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徐光军

作品数:9 被引量:56H指数:3
供职机构:聊城市人民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窦血栓形成
  • 4篇静脉
  • 4篇静脉窦
  • 4篇静脉窦血栓
  • 4篇静脉窦血栓形...
  • 3篇溶栓
  • 3篇上矢状
  • 3篇上矢状窦
  • 3篇矢状
  • 3篇矢状窦
  • 3篇缺血
  • 3篇颅内
  • 3篇颅内静脉
  • 3篇颅内静脉窦
  • 3篇颅内静脉窦血...
  • 3篇颅内静脉窦血...
  • 3篇内静脉
  • 2篇血管
  • 2篇血管内介入
  • 2篇血管内介入治...

机构

  • 9篇聊城市人民医...
  • 1篇山东大学

作者

  • 9篇徐光军
  • 5篇杨霞峰
  • 5篇姜桂生
  • 3篇杜景卫
  • 3篇单广振
  • 3篇孙义华
  • 3篇徐军
  • 2篇王未飞
  • 2篇李延辉
  • 1篇苏江利
  • 1篇卑产谢
  • 1篇王风云
  • 1篇陈团芝
  • 1篇宋亚敏

传媒

  • 2篇中国脑血管病...
  • 1篇中华老年心脑...
  • 1篇中华神经医学...
  • 1篇中华临床医师...
  • 1篇中华行为医学...
  • 1篇临床医学研究...

年份

  • 1篇2024
  • 2篇2016
  • 3篇2015
  • 2篇2013
  • 1篇2012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神内门诊紧张性头痛病人抑郁、焦虑评分的相关、回归分析
目的 在神经内科门诊的日常工作中,头痛是最常见的症状之一,但是头痛往往由各种各样的原因造成,其中最常见的头痛往往就是我们经常提及的紧张性头痛(TTH),紧张性头痛病人的原因目前仍然不是很明确,但是门诊中发现在TTH 的病...
徐军姜桂生徐光军单广振庄献博孙义华
上矢状窦远端置管持续尿激酶泵入接触性溶栓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9例报道)被引量:7
2012年
目的探讨上矢状窦远端置管持续尿激酶泵入接触性溶栓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聊城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自2008年1月至2011年1月对9例难治性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进行了上矢状窦远端置管持续尿激酶泵人接触性溶栓治疗.辅以机械性血栓切割,以血栓全部或大部分溶解、闭塞的脑静脉窦主干再通为停止溶栓指征。术后积极治疗原发病及抗血小板聚集治疗6个月。出院后随访9~30个月,内容包括腰穿、眼底检查和MRV或DSA检查。结果出院时9例患者的闭塞静脉窦均再通,动静脉循环时间正常,皮层静脉和深静脉恢复正常,临床症状改善,颅内压恢复,眼底水肿明显减轻或消失,GCS评分由术前平均10分恢复到15分,未出现与血管内治疗相关的并发症;平均随访20个月后无一例患者血栓再形成.未出现新的神经功能缺失症状。结论上矢状窦远端置管持续尿激酶泵人接触性溶栓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徐光军姜桂生徐军卑产谢杜景卫孙义华杨霞峰李延辉
关键词:颅内静脉窦上矢状窦溶栓治疗尿激酶
国内抗富亮氨酸胶质瘤灭活蛋白1抗体脑炎的临床特征分析
2024年
目的探讨国内抗富亮氨酸胶质瘤灭活蛋白1(LGI1)抗体脑炎的临床特征、治疗及预后。方法在回顾我院1例确诊为抗LGI1抗体脑炎患者病历资料的基础上,对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及万方数据库检索获得的2013—2023年国内核心期刊公开报道确诊的452例抗LGI1抗体脑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汇总分析。结果抗LGI1抗体脑炎患者的首发症状发生率最高的是癫痫发作,依次为记忆力减退、精神行为异常及其他症状;主要症状中的癫痫发作以面臂肌张力障碍发作(FBDS)、部分性发作及强直阵挛发作为表现。部分患者合并低钠血症。MRI主要显示颞叶内侧、海马、基底神经节和岛叶异常信号。大多数患者的血清和/或脑脊液LGI1抗体检测呈阳性。多数患者免疫球蛋白和/或类固醇治疗有效,少部分需要长期口服免疫抑制剂,一般预后良好。结论抗LGI1抗体脑炎最常见症状是癫痫发作、记忆力减退以及精神行为异常。血清抗LGI1抗体阳性率高于脑脊液。脑MRI多为颞叶异常信号。尽管部分患者可能在短期内复发,但经免疫治疗一般预后良好。
陈燕玲杜景卫徐光军梁阳阳
关键词:脑炎癫痫免疫治疗
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外周血辅助性T细胞17及调节性T细胞平衡的影响被引量:25
2015年
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外周血辅助性T细胞17(T helper cell 17,Th17)及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Treg)水平的变化,并进一步探讨阿托伐他汀治疗对其有无影响。方法随机选取急性脑梗死患者74例(脑梗死组)和健康体检者52例(对照组),脑梗死组再进一步分为阿托伐他汀高剂量组(高剂量组)和阿托伐他汀低剂量组(低剂量组),每组37例。于治疗前及治疗后7、14d抽取急性脑梗死患者外周血5ml,抽取对照组外周血5ml,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Th17、Treg频率,同时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结果高剂量组和低剂量组治疗后7、14d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高剂量组7、14d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低剂量组显著降低(P<0.05,P<0.01)。脑梗死组治疗前外周血Th17频率和Th17/Treg显著高于对照组,而Treg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P<0.01)。高剂量组和低剂量组治疗后7、14dTh17频率及Th17/Treg较治疗前显著下降,而Treg频率较治疗前显著增高(P<0.05);与低剂量组比较,高剂量组7、14d Th17频率[(1.25±0.49)%vs(1.57±0.41)%,(1.13±0.28)%vs(1.52±0.36)%,P<0.05]和Th17/Treg(0.43±0.15 vs 0.65±0.21,0.38±0.12 vs 0.54±0.16,P<0.05)明显降低,Treg频率明显增高[(3.02±0.62)%vs(2.73±0.68)%,(3.34±0.46)%vs(2.96±0.54)%,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h17/Treg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呈正相关(r=0.672,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外周血Th17和Treg的平衡被打破,加重了缺血脑组织的炎性反应,而阿托伐他汀可通过纠正Th17/Treg失衡,发挥对急性期脑梗死的治疗作用。
庄献博徐光军王未飞陈团芝杨霞峰
关键词:脑梗死T淋巴细胞降血脂药阿托伐他汀
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前后血压控制与出血转化的关系
目的:分析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前后收缩压、舒张压的连续性波动对出血转化的影响.材料与方法:前瞻性连续收集2014年8月至2016年2月间在本科接受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54名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血压数据,包括静脉溶...
宋亚敏王风云徐光军杨霞峰
关键词: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血压出血
脑梗死患者血清抗心磷脂抗体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与卒中后认知障碍的关系被引量:22
2015年
目的 探讨脑梗死患者血清抗心磷脂抗体(ACA)、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与缺血性卒中患者认知障碍的关系.方法 收集2014年3-12月在本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28例.根据蒙特利尔认知评估(MoCA)进行认知功能评分,128例脑梗死患者分为有认知功能障碍(A组,53例)和无认知功能障碍(B组,75例),两组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ACA、VEGF浓度并比较两组血清ACA、VEGF浓度的差异,分析血清ACA、VEGF浓度与缺血性卒中后认知障碍的关系.结果 认知功能障碍组血清ACA浓度[(0.86±0.16) mg/L]明显高于认知功能正常组[(0.52±0.08) mg/L] (P<0.01);认知功能障碍组血清VEGF浓度[(197.60±7.48) pg/ml]显著低于认知功能正常组[(205.80±8.52) pg/ml] (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CA、VEGF是缺血性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独立影响因素(ACA:B=2.841,OR=0.33,95% CI =0.118-0.926,P=0.025;VEGF:B=-1.674,OR=4.99,95% CI=1.688-4.741,P=0.034).结论 ACA、VEGF在缺血性脑卒中后认知障碍的发生及发展过程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庄献博徐光军王未飞单广振杨霞峰
关键词:缺血性卒中抗心磷脂抗体
血管内介入治疗重症产褥期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探讨上矢状窦远端置管局部溶栓治疗重症产褥期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疗效和安全性以及抗血小板聚集对预防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复发的安全性、有效性。方法聊城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自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对12例难治性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进行了上矢状窦远端置管局部溶栓治疗,辅以机械性血栓切割,以血栓全部或大部分溶解,闭塞的脑静脉窦主干再通为停止溶栓指征。在术后积极治疗原发病及抗血小板聚集治疗6个月。在急性期所有患者给予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抗凝治疗。术后随访6-70个月,每半年随访1次,包括腰椎穿刺、眼底检查和MRV检查。结果出院时12例患者的颅内压均降至200 mm H2O以下;9例患者闭塞的静脉窦完全再通,动静脉循环时间正常,3例患者闭塞的上矢状窦部分再通,皮层静脉和深静脉予以代偿;11例患者完全恢复,1例患者遗留轻偏瘫,眼底水肿明显减轻或消失,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由术前平均9.3分恢复到出院时的15分,未出现与血管内治疗相关的并发症。所治疗的12例患者中,在上矢状窦远端置管局部接触性溶栓治疗后,给予氢氯吡格雷和(或)拜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聚集治疗6个月,无颅内或全身出血并发症发生。本研究随访的患者中最长为70个月,平均随访37.4个月,所有患者中无一例血栓再形成,未出现新的神经功能症状。结论上矢状窦远端置管局部溶栓治疗重症产褥期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静脉侧支循环代偿在疾病恢复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局部溶栓治疗术后给予氢氯吡格雷和(或)拜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聚集预防产褥期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复发是安全、有效的,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可能是预防产褥期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复发的有效治疗方法。
徐光军庄献博姜桂生苏江利
关键词:产后期上矢状窦抗血小板聚集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患者脑实质内病变性质与疾病转归的关系;探讨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在预防CVST复发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明确在静脉性脑梗死后是否存在缺血半暗带、以及缺血半暗带如何演变;评价血管内局部介入治疗C...
徐光军姜桂生杨霞峰马维斌杜景卫王桂芳朱梅佳
关键词:脑静脉窦血栓形成脑实质病变抗血小板聚集缺血半暗带血管内介入治疗
上矢状窦远端置管持续尿激酶泵入接触性溶栓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
目的 探讨上矢状窦远端置管持续尿激酶泵入接触性溶栓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聊城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自2008 年1 月至2011 年1月对9 例难治性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进行了上矢状窦远端置管持续尿激...
徐光军姜桂生徐军单广振杜景卫孙义华杨霞峰李延辉
关键词: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上矢状窦溶栓治疗尿激酶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