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庆华 作品数:36 被引量:358 H指数:10 供职机构: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 中国科学院资源与生态环境研究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天文地球 生物学 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 更多>>
晚三叠世鱼龙Shastasaurus tangae头骨新观察及其演化趋势 2012年 鱼龙类是中生代统治海洋时间最久的海生爬行动物类群之一.依据产自贵州关岭地区晚三叠世法郎组瓦窑段大型鱼龙骨骼化石新材料,从侧视、顶视和后视三个观察方向补充介绍了Shastasaurus tangae(邓氏萨斯特鱼龙)头部骨骼形态和骨骼间接触关系,并重点描述了鱼龙的枕部骨骼结构.S.tangae发达的前颌骨鼻上支向后伸至外鼻孔背缘中后部,鼻骨参与构成外鼻孔的背后侧缘,上颌骨的鼻后支分隔了泪骨和外鼻孔.外鼻孔周缘骨骼在不同时代的特征变化指示了鱼龙类外鼻孔具有位置逐渐向后、与眼眶距离逐渐缩短的演化趋势.鼻骨后缘和额骨锯齿状缝合,后外侧支和后额骨相交,分隔额骨和前额骨.上颞孔前平台发育中等,长度随个体变大而变短,显示与个体发育的相关性.顶脊前端自顶孔后部分叉,在额骨背面形成显著的V形脊状结构,顶脊侧支后平台略发育.由轭骨、眶后骨、方轭骨和方骨围成颊部腹缘,鳞骨既不参与构成颊部深湾也不参与构成上颞孔边缘.顶骨后缘内凹,基枕骨两侧具较大的翼状突起,上枕骨工字形、稍高,枕大孔较大,后耳骨呈大而宽的板状,镫骨小而窄.枕部骨骼的研究和对比表明,鱼龙类从三叠纪到白垩纪的进化历程中,颅骨呈现出基枕骨外枕髁区域逐渐缩小,枕髁相对增大,后耳骨逐渐变小,镫骨逐渐变大的演化趋势.产于北美洲晚三叠世的Shonisaurus枕髁外翼状突起大小与本种相当,但后耳骨小于Shastasaurus tangae,推测它应该比S.tangae进步. 尚庆华 赵梧迪 李淳关键词:晚三叠世 二叠纪--三叠纪界线年龄及大绝灭事件的时限 王伟 曹长群 尚庆华关键词:年龄 生物分类单元延限的可信范围分析 曹长群 尚庆华广西南部晚长兴期小型有孔虫及二叠系-三叠系界线讨论(英文) 被引量:6 2003年 广西南部板董和柳桥地区晚长兴期台地及台地坳陷区沉积地层中发育两个不同的小型有孔虫动物群 ,它们与放射虫相伴生 ,呈实体化石形式保存 ,展示出该时期有孔虫外部和部分内部构造特征。晚古生代以实体状态保存的有孔虫比较少见 ,长兴期有孔虫的研究更是主要基于薄片鉴定。本文系统描述了两个实体有孔虫动物群 ,它们主要由 Nodosarioidea和 Cornuspiroidea组成 ,多数是长兴期的常见分子 ,但同时也出现了中生代较繁盛的类型。与伴生的放射虫研究成果一致 ,这些中生代型有孔虫的发现指示了在古生代末一些分子穿过了二叠系 尚庆华 D.瓦夏德 M.卡里杜瓦关键词:二叠纪 长兴期 有孔虫 甘肃玉门大山口动物群层位及北祁连区二叠和三叠纪地层 被引量:2 2012年 重新研究了甘肃玉门含大山口动物群的地层,讨论了北祁连区二叠和三叠系划分,指出西大沟组存在误用,建议将上三叠统的西大沟组更名,将中二叠统产大山口动物群的西大沟组更名为青头山组,并将青头山剖面指定为青头山组命名剖面。 刘俊 尚庆华 孙克勤 李录氧气对生物早期降解影响的实验模拟——以小型鱼类肠道微生物降解为例 被引量:1 2011年 一般研究中,通常将类似澄江动物群或关岭动物群为代表的生物软体印痕化石保存归因为与缺氧环境等有关的特异条件。本文关注到通常与化石降解和埋藏有关的缺氧环境推测并没有表达机理和成立条件;生物体内自身携带大量的微生物可能对生物的降解作用需要得到重视。为证实水体中氧气含量与生物非矿化组织印痕保存间的关系,本文通过设计条件控制(太湖银鱼,30℃,无菌纯净水、无外界微生物)进行有氧和缺氧环境的对比实验。该条件下的模拟对比实验研究证实:1)总体来说生物降解过程在有氧和缺氧环境下具有相似的降解速度;2)两者的降解实验在前期有短暂的差异,而144小时(6天)后有氧和无氧环境具有基本一致的降解速度和程度,其中较多样本6天后在缺氧环境的降解速度略高于有氧环境,短时间(6天)的降解差异是否会造成矿化差异有待研究;3)生物体本身携带的以肠道微生物为主的好氧和兼性厌氧微生物,足以使生物以蛋白质为代表的器官结构产生相似的破坏性降解,在本研究中是主要的降解因素;4)实验中所检出的生物体肠道内普遍存在的兼性厌氧微生物,可能是导致有氧和缺氧环境具有相似降解过程的主要原因;5)生物降解过程早期由于蛋白质的降解,微环境趋向于弱碱性而非一般推测的酸性;6)在实验设定条件下的有氧环境和缺氧环境对化石的形成和保存的早期过程相似,其他理化条件下的降解过程和结论需要进一步实验证实。 王伟 叶法丞 尚庆华 刘静 盖永华 刘欣春 曹长群 陈孝政关键词:生物降解 缺氧环境 澄江动物群 记贵州关岭生物群中的大型鱼龙Shastasaurus(英文) 被引量:6 2009年 贵州关岭三叠纪法郎组瓦窑段除产出大量保存完整的海百合化石外,还产出多门类海生爬行动物化石。迄今为止,关岭生物群已报道的中-大型鱼龙类有6属6种,包括邓氏贵州鱼龙(Guizhouichthyosaurus tangae)、蔡胡氏典型鱼龙(Typicusichthyosaurus tsaihuae)、梁氏关岭鱼龙(Guanlingsaurus liangae)、亚洲杯椎鱼龙(Cymbospondylus asiaticus)、美丽盘江龙(Panjiangsaurus epicharis)和卧龙岗卡洛维龙(Callawayia wolonggangense)。一些种属的存在长期以来争议较大,目前多数观点倾向将Cymbospondylus asiaticus和Panjiangsaurus epicharis归并于Guizhouichthyosaurus tangae,将Typicusichthyosaurus tsaihuae归并于Guanlingsaurus liangae。Guanlingsaurus以具有较短的吻部和较多的荐前椎数目而与Guizhouichthyosaurus有明显的不同(Maisch et al.,2006)。虽然Maisch et al.(2006)对G.tangae进行了重新研究,但他们的研究重点是头部骨骼,有限的头后骨骼信息来自一具未经充分修理的骨架(GNP-d41),一些特征未能清晰揭示。头后骨骼材料的缺乏限制了对该种分类位置的判断(Maisch et al., 2006)。在中、晚三叠世大型鱼龙中,肩带和腰带骨骼的形态、前肢和后肢骨骼的特征常具有非常重要的系统分类学意义。本文通过对关岭生物群的一具保存完整的大型鱼龙骨骼化石的详细研究,对Guizhouichthyosaurus tangae的归属进行了重新修订。研究标本(IVPP V 11853)产于贵州省关岭县新铺乡法郎组瓦窑段。修理后的骨架全长5.2 m,以腹面向上保存,尾部后部以右侧面向上保存。除前、后肢部分残缺外,其他部位均保存完整,肩带骨骼和腰带骨骼均原位保存。头骨背腹向压扁,仅右侧角的上颞骨有部分破损。新材料的头后骨骼特征表明该种应该属于萨斯特鱼龙科(Shastasauridae)的萨斯特鱼龙属(Shastasaurus)。Shastasaurus是一个广为人知的晚三叠世大型鱼龙化石属,最初建立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Shasta� 尚庆华 李淳关键词:晚三叠世 贵州中三叠世早期幻龙属(Nothosaurus)一新种(英文) 被引量:11 2006年 作为三叠纪海生爬行动物的重要分子,幻龙属化石主要发现于欧洲、中东和中国西南地区的中三叠世海相地层,且主要集中分布于安尼期晚期和拉丁期晚期(Edinger,1921;Haas,1980;Rieppel,2000)。我国目前已报道的幻龙属化石有两种:杨氏幻龙(Li and Rieppel,2004)和幻龙属未定种(Rieppel,1998),它们均产于贵州省兴义地区的法郎组竹杆坡段,时代为中三叠世拉丁期。最近在贵州省盘县地区关岭组Ⅱ段地层中也发现了数量较多的幻龙骨骼化石,证明中三叠世早期东特提斯区同样生存着幻龙类。鉴于标本的骨骼特征与已知的幻龙属种相比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本文建立一新种Nothosaurus rostellatus sp.nov.(小吻幻龙)。新种的个体在幻龙属种中为中等(头骨中线长210~320mm);吻部短而小,具4个前颌骨獠齿,紧随其后是第5个明显较小的前颌齿;一对上颌骨犬齿之前有6~9个小型上颌齿;眼窝较大,卵圆形,位置相对靠前;内鼻孔的后缘由腭骨构成,具内鼻槽;外翼骨形成腹向凸缘;下颌具冠状突;背椎神经棘较低,背肋肩部明显加厚。N.rostellatus与其他已知种的主要区别特征是吻部形态和比例。新种的吻部较小,长略大于宽,前端钝圆,基部明显收缩,其吻部长度(从吻端至外鼻孔前端的距离)仅占其头骨中线长度的1/6~1/7,而其他种一般占1/4~1/5,具有细长吻部的N.haasi甚至接近1/3。此外,新种吻端-上颞孔前缘距离与吻端-外鼻孔前缘距离的比值也明显高于其他种。N.rostellatus区别于其他幻龙种的另一主要特征是上颌骨牙齿的数目和排列。在已知的幻龙属种中,很少有一对上颌犬齿前的上颌齿数超过5个者。新种正型标本ⅣPPⅤ14294在一对上颌犬齿前具有6个小型锥状上颌齿,它们大小相等,指向腹方。副型标本ⅣPPⅤ14301在一对上颌犬齿前具有9个小型锥状上颌齿。在已知的Nothosaurus中,新种 尚庆华关键词:中三叠世 纤细滇美龙(Dianmeisaurus gracilis Shang & Li,2015)新材料(英文) 被引量:1 2017年 根据一件产自云南罗平中三叠世关岭组II段的新标本并结合产自相同地点和地层中的模式标本对纤细滇美龙(Dianmeisaurus gracilis Shang&Li,2015)进行了详细研究。原模式标本暴露其腹面,而新标本暴露其背面,两者互相补充提供了更完整、精确的纤细滇美龙解剖学信息。新材料揭示该种具有非常短小的吻部,眶前区的长度不仅短于眶后区长度,甚至短于眼眶的长度;外鼻孔小且位置靠前,即鼻孔前区的长度短于鼻孔后缘与眼眶前缘之间的距离;由两额骨构成的眼眶间隔非常狭窄,宽度小于顶骨平台宽度的1/3;额骨前后两端均具渐尖的突起;顶骨后部不收缩,顶骨平台后缘呈深V型。补充了新信息和包含更多属种(如Dawazisaurus)后的系统发育学分析支持了之前滇美龙和滇东龙互为姊妹群的结论,同时它们和马家山龙、滇肿龙、贵州龙和大洼子龙一起构成了一个仅由中国的属种组成的单系类群。与欧洲肿肋龙类群(Dactylosaurus,Anarosaurus,Serpianosaurus和Neusticosaurus)相比,这一单系类群与幻龙类有更近的亲缘关系。 尚庆华 李淳 吴肖春关键词:中三叠世 国际二叠纪年代地层划分新方案 被引量:20 1998年 国际二叠纪地层分会已就二叠系的统和阶的划分、命名及其下界的层位达成统一意见,提出新的二叠系年代地层表,该表由3个最佳的区域性地层序列组成,即代表下二叠统的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乌拉尔地区的乌拉尔统(Cisuralian Series),上二叠统下部和上部的美国西南部的瓜德鲁普统(Guadalupian series)和中国华南地区的乐平统(Lopingian Series)。新表为建立二叠系内部界线的全球层型及点位准备了工作方案,也为更精确地对比海相二叠纪地层提供了参照标准。 金玉玕 王向东 尚庆华 王玥关键词:年代地层 三叠系 地层划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