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良佑

作品数:19 被引量:167H指数:8
供职机构:华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8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8篇农业科学
  • 1篇生物学

主题

  • 15篇稻虱
  • 15篇褐稻虱
  • 14篇抗性
  • 9篇水稻
  • 7篇野生
  • 7篇野生稻
  • 7篇抗虫
  • 5篇抗虫性
  • 4篇水稻品种
  • 3篇育种
  • 3篇生物型
  • 2篇稻种
  • 2篇药用
  • 2篇药用野生稻
  • 2篇杂种
  • 2篇栽培
  • 2篇栽培稻
  • 2篇贮藏
  • 2篇贮藏期
  • 2篇转基因

机构

  • 19篇华南农业大学
  • 5篇广东省农业科...
  • 2篇中山大学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 19篇张良佑
  • 13篇吴荣宗
  • 5篇黄巧云
  • 4篇潘大建
  • 3篇吴洪基
  • 3篇萧整玉
  • 2篇肖汉祥
  • 2篇梁能
  • 2篇许新萍
  • 2篇江志强
  • 2篇李宝健
  • 2篇范芝兰
  • 1篇杨秀青
  • 1篇胡明
  • 1篇曾玲
  • 1篇李冠雄
  • 1篇卫剑文
  • 1篇吴惟瑞
  • 1篇范云六
  • 1篇陈璧

传媒

  • 8篇华南农业大学...
  • 3篇植物保护学报
  • 2篇中国水稻科学
  • 2篇广东农业科学
  • 1篇生物工程学报
  • 1篇中国农学通报
  • 1篇中国粮油学报

年份

  • 2篇2001
  • 2篇2000
  • 2篇1998
  • 1篇1995
  • 5篇1994
  • 1篇1993
  • 3篇1992
  • 1篇1991
  • 1篇1990
  • 1篇1989
1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光照因素对水稻品种苗期褐稻虱抗性的影响被引量:12
1991年
在人工气候箱及温室自然条件下研究了光照对品种抗性、植株生势及耐害性和褐稻虱生存、发育的影响.光照不足造成品种苗期抗性减弱甚至丧失,其原因是由于植株的生势减弱导致受飞虱为害后的补偿能力下降、中抗品种耐害性丧失和抗级品种的拒虫性减弱.在短光照生长条件下和长光照条件下,飞虱取食高抗品种的植株,其吸食量、若虫生存率和发育进度,均无显著差异,表明高抗品种的抗生性在短光照条件下仍能保持.短光照条件下,如果接虫前或后予以充足的光照条件,或将接虫秧龄提高到4片叶,品种的抗性水平则可保持.
汪茂卿吴荣宗张良佑
关键词:水稻苗期褐稻虱抗虫性
以籼稻不育株为受体将药用野生稻的褐稻虱抗性导入栽培稻研究初报被引量:9
1994年
以感虫的籼稻质核互作的雄性不育株为母本,以高抗揭稻虱的药用野生稻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其中1个组合不经幼胚培养获得杂种,F1~F4均有褐稻虱抗性表达,在F4的21个株系中,中抗至高抗的有18个,占85.71%。另外2个组合的幼胚经离体培养获绿苗,并具褐稻虱抗性。
黄巧云范芝兰梁能吴荣宗张良佑
关键词:籼稻野生稻褐稻虱抗性育种
小粒野生稻对褐稻虱抗性机制的研究被引量:8
2001年
通过应用改良苗期群体筛选法 ,对小粒野生稻进行了抗性鉴定 ,并根据褐稻虱在抗性品种上的生存率、发育进度、蜜露分泌量、群体建立、虫体重量变化、卵巢发育程度、产卵量和稻株的受害级别等指标与感虫对照品种 TN1上的差异显著性作比较 ,综合评定了小粒野生稻对褐稻虱的抗性机制。试验结果表明 ,小粒野生稻对褐稻虱的抗性级别为 0级 ,属高抗褐稻虱。在小粒野生稻上 ,褐稻虱的生存率为 18% ,蜜露分泌量为 6 .0 4mm2 ,群体建立为 2 1.8头 /对 ,体重增量为 - 0 .33mg,卵巢发育为 2 .9级 ,产卵量为 2 9.6 7粒 /雌 ;而在感虫对照品种 TN1上 ,褐稻虱的生存率为 82 % ,蜜露分泌量为 46 .8mm2 ,群体建立为 2 17.0头 /对 ,体重增量为 2 .2 7mg,卵巢发育为 4.8级 ,产卵量为 2 2 9.3粒 /雌。由此可知 。
肖汉祥张良佑
关键词:小粒野生稻褐稻虱非选择性抗性机理
转基因水稻的抗虫性初探被引量:25
1998年
用基因枪技术将雪花莲外源凝集素基因和大豆胰蛋白酶抑制剂基因,分别转化到水稻的胚性愈伤组织,经过筛选再生分别得到转基因Ⅰ和转基因Ⅱ植株.采用生物测定方法,并按照国际标准鉴定方法,将上述转基因稻株对褐稻虱、稻纵卷叶螟和三化螟进行了抗虫性鉴定,结果表明:(1)测试的转基因Ⅰ稻株中,对褐稻虱表现抗性的占测定总数的26.7%;(2)测试的转基因Ⅱ稻株中,对稻纵卷叶螟和三化螟表现抗性的,分别占测定总数的30.18%和1.5%;(3)上述转基因稻株与原种(台北309)及感虫对照种(TN1或Rexoro)对比,后者皆表现高感或感虫,而前者均表现出具有不同程度的抗虫性,还出现了不少高抗的株系,说明转基因稻株已从外源基因中获得了抗虫性。
张良佑吴洪基萧整玉萧整玉胡明李宝健
关键词:转基因水稻抗虫性基因转化
非AA染色体组型野生稻的抗病虫性研究被引量:3
1995年
以水稻白叶枯病Ⅳ群菌和褐稻虱生物型1分别对非AA染色体组型野生稻种的抗病性和抗虫性进行鉴定。结果表明抗白叶枯病达高抗级的样本占1.08%,抗病级占14.39%,中抗级占64.03%,感病级占20.5%。褐稻虱抗性鉴定的13个种中,有8个种完全抗虫,3个种抗虫性在90%以上。此外,获得既抗病且抗虫的双抗种质有10个野生稻种共69份样本。
潘大建黄巧云连兆铨吴惟瑞张良佑吴荣宗
关键词:野生稻白叶枯病褐稻虱
水稻新品系红源和台糯选对褐稻虱抗性的评价被引量:1
1994年
应用分泌蜜露量、种群趋势指数、内禀控制率、群体建立和田间控制率等指标,综合评价新品系红源和台糯选对褐稻虱的抗性,结果表明:(1)饲养在红源和台糯选上褐稻虱的成虫体重、分泌蜜露量、产卵量和若虫存活率均比在感虫品种TN1的低,表明品系对褐稻虱具有强抗生作用;(2)飞虱在TNl上的种群趋势指数为247.7,台糯选为38.2,红源为384,而抗虫品种Mudgo为10.6;(3)台糯选、红源和Mudgo的内禀控制率分别为84.58%、84.50%和95.72%;(4)田间控制率:红源为70.38%、台糯选为82.95%和Mudgo为88.77%。
张良佑吴荣宗杨秀青
关键词:褐稻虱抗虫品种抗生性水稻育种
野生稻对褐稻虱的抗性评价及利用初报被引量:1
1992年
褐稻虱是亚洲稻区的重要害虫,自从推广抗虫品种后,在东南亚许多国家出现新生物型,使品种的原有抗性“丧失”。克服新生物型有效途径之一,是扩大抗虫基因源,以育成不同遗传背景的抗虫品种,其中野生稻是一个不可忽略的抗源。为此,我们对野生稻资源进行了抗性鉴定。
黄巧云潘大建梁能张良佑曾玲吴荣宗
关键词:野生稻褐稻虱抗性
中抗褐稻虱稻种抗性鉴定方法的研究被引量:4
1989年
采用改良苗期群体筛选法,可将对褐稻虱具中抗水平的栽培稻和野生稻与感虫稻种区分开来。但如接虫量过大,则中抗稻种会被评为感虫。此外,当采用植株损害系数评价耐害性时,可用植株生长速率来代替原公式中的植株干物质比率。本法可提高工效,并且不会伤害植株,有利于抗虫品种的后代选育。
吴荣宗李冠雄张良佑
关键词:水稻抗虫性褐稻虱鉴定法
光温条件影响稻种对褐稻虱抗性的研究被引量:14
1990年
在24~30℃温度范围内,品种抗性在不同光照时数阳光强度的影响下存有极显著的差异。弱、短光照会使品种的抗性减弱甚至丧失。 光温对抗虫机制的影响,首先表现在品种的非嗜好性方面,其中光照时数对非嗜好性有极显著影响,温度和光强度也育显著的影响,30℃比24℃表现的非嗜好性较强。光照时数和光强度对非嗜好性有显著的交互作用。
张良佑吴荣宗陈璧
关键词:水稻褐稻虱抗性光温条件
褐稻虱生物型田间监测技术的研究被引量:8
1994年
褐稻虱田间群体各个体在同一水稻品种上的蜜露分泌量有很大差别。结合蜜露分泌量和群体建立2种方法进行的田间监测结果表明:广东省广州市石牌地区和增城县农田的褐稻虱属生物型1。采用单一的蜜露分泌量测定法不能准确反映褐稻虱群体中各个体的生物型属性。因此,在进行田间生物型监测时应结合使用其它抗性指标,其中群体建立试验是一种省时、省工、准确的监测方法。
江志强吴荣宗张良佑
关键词:褐稻虱生物型测定法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