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娴 作品数:11 被引量:53 H指数:5 供职机构: 泰山医学院附属医院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运动再学习疗法对偏瘫患者恢复的影响 被引量:1 2009年 张娴 李婷 张荣芝关键词:脑血管意外 并发症 偏瘫 运动疗法 脑卒中肢体肌力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及护理 被引量:5 2010年 目的:探讨脑卒中患者肢体肌力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影响及护理方法。方法:对497例患者根据脑出血和脑梗死不同瘫痪肢体肌力水平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原因进行分析,并进行对应的护理干预。结果:本组患者共有34例发生DVT的早期症状,其余患者住院期间均未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结论:瘫痪肢体的肌力水平是影响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重要因素,通过系统化的护理措施,能够有效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并且对于早期发生的血栓能够早期发现、早期处理,避免了病情的进一步加重。 许桂华 张娴 焦伟关键词:脑卒中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护理 CT引导下经皮穿刺活检技术对肺内微小病灶的诊断价值 2017年 目的探讨CT引导下经皮穿刺活检技术对肺内微小病灶的诊断价值。方法使用美国巴德全自动活检穿刺枪在CT引导下对34例肺内微小病灶患者进行穿刺活检。结果 34例肺占位中恶性病变19例(55.9%),良性病变8例(23.5%),无法判断病理结果 7例(20.6%)。穿刺确诊率79.4%。结论熟练掌握穿刺技能,CT引导下经皮穿刺活检可以应用于肺内微小病灶的诊断,是一种经济、微创、安全的诊断方法。 刘宝军 张本华 常金 张国庆 许昕 张娴 李贞 罗光彩关键词:肺占位 微小病灶 确诊率 纳洛酮对血管性痴呆认知功能的影响 目的:观察纳洛酮对血管性痴呆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将80例多发性脑梗死血管性痴呆患者随机分为纳洛酮治疗组和常规药物治疗组两组,治疗组用常规药物疗法加纳络酮(0.8mg+5%葡萄糖250mL静脉点滴,每天1次),对照组... 赵同 张娴 张荣芝 孙保亮关键词:血管性痴呆 纳洛酮 临床疗效 应用情绪管理提高护士主观幸福感与提高患者满意度的体会 被引量:6 2018年 目的探讨应用情绪管理提高护士主观幸福感与患者满意度的工作体会。方法选取本科室30名护士和住院患者50例;干预前后,通过"情感沙龙"的方式进行情绪管理干预,包括情景模拟、相关培训、心理疏导和专题讨论,在于预前后均采用总体幸福感量表和住院患者满意度调查表行问卷调查。结果通过对护士情绪管理训练后护士在主观幸福感总分及对健康的担忧、精力、松弛与紧张等维度、护士工作情绪得分均较干预前有显著提高,患者满意度明显提高(P<0.01或P<0.05)。结论应用情绪管理提高护士主观幸福感,护士工作热情提高,减少护患纠纷、住院患者满意度明显提高。 张娴 任翠美关键词:情绪管理 主观幸福感 患者满意度 护士 老年性痴呆患者陪护者现状调查分析 被引量:1 2007年 于洁 张娴 陈松兰关键词:老年性痴呆 陪护者 纳洛酮对血管性痴呆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9 2009年 目的观察纳洛酮对血管性痴呆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将80例多发性脑梗死血管性痴呆患者随机分为纳洛酮治疗组和常规药物治疗组,治疗组用常规药物疗法加纳络酮(0.8 mg+5%葡萄糖250 m l静脉点滴,每天1次),对照组仅用常规药物疗法,疗程均为15天。治疗前和治疗后15天、30天分别进行简明精神状态检查(MMSE)及长谷川改良痴呆量表(HDS-R)评分。结果治疗组治疗15天后与30天后与治疗前比较MMSE评分与HDS-R评分均有显著提高(P<0.05),而对照组无明显提高(P>0.05);治疗组治疗15天后与30天后比较则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在治疗15天后与30天后分别与同时间对照组比较MMSE评分与HDS-R评分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应用纳洛酮可以显著改善血管性痴呆患者的认知功能,作用迅速,疗效显著。 赵同 张娴 张荣芝关键词:纳洛酮 血管性痴呆 纳络酮在预防和治疗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并中间综合征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3 2002年 目的 探讨纳络酮在治疗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AOPP)并中间综合征(IMS)的价值。方法 对43例AOPP且口服量在100ml以上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均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纳络酮1.6~2.4mg/d。结果 纳络酮能降低AOPP并IMS的发生率,病程缩短。 牛立健 张娴 史继学关键词:纳络酮 AOPP 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 中间综合征 S-100吸收性止血绫在神经外科手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9 2011年 目的观察S-100吸收性止血绫(absorbable stanching satin S-100,ASS)在神经外科手术中的止血效果。方法将168例行神经外科手术的患者随机分成2组。术中应用ASS者为ASS组(85例),术中应用常规止血方法者为对照组(83例),分别于术中、术后1 d及术后半年观察止血效果、术后血肿发生率及术后半年癫痫发生率,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ASS组术中即刻止血效果较对照组明显提高(P<0.01);ASS组术后第1天再出血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1)。ASS组术后半年癫痫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并且对45例行颅骨修补手术的患者通过术中观察了解术区组织粘连程度并进行比较。结论 ASS在神经外科手术中具有安全、有效的止血作用,并且对于防止术后组织粘连及癫痫的发生有良好效果。 牛立健 张娴关键词:S-100吸收性止血绫 神经外科 止血 高血压脑出血不同血肿形态的病理观察 被引量:19 2010年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的不同血肿形态的病理变化和病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07年11月收治的73例基底节区脑出血病人的临床资料。根据血肿形态将其分为稳定型脑出血和不稳定型出血,均符合手术指征并采取小骨窗开颅清除血肿,术中取血凝块送病理检查。结果手术中见稳定型脑出血血凝块易于清除,与周围脑组织无明显粘连;不稳定型脑出血的血凝块与周围脑组织粘连较紧密,不易清除,并可见条索状结构伸入周围脑组织且出血较多,呈喷射状,系动脉出血。结论不稳定型脑出血患者基底节区的血管较稳定型脑出血患者的血管丰富,此为不稳定型脑出血患者血肿扩大的主要原因。对不稳定型脑出血患者应严密观察其病情变化,警惕其血肿扩大,以便及时为患者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法,降低死亡率、致残率。 谢方民 牛立健 张娴 张新华 姬广福 李继禄关键词:高血压脑出血 病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