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磊

作品数:11 被引量:180H指数:8
供职机构:山东省气象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气象局重点科研课题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1篇天文地球

主题

  • 3篇暴雨
  • 2篇冬半年
  • 2篇动力机制
  • 2篇统计分析
  • 2篇统计特征
  • 2篇强降水
  • 2篇热带
  • 2篇温度
  • 2篇温度指标
  • 2篇物理量
  • 2篇物理量特征
  • 2篇雷暴
  • 2篇雷暴大风
  • 2篇降水
  • 2篇副热带
  • 2篇副热带高压
  • 2篇暴雨过程
  • 2篇大暴雨
  • 2篇大风
  • 1篇大雾

机构

  • 11篇山东省气象局
  • 2篇复旦大学
  • 1篇国家海洋局
  • 1篇内蒙古自治区...
  • 1篇山东省气象科...
  • 1篇济南市气象局

作者

  • 11篇张磊
  • 3篇杨成芳
  • 3篇杨晓霞
  • 2篇姜鹏
  • 2篇高留喜
  • 2篇万明波
  • 2篇郭俊建
  • 2篇张少林
  • 2篇孙兴池
  • 2篇郑怡
  • 1篇夏凡
  • 1篇刁秀广
  • 1篇尤莉
  • 1篇周雪松
  • 1篇孟宪贵
  • 1篇焦艳
  • 1篇阎丽凤
  • 1篇侯淑梅
  • 1篇胡桂芳
  • 1篇宋嘉佳

传媒

  • 3篇气象
  • 2篇海洋气象学报
  • 1篇高原气象
  • 1篇山东气象
  • 1篇现代农业科技
  • 1篇暴雨灾害
  • 1篇沙漠与绿洲气...
  • 1篇第九届全国灾...

年份

  • 1篇2021
  • 1篇2020
  • 2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5
  • 1篇2013
  • 2篇2012
  • 1篇2011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山东夏季强降水的影响系统和物理量特征被引量:8
2018年
应用2009—2013年6—9月山东全省加密自动站资料、地面和探空观测资料,选出了98次区域性强降水过程。统计分析了产生强降水的天气系统特征,把500 hPa天气系统分为6种类型,850~700 hPa天气系统分为5种类型,地面影响系统分为7种类型。统计分析了强降水过程中及前期24个代表大气热力、水汽和动力特征的物理量,给出了最小值、最大值、平均值和各阈值所占百分率。850 hPa和700 hPa偏南风达到急流(≥12 m·s^(-1))强度的分别占56.1%和62.2%。对流有效位能(CAPE)≥300 J·kg^(-1)占72.6%。K指数≥30℃占86.7%。沙氏指数SI≤0占75.5%。925 hPaθse≥68℃占82.2%,850 hPaθ_(se)≥66℃占74.8%。GPS/MET水汽监测大气可降水量≥55mm占81.8%。850 hPa和700 hPa的水汽通量平均值分别为8.0和5.9 g·(cm·hPa·s)-1,水汽通量散度平均值分别为-4.6×10^(-9)和-2.7×10^(-9)g·(hPa·cm^2·s)^(-1)。925 hPa、850 hPa和700 hPa的涡度平均值分别为12.6×10^(-6)、12.3×10^(-6)和9×10^(-6)s^(-1),散度平均值分别为-5.5×10^(-6)、-3.1×10^(-6)、-3.4×10^(-6)s^(-1)。850 hPa、700 hPa和500 hPa的垂直速度平均值分别为-4.5×10^(-4)、-7.4×10^(-4)和-11.1×10^(-4)hPa·s^(-1)。
杨晓霞高留喜宋佳嘉张磊邢如峰田雪珊李恬
关键词:夏季强降水
西风槽与副高相互作用的暴雨过程动热力场结构特征分析被引量:17
2017年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自动气象站加密观测、NCEP/NCAR(1°×1°,逐6 h)再分析以及FY 2C卫星云图等资料,分析了2007年8月15—18日发生在山东的一次暴雨过程中,西风槽与副热带高压(以下简称副高)相互作用三个阶段的热力、动力场结构特征。结果表明:整个过程先后经历了副高西进切变线缓慢西移、横槽南压副高减弱和横槽转竖副高南撤三个阶段,三个阶段的共同特征是中低层有切变线和θ_(se)锋区;700 hPa有低空急流;产生暴雨的对流云团具有后向传播特征,生命史中多次发生合并。三个阶段的不同点是:(1)副高西进过程中,锋区随高度向北倾斜,坡度小,切变线和θ_(se)锋区均为后倾,为典型的暖锋降水。暴雨区范围大,强度均匀,位于850 hPaθ_(se)锋区与暖脊的交界处的水汽辐合中心附近。饱和区宽广,伸展高度高。低层气旋性辐合、切变线辐合、锋面抬升是触发暴雨的动力机制,低空急流是暴雨增强机制。(2)副高减弱过程中,干冷空气分别从低层和中层侵入θ_(se)暖脊,θ_(se)锋区随高度先向北后向南,呈交错倾斜现象,坡度大,为典型的强对流降水,上升运动最为激烈。暴雨区范围小,强度大,分布不均,位于θ_(se)暖脊垂直方向轴线附近。饱和区狭窄,伸展高度高。锋面抬升运动是触发对流性强降水的主要动力机制,对流层中层干冷空气入侵是强降水的增强机制。(3)副高南撤过程中,θ_(se)锋区随高度向南倾斜,坡度大,呈前倾特征,为典型的高空槽降水。暴雨区狭长分散,强度弱,位于850 hPa切变线上、θ_(se)暖舌靠近锋区一侧。饱和区狭窄,伸展高度低。低层切变线辐合抬升是触发强降水动力机制,中层干侵入是降水增强机制。
侯淑梅郭俊建张磊郑怡孙兴池
关键词:副热带高压结构特征动力机制
山东冬半年降水相态的温度特征统计分析
采用济南和青岛1999-2011年的降水、高空和地面观测资料,研究了山东冬半年降水相态与影响系统的关系及温度垂直变化特征,获得不同降水相态的温度预报指标。结果表明:(1)降水相态变化与影响系统有关,江淮气旋和回流形势产生...
杨成芳姜鹏张少林张磊
关键词:温度指标
2010年山东省雨季首场大暴雨过程分析
2015年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物理量诊断和雷达、卫星云图资料等对2010年6月30日至7月2日山东省出现的强降水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10年雨季首场大暴雨呈现范围大、强度大及区域集中的特点,影响系统为西风槽、低涡切变线。卫星云图显示强的对流云团主要在鲁西南地区发展、维持,没有向北发展,造成大降水区主要在鲁西南。大范围的强回波在鲁西南地区持续时间长,降水效率高是鲁西南地区出现暴雨到大暴雨的重要原因。水汽辐合中心与强降水中心有很好对应关系,有很好的水汽和能量向鲁西南大暴雨区输送,暴雨区尤其在超低空有很好的能量水汽供应机制。这次大暴雨有很好的热力和动力条件。
万明波高留喜张磊
关键词:暴雨副热带高压雷达回波急流
一次罕见的山东半岛西部海效应暴雪过程的特征及机理研究被引量:8
2019年
利用高时空分辨率MODIS和HIMAWARI-8卫星云图,多普勒天气雷达,风廓线雷达,加密自动站、浮标站及常规观测等多种观测资料,结合NCEP/NCAR逐日6 h再分析资料和ERA_Interim再分析资料,对2015年11月2526日山东半岛西部和北部海效应暴雪过程的降雪特征和形成机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此次过程中高空冷涡位置异常偏西偏南,对应地面等压线气旋式弯曲异常偏西,冷空气强盛,为半岛西部产生暴雪提供了有利的大尺度背景条件。(2)此次海效应暴雪过程存在多条降雪云带并有云带合并发展现象,每条云带内部可能存在多个云团(线),云带的位置和发展强度对降雪落区和降雪量具有良好的指示性。(3)对应强降雪时段,渤海海面海气温差为14℃左右,半岛西部存在不稳定层结,地面辐合线提供动力触发机制,前期水汽积累和后期强水汽辐合提供了充分的水汽条件,低层辐合区长期维持使降雪云带强烈发展并产生"列车效应",是导致此次半岛西部产生暴雪的主要原因。(4)此次暴雪过程中,山东半岛西部在能量和水汽方面优于半岛北部,且动力维持机制与半岛北部不同,其低层900 hPa以下存在西北风和偏北风的辐合。
郑怡杨成芳郭俊建张磊焦艳
关键词:动力机制
2011年秋季(9—11月)山东天气评述
2011年
利用2011年9—11月山东省气温、降水资料以及500hPa月平均位势高度场、距平场等资料,结合逐日高空环流形势,分析了山东省2011年秋季天气特点、环流特征和主要天气过程,对季内的主要天气及其影响进行了评述。
栾怀德张磊胡桂芳李华
关键词:秋季环流形势连阴雨寒潮大雾
山东省雷暴大风天气学分型与物理诊断量统计特征被引量:10
2021年
使用MICAPS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和探空资料,对山东省2009-2016年4-9月产生的雷暴大风以500 hPa天气系统为主进行分型,并以低层(850 hPa)中尺度天气系统和地面天气系统为辅对各型雷暴大风进行分类。然后,采用百分位数法统计分析各型雷暴大风发生时的物理诊断量,并给出各物理诊断量的临界值。结果表明:(1)基于500 hPa天气影响系统配置,山东省雷暴大风分为槽前型、槽后型和副高边缘型,再根据雷暴大风落区与850 hPa天气系统的位置关系,又分为切变线辐合类、偏南气流辐合类和偏北气流辐合类3种类型,而根据海平面气压场中天气系统与雷暴大风的位置关系,则将产生雷暴大风的地面天气系统主要归纳为6种类型。(2)将山东省划分为内陆地区和半岛地区,4-6月内陆地区雷暴大风的适用物理诊断量为850 hPa与500 hPa温差(ΔT_(850-500))、500 hPa与850 hPa风速差(ΔV_(500-850))、风暴强度指数(SSI)和大风指数(WI),半岛地区代表大气热力和动力综合特征的物理诊断量SSI和WI对雷暴大风的指示性较好。(3)7-8月山东全省,代表大气热力不稳定的物理诊断量即对流有效位能(CAPE)、K指数、抬升指数(LI)、700 hPa与850 hPa假相当位温差(Δθ_(se700-850))、强天气威胁指数(SWEAT),对雷暴大风有较好的指示性。(4)9月山东省雷暴大风主要发生在半岛地区,Δθ_(se700-850)、SSI、SWEAT和ΔV_(500-850)对雷暴大风具有较好的指示性。
华雯丽杨晓霞田雪珊李恬宋嘉佳张磊
关键词:雷暴大风
山东冬半年降水相态的温度特征统计分析被引量:98
2013年
采用济南和青岛1999—2011年的降水、高空和地面观测资料,研究了山东冬半年降水相态与影响系统的关系及温度垂直变化特征,获得不同降水相态的温度预报指标。结果表明:(1)降水相态变化与影响系统有关,江淮气旋和回流形势产生的大雪以上强降雪存在雨雪转换,低槽冷锋、黄河气旋和切变线(低涡)多产生中雪以下直接降雪。(2)无相态变化的降雪过程一般发生在温度较低、垂直变化单一的条件下,850 hPa以下各层均有明显温度阈值。(3)有相态转换的降雪过程中,850和925 hPa的温度对于雨、雪、雨夹雪的识别没有明显指示性,1000 hPa以下的温度最为关键,将925 hPa以下各层与地面的温度结合起来判别相态,较使用单一特性层温度更为可靠;冰粒区别于其他降水类型,在温度场上的显著特征为700 hPa的温度较高。(4)0℃层高度可用于雨雪转换指标:降雨时0℃层高于925 hPa或在925 hPa上下,当0℃层的高度降至1000 hPa上下时转为降雪。(5)雨夹雪和冰粒发生在有雨雪相态转换的降水过程中,为过渡形态,不会单独出现。
杨成芳姜鹏张少林张磊
关键词:温度指标
两次强降水风暴双偏振参量特征分析被引量:15
2020年
基于济南S波段双偏振多普勒天气雷达探测数据,结合探空和地面实况资料,对2019年同一区域两次强降水风暴双偏振参量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两次对流性强降水发生在弱垂直风切变环境下,具有较强的对流有效位能,低层湿度较大,0℃层高度较高,利于短时强降水的产生。2)两次强降水风暴都具有低质心热带降水特征,45 dBZ以上的强回波区主要位于环境0℃层高度之下。3)风暴低层强回波区都对应大的差分反射率因子ZDR和比差分相位KDP,ZDR≥0.5 dB,KDP≥0.5°·km^-1,相关系数CC≥0.95;反射率因子在50~54 dBZ之间,对应的KDP>1.0°·km^-1,CC≥0.97,ZDR适中,是两次强降水风暴导致高强度降水的主要双偏振参量特征。4)两次强降水风暴ZDR柱和KDP柱高度存在明显差异,7月27日强降水风暴前侧出现ZDR柱和KDP柱,高度接近-10℃层高度,8月10日强降水风暴ZDR柱和KDP柱略高于0℃层高度,ZDR柱高度对雷暴强度具有指示作用。
刁秀广张磊孟宪贵万明波吕游
关键词:强降水
“2007.8.17”山东大暴雨的数值模拟和诊断分析被引量:20
2012年
利用常规资料、区域自动站、气象卫星、多普勒天气雷达、闪电定位资料以及中尺度数值模式WRF,对2007年8月16和17日在山东省新泰市发生的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并针对中尺度地形对暴雨的影响进行了敏感性试验。研究发现,此次大暴雨发生于副热带高压边缘切变线附近,与速度不连续造成的K-H不稳定而引起的中小涡旋有密切关系。鲁中山脉地形对大暴雨中心的强度和落区有较大影响,在对流层低层产生明显的地形性切变线,加强了偏南暖湿气流的辐合,使大暴雨强度更大,位置更加偏南。对强弱两次相似降水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对比试验发现,鲁中山脉地形对两次过程的降水分布、中心强度和落区等影响较为一致,但是对不同强度降雨增幅的影响差异较大,地形对强降雨的增幅作用更加明显。进一步研究表明,地形的抬升作用,造成暴雨区低层辐合加强和垂直速度增强,更有利于不稳定能量积累和水汽的辐合,同时山脉地形在一定程度上还对大气中云水和雨水的分布有较大影响。副热带高压边缘有利的环境背景条件和地形的共同作用是山东局地大暴雨产生和维持的主要物理机制。
周雪松阎丽凤孙兴池张磊
关键词:大暴雨TBB地形影响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