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萍

作品数:2 被引量:24H指数:2
供职机构:广州医学院临床肿瘤研究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广州市科技攻关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全身
  • 2篇全身热疗
  • 2篇热疗
  • 2篇肿瘤
  • 2篇晚期
  • 2篇晚期肿瘤
  • 1篇代谢
  • 1篇血流
  • 1篇血流动力学
  • 1篇血液动力
  • 1篇血液动力学
  • 1篇氧代谢
  • 1篇液动
  • 1篇生理
  • 1篇生理极限
  • 1篇全身麻醉
  • 1篇肿瘤患者
  • 1篇晚期肿瘤患者
  • 1篇吸入全身麻醉
  • 1篇麻醉

机构

  • 2篇广州医学院临...

作者

  • 2篇朱志荣
  • 2篇张萍
  • 2篇尧永华
  • 2篇唐春林
  • 1篇谭平
  • 1篇郑映菲
  • 1篇邵汛帆
  • 1篇王远东
  • 1篇宁雪
  • 1篇黄顺枚

传媒

  • 1篇中华麻醉学杂...
  • 1篇广东医学

年份

  • 2篇2003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晚期肿瘤患者全身热疗期间血液动力学和氧代谢的变化被引量:15
2003年
目的观察恶性肿瘤患者在全身热疗(WBH)期间的血液动力学和氧代谢的变化。方法 20例晚期肿瘤患者,年龄22~58岁,ASA Ⅰ~Ⅱ级,心肺功能基本正常。麻醉前用药:咪达唑仑O.05 mg·kg-1、东莨菪碱0.3 mg肌注。麻醉诱导:静注氟哌利多5 mg、芬太尼0.1 mg、维库溴铵0.15 mg·kg-1、异丙酚2 mg·kg-1 ,气管内插管后控制呼吸,吸入纯氧,呼吸频率10~12次./min,潮气量8~12 ml·kg-1。(据PETCO2值调整)。采用微量泵持续输注异丙酚2~4 mg·kg-1·h-1、芬太尼2 μg·kg-1·h-1,间断静注维库溴铵、咪达唑仑及吸入1%~1.5%异氟醚维持麻醉。麻醉完成后采用ET-Speac远红外线辐射仓进行WBH治疗,当食管温度达41.8℃后维持2 h,随后停止加温,待自然降温至38.5℃时行麻醉复苏处理。分别于加温前、39℃、40℃、41℃、41.8℃1 h、41.8℃2 h、降温至40℃、降温至38.5℃及拔管后15 min等时点,采用Swan-Ganz导管技术和反向Fick法测定血液动力学和氧代谢指标。结果WBH治疗开始后,随着体温的升高,HR明显加快、CI、SI、CVP、MPAP、PCWP,明显增加,MAP、PVRI和SVRI明显降低(P<0.01),DO2,和VO2在39℃时分别增加35%和18%,40℃时增加55%和23%,41℃时增加70%和28%,41.8℃时增加88%和31%。WBH期间O2ER、PVO2、P(a-v)CO2和pH(a-v)维?
朱志荣王远东唐春林张萍邵汛帆尧永华
关键词:晚期肿瘤全身热疗血液动力学氧代谢吸入全身麻醉
全身热疗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被引量:9
2003年
目的 探讨全身热疗期间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变化 ,寻找该类患者血流动力学的生理极限。方法 静吸复合全麻下 15例晚期肿瘤全身热疗患者 ,经右颈内静脉穿刺放入Swan -Ganz漂浮导管 ,经桡动脉置入动脉套管 ,两者通过换能器连Datex·OhmedaAS/ 3监护仪 ,监测血流动力学参数。结果 随着体温升高HR ,CO ,RPP ,CVP ,MPAP ,PCWP及RVSWI均逐渐升高 (P <0 0 1) ,MAP ,SVRI ,PVRI及LVSWI随着体温升高进行性下降 (P <0 0 1) ;降温过程各项指标逐渐恢复至术前水平。结论 围全身热疗期血流动力学参数变化很大 ,关键在于术中保护好各重要脏器功能 ,维持血容量、水电解质平衡、保证氧供 。
朱志荣唐春林张萍尧永华宁雪谭平郑映菲黄顺枚
关键词:全身热疗血流动力学生理极限晚期肿瘤全身热疗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