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薇

作品数:39 被引量:81H指数:5
供职机构:上海大学文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重点学科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艺术文化科学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3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6篇文学
  • 7篇艺术
  • 3篇文化科学
  • 2篇哲学宗教
  • 2篇语言文字
  • 1篇政治法律

主题

  • 18篇莎士比亚
  • 6篇主义
  • 6篇马克思主义
  • 5篇卞之琳
  • 4篇神话
  • 4篇希腊神话
  • 4篇古希腊神话
  • 3篇政治
  • 3篇莎剧
  • 3篇莎士比亚喜剧
  • 3篇莎士比亚研究
  • 3篇莎翁
  • 3篇古希腊
  • 2篇叙事
  • 2篇学术
  • 2篇演出
  • 2篇伊格尔顿
  • 2篇政治冲突
  • 2篇莎士比亚戏剧
  • 2篇神话原型

机构

  • 38篇上海大学

作者

  • 38篇张薇
  • 1篇熊腾芳
  • 1篇余翘楚

传媒

  • 5篇中国莎士比亚...
  • 4篇上海师范大学...
  • 4篇中国莎士比亚...
  • 2篇外国文学动态
  • 2篇当代外国文学
  • 2篇河南大学学报...
  • 2篇外国文学研究
  • 2篇戏剧艺术
  • 2篇中国比较文学
  • 2篇中世纪与文艺...
  • 1篇电影文学
  • 1篇国外文学
  • 1篇华东师范大学...
  • 1篇上海大学学报...
  • 1篇四川戏剧
  • 1篇电影评介
  • 1篇中国图书评论
  • 1篇安徽师范大学...
  • 1篇外国语文
  • 1篇都市文化研究

年份

  • 1篇2023
  • 4篇2022
  • 4篇2021
  • 2篇2020
  • 2篇2019
  • 2篇2018
  • 2篇2017
  • 2篇2016
  • 4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 2篇2011
  • 3篇2010
  • 1篇2008
  • 2篇2007
  • 1篇2006
  • 1篇2005
  • 2篇2004
3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莎翁传奇剧中的旅行:政治冲突与性冲突的表征被引量:1
2015年
莎士比亚的传奇剧都有旅行的情节,其旅行的缘由和情态丰富多样,有流放之行、逃亡之行、战争之行、婚姻之行、爱情之行、避难之行、报复之行、赴任之行、打赌之旅等等。旅行不仅是政治冲突和两性冲突的结果,也是解决这些冲突的有效途径,它像一个缓冲地带,起到缓解矛盾,走向和谐团圆的理想境地。当然,旅行只是外在的因素,真正矛盾的解决要靠内在的道德的感化,以及神力的相助。
张薇
关键词:莎士比亚传奇剧旅行
《辛白林》中的旅行:两性、政治、民族冲突的表征被引量:2
2015年
莎士比亚的传奇剧《辛白林》中有大量的旅行,从行动情态来看,有主动旅行、被动旅行;从旅行的原因来看,有流放之旅、打赌之旅、爱情之旅、报复之旅、避难之旅、谈判之旅、战争之旅、赎罪之旅。从旅行所反映的本质来看,有两性之争、王位之争、民族之争;两性冲突、政治冲突和民族冲突导致了旅行,旅行又缓解了诸种矛盾。从主题来说,"旅行"拓展了思想的深度和广度;从戏剧功能来说,"旅行"这一行动元是该剧场景转换的内推力,它扩大了场面,丰富了戏剧冲突,构成了戏剧的循环结构。
张薇
关键词:旅行政治冲突民族冲突
放眼世界,多种“主义”莎评交辉--评《世界莎士比亚研究选编》被引量:1
2021年
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东华大学莎士比亚研究所资助、国际莎士比亚学会执行委员杨林贵教授总主编的《莎士比亚研究丛书》近日问世,这是中国莎学界的大喜事,具有里程碑意义。丛书是国内众多知名的莎学专家共同协作的成果,全套5卷,分别是《世界莎士比亚研究选编》《中国莎士比亚悲剧研究》《中国莎士比亚喜剧研究》《莎士比亚与外国文学研究》《中国莎士比亚演出及改编研究》,从几个大的方面囊括了中国莎士比亚研究从1949年以来至今六七十年的主要研究成果,也介绍了国外的莎学流派。
张薇
关键词:莎士比亚研究莎士比亚悲剧莎士比亚喜剧外国文学研究改编研究
莎士比亚“幽灵”的变迁被引量:2
2015年
莎士比亚像"幽灵"一样萦绕于后世,尤其对马克思、德里达及当今美国学者皮特·斯达里布拉斯和理查德·哈尔本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们都有意识地引用莎士比亚的"老哈姆雷特"的幽灵,"幽灵"在他们的笔端进行了连续的转喻,它既生发于莎士比亚,又发生了一系列的变迁。这一研究将有助于推动马克思主义莎评的发展。
张薇
关键词:莎士比亚幽灵马克思主义
作为实体、意象的莎士比亚:博尔赫斯评论与创作莎翁
2019年
关于莎士比亚,博尔赫斯写过小说《莎士比亚的记忆》以及三篇随笔《什么都是和什么都不是》《威廉·莎士比亚〈麦克白〉》《从有名分到无名分》。在博尔赫斯的想象中,莎士比亚既是一个实体,又是一种意象。莎士比亚作为一个实体,博尔赫斯肯定莎士比亚的存在,并赞赏莎士比亚的艺术,包括语言特质、艺术虚构、艺术上的信服力。作为意象的莎士比亚,一方面是一种共有的文化符号,另一方面莎士比亚指代文本,在读者介人莎士比亚的过程中,两者相互作用,并且读者一方具有了创造性,反过来又塑造了自我。另外,莎士比亚也成了博尔赫斯审视自身的参照,莎士比亚不仅是莎士比亚自己,也是博尔赫斯^博氏用莎士比亚来表达对清晰自我的渴望。
张薇付怡
关键词:意象
艺术与学术交相辉映的莎士比亚盛会——第十届世界莎士比亚大会纪实
2016年
第十届世界莎士比亚大会在英国的斯特拉福镇和伦敦两地召开,来自于世界各地的学者和艺人欢聚一堂,共同探讨重塑莎士比亚。会议融艺术性与学术性于一体,双璧共辉。
张薇余翘楚
关键词:艺术学术
论卞之琳对艾略特莎评的过滤式接受
2022年
卞之琳秉承马克思主义的文艺观和方法论,对T.S.艾略特的莎评进行过滤式接受,在其著作《莎士比亚悲剧论痕》中频繁地提及艾略特的莎评。他接受艾略特对莎士比亚的崇高的文学地位的评价,但在对《哈姆雷特》的分析中,卞之琳批评艾略特重艺术,而不重思想,用艺术的“一致性”标准和“客观对应物”的美学理念来评判《哈姆雷特》的失败.艾略特认为《哈姆雷特》的基本情绪是哈姆雷特对有罪过的母亲的情绪,但剧中的很多事物与这一情绪没有对应关系。而卞之琳用马克思主义的文艺反映社会本质的理念来肯定《哈姆雷特》的成功,认为这个剧的核心是反映时代性和社会性,剧中的一切都围绕着这一核心展开。在对莎剧总的评价中,卞之琳批评艾略特重“流”,不重“源”,认为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是源,基督教精神是流,卞之琳从文学和社会关系的维度阐释莎剧。卞之琳与艾略特莎评的差异源于各自不同国家的社会气候和文学气候,卞之琳所处的是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并成为主流意识形态的中国,他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文艺思想。而T.S.艾略特所处的是资本主义的英国,秉持的是基督教人文主义的观念。卞之琳的过滤式接受反映了社会意识形态的主导作用,反映了中国学者在接受西方学术思想时的独立性和能动性。
张薇
关键词:卞之琳T.S.艾略特
王元化对莎士比亚的接受轨迹被引量:2
2010年
王元化对莎士比亚的接受,在88年的历程中,由于不同时期文艺观、政治观的变化,由抵触到倾心再到敬佩。他的接受历程映证了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演变,由质朴艺术观转向容纳传奇色彩的艺术观,由理想主义转向现实主义,由社会学的审美视野转向心理性格的研究。王元化接受莎士比亚有其内在基因和外在因素,内在基因是王元化在艺术上的不断追求和人格上的不断完善,这使他能拨开遮蔽的幕纱,日趋真谛,走进莎士比亚的世界,外在因素有时代风云的考量和夫人张可的启示。完整的王氏莎评应是早期的感觉和成熟期的认知整合而成。
张薇
关键词:莎士比亚
《暴风雨》中的古希腊神话原型被引量:6
2008年
莎士比亚的戏剧深受古希腊神话的影响,他的《暴风雨》吸收了古希腊神话的因素,包括未移位的神话和移位的神话;表层的移位是将神谕与魔怪演变成正面角色和反面角色,深层的移位是传承了古希腊神话的精神。莎士比亚更多地采用移位的神话,对剧情起推动和渲染的作用。
张薇
关键词:古希腊神话
“瀑布”意象——解析乔伊斯·卡罗尔·欧茨的《大瀑布》被引量:10
2010年
欧茨《大瀑布》的主导意象是"瀑布","瀑布"意象在小说中的认知价值是壮观的尼亚加拉大瀑布,情感价值主要体现为象征意蕴,它象征着解脱、毁灭和神秘的魔力,具有神话元素和浓重的宗教色彩,饱含了欧茨澎湃的激情和对人类生活的哲理性沉思。
张薇
关键词:乔伊斯·卡罗尔·欧茨《大瀑布》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