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锦
- 作品数:10 被引量:1,073H指数:9
- 供职机构: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社会公益研究专项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我国西北地区21世纪季节气候变化情景分析被引量:55
- 2003年
- 使用各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 (IPCC)数据分发中心提供的 7个全球海气耦合气候系统模式 (CCC、CCSR、CSIRO、DKRZ、GFDL、HADL、NCAR)的模拟结果 ,对我国西北地区未来 2 1世纪考虑温室气体增加 (GG)和温室气体与硫化物气溶胶共同影响(GS)时 ,冬夏季的气候变化情景进行了分析。模式集成结果分析表明 ,我国西北地区的变暖趋势与全球、东亚和中国一致 ,但变暖幅度明显高于全球、东亚和中国。对未来 1 0 0年各个季节线性倾向的分析表明 ,西北地区GG和GS时都是冬季变暖最大 ,可高达 5~ 8℃ / 1 0 0a ,且整个西北地区中新疆地区为最大变暖区。 2 1世纪由于人类活动 ,西北地区最低温度和最高温度都将明显升高 ,其线性趋势可达 4~ 6℃ / 1 0 0a。由于全球气候模式对区域尺度的模拟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 ,未来需要作更多的深入研究。
- 徐影丁一汇赵宗慈张锦
- 人类活动对20世纪中国西北地区气候变化影响检测和21世纪预测被引量:78
- 2003年
- 使用各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 (IPCC)第一工作组 (WG1 ) 2 0 0 1年科学评估报告中给出的 7个全球气候系统模式 (CCC、CCSR、CSIRO、DKRZ、GFDL、HADL、NCAR) ,对 2 0世纪中国西北地区气候变化作检测表明 ,从观测计算得到的近百年中国西北地区气候变暖 0 75℃和近 50年气候变暖 0 88℃ ,很可能与人类活动造成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增加以及硫化物气溶胶增加有联系。所有模式的控制试验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增暖趋势 ,但是 ,根据 2 0世纪的排放 ,所有模式模拟出温室气体增加或温室气体与硫化物气溶胶增加 ,造成西北地区变暖平均为 0 34~ 1 57℃ /1 0 0a和 0 90~ 1 86℃ /50a。所有模式对 2 1世纪中国西北地区气候变化的计算表明 ,2 1世纪由于人类活动排放温室气体增加 ,以及温室气体和硫化物气溶胶增加 ,西北地区气温将可能平均升高 2 79~ 4 50℃ /1 0 0a。对 2 1世纪未来降水变化的分析表明 ,由于温室气体增加 ,以及由于温室气体和硫化物气溶胶增加 ,未来西北地区降水将可能增加 48~ 60mm/1 0 0a。由于全球气候模式在模拟区域尺度气候变化上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 ,以及人类活动排放的多样性 ,因此 ,对未来的预测展望存在不确定性。
- 赵宗慈丁一汇徐影张锦
- 关键词:气候变化气候模式温室气体硫化物气溶胶
- 近十年中国冬季温度年代尺度降冷的原因研究
- 本报告通过对近十年中国冬季温度年代尺度降冷的原因的研究,得到下述结论:(1)北极增幅表现为海冰的快速消失和地表气温以至少2倍于全球增温的速度上升;另一方面北半球极区的积雪春季快速融化。(2)巴伦支海和喀拉海与楚科奇与东西...
- 丁一汇梁苏洁柳艳菊宋亚芳张锦
- 东亚冬季风的年代际变化及其与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联系被引量:91
- 2014年
- 对近年来中外关于东亚冬季风(EAWM)年代际变化问题研究进展做了回顾和评述,主要包括以下3个方面内容:(1)东亚冬季风明显受到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中国冬季气温经历了一次冷期(从20世纪50年代延续到80年代初中期),一次暖期(从20世纪80年代初中后期延续到21世纪初)和近10-15年(约从1998年开始)出现的气候变暖趋缓期(也称气候变暖停顿期)。(2)东亚冬季风主要表现出强-弱-强3阶段的特征,即从1950年到1986/1987年,明显偏强;从1986/1987年冬季开始,东亚冬季风减弱;约2005年之后,东亚冬季风开始由弱转强。与东亚冬季风的年代际变化特征相对应,东亚冬季大气环流以及中国冬季气温和寒潮都表现出一致的年代际变化。(3)东亚冬季风的年代际变化与大气环流和太平洋海表温度(SST)的区域模态变化密切相关。当北半球环状模/北极涛动(NAM/AO)和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DO)处于负(正)位相,东亚冬季风偏强(弱),中国冬季气温偏低(高)。此外,北大西洋年代尺度振荡(AMO)对东亚冬季风也有重要影响,在AMO负位相时,对应东亚冷期(强冬季风),正位相对应暖期(弱冬季风)。因而海洋的年代际变化是造成东亚冬季风气候脉动的主要自然原因,而全球气候变暖对东亚冬季风强度的减弱也有明显影响。
- 丁一汇柳艳菊梁苏洁马晓青张颖娴司东梁萍宋亚芳张锦
- 关键词:东亚冬季风年代际变化北极涛动太平洋年代际振荡全球气候变化
- 天气和气候极端事件的变化及其与全球变暖的联系——纪念2002年世界气象日“减低对天气和气候极端事件的脆弱性”被引量:154
- 2002年
- 20 0 2年 3月 2 3日世界气象日的主题是“减低天气和气候极端事件的脆弱性”。针对这个主题 ,作者对以下四方面问题作了阐述 :(1 )天气与气候极端事件以及脆弱性的定义 ;(2 )近百年来全球天气与气候极端事件的变化及其与全球气候变化的关系 ;(3 )未来天气与气候极端事件及其影响的预测 ;(4 )天气与气候极端事件的适应与减缓对策。由于篇幅有限 ,未介绍中国在这方面的研究。
- 丁一汇张锦宋亚芳
- 关键词:气候事件脆弱性全球气候变化
- 空气污染与气候变化被引量:123
- 2009年
- 近50年来,全球气候变化主要由大气温室气体浓度的日益增加引起,而空气污染主要由悬浮于空气中的大气气溶胶粒子造成,它们都主要由矿物燃料的燃烧排放形成。近年的研究表明,大气气溶胶粒子也具有气候效应:一是通过散射和吸收太阳光,减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而具有降冷作用,可抵消一部分由温室气体造成的变暖作用;二是可以作为云中凝结核改变云微物理过程和降水性质,改变大气的水循环。大气气溶胶对于经济社会的许多方面,如农业、水资源、人体健康、城市化等也表现出重要的影响。由于空气污染和气候变化在很大程度上有共同的原因,即主要都是由矿物燃料燃烧的排放造成,因而减轻和控制空气污染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保护气候在行动上应是一致的。为了从经济上得到最大的节约和获得双赢的效果,应该采取协同应对空气污染和气候变化的减排战略,即应该采取统一的而不是分离的科学研究和应对战略。
- 丁一汇李巧萍柳艳菊张莉宋亚芳张锦
- 关键词:气候变化空气污染
- 南海季风试验研究被引量:29
- 2002年
- 介绍了'九五'国家攀登项目'南海季风试验'外场观测系统和主要结果.该试验是一次旨在了解南海季风爆发,维持和变化主要物理过程的大气与海洋联合试验,是由十几个国家与地区参加的一次大型国际合作项目.通过1998年5~8月的外场观测试验,取得了大量和多种大气与海洋的加密观测资料,为南海和东亚季风及其与海洋的相互作用研究提供了比较完善的资料集.目前研究正在深入阶段.作者只是对这个试验的一般情况作了说明.
- 丁一汇柳艳菊张锦宋亚芳李崇银
- 关键词:南海季风季风爆发海气相互作用
- 亚洲夏季风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及其未来预测被引量:105
- 2013年
- 本文是对我们近五年在亚洲夏季风年代际与年际变率及其未来预测方面研究的一个综述。主要包括下列三个问题:(1)根据123年中国夏季降水资料和印度学者的分析,检测出亚洲夏季风具有明显的年代际尺度减弱,这种年代际变化使中国东部(包括东亚)和南亚夏季降水的格局在过去60年中发生了明显变化。在东亚,从1970年代后期开始,主要异常雨带有不断南移的趋势,结果造成了南涝北旱的降水分布,这主要受到60~80年年代际振荡的影响。青藏高原前冬和春季积雪的年代际减少与热带中东太平洋海表温度的年代际增加是东亚降水型改变的主要原因,这是通过减弱亚洲地区夏季海陆温差与夏季风强度而实现的。未来亚洲夏季风的预测表明,东亚夏季风和南亚夏季风对气候变暖有十分不同的响应。东亚夏季风在本世纪将增强,雨带北推,尤其在2040年代之后;而南亚夏季风环流将继续减弱。这种不同的变化是由于两者对高低层海陆热力差异的不同响应造成。(2)年际尺度的变率在亚洲夏季风区主要表现为2年与4~7年的振荡。本文着重分析了2年振荡(TBO)形成的过程、机理及其对东亚降水的影响。对TBO—海洋机理进行了具体的改进,说明了东亚夏季风降水深受TBO影响的原因,尤其是阐明了长江型(YRV)TBO和淮河型(HRV)TBO的特征及其形成的循环过程。(3)在总结亚洲夏季风时期遥相关型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季节内和年际尺度的低空遥相关型:即西北太平洋季风的遥相关型与印度"南支"和"北支"遥相关型。它们基本上反映了沿低空夏季风强风速带Rossby波群速度传播的结果。据此可以根据西北太平洋和印度夏季风的变化分别预测中国梅雨和华北雨季来临和降水异常。最后研究还表明,在本世纪亚洲夏季风可能更显著地受到人类活动造成的全球变暖的影响,未来的亚洲夏季风活�
- 丁一汇孙颖刘芸芸司东王遵娅朱玉祥柳艳菊宋亚芳张锦
- 关键词:遥相关型
- 中国气候变化的检测及预估被引量:172
- 2007年
- 对近5a来中国科学家在气候变化的检测及预估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及主要成果进行了总结:采用最新的器测时期资料和代用温度资料对中国地区近50a、100a的温度和降水变化规律进行再分析,初步重建了中国过去1000a的地表温度序列;对20世纪中国气候变化进行了检测,分析了中国气候变化的原因;预估了中国21世纪气候变化。结果表明:近百年中国气候变化的主要特征与全球气候变化的趋势一致。中国近百年增暖的幅度为0.5~0.8℃,比全球同期增温略高。近50a中国平均气温升高以北方为主,升温速率达0.8℃/10a,远大于北半球平均的升温速率。中国雨型的年代际变化明显,西北西部从20世纪80年代中降水明显增多,以新疆最为显著。中国东部则由70年代末以前的北涝南旱型转为以后的南涝北旱型。气候变暖后,中国的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的发生频率和强度也出现了变化。
- 丁一汇任国玉赵宗慈徐影罗勇李巧萍张锦
- 关键词:气候模式
- 中国南方2008年1月罕见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发生的原因及其与气候变暖的关系被引量:293
- 2008年
- 2008年1月中国南方发生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不是一个局地或地区性现象,它是同期发生的亚洲大范围冰雪灾害链中的一环,在影响范围和灾害程度上是最严重的一环。它有3个主要特征:(1)降雪、冻雨和降雨3种天气并存,冻雨是导致南方致灾的主要原因;(2)低温、雨雪、冻雨天气强度大,根据中国国家气候中心和南方各省气象部门的统计及分析,有8项气象要素打破同期中国历史记录;(3)低温、雨雪、冰冻天气持续时间长,破历史记录。这次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形成的原因不是单一的,是多种因素在同一时段,同一地区相互配合和迭加的结果,其中La Nina事件是灾害发生的气候背景,它为雨雪冰冻天气提供了冷空气侵袭中国南方的前提条件;欧亚大气环流异常持续性是造成冷空气不断侵袭中国南方的直接原因;孟加拉湾和南海地区暖湿气流的北上是大范围冻雨和降雪形成并持续在中国南方的必要条件。
- 丁一汇王遵娅宋亚芳张锦
- 关键词:冻雨南支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