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徐贵云

作品数:11 被引量:31H指数:4
供职机构:徐州医科大学附属淮安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福建省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小体积肝移植
  • 5篇肝移植
  • 4篇动脉
  • 4篇移植肝
  • 4篇肝动脉
  • 3篇动脉重建
  • 3篇溶栓
  • 3篇下肢
  • 3篇静脉
  • 3篇肝动脉重建
  • 2篇导管
  • 2篇血栓
  • 2篇血栓形成
  • 2篇引流
  • 2篇引流治疗
  • 2篇置管
  • 2篇置管溶栓
  • 2篇深静脉
  • 2篇深静脉血栓
  • 2篇深静脉血栓形...

机构

  • 6篇淮安市第二人...
  • 4篇徐州医学院
  • 3篇福州总医院
  • 2篇南京军区福州...
  • 1篇徐州医科大学

作者

  • 11篇徐贵云
  • 6篇蒋厚文
  • 6篇陈闯
  • 6篇郝立俊
  • 5篇江艺
  • 5篇潘凡
  • 5篇陈海燕
  • 2篇丁志龙
  • 2篇丁志龙
  • 1篇徐震
  • 1篇王正
  • 1篇徐震

传媒

  • 3篇中国普外基础...
  • 2篇中华普通外科...
  • 1篇肝胆外科杂志
  • 1篇南京医科大学...
  • 1篇中华创伤杂志
  • 1篇腹腔镜外科杂...
  • 1篇中国医师进修...
  • 1篇中华普外科手...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2
  • 1篇2011
  • 4篇2009
  • 1篇2008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大鼠40%小体积肝移植肝动脉重建的意义
2009年
目的探讨肝动脉重建在大鼠小体积肝移植中的意义。方法采用改良二袖套法建立大鼠40%小体积肝移植模型,实验分重建动脉组和未重建动脉组,观察1周生存率,并于术后1、2、4及7 d检测肝功能、观察移植肝组织学变化以及免疫组化法检测肝细胞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结果重建动脉组1周生存率为65.0%(13/20),未重建动脉组1周生存率为50.0%(10/20),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ALT和TB于术后第1天即开始明显升高,第2天达高峰,以后逐渐降低;重建动脉组TB于第2、7天低于未重建动脉组,ALT于第2、4天低于未重建动脉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建动脉组术后中央静脉及肝窦扩张程度较未重建动脉组相对较轻,可见较多二倍体和多倍体肝细胞;2组大鼠移植肝的肝细胞中PCNA表达均于术后第2天达高峰,重建动脉组术后第1天的PCNA表达阳性率高于未重建动脉组(P<0.01),而术后第7天则低于未重建动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动脉重建可明显改善大鼠小体积移植肝的功能,促进移植肝的再生,有效地保护移植肝的组织学结构,重建动脉组术后早期肝细胞增殖较未重建动脉组活跃。
徐贵云江艺陈海燕潘凡
关键词:小体积肝移植肝移植模型肝动脉重建移植肝
腔镜深筋膜下交通支离断术治疗重度下肢慢性静脉功能不全
2012年
目的探讨腔镜深筋膜下交通支离断术(SEPS)治疗重度下肢慢性静脉功能不全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8月至2010年12月采用SEPS治疗重度下肢慢性静脉功能不全22例患者共26条肢体的临床资料,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临床分级和静脉功能评分等方法在术前、术后对患肢静脉交通支离断情况、静脉功能和术后并发症等情况进行分析。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分析手术的近、远期效果。结果术后所有患肢曲张静脉团消失,局部疼痛缓解,色素沉着减轻;26条肢体术后切口愈合良好,无感染及出血,患肢溃疡在2-6周完全愈合,无溃疡复发及新溃疡形成。2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5-16(9.27±2.14)个月。术前与术后3个月CEAP临床评分比较,除色素沉着改善不明显外,其他临床表现如疼痛、水肿、静脉性跛行、皮下脂肪硬化和溃疡等均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SEPS安全有效、创伤小、并发症少,复发率低,联合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及曲张静脉点式抽剥术是治疗重度下肢慢性静脉功能不全的有效方法。
徐贵云丁志龙蒋厚文郝立俊陈闯
关键词:静脉功能不全静脉曲张溃疡腹腔镜交通支离断术
大鼠小体积肝移植肝动脉重建的意义探讨
2009年
目的:探讨肝动脉重建在大鼠小体积肝移植中的意义。方法:采用改良二袖套法建立大鼠40%小体积肝移植模型,实验分动脉重建组和动脉未重建组,观察1周生存率,并于术后1、2、4、7天检测肝功能、移植肝组织学变化和免疫组化法检测肝细胞的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结果:动脉重建组1周生存率为66.7%,动脉未重建组1周生存率为50.0%(P>0.05)。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总胆红素(TB)术后第1天即开始明显增高,第2天达高峰,以后逐渐降低,动脉未重建组和动脉重建组各时间点相比较,TB第2、7天高于动脉重建组,ALT第2、4天高于动脉重建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动脉重建组术后中央静脉及肝窦扩张程度相对较轻,可见较多二倍体和多倍体肝细胞。PCNA表达于术后第2天最高,动脉重建组术后第1天的移植肝细胞PCNA阳性表达率高于动脉未重建组,而术后第7天移植肝细胞PCNA阳性表达率低于动脉未重建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肝动脉重建可明显改善大鼠小体积移植肝的功能,促进移植肝的再生,有效地保护移植肝的组织学结构,减轻术后移植肝的组织学改变,动脉化模型术后早期增殖较静脉化模型活跃。
徐贵云江艺陈海燕潘凡
关键词:小体积肝移植肝动脉移植肝
大鼠40%小体积肝移植动脉化模型建立及移植肝的病理观察被引量:2
2009年
目的建立稳定的大鼠40%小体积肝移植动脉化模型,并观察术后移植肝的病理变化。方法采用改良二袖套法建立大鼠40%小体积肝移植动脉化(供鼠腹腔动脉与受鼠右肾动脉套入式吻合)模型,观察7 d生存率,并于术后1、2、4及7 d检测肝功能及观察移植肝组织学变化。结果手术成功率为93.3%,7 d生存率为60.0%,无肝期平均(12.0±2.5)min,丙氨酸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于术后第1天即明显增高,第2天达高峰,以后逐渐降低。组织学检查显示,术后第1天可见中央静脉及肝窦扩张,汇管区有较多单核细胞浸润;术后第4天可见较多二倍体和多倍体肝细胞。结论通过技术改进,简化了手术操作,提高了手术成功率及模型的稳定性。缺血及门静脉高压力再灌注损伤是移植肝病理改变的根本原因。
徐贵云江艺陈海燕潘凡
关键词:小体积肝移植肝动脉移植肝
大鼠40%小体积肝移植模型建立及移植肝的病理观察被引量:4
2008年
目的建立稳定的大鼠40%小体积肝移植模型,并观察术后移植肝功能与病理的变化。方法采用改良二袖套法建立大鼠40%小体积肝移植模型,观察1w生存率,并于术后1、2、4、7天检测肝功能、移植肝组织学变化和免疫组化法检测肝细胞的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结果手术成功率97.5%,1w生存率60%,无肝期平均(12±2.5)min,丙氨酸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术后即第1天即明显增高,第2天最高,以后逐渐降低。组织学检查术后2天即可见较多二倍体和多倍体肝细胞。免疫组化检测移植肝PCNA表达于术后第2天最高。结论通过技术改进,简化了手术操作,提高了手术成功率及模型的稳定性。大鼠小体积移植肝仍具有较强的再生能力。
徐贵云江艺陈海燕潘凡
关键词:小体积肝移植移植肝
经皮穿刺置管溶栓引流治疗腹壁血肿18例
2016年
腹壁血肿是一类特殊的腹壁损伤,临床上不多见.对于腹壁血肿,早期、及时、有效的治疗至关重要,保守治疗恢复较慢,手术治疗创伤较大,2010年7月至2015年1月期间徐州医学院附属淮安市第二人民医院采用经皮穿刺置管溶栓引流的治疗方法治疗18例腹壁血肿患者,现报道如下。
陈闯丁志龙蒋厚文郝立俊徐震徐贵云
关键词:腹壁血肿引流治疗置管溶栓经皮穿刺腹壁损伤保守治疗
经皮穿刺置管溶栓引流治疗外伤性软组织血肿16例被引量:2
2017年
外伤性软组织血肿是一类临床常见的损伤,处理不及时或不当,可能继发感染等多种并发症,及时、有效的治疗至关重要。治疗方法一般分为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但均存在不足,非手术治疗恢复较慢,且较大血肿难以完全吸收;手术治疗切口大,局部麻醉效果不佳,创伤相对较大。因此,
陈闯丁志龙徐贵云蒋厚文徐震王正郝立俊
关键词:引流治疗外伤性置管溶栓经皮穿刺非手术治疗继发感染
大鼠小体积肝移植中肝动脉重建的意义探讨
2009年
目的探讨肝动脉重建在大鼠小体积肝移植中的意义。方法采用改良二袖套法建立大鼠40%小体积肝移植模型,实验分动脉重建组(A组)和非动脉重建组(B组),观察1周生存率,并于术后第1、2、4、7天检测肝功能、移植肝组织学变化和免疫组化法检测肝细胞的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结果A组1周生存率66.7%,B组1周生存率50.0%(P>0.05)。ALT和TB术后第1天即开始明显增高,第2天达高峰,以后逐渐降低,B组和A组各时间点相比较,TB第2、7天高于A组,ALT第4、7天高于A脉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A组术后中央静脉及肝窦扩张程度相对较轻,可见较多二倍体和多倍体肝细胞。PCNA表达于术后第2天最高,A组术后第1天的移植肝细胞PCNA阳性表达率高于B组,而术后第7天移植肝细胞PCNA阳性表达率低于B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肝动脉重建可明显改善大鼠小体积移植肝的功能,促进移植肝的再生,有效地保护移植肝的组织学结构,减轻术后移植肝的组织学改变。
徐贵云江艺陈海燕潘凡
关键词:肝移植疾病模型动物肝动脉
介入导管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32例被引量:14
2012年
目的 探讨经腘静脉置入溶栓导管持续灌注溶栓药物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本组32例急性DVT患者(其中3例合并肺动脉栓塞),男15例,女17例,年龄18 ~71岁,平均(51±17)岁.在超声引导下经患肢腘静脉穿刺置入溶栓导管至髂、股静脉血栓中进行溶栓治疗,并对溶栓效果进行分析.结果 全组患者溶栓后症状明显改善,下肢肿胀消退,肺部症状缓解.溶栓后患、健侧大腿周径差为(1.7±1.3)cm,明显小于溶栓前(5.4±1.4)cm,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92,P<0.01).患肢大腿消肿率为91.74%;溶栓后患、健侧小腿周径差为(1.5±0.7)cm,明显小于溶栓前(4.1±1.5)cm(t =7.65,P<0.01).患肢小腿消肿率为86.02%.溶栓前静脉通畅评分(15±4)分,明显高于溶栓后(4±3)分(t=7.12,P<0.01),溶栓后静脉平均通畅率为88.21%.3例合并肺动脉栓塞患者1例栓子完全溶解,2例大部分溶解.所有患者均无严重并发症.29例患者获随访,随访3 ~ 12个月,平均(7.8±2.4)个月.无一例出现血栓再发.结论 经腘静脉置管溶栓治疗急性DVT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徐贵云蒋厚文郝立俊陈闯
关键词:静脉血栓形成抗凝药导管消融术腔静脉滤器
介入导管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28例报道被引量:6
2011年
目的探讨经腘静脉置溶栓导管灌注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8例急性DVT患者(其中2例合并肺动脉栓塞)在超声引导下经患肢腘静脉穿刺置入溶栓导管至髂、股静脉血栓中进行溶栓治疗,并对溶栓效果进行分析。结果全组患者溶栓后症状明显改善,下肢肿胀消退,肺部症状缓解。溶栓后患、健侧大腿周径差〔(1.72±1.23)cm〕明显小于溶栓前〔(5.47±1.29)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14,P〈0.01),患肢大腿消肿率为91.58%;溶栓后患、健侧小腿周径差〔(1.55±0.77)cm〕也明显小于溶栓前〔(5.04±1.32)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81,P〈0.01),患肢小腿消肿率为84.92%。溶栓后静脉通畅评分〔(4.34±3.55)分〕明显低于溶栓前〔(15.23±4.6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42,P〈0.01),溶栓后静脉平均通畅率为87.43%。2例合并肺动脉栓塞患者中,1例栓子完全溶解,1例大部分溶解。所有患者均无严重并发症。25例患者获随访,随访1~12个月(平均7.16个月),无一例出现血栓再发。结论经腘静脉置管溶栓治疗急性DVT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徐贵云蒋厚文郝立俊陈闯
关键词:深静脉血栓形成抗凝导管溶栓下腔静脉滤器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