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彭春林

作品数:5 被引量:10H指数:2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公共卫生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5篇系统性红斑
  • 5篇系统性红斑狼...
  • 5篇狼疮
  • 5篇红斑
  • 5篇红斑狼疮
  • 3篇基因
  • 2篇单倍型
  • 2篇多态
  • 2篇多态性
  • 2篇遗传易感
  • 2篇遗传易感性
  • 2篇易感
  • 2篇易感性
  • 1篇单核
  • 1篇单核苷酸
  • 1篇单核苷酸多态
  • 1篇单核苷酸多态...
  • 1篇毒性
  • 1篇易感基因
  • 1篇女性

机构

  • 5篇复旦大学
  • 2篇苏州大学
  • 2篇杭州市第三人...

作者

  • 5篇彭春林
  • 3篇孟炜
  • 3篇江峰
  • 2篇许爱娥
  • 2篇付朝伟
  • 2篇杨晓惠
  • 2篇王宝涛
  • 2篇秦万章
  • 1篇吴擢春
  • 1篇陈水连
  • 1篇齐媛媛
  • 1篇李玉华
  • 1篇任江萍

传媒

  • 1篇中华预防医学...
  • 1篇复旦学报(医...
  • 1篇中华医学遗传...

年份

  • 1篇2012
  • 4篇2010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女性系统性红斑狼疮若干基因的相关性研究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SLE)是一慢性非传染性自身免疫疾病,遗传和环境因素在SLE的发病过程中均起重要作用。本研究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单纯病例研究及家系相关性研究设计,...
彭春林
关键词:系统性红斑狼疮CTLA-4基因MECP2基因遗传易感性单倍型
文献传递
女性系统红斑狼疮若干基因的相关性研究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lupuserythematosus,SLE)是一慢性非传染性自身免疫疾病,遗传和环境因素在SLE的发病过程中均起重要作用。本研究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单纯病例研究及家系相关性研究设计,应用聚...
彭春林
关键词:系统性红斑狼疮基因多态性遗传易感性
易感基因与环境因素的交互作用对女性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的影响被引量:5
2010年
目的探讨中国长江以南汉族女性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CTLA-4)及程序性细胞凋亡-1(PDCD-1)基因多态与环境因素的交互作用。方法采用单纯病例研究设计,收集258例符合条件的患者,应用聚合酶链反应一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PCR—RFLP)技术检测cTLA-4与PDCD-1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分别在显性、隐性、相加及相乘遗传模式下,选择Poisson对数线性模型估计基因一基因、基因一环境交互作用。结果在PDCD-1基因的PD1.6位点,隐性及相加遗传模式下均存在GG基因型与紫外线暴露史的交互作用,OR值分别为3.714(95%CI:1.235~11.179)和3.199(95%CI:1.023~10.004)。在CTLA4-1722位点,显性遗传模式下,存在TT或TC基因型与紫外线暴露史的交互作用,OR值为4.874(95%CI:1.119—21.242);相乘遗传模式下存在PDCD-1基因的T等位基因与紫外线暴露史的交互作用,OR值为1.470(95%CI:1.047~2.065);而在相加遗传模式下,TT和TC基因型分别与紫外线暴露史存在交互作用,OR值分别为4.744(95%CI:1.037~21.737)和4.973(95%CI:1.110~22.287)。结论在中国长江以南汉族女性SLE患者中,紫外线暴露史分别与CTLA4及PDCD-1基因多态存在交互作用,提示基因一环境交互作用可能与SLE有关。
彭春林江峰王宝涛杨晓惠秦万章许爱娥孟炜
甲基CpG结合蛋白2(MeCP2)基因多态性与长江以南汉族人群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相关性被引量:3
2012年
目的探讨甲基CpG结合蛋白2(methyl-CpG-binding protein 2,MeCP2)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中国长江以南汉族人群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的易感性。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设计,收集病例141例,对照144例。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对rs2239464、rs2075596两位点进行基因分型,在不同的遗传模式下分析两个位点基因多态性与SLE的相关性。根据赤池信息准则(Akaike’s information criteria,AIC)值最小原则,筛选最优模型。结果在显性、隐性、相加及相乘遗传模式下,两位点基因型或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在病例组与对照组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显性遗传模式下,rs2239464、rs2075596位点GG/AG基因型为SLE的保护性基因型(ORrs2239464=0.528,95%CIrs2239464:0.315~0.885;ORrs2075596=0.435,95%CIrs2075596:0.264~0.717)。隐性遗传模式下,rs2239464、rs2075596位点GG基因型在统计学上具有显著的保护性作用(ORrs2239464=0.108,95%CIrs2239464:0.013~0.863;ORrs2075596=0.097,95%CIrs2075596:0.012~0.771)。相加遗传模式下,以AA基因型为参照,rs2239464位点GG基因型为SLE的保护性基因型(OR=0.094,95%CI:0.012~0.758),rs2075596位点AG及GG基因型也具有保护性作用(ORAG=0.498,95%CIAG:0.298~0.832;ORGG=0.077,95%CIGG:0.010~0.612)。相乘遗传模式下,rs2239464、rs2075596两位点的G等位基因为SLE的保护性等位基因(ORrs2239464=0.503,95%CIrs2239464:0.319~0.793;ORrs2075596=0.445,95%CIrs2075596:0.289~0.686)。rs2239464,rs2075596位点的最优遗传模式均为相加遗传模式。结论在中国长江以南汉族人群中MECP2基因rs2239464,rs2075596位点基因多态性与SLE相关,突变等位基因G可能是SLE保护性等位基因。
任江萍彭春林陈水连付朝伟江峰李玉华孟炜
程序性细胞凋亡1基因单倍型及紫外线暴露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2
2010年
目的 探讨中国长江以南汉族人群中程序性细胞凋亡1基因(programmed celll death 1,PDCD1)多态性与紫外线暴露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发病中的关系.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设计,收集159例病例和159名对照,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技术检测PDCD1基因多态;分别在隐性、显性、相加及共显性遗传模式下,应用Logistic回归模型估计基因、环境及基因-环境交互效应.结果 根据赤池信息量准则(Akaike's Information Criteria,AIC)值最小原则,筛出3个相加遗传模式下的最优模型和1个显性遗传模式下的最优模型.控制年龄与性别因素后,4个模型均存在SLE患病人群既往紫外线暴露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在由PDCD1基因PD1.2、PD1.5及PD1.6多态位点等位基因组成的单倍型方面,在相加遗传模式下,SLE患者人群的G-T-A单倍型频率高于对照组(0.1196 vs 0.03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R=4.319);而A-C-A单倍型频率病例组低于对照组(0.4746 vs 0.5399),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OR=0.571);此遗传模式下,还发现A-C-G单倍型与紫外线暴露存在交互作用,(β5=1.182,Z=2.2898,P<0.05,OR=3.261).此外,在显性遗传模式下,SLE患者人群的G-C-G单倍型频率高于对照组(0.1287 vs 0.03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R=4.332).结论 特定遗传模式下,紫外线暴露、PDCD1基因G-C-G或G-T-A单倍型以及A-C-G单倍型与紫外线暴露的交互作用可能与中国长江以南汉族人群系统性红斑狼疮的遗传易感性相关.
彭春林江峰王宝涛杨晓惠齐媛媛付朝伟秦万章许爱娥吴擢春孟炜
关键词:系统性红斑狼疮单倍型紫外线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