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1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9篇肿瘤
  • 6篇肝肿瘤
  • 5篇细胞
  • 5篇细胞癌
  • 5篇肝细胞
  • 5篇肝细胞癌
  • 5篇病理
  • 4篇临床病理
  • 4篇病理学
  • 3篇肝脏
  • 2篇原位
  • 2篇临床病理学
  • 2篇肝炎
  • 2篇肝炎病毒
  • 2篇丙型
  • 2篇丙型肝炎
  • 2篇丙型肝炎病毒
  • 2篇病毒
  • 1篇炎性
  • 1篇炎性假瘤

机构

  • 12篇第二军医大学

作者

  • 12篇张秀忠
  • 10篇吴孟超
  • 9篇丛文铭
  • 8篇陈汉
  • 3篇张晓华
  • 3篇王一
  • 2篇沈锋
  • 2篇谢天培
  • 2篇刘彦君
  • 2篇郭亚军
  • 1篇谢企良
  • 1篇胡小吾
  • 1篇董秀芬
  • 1篇董荣春
  • 1篇刘崎
  • 1篇王莉
  • 1篇田建明
  • 1篇张秀忠
  • 1篇陆建平
  • 1篇赵孟尧

传媒

  • 3篇第二军医大学...
  • 1篇临床肝胆病杂...
  • 1篇中华神经外科...
  • 1篇肝胆外科杂志
  • 1篇临床与实验病...
  • 1篇中华放射学杂...
  • 1篇肿瘤防治研究
  • 1篇肿瘤
  • 1篇实用癌症杂志
  • 1篇肝脏病杂志

年份

  • 1篇1998
  • 2篇1996
  • 2篇1995
  • 3篇1993
  • 1篇1992
  • 1篇1991
  • 1篇1990
  • 1篇1989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DNA含量分析对复发性肝细胞癌克隆来源及其临床意义的初步研究被引量:29
1993年
应用DNA含量图像分析技术,对21例经44次手术切除的复发性肝细胞癌的DNA含量进行了对比测定。结果显示,8例(38.1%)复发肝癌的DNA含量与其原发肝癌明显不同,提示前者为不同克隆来源的新生肝癌;13例(61.9%)复发肝癌的DNA含量与其原发肝癌甚为相似,提示两者来自相同的肿瘤克隆;这两组的手术平均间隔期分别为25±9.9月和7.9±3.1月,术后平均生存期分别为51±20.8月和27.7±14.2月。研究表明,复发性肝癌中的多数来自其原发肝癌的残留,但部分复发性肝癌确系再发的原发性肝癌。本文认为,肝癌的组织发生存在单中心与多中心两种途径,手术切除仍是复发性肝癌有效的治疗方法。
丛文铭吴孟超陈汉张秀忠董秀芬
关键词:DNA克隆肝肿瘤
微波兔脑内辐射的实验研究被引量:4
1990年
本实验应用单根针状微波天线,插入兔脑内辐射。结果表明,辐射1周内,脑组织有5mm 直径的凝固坏死,2周及4周时,凝固坏死已消退。光镜下见有大量胶质细胞及泡沫样细胞,出现修复征象。辐射同时测定了对脑温度的影响。实验表明,调节输出功率和辐射时间,可控制微波对脑组织的损害范围。微波对脑组织损伤范围小、安全。为应用微波治疗颅内某些病变提供依据。
过宗南赵孟尧刘建民胡小吾秦洪义谢企良张秀忠
关键词:微波脑肿瘤
17例肝脏炎性假瘤的临床病理分析被引量:14
1993年
本文对17例肝脏炎性假瘤的临床病理特点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该病的主要特点是:发病年龄较轻,平均37.2岁;男性多见,占82.4%;近65%的患者无特殊病史;76.5%的患者具有以右上腹隐痛为主的临床症状;病程较短,中位时间3个月;82.4%的结节为单个,并有完整包膜;结节体积多较小,平均直径3.8cm(中位数3.2cm);发生部位以肝右叶多见,占76.5%;病变以炎性增生性纤维组织为基本结构。本文对该病的病因及鉴别诊断进行了讨论。
丛文铭吴孟超张晓华陈汉董荣春张秀忠
关键词:肝脏炎性假瘤病理学
肝脏孤立性坏死结节的影像和病理对照被引量:28
1998年
目的认识肝脏孤立性坏死结节的影像及病理学表现,提高诊断准确率。方法16例中1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4例根据MRI表现随访半年以上证实。对照病理,分析16例超声、CT及MRI表现。结果组织病理显示全部为凝固坏死结节,6个病灶含有小片液化坏死,平均直径2.3cm,外周的薄层纤维包膜中有淋巴细胞、浆细胞、嗜酸性细胞及少数中性白细胞浸润。超声为内部回声欠均匀的低回声结节。CT表现为边缘清楚、无强化的低密度病灶。在MRI的T1及T2WI上分别呈低信号及等低信号,4个病灶内间以点片状更低信号及高信号,增强后病灶内部无强化,44%(7/16)有细环状轻度延迟强化的包膜。结论平扫加动态增强MRI能良好反映孤立性坏死结节的病理特征,其表现具高度的诊断特异性,明显优于超声和CT。
陆建平王一王飞王飞王莉张秀忠张秀忠
关键词:孤立性坏死结节肝疾病病理CT
ABC法在研究肝肿瘤组织凝集素受体中的应用被引量:2
1989年
采用生物结合蛋白-生物素-过氧化物酶复合物(avidin-biotin-peroxidase complex,简称ABC)法,对原发性肝细胞癌、肝内胆管细胞癌、肝海绵状血管瘤等组织中凝集素受体的分析作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简便、灵敏度高、重复性好、特异性强,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张世民吴孟超陈汉张秀忠
关键词:ABC法肝脏肿瘤凝集素受体
104例女性肝细胞癌的临床病理学研究被引量:1
1992年
以900例男性肝癌作对照,探讨了同期104例女性肝癌的临床病理学特点。结果提示:(1)女性肝癌患者的发病年龄较男性提前;(2)不合并肝硬变的肝癌患者的发病年龄较合并肝硬变者提前;(3)女性肝癌的发生多不经过肝硬变阶段,而男性肝癌多在肝硬变的基础上发生;(4)女性肝癌患者的血清AFP含量多高于男性;(5)女性肝癌患者的术后5年生存率高于男性肝癌患者。本文还讨论了与国外肝癌发病情况的差异。
丛文铭吴孟超张晓华陈汉姚晓平张秀忠
关键词:肝肿瘤病理学
应用双重原位杂交技术定位检测肝细胞癌中乙型、丙型肝炎病毒被引量:2
1996年
探索乙型肝炎病毒(HBV)和丙型肝炎病毒(HCV)是否可同时感染同一宿主细胞。方法:联合应用地高辛标记探针和生物素标记探针的双标记方法,成功建立起非放射性双重原位杂交技术,并应用这一技术检测了10例肝细胞性肝癌及癌周组织细胞内乙型肝炎病毒和丙型肝炎病毒的感染情况。结果:发现HBV、HCV可同时感染同一宿主细胞这一独特的生物学现象。结论:认为HBV、HCV双重病毒感染可能并不遵循"病毒干扰"原则,这为了解此两种病毒在肝细胞癌发生中可能存在着的协同作用提供了新的线索。
刘彦君丛文铭张秀忠谢天培沈锋郭亚军陈汉吴孟超
关键词:原位杂交肝肿瘤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
肝细胞癌患者肝组织中丙型肝炎病毒抗原的定位研究被引量:2
1995年
用过氧化物酶与抗过氧化物酶(PAP)法检测了73例肝细胞癌(HCC)患者肝组织中的丙型肝炎病毒抗原(HCVAg)和HBsAg及HBcAg。结果显示,HCVAg、HBsAg和HBcAg的检出率分别为28.8%、75.3%和26.0%;HCVAg阳性的肝细胞多呈散在型分布,HCV染色颗粒既可见于细胞浆也可见于细胞核;HCVAg的检出与HBV的感染状态无显著相关。提示,HCV可在HCC患者的肝细胞中表达,HCV感染可能在我国HCC的发生中起一定的病原学作用。
崔晓红戚中田潘卫宋艳斌李琳郝连杰王一张秀忠丛文铭吴孟超
关键词:肝细胞癌丙型肝炎病毒
72例转移性肝癌的临床病理学特点被引量:1
1995年
对72例转移性肝癌的临床病理特点进行分析,结果显示:①54.10%(45/72)的的肿瘤来自结肠和直肠肿瘤。②80.6%病人血清血中CEA升高。③55.6%(40/72)的肿瘤直径小于5cm。④B超和CT对探测转移性肝癌是非常有益的手段。⑤手术切除是治疗转移性肝癌的首选方法。本组病例的手术切除率为90.2%。
张秀忠丛文铭吴孟超陈汉王一
关键词:病理学肝癌肿瘤转移
1000例肝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研究被引量:16
1993年
本文对八十年代以来1000例手术切除肝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特点进行了分析。结果:(1)男性肝癌患者的年龄高峰在50岁,女性肝癌患者在40岁,但均从30岁起急剧增多,(2)无肝硬变肝癌中75.3%呈血清HBsAg阳性,提示此类肝癌仍以HBV为主要致癌因素,但感染方式可能不同于肝硬变肝癌;(3)肝癌患者血清AFP含量呈哑铃型分布特征,与瘤体大小、有无肝硬变以及肝癌分化程度无明显关系;(4)肝癌术后复发与首次切除肝癌的瘤体大小有关,与是否伴肝硬变无关;(5)3cm以下小肝癌仅占肝癌的10.2%,术后5年生存率为82.4%,高于总体肝癌的27.5%。认为提高肝癌患者生存率的关键是提高3cm以下小肝癌的诊治率。
吴孟超丛文铭张晓华陈汉张秀忠
关键词:肝肿瘤病理学外科学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