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彭维英

作品数:9 被引量:48H指数:5
供职机构: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农业科学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6篇天文地球
  • 3篇农业科学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6篇灾害
  • 5篇汉江上游
  • 4篇历史时期
  • 3篇小波
  • 3篇小波分析
  • 3篇涝灾
  • 3篇旱灾
  • 3篇干旱
  • 3篇干旱灾害
  • 2篇气候
  • 2篇气候变化
  • 2篇洪涝
  • 2篇洪涝灾害
  • 2篇Z指数
  • 1篇灾害特征
  • 1篇灾害研究
  • 1篇陕北高原
  • 1篇社会
  • 1篇生长期
  • 1篇突变检验

机构

  • 9篇陕西师范大学
  • 1篇西安交通大学
  • 1篇华阳中学
  • 1篇陕西省经济作...

作者

  • 9篇彭维英
  • 8篇殷淑燕
  • 7篇鲍小娟
  • 3篇任利利
  • 1篇王海燕
  • 1篇李美荣
  • 1篇王德丽
  • 1篇刘晓玲
  • 1篇朱永超

传媒

  • 2篇水土保持通报
  • 2篇资源开发与市...
  • 1篇干旱区资源与...
  • 1篇农业现代化研...
  • 1篇干旱地区农业...
  • 1篇江西农业学报

年份

  • 3篇2013
  • 4篇2012
  • 2篇2011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陕北高原最高最低气温时空变化特征分析被引量:1
2012年
采用气候倾向率、趋势系数、普通克里格插值、Mann-Kendall检验、小波分析等方法对陕北高原1960—2009年最高气温、最低气温的时空变化特征与突变特点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50年来陕北高原最高、最低气温均有明显增温趋势,分别为0.3℃/10a和0.32℃/l0a;最高、最低气温增温幅度存在季节差异,最高气温在春季增温幅度最大,最低气温在冬季增温幅度最大;最高、最低气温增温的地区差异也较显著,最高气温增温趋势从北向南呈间隔分布,最低气温增温趋势从西向东逐渐递减;最高、最低气温升温突变显著,分别为1994年和1993年;最低气温突变早于最高气温,说明最低气温比最高气温敏感。
鲍小娟殷淑燕彭维英
关键词:陕北高原克里格插值
气候变化对县域棉花物候期影响——以陕西大荔为例被引量:6
2012年
利用陕西主要棉区大荔县1960—2009年气温、降水、日照等气候资料和陕西经济作物气象服务台2001—2009年棉花物候期观测资料,运用线性趋势、Mann-Kendall趋势检验等方法分析大荔县气候变化和棉花物候变化趋势,并分析了气候变化对棉花物候期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近50年来陕西大荔平均气温以0.16℃/10a的速率呈显著上升,年平均降水量略呈减少趋势,日照时数呈增加趋势,年极低气温和极高气温变化趋势不同步,年极高气温呈下降趋势,而年极低气温略呈上升趋势。气候变化趋势有利于大荔县开展棉花种植。气温和日照时数是影响棉花物候期的主要气候因子,近10年气候向暖干化、日照时数增加的方向发展,使得棉花物候期从出苗期到收获期均有所提前,但各发育期提前程度不同,出苗期和收获期提前最为显著,同时生长期延长,利于提高棉花品质。
彭维英殷淑燕鲍小娟李美荣王海燕
关键词:棉花物候期生长期气候变化
陕西渭北旱塬气候暖干化及干旱灾害趋势判断被引量:6
2012年
基于1961-2009年气象数据,利用区域旱涝指数Xi和Mann-Kendall气候突变检验法对陕西渭北旱塬的气候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气温以0.246℃/10a的速率呈现明显增温,气候呈暖干化趋势,且在1991年和1994年发生了变干旱和增温的突变。近49年来,出现了5年偏旱、3年大旱、2年重旱。干旱存在季节性差异,夏季和冬季干旱趋势减轻,春季和秋季干旱趋势增加。季节性连旱时有发生,冬春季连旱次数最多。夏季大旱和四季连旱是造成渭北旱塬严重干旱年份形成的重要原因。
彭维英殷淑燕鲍小娟
关键词:气候变化干旱指标Z指数渭北旱塬
汉江上游历史时期寒冻灾害特征及其社会影响研究被引量:5
2013年
通过对历史文献资料的搜集与整理,利用最小二乘法、小波分析和克里格插值等方法,对汉江上游历史时期(877B.C.-2010A.D.)以来寒冻灾害的等级、发生时间(阶段、季节变化和周期等)和空间变化规律及其对社会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汉江上游历史时期以来共发生寒冻灾害118次,平均每24.46年发生1次。将寒冻灾害划分为轻度、中度、重度三级,各占灾害总频次的16.1%,62.71%和21.19%;小波分析显示,各等级的寒冻灾害依次存在5-8a、20-23a、55a的周期变化。汉江上游历史时期以来寒冻灾害呈现波动上升趋势,阶段性特征明显,经历了频次较少-波动增加-快速增加三个阶段;春季寒冻灾害发生频次最高,且以霜灾为主。寒冻灾害对社会经济发展、农业生产、社会稳定、人口数量变化等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初步确定汉江上游历史时期发生了两次寒冷气候事件,时间在公元1640-1700年和1840-1870年;现代寒冷气候事件需进一步考究。
彭维英殷淑燕鲍小娟任利利
关键词:小波分析历史时期汉江上游
历史时期汉江上游旱灾统计及成因分析被引量:4
2013年
通过对历史文献资料的整理与统计分析,对汉江上游193BC—2000AD近2 200a干旱灾害的等级、发生频率、成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汉江上游在193BC—2000AD,共发生旱灾431次,平均每5.09a发生1次。其中,干旱灾害以中度旱灾为主,占旱灾总数的42.5%;其次是轻度旱灾,占旱灾总数的35.0%;特大旱灾和大旱灾发生的频率较低,各占旱灾总数的12.3%和10.2%。干旱灾害发生的频率具有明显的波动性,并且随着历史进程的发展,在波动中有上升的趋势,清代后期到现代,是汉江上游旱灾发生频率最高的时期。气侯变化、降水、地形以及人为因素是导致汉江上游地区发生旱灾的主要原因。
任利利殷淑燕彭维英
关键词:历史时期干旱灾害汉江上游
汉江上游安康市近50年旱涝特征分析被引量:7
2011年
根据1961~2009年汉江上游安康市逐月降水资料,利用Z指数旱涝指标划分了7个旱涝等级,并对旱涝发生的时间演变规律及成因进行了初步分析。分析结果表明:Z指数能较好地反映本区的旱涝变化情况,近50年安康市由偏涝向偏旱发展,与降水量以4.9 mm/10 a的速率呈减少趋势一致。四季的Z指数变化趋势表现出明显不同,春、秋季略呈下降趋势,为干旱增强趋势;夏、冬季呈上升趋势,为洪涝增强趋势。在1982~1986年间,安康市发生了明显的降水趋势转型,春秋季降水减少,夏冬季降水增多。且从1998年之后,降水表现出波动大、不稳定的特征,四季Z指数年际间波动幅度都较大,旱涝灾害明显增多。进入21世纪以后,旱涝灾害发生频率明显增加。
彭维英殷淑燕刘晓玲王德丽鲍小娟
关键词:降水Z指数旱涝灾害
汉江上游历史时期主要气象灾害特征及其社会影响研究
汉江是长江最大的支流,汉江上游地区位于秦岭南部和大巴山地的北部,是我国亚热带的北界,与暖温带相接,为生态环境脆弱敏感区域。汉江上游东段的丹江口水库是我国南水北调中线的水源地,干旱、洪涝和寒冻灾害直接或间接影响该地区水资源...
彭维英
关键词:干旱灾害洪涝灾害
文献传递
历史时期以来汉江上游洪涝灾害研究被引量:12
2013年
通过对汉江上游历史时期以来(208BC2010AD)历史资料的搜集和整理,运用最小二乘法、小波分析和克里格插值等方法,对该区域洪涝灾害等级、时间(阶段、季节、周期等)和空间变化规律及成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近2220a间,汉江上游共发生洪涝灾害336次,平均6.6a发生1次,集中发生在夏秋季节(59月份)。该区域洪涝灾害划分为轻度洪灾、中度洪灾、重度洪灾和特大洪灾,分别占洪涝灾害总数的24.7%,29.5%,40.5%和5.3%。小波分析显示各级洪灾分别存在2~5a,38~40a,120a,160a的周期。洪涝灾害发生频率的变化呈现波动上升趋势,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清代道光年间前期、清代光绪年间和民国后期至20世纪末为洪涝灾害多发期。洪涝灾害空间分布差异明显,以安康盆地为中心向南、向北、向东、向西递减,存在两个高频中心和两个低频中心。大气环流异常,特殊地形条件,河流本身的水系特征,河道的弯曲程度及人类活动的影响是造成该区域洪涝灾害频发的主要原因。
彭维英殷淑燕朱永超鲍小娟任利利
关键词:汉江上游洪涝灾害历史时期小波分析
关中地区近50年来最高、最低气温时空变化特征分析被引量:5
2011年
基于关中地区9个气象站点气温资料,采用气候倾向率、趋势系数、普通克里格插值、Mann-Kendall检验、小波分析等方法对关中地区1960—2009年最高、最低气温的时空变化特征、突变特点和变化周期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50年来关中地区最高、最低气温均有明显增温趋势,最高、最低气温增温幅度存在季节差异,冬春季增温幅度最大,夏季最弱;最高、最低气温增温趋势强弱的地区差异也比较显著;最高、最低气温升温突变显著,最低气温突变早于最高气温,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突变还存在季节差异;最高、最低气温变化周期显著,均存在显著的16—18年的周期变化和3—5年的动荡周期。
鲍小娟殷淑燕彭维英
关键词:小波分析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