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秀忠

作品数:24 被引量:135H指数:5
供职机构: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3篇期刊文章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2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0篇肿瘤
  • 10篇细胞
  • 7篇肝癌
  • 6篇肝脏
  • 5篇蛋白
  • 5篇肝细胞
  • 5篇肝肿瘤
  • 5篇病理
  • 4篇细胞癌
  • 4篇基因
  • 4篇肝细胞癌
  • 3篇胆管
  • 3篇原发性
  • 3篇临床病理
  • 3篇P53基因
  • 3篇病理学
  • 2篇胆管癌
  • 2篇血管
  • 2篇乙型
  • 2篇乙型肝炎

机构

  • 24篇第二军医大学
  • 1篇沈阳军区总医...
  • 1篇同济大学附属...

作者

  • 24篇张秀忠
  • 22篇丛文铭
  • 15篇吴孟超
  • 15篇王一
  • 10篇冼志红
  • 8篇吴伟清
  • 7篇陈汉
  • 4篇谭璐
  • 2篇姚晓平
  • 2篇钱光相
  • 2篇朱忠政
  • 2篇周伟平
  • 2篇赵新
  • 2篇张树辉
  • 1篇孙经建
  • 1篇杨甲梅
  • 1篇董辉
  • 1篇宝建中
  • 1篇潘晶
  • 1篇谈景旺

传媒

  • 5篇临床肿瘤学杂...
  • 4篇中华病理学杂...
  • 2篇第二军医大学...
  • 1篇传染病信息
  • 1篇中国癌症杂志
  • 1篇外科理论与实...
  • 1篇中华肿瘤杂志
  • 1篇中华外科杂志
  • 1篇临床与实验病...
  • 1篇肿瘤
  • 1篇中华医学遗传...
  • 1篇中国实用外科...
  • 1篇中华普通外科...
  • 1篇细胞与分子免...
  • 1篇中华国际医学...

年份

  • 1篇2010
  • 2篇2005
  • 1篇2003
  • 1篇2002
  • 1篇2001
  • 3篇2000
  • 3篇1999
  • 5篇1998
  • 4篇1997
  • 3篇1996
2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肝细胞癌合并肝海绵状血管瘤1例
1998年
患者男,49岁。于1996年10月4日在某地体检发现肝右叶占位20天,来我院诊治。患者有乙肝病史。实验室检查:肝功能正常,HBsAg、HBsAb、HBcAb均阳性,AFP 7700μg/L。B超检查发现肝区回声呈中粗光点,分布均匀,血管纹理可见.于肝右叶可探及13.0cm×14.1cm异常杂乱回声团块,边界欠清,内回声强弱不均。CT扫描示肿块密度不均,
冼志红张秀忠王一周伟平丛文铭
关键词:HB肝细胞癌肝海绵状血管瘤肿块血管纹乙肝
全文增补中
肝脏原发性非Hodgkin淋巴瘤一例被引量:1
1998年
肝脏原发性非Hodgkin淋巴瘤一例丛文铭王一谭璐张秀忠冼志红患者男,41岁。因体检发现肝脏占位性病变7天于1996年8月21日入院。既往身体状况良好,偶感上腹部疼痛。查体全身表浅淋巴结不肿大。磁共振检查:两肝有多个结节或团块状异常信号区,大小分布为...
丛文铭王一谭璐张秀忠冼志红
关键词:肝肿瘤非霍杰金淋巴瘤原发性病例报告
胰腺交界性导管内乳头状粘液腺瘤一例
2000年
赵新王一张秀忠丛文铭吴伟清王本茂张永杰
关键词:胰腺肿瘤腺瘤
E-钙粘蛋白在人肝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癌细胞DNA含量与肝癌侵袭的关系被引量:6
2000年
目的 探讨E 钙粘蛋白在人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和癌细胞DNA含量与肝癌浸润侵袭特性之间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 P法研究了 5 6例肝癌组织中E 钙粘蛋白的表达 ,同时应用ICM病理DNA图像分析系统对癌细胞DNA含量进行测定 ,分析与肝癌浸润侵袭特性之间的关系。结果 正常肝组织中 ,E 钙粘蛋白表达主要位于两细胞连接处的包膜上 ;肝脏良性病变中E 钙粘蛋白表达同正常肝相类似 ;肝癌中E 钙粘蛋白表达明显减低 ,减低率为 72 % (41/ 5 6 )。直径大于 3cm以上的肝癌E 钙粘蛋白表达减低较小于 3cm的肝癌更为显著 (P <0 0 5 )。无包膜的肝癌中E 钙粘蛋白表达与包膜完整的肝癌相比也明显降低 (P <0 0 5 )。E 钙粘蛋白表达与肝癌组织类型、组织分级等其它恶性指标未见明显相关性。肝癌组织的DNA指数 (DI)与癌灶的包膜情况、组织类型、组织分级也有显著相关性 (P <0 0 5 )。DI与其它临床病理特性未见显著相关性。结论 由E 钙粘蛋白介导的细胞间粘附作用在肝癌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其在癌组织中表达减低是肝癌重要的恶性生物学特征。结合癌细胞DNA含量测定 ,可以更准确地判断肝癌的恶性程度及生物学行为。
赵新丛文铭王一谭璐张秀忠吴孟超
关键词:E-钙粘蛋白肿瘤侵袭
消化道肿瘤肝脏转移的临床病理学分析(附55例报告)被引量:1
1996年
作者对55例消化道肿瘤肝脏转移的病理学特征进行了分析。其结果表明:(1)55例消化道肿瘤转移肝脏的有38例(69.1%)来自结肠,证明结肠肿瘤大部分是由门静脉血流转移至肝脏;(2)55例病人血清学检查中CEA升高的有35例(63.5%),提示:CEA是辅助诊断消化道肿瘤转移的有用指标;(3)B超、CT和MRI是探测消化道肿瘤转移肝脏的非常有益的手段,(4)55例病人血清中AFP检测均为阴性,而术中病人肝脏均无肝硬变改变;这表明与原发性肝癌不同;(5)外科手术治疗仍然是消化道肿瘤肝脏转移的最佳方法,本组病人中有48例患者进行再手术切除,术后患者最长的已生存9年。
张秀忠丛文铭王一陈汉吴孟超
关键词:消化道肿瘤病理学肝脏肿瘤转移
脾脏血管内皮瘤1例
1998年
患者男,56岁,发现脾脏肿大11年,问歇性乏力10个月,于1997年1月20日住我院。实验室检查:尿、粪常规正常,红细胞>2.5×10^2/L肝、肾功能正常:AFP25μg/L;CEA<20μg/L。B超检查:脾脏有多个略强回声光团块,大小9.12cm×6.94cm,边界不清,回声不均。提示脾脏肿大,
张秀忠王一冼志红丛文铭吴孟超
关键词:脾脏肿大血管内皮瘤强回声AFP
HE染片脱色后Feulgen染色法在DNA含量分析中的应用
2003年
目的 探讨HE染片脱色后再经Feulgen法染色对肝癌细胞DAN含量测定的影响。方法 对肝细胞癌组织切片分别进行经典Feulgen染色法和HE染片脱色后Feulgen染色,采用图像分析技术对DNA含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DNA核型(二倍体、四倍体和异倍体)符合率90%(18/20),2例(10%)直接Feulgen染色为四倍体核型而HE脱色后Feulgen染色为异倍体核型。两者DNA指数(20例各有30个DI值)符合率为80%(24/30),呈直线正相关(P<0.001)。S期峰DNA指数的平均CV值在直接Feulgen染色组为74.71(32.79~132.5),间接Feulgen染色组为77.24(37.21~141.2),两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HE染色片脱色处理后一般不会影响Feulgen染色效果,也不影响肝癌细胞DNA含量测量的准确性,可在临床病理检测中应用。
吴伟清张秀忠冼志红董辉丛文铭
关键词:脱色DNA含量分析肝细胞癌组织切片
肝母细胞瘤临床病理特征与细胞增殖活性的研究
2001年
王一吴孟超吴伟清冼志红张秀忠丛文铭
关键词:肝母细胞瘤病理细胞增殖活性
复发性和多结节肝癌细胞克隆来源P53基因变异的研究被引量:4
1997年
目的:分析复发性和多结节肝癌细胞P53基因突变类型,判断其细胞来源。方法:应用多聚酶链式反应(PCR)结合PCR产物测序,同时检测肝癌P53蛋白表达。结果:16例复发性肝癌中,9例计14个瘤体有P53基因突变,其中6例(38%)P53突变类型不同,属多中心来源,有3例(13%)P53突变类型相同,为单中心来源;有7例(43%)未发现P53基因突变,作者认为这些病例主要为单中心来源。在4例多结节型肝癌某同一患者的多个瘤体中发现P53具有不同突变类型。结论:肝癌复发具有多中心来源,应加强患者术后综合性治疗。
王一丛文铭张秀忠李全华陈汉吴孟超
关键词:复发性P53基因突变肝癌细胞P53突变P53蛋白表达
肝癌免疫组化诊断谱的研究和应用被引量:32
2002年
目的 探讨鉴别肝细胞癌 (HCC)、肝内胆管癌 (ICC)和肝转移性腺癌 (MAC)的免疫组化诊断谱特点。方法 对手术切除的 30 0例HCC、35例ICC和 30例MAC分别进行AFP、HepPar 1、CK18、CK19、CA19 9、CD34和pCEA等 7种免疫组化染色 ,将特异性和敏感性的综合性能计分 (CCS)≥ 8分的抗体定为具有高度诊断价值。结果 CCS≥ 8分的抗体在HCC中为HepPar 1和CD34,在ICC中为CK19,在MAC中无。HepPar 1的CCS(9分 )明显高于AFP(7分 ) ,其对HCC的敏感性达到 83.7% ,特异性达到 96 .7%。结论 HCC的一线抗体由HepPar 1和CD34组成 ,二线抗体由pCEA和AFP组成 ;ICC的一线抗体为CK19,二线抗体为CA19 9。由 3种一线抗体组合成肝癌的核心免疫组化谱 ,酌情使用二线抗体 ,可以较好地解决对HCC、ICC和MAC之间的免疫病理诊断和鉴别诊断。
丛文铭谭璐张树辉冼志红吴伟清潘晶张秀忠
关键词:肝癌免疫组化胆管癌腺癌HCCICC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