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戴军

作品数:56 被引量:472H指数:14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重点学科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2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 1篇专利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5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4篇内镜
  • 11篇小肠
  • 10篇镜检
  • 10篇胶囊内镜
  • 7篇双气囊
  • 7篇病变
  • 7篇肠镜
  • 6篇消化道
  • 6篇化道
  • 6篇疾病
  • 5篇炎症
  • 5篇炎症性
  • 5篇胃癌
  • 5篇消化道出血
  • 5篇肠病
  • 4篇炎症性肠病
  • 4篇早期胃癌
  • 4篇直肠
  • 4篇食管
  • 4篇黏膜

机构

  • 45篇上海交通大学...
  • 11篇上海第二医科...
  • 1篇第二军医大学
  • 1篇上海铁道大学
  • 1篇上海市消化疾...

作者

  • 56篇戴军
  • 40篇戈之铮
  • 39篇李晓波
  • 31篇高云杰
  • 23篇薛寒冰
  • 17篇萧树东
  • 17篇赵韫嘉
  • 12篇胡运彪
  • 9篇陈晓宇
  • 7篇刘文忠
  • 7篇张尧
  • 6篇宋燕
  • 6篇冉志华
  • 5篇莫剑忠
  • 5篇陈海英
  • 4篇施尧
  • 3篇杨川华
  • 3篇陈慧敏
  • 3篇杨黎
  • 3篇杨海芸

传媒

  • 24篇中华消化内镜...
  • 12篇胃肠病学
  • 4篇中华消化杂志
  • 3篇世界华人消化...
  • 2篇中华内科杂志
  • 2篇肝脏
  • 1篇肿瘤
  • 1篇老年医学与保...
  • 1篇胃肠病学和肝...
  • 1篇检验医学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中华医学会第...

年份

  • 1篇2020
  • 1篇2019
  • 3篇2014
  • 4篇2013
  • 6篇2012
  • 3篇2011
  • 5篇2010
  • 2篇2009
  • 10篇2008
  • 2篇2007
  • 6篇2006
  • 4篇2005
  • 4篇2004
  • 2篇2001
  • 1篇2000
  • 2篇1999
5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改良型可回收金属支架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疗效的初步评价被引量:6
2012年
目的初步探讨改良型可回收金属支架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30例确诊为贲门失弛缓症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普通型支架(A组)和改良型支架(B组)各15例,在胃镜直视下置入支架于贲门处,2d后在x线引导下通过胃镜将支架取出。分别记录治疗前及治疗半年后患者吞咽困难、下食管括约肌(LES)静息压及食管X线表现(包括食管最扩张处直径、贲门最狭窄区宽度)的变化情况;支架置入时与2d后取出时X线下支架最狭窄处的宽度变化;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及并发症情况。结果30例支架置入和取出的成功率为100%,置入后A组有2例发生支架脱落,取出后重新置入,B组无一例出现移位和脱落。支架治疗半年后患者吞咽困难与治疗前相比两组均有明显改善(P〈0.05);但半年后吞咽困难复发率A组(26.7%)明显高于B组(6.67%)(P〈0.05);支架治疗前后X线下食管腔最大扩张程度两组均有明显改善(P〈0.001),贲门最狭窄区直径、支架放置后和取出时最狭窄处直径及LES静息压两组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但改善程度B组显著优于A组(P〈0.05)。治疗时及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两组无统计学差异,两组均无穿孔。结论改良型可回收金属支架治疗贲门失弛缓症具有放置时间短、无移位脱落、症状改善明显及复发率低等优点,且安全性良好。
戴军沈煜枫李晓波高云杰宋燕戈之铮
关键词:食管失弛症食管扩张术
免疫法和化学法粪便隐血试验在上消化道出血性疾病中阳性率的比较被引量:6
2008年
目的:比较免疫法粪便隐血试验(immune fecal occult blood test,IFOBT)和化学法粪便隐血试验(chemical fecal occult blood test,CFOBT)在上消化道出血性疾病中的阳性率,以验证IFOBT筛查上消化道出血不具特异性.方法:2006-07/2007-03间连续选择我院内镜中心进行胃镜检查的上消化道出血性疾病患者206例,利用邻甲苯胺CFOBT和IFOBT同时比较两种粪便隐血试验的阳性率,并结合临床资料分析其相应结果.结果:IFOBT和CFOBT结果均与食管癌、胃癌的解剖部位及食管癌浸润深度无关,两者均与胃癌浸润深度有关,与胃癌的最大长径呈正相关(IFOBT:r=0.30,P=0.02:CFOBT:r=0.20,P=0.04);IFOBT与食管癌的最大长径呈正相关(r=0.38,P=0.01);CFOBT在食管癌患者中的阳性率高于食管磷状细胞癌抗原(SCC)的阳性率(47.43% vs 20.45%,P<0.05);两者在胃癌患者中的阳性率均高于CA125,CEA和CA199的阳性率.CFOBT检测胃癌、食管癌、返流性食管炎和消化性溃疡的阳性率均高于IFOBT(50.88% vs 35.09%,47.73% vs 29.55%,18.00% vs 6.00%,60.OO% vs 41.82%,均P<0.05).IFOBT在上消化道出血性疾病中的总阳性率低于CFOBT.结论:IFOBT粪便隐血试验不适合上消化道出血性疾病的筛查,可能对下消化道出血性疾病的筛查具有相对特异性.
杨海芸戈之铮戴军李晓波高云杰
关键词:上消化道出血阳性率
胶囊内镜对十二指肠乳头的检出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3
2008年
目的分析胶囊内镜对十二指肠乳头及小肠疾病的检出率,探讨可能影响十二指肠乳头检出率的潜在因素。方法回顾分析369例因疑似小肠疾病而行胶囊内镜检查患者的十二指肠乳头检出率及小肠疾病检出率。为了解直视内镜对十二指肠乳头的漏检率,另对369例胃镜检查患者统计其十二指肠乳头检出率。对胶囊内镜分别采用手动逐帧及15帧/s2种速率进行读片,统计2种读片速率的十二指肠乳头检出率及每例检出者所获取乳头图片的帧数。计算胶囊内镜检查者中不同性别与年龄组间十二指肠乳头检出率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统计胶囊内镜检查前不同肠道准备组间分别在手动逐帧、15帧/s2种读片速率时十二指肠乳头检出率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结果标准直视胃镜的十二指肠乳头漏诊率为22.0%;手动逐帧读片十二指肠乳头检出率明显高于15帧/s(32.2%比13.6%,P=0.001),检出时所需乳头图片的平均帧数前者少于后者(3.7帧比7.0帧);胶囊内镜对小肠疾病的检出率为67.2%,明显高于对十二指肠乳头的检出率32.2%(P=0.000);不同性别与年龄组间的十二指肠乳头检出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检查前各种肠道准备组间在不同读片速率时十二指肠乳头检出率差异亦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胶囊内镜对十二指肠乳头检出率较低,但不能简单地与其对小肠疾病的检出率划等号。影响胶囊内镜对十二指肠乳头检出率的主要因素包括十二指肠降部特殊的解剖结构、读片者浏览图片的速率及胶囊内镜本身的缺陷。
高云杰戈之铮李晓波戴军卫炜
关键词:十二指肠乳头检出率
实验性酸性反流性食管炎动物模型制备的研究被引量:28
1999年
酸性反流性食管炎动物模型的制备多通过外源性酸诱导及自身酸反流完成[1,2],自身酸性反流性食管炎动物模型的制备在国外自1995年始开展,而国内则尚未见报道。目前采用较多的方法是完全幽门结扎+贲门肌切开术,其能造成较理想的酸反流,但存在实验动物存活时间...
许树长戴军胡运彪胡运彪施尧莫剑忠萧树东
关键词:酸性反流性食管炎动物模型
双气囊电子小肠镜在小肠狭窄诊断中的作用被引量:8
2006年
目的:比较双气囊电子小肠镜及小肠钡灌检查在疑有小肠狭窄患者中病变的检出率和诊断率,评价双气囊电子小肠镜在小肠狭窄诊断中的价值及安全性.方法:疑患小肠疾病患者76例,行双气囊电子小肠镜检查,分别经口或经肛进镜,对未检出病灶者建议择期改换进镜方式再行检查;其中疑小肠狭窄患者13例均行小肠钡灌检查.比较2种检查方法在疑小肠狭窄患者中病变的检出率、诊断率.结果:疑有小肠狭窄患者13例中有8例经口、3例经肛、2例分别经口和经肛行双气囊电子小肠镜检查,检查所用平均时间74(55-120)min,小肠狭窄病变检出率为84.6%(11/13),其中小肠肿瘤6例,克罗恩病3例,炎性狭窄2例.检出病变中双气囊电子小肠镜诊断率为69.2%(9/13),所有患者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疑小肠狭窄患者小肠钡灌检查的病变检出率为53.8%(7/13),其中小肠肿瘤3例,克罗恩病2例,炎性狭窄2例.在小肠钡灌检查未发现异常的6例病变中有4例在双气囊电子小肠镜检查中发现病变;3例未能正确诊断的病例在双气囊电子小肠镜检查中均得到正确诊断.双气囊电子小肠镜在小肠狭窄中的病变检出率和诊断率均明显高于小肠钡灌检查,二者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双气囊电子小肠镜对小肠狭窄有较高的病变检出率和诊断率,无严重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可作为首选检查方法.
戴军李晓波高云杰戈之铮胡运彪萧树东
关键词:双气囊电子小肠镜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及手术治疗早期胃癌的术后病理分析被引量:16
2013年
目的分析早期胃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及手术后的病理特点,评价ESD治疗的有效性、可行性及应用指征。方法收集上海仁济医院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共324例早期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治疗方法分为外科组(297例)与ESD组(27例)。应用卡方检验与Logistic回归进行统计学分析;依据ESD术前、术后病理评价ESD疗效并评估ESD相对外科手术推广的可行性与安全性。结果早期胃癌占所有胃癌的14.1%(324/2306),淋巴结转移率为9.6%(31/324),其中黏膜层癌为4.3%(7/164),黏膜下癌为15.0%(24/160)。经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显示,浸润深度是影响淋巴结转移的重要因素;而年龄、性别、肿瘤大小以及淋巴结转移则显著影响肿瘤的浸润深度。ESD组病灶的整块切除率为100%(27/27),完全切除率为77.8%(21/27),治愈性切除率为74.1%(20/27)。其中2例因侧缘有癌组织残留而再次行ESD治疗,所有ESD治疗病例在随访中均未复发。依据ESD治疗指南,外科组中37.0%(110/297)的患者符合ESD指征且无淋巴结转移,而符合指征但有淋巴结转移者仅占所有早期胃癌经外科手术患者的5.2%(6/297)。结论目前经外科手术的早期胃癌中超过1/3可能经ESD获得治愈。重视胃镜活检、适当放宽术前病理诊断的标准有助于提高早期胃癌诊治比例。术前准确判断肿瘤浸润深度则有助于改善ESD组织学治愈率,选择适宜的治疗方法。
朱凌音李海燕戴军薛寒冰高云杰宋燕戈之铮李晓波
关键词:早期胃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外科手术
胶囊内镜结合双气囊内镜检查在小肠疾病诊断中的作用被引量:1
2008年
目的探讨胶囊内镜结合双气囊内镜检查在小肠疾病诊断中的作用。方法连续调查299例因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或腹痛、腹泻等原因而行胶囊内镜检查者,对胶囊内镜阴性或诊断不确定者建议双气囊内镜检查。分析胶囊内镜后双气囊内镜检查者诊断和随访资料。结果296例完成胶囊内镜检查,发现阳性138例(46.6%),可疑阳性68例(23.0%),阴性90例(30.4%)。45例胶囊内镜可疑阳性者和7例阴性者接受双气囊内镜检查,分别检出31例和1例小肠病变。双气囊内镜可能存在假阴性结果8例,未发现假阳性者;胶囊内镜可能存在假阴性结果2例,并有8例假阳性。在胶囊内镜结果提示下,90.3%(28/31)患者经单侧双气囊内镜检查即发现病灶。平均随访期为17个月,93.5%的双气囊内镜明确诊断者得到有效治疗。二种检查方法耐受性好,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胶囊内镜对小肠病变检出率高,但其诊断不确定性也较高。双气囊内镜能明确大部分胶囊内镜可疑阳性者。胶囊内镜结合双气囊内镜检查的诊断策略能提高小肠疾病诊断率、指导治疗并改善患者预后。
李晓波戴军高云杰戈之铮
关键词:胶囊内镜双气囊内镜
气囊辅助式小肠镜检查相关胰腺炎和高淀粉酶血症的临床研究被引量:3
2014年
目的探讨单气囊小肠镜(SBE)、双气囊小肠镜(DBE)检查与胰腺炎、高淀粉酶血症并发症的相关性。方法连续收集2011年9月至2012年12月间56例行SBE和DBE检查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气囊辅助式小肠镜类型及进镜途径进行分组(即分成SBE经口组、SBE经肛组、DBE经口组和DBE经肛组)并整理数据,统计分析气囊辅助式小肠镜类型及进镜途径对镜检相关胰腺炎、高淀粉酶血症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结果SBE经口组19例,发生镜检相关高淀粉酶血症12例(63.16%)、胰腺炎1例;SBE经肛组12例,发生镜检相关高淀粉酶血症2例(16.67%),无镜检相关胰腺炎发生;DBE经口组15例,发生镜检相关高淀粉酶血症11例(73.33%),无镜检相关胰腺炎发生;DBE经肛组10例,无镜检相关高淀粉酶血症、胰腺炎发生。术后高淀粉酶血症发生率,SBE经口组与SBE经肛组比较(P=0.009)、DBE经口组与DBE经肛组比较(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SBE经口组与DBE经口组比较(P=0.415)、SBE经肛组与DBE经肛组比较(P=0.55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气囊辅助式小肠镜检查术后较易并发高淀粉酶血症,经口途径较经肛途径更易并发,而是否易发与气囊辅助式小肠镜类型无关;至于气囊辅助式小肠镜检查与术后胰腺炎的相关性,由于样本量太少,未能得出有价值的临床结论。
刘强李璇薛寒冰赵韫嘉李晓波戴军张尧宋燕高云杰戈之铮
关键词:小肠胰腺炎高淀粉酶血症
早期胃癌内镜治愈性切除的影响因素被引量:5
2014年
目的分析影响早期胃癌内镜治愈性切除的危险因素,提高内镜治愈性切除早期胃癌的可能性。方法收集2008年10月至2013年3月行内镜切除治疗的早期胃癌(包括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性别、年龄、病灶位置、病灶直径、病灶内镜形态学分型及伴有溃疡形成6个因素对内镜切除术(ER)整块切除及治愈性切除的影响;同时分析非治愈性切除的主要原因。结果纳入早期胃癌共94例包含94个病灶,其中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病灶20个,黏膜内癌病灶70个,黏膜下浅层浸润癌(距黏膜肌层500斗m以内)病灶4个。其中5个病灶经EMR切除,89个病灶经ESD切除。ER整块切除率为95.7%(90/94),治愈性切除率为79.8%(75/94)。直径〉3.0cm的病灶治愈性切除率显著低于直径≤2.0em的病灶(P=0.022,OR=0.108,95%C1:0.016—0.721),伴有溃疡形成的病灶治愈性切除率显著低于不伴有溃疡形成的病灶(P=0.047,OR=0.149,95%CI:0.023~0.971)。非治愈性切除的主要原因是侧缘肿瘤细胞的残留。结论病灶直径〉3.0cm、伴有溃疡形成是影响早期胃癌ER治愈性切除的危险因素。
钱斌李海燕薛寒冰赵韫嘉戴军陈晓宇高云杰戈之铮李晓波
关键词:早期胃癌内镜切除术
功能性消化不良根除幽门螺杆菌后症状改善相关因素分析被引量:22
2006年
目的探讨将治疗前胃黏膜组织学特征作为幽门螺杆菌(Hp)阳性功能性消化不良(FD)患者根除Hp后症状改善疗效预测指标的可能性,以提高消化不良患者的治疗水平。方法连续调查240例进行胃镜检查Hp阳性FD患者,其中190例接受三联抗Hp治疗,另50例作为对照,给予奥美拉唑治疗,疗程均为7d。治疗前胃黏膜组织学按新悉尼系统标准进行评估。治疗后1个月(治疗组和对照组)和6个月(治疗组)用C13-尿素呼气试验评估Hp。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和6个月用消化不良调查表对症状程度进行评分,并计算仍有症状率,分析治疗前胃黏膜组织学与根除Hp后症状改善之间的相关性。结果Hp阳性FD患者分别有35·3%和42·6%在根除Hp后1个月和6个月消化不良症状改善显效,且根除Hp者症状缓解率显著高于Hp根除失败者(P<0·01);也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前胃黏膜组织学指标中,炎症、活动性程度和Hp密度在根除Hp后症状改善显效的FD患者均显著高于有效和无效者(P<0·05)。多元回归分析支持上述组织学因素与根除Hp后症状显著改善相关。结论Hp阳性FD患者根除Hp后确实有部分患者症状显著改善。Hp阳性FD患者根除治疗前胃黏膜炎症、活动性程度和Hp密度能够预示根除Hp后症状改善的疗效。
李晓波戈之铮陈晓宇赵韫嘉张达荣戴军薛寒冰刘文忠萧树东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