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戴应

作品数:4 被引量:4H指数:2
供职机构:暨南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再生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4篇干细胞
  • 2篇多能干细胞
  • 2篇诱导多能干细...
  • 2篇兔角膜
  • 2篇细胞
  • 2篇内皮
  • 2篇内皮细胞
  • 2篇角膜
  • 2篇角膜内皮
  • 2篇角膜内皮细胞
  • 1篇蛋白
  • 1篇诱导分化
  • 1篇脂肪干细胞
  • 1篇脂肪来源干细...
  • 1篇示踪
  • 1篇水通道
  • 1篇水通道蛋白
  • 1篇水通道蛋白1
  • 1篇通道蛋白
  • 1篇兔角膜基质

机构

  • 4篇暨南大学
  • 2篇暨南大学第一...

作者

  • 4篇戴应
  • 3篇陈建苏
  • 2篇招志毅
  • 2篇谭美华
  • 2篇李善义
  • 1篇王婵
  • 1篇钟敬祥
  • 1篇陈剑
  • 1篇刘庆
  • 1篇吴静
  • 1篇杨皓庄
  • 1篇郭永龙
  • 1篇丁勇
  • 1篇杨艳

传媒

  • 1篇中国病理生理...
  • 1篇中华实验眼科...
  • 1篇中国组织工程...

年份

  • 1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2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共培养环境中兔角膜内皮细胞诱导人iPSCs分化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观察人诱导多能干细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iPSCs)与兔角膜内皮细胞(cornealendothelial cells,CECs)共培养前后的形态学变化,检测iPSCs向CECs分化前后部分标志蛋白表达的变化,为研究iPSCs向CECs的分化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分离培养兔CECs并传代,同时使用无饲养层细胞法培养扩增人脐带源iPSCs,Western blotting对其进行鉴定;用量子点对iPSCs进行标记示踪,以不同密度比例建立iPSCs与CECs的共培养模式,用原子力显微镜(atomic force microscopy,AFM)结合倒置显微镜观察共培养前后iPSCs的形态学变化,免疫荧光法检测iPSCs分化前后CD34、CD133、CD31和水通道蛋白1(AQP1)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培养扩增的兔CECs形态为六边形,呈典型的铺路石样外观;iPSCs呈克隆样生长,Western blotting检测Oct4、Nanog和Sox2多能性标志蛋白均呈阳性;10 nmol/L量子点标记的iPSCs以1/4悬液与融合60%的兔CECs共培养为最佳模式;AFM结合倒置显微镜观察到共培养后iPSCs体积增大,胞浆增多,核浆比减小,细胞膜表面可见颗粒状突起物,膜表面粗糙度增加;免疫荧光法检测分化前iPSCs的CD34、CD133、CD31和AQP1表达均呈阴性,共培养2周后iPSCs的CD34、CD133和CD31表达阴性,AQP1表达阳性。结论:与兔CECs混合共培养后人iPSCs不仅从形态学上向内皮样细胞方向转化,同时表达角膜内皮细胞标志蛋白AQP1。
谭美华陈建苏招志毅丁勇钟敬祥戴应李善义杨皓庄
关键词:诱导多能干细胞角膜内皮细胞显微镜检查水通道蛋白1
角膜基质细胞微重力培养及促进ADSC转分化研究
第一部分微重力培养及小分子对兔角膜基质细胞生长的作用 目的:研究兔角膜基质细胞在基于脱细胞牛角膜基质作为载体与模拟微重力(SMG)的旋转培养系统(RCCS)中添加小分子培养的生理特点以及生长特性。 方法:采用短期化学处理...
戴应
关键词:模拟微重力兔角膜基质细胞脂肪来源干细胞角膜内皮细胞
文献传递
CdSe/ZnS核壳结构量子点用于人诱导多能干细胞标记的研究
2013年
背景近年来,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s)的多向分化特性为各种临床疾病的细胞替代治疗提供了新的种子来源,在眼科领域,iPSCs已成为人眼变性类疾病发病机制研究的良好模型,而更好的iPSCs识别和鉴定技术是对其体内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的基础。目的探讨量子点标记人iPSCs的可行性及其最佳浓度,并观察量子点标记人iPSCs的光稳定性,为iPSCs应用于眼部细胞移植的实验研究和临床研究提供一种新的示踪技术。方法用无饲养层细胞培养法培养和扩增脐带间充质基质细胞一人iPSCs系,并用免疫荧光法对其干细胞特性进行鉴定;选取不同浓度CdSe/ZnS核壳结构的量子点对扩增培养的iPSCs进行标记,用三维去卷积实时活细胞成像系统观察标记效果。将量子点标记后的iPSCs继续培养,分别于1次传代后1周和2次传代后1周观察荧光标记的稳定性。结果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可见培养和扩增的iPSCs呈克隆样生长,免疫荧光检测显示iPSCs中OCT4和Nanog两种干细胞标志蛋白均阳性表达。5.0、7.5、10.0nmol/L三种浓度的量子点标记后均可见iPSCs中的橘红色荧光,随着量子点浓度的增加,iPSCs中标记的橘红色颗粒明显增加,10.0nmol/L量子点标记后iPSCs中的橘红色荧光最强,荧光颗粒最多。iPSCs2次传代1周后仍可观察到量子点的橘红色荧光,但与传代前和1次传代后1周相比荧光强度减弱。结论量子点标记技术可示踪iPSCs,其荧光标记效果呈浓度依赖性。本研究实验条件下量子点标记的荧光至少可维持2周。
谭美华陈建苏陈剑吴静招志毅戴应李善义
关键词:量子点标志物诱导多能干细胞示踪
脂肪干细胞的三维球形培养被引量:2
2014年
背景:大多哺乳类细胞在正常生理状态下多以三维结构存在,为还原细胞本身在体内的自然状态,很多研究者开始尝试在体外对细胞进行三维培养,球形培养是一种常见的三维培养模式。目的:尝试用3种不同的方法在体外对人脂肪干细胞进行球形培养,并观察其生物学特征。方法:对提取的脂肪来源细胞进行表面Marker流式检测以及成脂成骨诱导鉴定后,证实为脂肪干细胞。先后用低黏附培养法、hanging-drop培养法和Eppendorf管培养法3种方法在体外对脂肪干细胞进行球形培养,对3种方法形成球形的特点进行比较分析,并通过Imagej软件计算出3组多细胞球体的平均面积,利用Viability/Cytotoxicity Assay Kit for Animal Live&Dead Cells试剂盒对3组多细胞球体进行活力检测。结果与结论:①通过流式细胞术鉴定细胞表型标志物,其中CD29,CD44,CD59完全阳性,同时成脂成骨诱导也为阳性,证实提取的细胞为脂肪干细胞。3代以内脂肪干细胞多呈长梭形,并克隆状生长。②低黏附培养法、hanging-drop培养法、Eppendorf管培养法均可使脂肪干细胞聚集成球形生长,但所成多细胞球形有所差异。低黏附培养法所形成的细胞球形大小不一,不易控制;而hanging-drop培养法和Eppendorf管培养法均可使脂肪干细胞形成大小均一的球形,但在大小和形成时间上有所不同。③3种不同方法所形成的球形细胞均保持较好的细胞活力。
王婵戴应郭永龙杨艳刘庆陈建苏
关键词:干细胞脂肪干细胞诱导分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