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继业

作品数:7 被引量:72H指数:4
供职机构: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院长基金海南医学院科研基金资助学报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7篇腰椎
  • 5篇腰椎小关节
  • 5篇退变
  • 5篇椎小关节
  • 5篇小关节
  • 5篇关节
  • 4篇腰椎滑脱
  • 4篇滑脱
  • 2篇应力
  • 2篇远期
  • 2篇远期疗效
  • 2篇融合术
  • 2篇融合术后
  • 2篇术后
  • 2篇退变性
  • 2篇退变性腰椎
  • 2篇退变性腰椎滑...
  • 2篇退行性
  • 2篇退行性腰椎滑...
  • 2篇疗效

机构

  • 7篇南方医科大学...
  • 1篇广州市中医医...
  • 1篇南方医科大学
  • 1篇深圳市龙岗区...
  • 1篇南方医科大学...

作者

  • 7篇张继业
  • 7篇王吉兴
  • 6篇姜欢畅
  • 3篇郑帅
  • 2篇鲁凯伍
  • 2篇陈建庭
  • 2篇金大地
  • 2篇江建明
  • 2篇任海龙
  • 2篇瞿东滨
  • 1篇蔡迎峰
  • 1篇王新
  • 1篇杨德鸿
  • 1篇张斌
  • 1篇朱青安

传媒

  • 2篇中国脊柱脊髓...
  • 1篇海南医学院学...
  • 1篇中国矫形外科...
  • 1篇中国临床解剖...
  • 1篇中华创伤骨科...

年份

  • 1篇2013
  • 2篇2012
  • 3篇2011
  • 1篇2010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退变性腰椎滑脱后路融合术后的远期疗效分析被引量:19
2011年
[目的]探讨后路减压复位融合内固定术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的远期疗效。[方法]2001年1月~2005年7月行后路减压、植骨融合、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术,资料完整并获得末次随访的退变性腰椎滑脱患者62例,随访5~9年(平均6.4年)。融合方式有后外侧融合(PLF)、自体髂骨椎间融合(PLIF)、椎间Cage植入融合(PLIF+Cage)。评价JOA评分改善率、优良率、满意度、融合及临近节段退变情况等,对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滑脱率、椎间高度、椎间盘角、节段侧凸角等影像学指标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JOA评分改善率(67.7±19.4)%,优良率85.5%,满意度87.1%,融合率95.2%,临近节段退变或原有退变加重26例(41.9%),各融合方式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滑脱率、椎间高度、椎间盘角及节段侧凸角较术前均显著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滑脱复位、椎间高度、椎间盘角有所丢失,椎间Cage植入融合丢失最少。[结论]后路减压、植骨融合、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术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远期疗效满意,椎间Cage植入融合的放射学表现更佳。
姜欢畅王吉兴陈建庭江建明鲁凯伍瞿东滨张继业金大地
关键词:腰椎脊椎前移脊柱融合术远期疗效
腰椎小关节不对称及退变程度对退行性腰椎滑脱的影响
目的 探讨退行性腰椎滑脱(Degenerative Lumbar Spondylolisthesis,DLS)腰椎小关节不对称与小关节退变程度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随机从2004年5月~ 2009年8月我院收治的10...
张继业姜欢畅王吉兴
关键词:腰椎小关节
影响退变性腰椎滑脱融合术后远期疗效的多因素分析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探讨可能影响退变性腰椎滑脱融合术后远期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62例行后路减压复位融合内固定术的退变性腰椎滑脱患者59年的随访资料。以JOA评分改善率作为判断疗效的指标,并以此分为疗效优良组和疗效欠佳组。采用单因素筛选和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年龄、性别、体重指数、合并糖尿病、病程、术前滑脱率、术前JOA评分、融合节段、融合方式、术后滑脱复位率、椎间高度增加和椎间盘角改善情况及术后随访时间等可能影响手术疗效的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影响远期疗效的因素有体重指数、病程、合并糖尿病、术前JOA评分及融合节段(P〈0.05);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病程和术前JOA评分对远期疗效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退变性腰椎滑脱融合术后远期疗效受多种因素影响,彻底减压、适度复位、良好融合和固定就能取得总体良好的远期疗效。
姜欢畅王吉兴陈建庭江建明鲁凯伍瞿东滨张继业金大地
关键词:腰椎脊椎前移脊柱融合术LOGISTIC回归
高应力导致兔腰椎小关节骨性关节炎的实验研究被引量:26
2011年
目的:观察兔腰椎小关节加载应力后小关节在应力作用下的病理变化,并探讨其病理机制。方法:将42只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A组)、椎间盘退变组(B组)、小关节加力组(C组)及椎间盘退变及小关节加力组(D组)。对B组和D组动物采用针刺抽吸髓核法建立椎间盘退变模型,建模6周后分别对C组和D组的L3/4、L5/6小关节加载拉簧造成高应力模型,对A组和B组仅行小关节暴露,分别于术后4个月、8个月取腰椎小关节,采用番红O-快绿染色,进行Mankin评分判断软骨退变程度并分为轻度、中度及重度;免疫组化染色观察细胞因子IL-1β、IL-6、TNF-α在小关节软骨中的表达。结果:不同组间小关节退变程度有显著性差异(F=92.77,P=0.000),组内比较,各组8个月时小关节退变程度较4个月时严重(P<0.05);同一时间段不同组间比较,小关节加力组(C组和D组)的小关节退变程度较小关节未加力组(A组和B组)严重,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A、B组间及C、D组间比较,小关节退变程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三种细胞因子随着软骨退变程度的增加而表达增强,而严重退变的软骨由于软骨细胞数减少表达反而有所下降。结论:高应力可导致腰椎小关节退变,应力作用时间越长,小关节退变越严重。腰椎小关节软骨细胞的退变伴随着炎性细胞因子合成、分泌的改变。
张继业王吉兴张斌蔡迎峰杨德鸿杨贤玉郑帅姜欢畅
关键词:腰椎小关节应力退变骨性关节炎细胞因子
腰椎小关节不对称与小关节退变程度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10
2010年
目的探讨退行性腰椎滑脱(Degenerative Lumbar Spondylolisthesis,DLS)腰椎小关节不对称与小关节退变程度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随机从2004年5月~2009年8月我院收治的102例DLS患者中选取60例作为观察组,从300名在我院行体检无脊柱疾患的人员中选取与DLS组年龄、性别相匹配的60名作为对照组。在MRI上测量L3/4、L4/5、L5/S1两侧小关节角并计算出小关节不对称角度,同时观察小关节的退变程度,将其分为4度。并对所测参数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腰椎左侧小关节方向比右侧更偏向矢状位,但这仅在DLS组L3/4(P=0.003)、L4/5(P=0.000)两个节段有统计学意义。两组L4/5小关节不对称与L3/4、L5/S1相比更严重,DLS组小关节不对称角度与对照组相应节段相比更大,小关节的退变程度更加严重,小关节不对称随着小关节退变程度的增加而增加。结论 (1)小关节不对称在下腰椎中普遍存在;(2)小关节不对称与小关节的退变程度呈正相关;(3)小关节不对称不仅是小关节骨性关节炎重塑的结果,而且是小关节先天存在的形态学异常;(4)小关节不对称增加了DLS的危险性,小关节不对称及退变程度对DLS具有病因学意义。
张继业朱青安姜欢畅王吉兴
关键词:腰椎退行性腰椎滑脱小关节
不同强度持续静态压力对兔腰椎小关节软骨细胞活性影响的实验研究被引量:4
2012年
目的探讨不同强度持续静态压力对体外培养的兔腰椎小关节软骨细胞活性的影响。方法分离新西兰白兔腰椎小关节软骨细胞,体外培养。将培养的第3代软骨细胞分为4组:对照组、30kPa组、60kPa组和90kPa持续静态加压组。显微镜下观察其形态,分别用免疫组化、噻唑蓝(MTT)、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鉴定软骨细胞,检测细胞增殖及Ⅱ型胶原的合成情况。结果第3代软骨细胞Ⅱ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为阳性。软骨细胞增殖OD值,1d除了对照组与30kPa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他各组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义义(P〈0.05);2~4d:除了30kPa组与60kPa绀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他各组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5~10d:各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空白对照组的Ⅱ型胶原含精最高[(7.517±0.328)μg/L],其次是60kPa组[(6.035±0.075)μg/L],90kPa组含量最低[(2.873±0.127)μg/L],30kPa组的Ⅱ型胶原含量为(4.846±0.093)μg/L,各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兔腰椎小关节软骨细胞在持续静态压力下容易发生退变,细胞增殖率和Ⅱ型胶原含量均下降。
郑帅王吉兴任海龙张继业姜欢畅
关键词:腰椎关节软骨细胞
高应力与腰椎小关节方向变化关系的实验研究被引量:19
2013年
目的:观察兔腰椎小关节加载应力后小关节方向的变化,并探讨小关节在应力作用下方向变化的机制。方法:将42只6月龄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A组)、椎间盘退变组(B组)、小关节加载组(C组)及椎间盘退变联合小关节加载组(D组),A组6只,其他3组各12只。对B组和D组动物采用针刺抽吸髓核法建立L3/4、L5/6椎间盘退变模型,对A组和C组仅剥离椎旁肌。建模6周后分别对C组和D组的L3/4、L5/6小关节加载拉簧造成高应力模型,对A组和B组仅行小关节暴露,分别于小关节术后4个月、8个月获取腰椎,进行MicroCT扫描,观察小关节形态,B、C、D组在横断面上测量L3/4、L5/6小关节角度(关节突关节面与椎体正中矢状面的夹角)并将两个节段数据合并分析,A组测量L3/4、L4/5、L5/6、L6/7小关节角度并将数据合并分析,小关节角度越小,小关节方向越偏向矢状位。结果:组内比较,各组8个月时小关节方向较4个月时更加矢状化(均P<0.05);同一时间点,D组的小关节方向较B组更加矢状化,C组的小关节方向较A组更加矢状化,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均P<0.05),A、B组间及C、D组间比较小关节角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小关节加载组(C组和D组)的小关节较小关节未加载组(B组)退变严重,时间越长退变越严重;各时间点A组小关节结构清晰。结论:高应力可引起兔腰椎小关节退变,小关节方向的矢状化改变是由小关节退变和重塑所导致。
张继业王吉兴王新任海龙杨贤玉郑帅
关键词:腰椎小关节应力退变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