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岳上铧

作品数:18 被引量:15H指数:2
供职机构:平顶山学院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艺术历史地理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1篇文学
  • 5篇艺术
  • 1篇文化科学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5篇戏曲
  • 3篇叙事
  • 2篇代文
  • 2篇信仰民俗
  • 2篇中国戏曲
  • 2篇西厢记
  • 2篇民俗
  • 2篇《西厢记》
  • 1篇道德
  • 1篇电影
  • 1篇电影《赵氏孤...
  • 1篇多德
  • 1篇形象再解读
  • 1篇叙事功能
  • 1篇叙事手法
  • 1篇叙事学
  • 1篇叙述者
  • 1篇学史
  • 1篇亚里士多德
  • 1篇艺术

机构

  • 13篇平顶山学院
  • 3篇武汉大学
  • 2篇山东大学

作者

  • 15篇岳上铧
  • 2篇程芸

传媒

  • 3篇社科纵横
  • 2篇戏曲艺术
  • 1篇戏剧丛刊
  • 1篇电影文学
  • 1篇语文建设
  • 1篇上海戏剧
  • 1篇辽宁行政学院...
  • 1篇内江科技
  • 1篇芒种(下半月...
  • 1篇牡丹江教育学...
  • 1篇人文论丛

年份

  • 1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9
  • 4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09
  • 3篇2007
  • 1篇2006
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晋书》“陶母故事”考辨
2020年
东晋名臣陶侃之母湛氏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贤母,其形象主要仰赖《世说新语》与唐修《晋书》中的记载衍义而成的"剪发待宾"与"封鲊教子"两个故事。但《晋书》所载"截发延宾"故事有颇多疑点,应为后人加工而成。所载"封鲊教子"故事则并非出自陶母,系因袭他人事迹而来。这两个"问题故事"被作为史实写入正史,原因及作用如下:其一,《晋书》编撰仓促,史官未对"陶母故事"做细致考辨,甚至全文照抄了唐前晋史;其二,唐代史官重观念甚于重事实,湛氏贤母形象的塑造与确立符合唐修《晋书》"诠次旧闻,裁成义类,俾夫湮落之诰,咸使发明",以鉴后世的修史原则;其三,陶母故事与陶侃的行为和选择有相应的内在逻辑关联,其在史传的叙事方面具有一定的价值与意义。
岳上铧
关键词:叙事功能
悖于常理的合理塑造——论《西厢记》老夫人的形象意蕴被引量:1
2014年
王实甫《西厢记》中的老夫人一角为历代评论者所忽视,近年来对其形象的分析方才逐渐受到学者们看重,但对此的解读大多集中于阴险论与慈母论两种观点。纵观全剧,王实甫对于老夫人形象的塑造从逻辑上看其实漏洞颇多,有不少有悖常情之处,是作者的疏忽还是有意为之?细读文本,不难发现老夫人一角是王实甫精心塑造,对其故意进行智慧弱化及内在的悲剧性塑造,以凸显其所代表与象征的背后庞大封建礼教体系的色厉内荏与日薄西山。
岳上铧
关键词:《西厢记》
回归文本打造教学新理念
2006年
本文认为文学史的教学重心应该回归文本,教师通过对文本的解读,使学生从中获得美的愉悦,培养其审美感受能力。并且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打破文学时代与体裁的界限,从先贤的文学作品中吸取其出色的写作技巧,提高自身写作能力。
岳上铧
关键词:古代文学史文本解读审美感受写作技巧
近十年元明清戏曲研究的动态与方向--基于CNKI核心期刊的可视化分析被引量:3
2021年
借助Citespace可视化图谱分析软件以及Histcite引文图谱分析软件,对2011年至2020年发表于中文核心期刊(北大版)和CSSCI来源期刊的元明清戏曲研究论文进行可视化分析,可得出以下判断和预测:(1)研究的高峰出现在2014年,低谷为2018年;(2)研究领域大抵可分为戏曲本体﹑戏曲理论以及跨学科、跨文化的交叉研究,热点集中于前二者,但交叉研究将成为未来的趋势;(3)2017年以来的研究有明显的“向下”倾向,清代戏曲尤其是晚清戏曲的研究显著增多;(4)结合Citespace软件的分析图谱加以推测,晚清戏曲研究﹑明清俗曲研究、宫廷戏曲研究、清代伶人研究有可能成为新的增长点。通过大数据分析得出的这些结论,相较于某些综述性文章的看法,既具有人力所不能及的宏观性,也有数据可重复检验的科学性,其结论则或有离合,可供学界参考。
岳上铧程芸
关键词:元明清戏曲CITESPACE可视化
走在行乐与悲观的边缘——从《古诗十九首》看汉代文人的人生关注被引量:2
2007年
汉末士人多忧患,面对经学衰颓,经历了党锢之祸的汉末文人开始对传统的价值观与人生观产生怀疑,他们为社会的危机重重而感到悲观,四下弥漫着的悲观情绪交织着他们狂狷与张扬的个性,感叹时光易逝,何不及时行乐。八首“人生”题材的诗中充斥着这种矛盾的情绪,但恰恰是这些诗却体现出了一种人性的复归,诗中更加关注“人”这个本体,关注人的内心世界,体现了作者对人生、生命、生活的强烈的欲求和留恋,是内在人格的觉醒和追求。
岳上铧
关键词:《古诗十九首》
信仰民俗视域下古典戏曲鬼神形象的成因探析——兼论信仰民俗与戏曲的渊源关系被引量:1
2014年
戏曲从诞生之日起,就与原始信仰以及民间风俗有着难以割裂的关系,原始信仰中对大自然的信仰与对人类灵魂信仰的相互结合,成为了信仰民俗传承的原始思维的根源和后世信仰民俗传承的主要来源,其中的信仰和崇拜方面就构成了信仰民俗的核心内容。这便使得鬼神观念深入人心,加之随后佛道等诸宗教的介入,鬼神成了当时人们内心必不可少的部分。而由远古祭祀仪式发展而来,以观众的欣赏习惯为基础的戏曲表演和创作就必然离不开神鬼信仰的影响,从而成就了古典戏曲作品中诸多的鬼神形象。
岳上铧
关键词:信仰民俗中国戏曲渊源关系
寻找桃花源 以赖声川的《暗恋桃花源》为例看喜剧对人的发展的可能
2014年
戏剧的本性在于沟通,沟通编剧、导演、演员和观众,沟通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社会,往心灵的交互中,沟通让情感得到释放、心绪得到宣泄。从这个意义上说,戏剧对调节和引导人自身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试图以台湾导演赖声川的话剧《暗恋桃花源》为例,从戏剧的本性出发,来探讨戏剧在教导人的全面发展方面存在的可能性。
岳上铧
关键词:《暗恋桃花源》喜剧人与自我戏剧
电影《赵氏孤儿》的文化内涵探析
2014年
《赵氏孤儿》上映引起了观众极大的反响,导演陈凯歌将这部纪君祥的元杂剧搬上了电影银幕,给现代人展现了一段跌宕起伏的"哈姆雷特式"复仇故事。影片在刻画程婴为救赵氏孤儿不惜牺牲自己一家、培养赵氏孤儿为父报仇的故事上,下了很大的工夫,"蒙太奇"将闪回式、序列式的故事演绎得极为逼真,从正面、侧面凸显出程婴、屠岸贾、庄姬等人的性格特征与做事风格,将"人道主义""复仇精神""伦理观念"等电影本身富含着的浓重中国文化韵味展现了出来,给观众带来了许多精神、思想的深刻启示。
岳上铧
关键词:《赵氏孤儿》文化内涵人道主义复仇精神
论表演叙事论与戏曲艺术本质的悖离
2013年
在阐释什么是表演之前,需先确立两个理论前提:第一、表演在戏剧中处于核心的地位;第二、表演可以作为一个文本.接下来从文本产生的条件出发揭示了文本作为一个“叙述者——叙述——接受者”式完整的叙事系统而存在的现象,由此结合亚里士多德“悲剧”定义的解释,通过对于行动的叙事学意义的挖掘,表现了表演所具有的符号学意义,从而在本质上界定表演就是叙事.为了进一步论证,先考察了一般叙事的构成和特征,接着由于表演的特殊性而确认:表演就是以身体为媒介所进行的叙事.但是,任何一种不能给出反证的理论都不是科学的理论,于是笔者通过对戏剧的一般特征与规律的反思对此进行了反证,发现这一理论确实在解释空间上有很大的开拓性,尤其是表演具有的符号学意义的揭示.
岳上铧
关键词:艺术本质叙事学悖离戏曲亚里士多德叙述者
搭建一个审视节日戏曲文化的研究框架——评陈建华《节日视阈下的戏曲演艺研究》
2019年
陈建华先生的《节日视阈下的戏曲演艺研究》一书从节日视角解读了风俗对戏曲成熟、戏曲形态以及戏曲传播的影响,细致梳理了节日风俗与戏曲演艺的关系。全书有着敏锐的问题意识、对问题的深度阐释、行文的逻辑严密等特质,不袭陈言,自出己见,试图架构起节日风俗与戏曲演艺关系研究的新体系。该书的勇于争鸣,研究的深入细致、新见迭出足资学界重视与借鉴。
程芸岳上铧
关键词:节日风俗书评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