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景平

作品数:11 被引量:66H指数:5
供职机构:清华大学土木水利学院水利水电工程系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农业科学水利工程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6篇历史地理
  • 3篇农业科学
  • 2篇水利工程
  • 1篇哲学宗教

主题

  • 6篇河西走廊
  • 3篇水利
  • 2篇政治
  • 2篇水系变迁
  • 2篇讨赖河流域
  • 2篇历史时期
  • 2篇流域
  • 2篇河流域
  • 1篇地方志
  • 1篇信仰
  • 1篇政治实践
  • 1篇政治文化
  • 1篇社会
  • 1篇生态
  • 1篇水管
  • 1篇水利技术
  • 1篇水权
  • 1篇水资源
  • 1篇水资源利用
  • 1篇唐代

机构

  • 10篇清华大学
  • 1篇兰州大学

作者

  • 10篇张景平
  • 3篇王忠静
  • 1篇郑航
  • 1篇张克非

传媒

  • 1篇近代史研究
  • 1篇中国农史
  • 1篇中国经济史研...
  • 1篇中国地方志
  • 1篇中国历史地理...
  • 1篇南水北调与水...
  • 1篇西北民族论丛
  • 1篇首届清华青年...

年份

  • 2篇2017
  • 3篇2016
  • 2篇2013
  • 2篇2010
  • 1篇2007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试论清代河西走廊地方志中的国家战略与地方博弈被引量:1
2016年
清代甘肃河西走廊方志修纂可分为顺治、康熙时的因循期,雍正至道光时的繁荣期,以及光绪、宣统时的蜕变期。清代河西方志具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在繁荣期相继修成的《重修肃州新志》《五凉全志》与《甘州府志》等府州志,《敦煌县志》《玉门县志》等县志,都非常突出地体现了雍、乾时期平定准部、控制新疆的国家战略和文化取向,并在编纂动机、体例和内容上,留下了鲜明的烙印;二是清代河西方志修纂中普遍重视水利灌溉及上下游地区争夺水资源的博弈,保留了相对丰富的水利文献,并且往往成为官府、地方等裁决"水案"的重要依据,因而志书编纂者的地方立场与客观公正之间的矛盾,往往影响志书的可信程度及其在地方博弈中的作用。这些作为全局性与地方性的双重原则,都需要引起当今地方志编纂的高度重视。
张景平张克非
丝绸之路东段传统水利技术初探——以近世河西走廊讨赖河流域为中心的研究被引量:12
2017年
本文利用新发现的水利史料,从水资源利用格局、渠首技术、渠道技术、水利管理与灌溉时间延长技术四个方面,对以讨赖河流域为中心的河西走廊传统水利技术进行初步扼要的考察,勾勒出其基本轮廓与体系。文章指出,丝绸之路东段的河西走廊存在一个主要受中原影响、不同于坎儿井系统的以明渠为主体的水利技术系统;这个技术系统适应于干旱区的自然与人文环境,应用普遍、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张景平
关键词:河西走廊
汉唐文官宿直制度管见
通过对两汉、魏晋南朝以及唐代文官宿直制度的考索,粗线条地勾勒出这一制度一千年来的发展变化的大致脉络,并对其背后蕴含的政治文化内涵进行了简要分析。文章每部分均提出若干问题,以备同仁深入讨论。
张景平
关键词:两汉时期唐代文官政治文化
政治实践中的君臣之道
张景平
民国时期河西走廊水利活动中的汉藏关系初探被引量:1
2017年
民国河西走廊地方档案记载了水利活动中汉、藏两族互动的诸多个案,主要围绕水源林保护与祁连山山前草原开垦中是否选择灌溉两个问题展开。其中,汉、藏两个民族的相互关系并非竞争性,主流是融洽、和谐的,但其具体表现则较为复杂,并有着自身鲜明的特点。这也表明民族关系可以从十分具体的社会生活中予以体现,而特殊的自然环境与生产力发展水平,会对民族关系的具体形态产生某些关键性影响。
张景平
关键词:河西走廊水利
干旱区近代水利危机中的技术、制度与国家介入--以河西走廊讨赖河流域为个案的研究被引量:21
2016年
本文通过分析河西走廊讨赖河流域近代水利危机自萌芽、激化到解决的全过程,指出在前现代技术条件下中国干旱区水利开发具有不稳定性与不可持续性,尤其难以形成合理的区域水权制度并保障其执行。不同于一般的水利纷争,流域性水利危机的最终解决有赖于国家的介入;国家介入欲取得成功,必须具备强大政治力量并引入现代水利技术。国家不断寻求着解决危机的最优方式与最佳步骤,其间种种反复曲折体现出水利技术与水权制度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亦反映出"国家"一词在干旱内流区水利事务中的独特内涵。
张景平王忠静
关键词:讨赖河流域
历史维度下河西走廊水资源利用管理探讨被引量:18
2013年
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中,历史维度是不可或缺的一环,流域管理亦然。通过对河西走廊近代水资源开发利用历史的回顾,分析了甘肃省河西走廊地区石羊河、疏勒河及讨赖河流域的水资源开发利用、社会经济发展和流域管理的演变,重点探讨了河西走廊地区历史上形成的"以时分水"的时间水权制度的运行情况、人类活动影响下流域水循环特征变化导致时间水权制度失效的机理,以及讨赖河流域传统分水模式与现代水利制度衔接的现实需求与可能方式。研究认为,在历史维度下进行流域管理问题研究,对于深入认识河西走廊水环境演化规律、深刻理解水资源开发利用管理问题的现实内涵、科学制定传统水资源管理与现实发展要求衔接的可行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王忠静张景平郑航
关键词:历史维度水权生态社会
从龙王庙到水管所——明清以来河西走廊灌溉活动中的国家与信仰被引量:20
2016年
1949年之前,数量庞大的龙王庙在河西走廊灌溉活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明清以来河西走廊龙王庙的发展演变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从最初的山川祭祀与祈雨的场所逐渐成为区域水利秩序的唯一代表,进而在近代趋于衰微并畸变为水利危机中暴力型水权博弈的重要场所,最终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初退出历史舞台。河西走廊特殊的自然环境使得民众对于龙王的敬畏实际有限,但特殊的社会环境使他们对国家认同度则较高;明、清两代,国家通过引入、扶持龙王信仰与修建龙王庙,保持了对于灌溉活动的适度介入,龙王庙作为灌溉活动中国家权威的代表符号受到重视。近代以来伴随着国家的衰微,地方社会对龙王与龙王庙的崇敬减弱。当新政权以简明有力的方式全面控制灌溉活动时,龙王庙迅速被地方政府基层水利机构取代,龙王信仰在现代国家权力的扩张中终告湮灭。
张景平王忠静
关键词:河西走廊
历史时期疏勒河水系变迁及相关问题研究被引量:15
2010年
疏勒河是河西走廊西部的重要河流,关于历史时期其水系的演变问题,前辈学者已从不同角度予以关注,但在方法与详尽程度方面仍有较大改进空间。本文在充分发掘地方文献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游记、考古材料,并结合自然科学相关研究成果,就历史时期各阶段疏勒河流域水系分布状况与演变过程进行了全面讨论,订正了一些广为流传的明显错误,并就其中涉及到的部分古代地名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张景平
关键词:历史时期
历史时期疏勒河水系变迁及相关问题研究
疏勒河是河西走廊西部的重要河流,关于历史时期其水系的演变问题,前辈学者已从不同角度予以关注,但在方法与详尽程度方面仍有较大改进空间。本文在充分发掘地方文献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游记、考古材料,并结合自然科学相关研究成果,就历...
张景平
关键词:历史时期
文献传递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