畸形外科矫治手术中将转移的肌腱固定于足跗骨,观察其治疗效果。方法:于2004-09/2005-01选择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骨科收治的马蹄内翻足畸形矫治手术患者133例165足,主要手术方式是软组织松解矫正畸形、转移胫前肌或胫后肌肌腱至第三楔状骨、建立肌动力平衡,所用将肌腱固定于骨的材料是普迪斯丝线。用普迪斯丝线编织拟转移的肌腱,经第三楔状骨钻骨洞,将肌腱引入骨洞中,调整张力合适(使足背伸在5°~10°位)后,丝线用钮扣固定于足底,保持一定的张力,术后长腿管型石膏固定,术后2周时更换石膏,继续固定4周。结果:术后随访时间为2个月~3年,其中术后2个月随访133例,术后6个月随访133例,术后1年随访102例,术后3年随访86例。①治疗效果:133例患者165足中,155足术后2周更换石膏时,检查转移的肌腱能维持良好的张力,能使足背伸在5°~10°位,术后6周拆除石膏,开始功能锻炼,转移肌肉能维持良好足背伸功能;8足胫前肌肌力<Ⅲ级,转移后不能发挥足背伸的功能,畸形复发,再次手术转移胫后肌腱,畸形纠正,足背伸的功能良好。1足复发病例且年龄超过10岁,畸形较重且僵硬,肌腱转移后踝关节活动度不佳,畸形复发,后改行截骨及外固定架矫形;1足系小儿麻痹后遗症病例且年龄超过10岁,转移后不能发挥足背伸的功能,畸形复发,后行关节融合手术。②材料的不良事件和副反应:全部病例没有出现排异反应及手术切口并发症,石膏外固定周期内未出现普迪斯丝线断裂情况和石膏松脱情况。结论:普迪斯丝线可作为一种选择,代替钢丝在马蹄内翻足畸形外科矫治手术操作中将转移的肌腱固定于足跗骨,治疗效果好。
颉强赵黎杨柳孟杰
关键词:马蹄内翻足畸形矫正生物材料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