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志刚

作品数:9 被引量:10H指数:2
供职机构:江南大学生物工程学院工业生物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化学工程轻工技术与工程生物学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篇化学工程
  • 4篇轻工技术与工...
  • 3篇生物学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主题

  • 8篇丁醇
  • 5篇发酵
  • 4篇木薯
  • 4篇丙酮
  • 3篇图论
  • 2篇得率
  • 2篇谷氨酸
  • 2篇发酵工业
  • 2篇氨酸
  • 1篇淀粉
  • 1篇丁酸
  • 1篇玉米淀粉
  • 1篇玉米原料
  • 1篇质量比
  • 1篇生产效率
  • 1篇生物柴油
  • 1篇碳氮
  • 1篇碳氮比
  • 1篇萃取发酵
  • 1篇萃余液

机构

  • 9篇江南大学

作者

  • 9篇李志刚
  • 8篇史仲平
  • 7篇李鑫
  • 4篇李乐
  • 2篇郑钧屏
  • 2篇王正刚
  • 1篇李志刚
  • 1篇段作营
  • 1篇吴敬
  • 1篇张书敏
  • 1篇陈晟
  • 1篇王蕾

传媒

  • 2篇中国生物工程...
  • 2篇2012工业...
  • 1篇工业微生物
  • 1篇生物工程学报
  • 1篇生物加工过程
  • 1篇食品与生物技...

年份

  • 1篇2023
  • 2篇2014
  • 1篇2013
  • 3篇2012
  • 2篇2011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使用木薯原料和添加酵母浸粉下丁醇发酵的高丁醇比特征
以木薯和玉米粉为原料,使用丙丁梭菌Clostridium acetobutylicum ATCC824开展丁醇发酵.结果表明,相比与传统玉米粉丁醇发酵,以木薯为原料并适时添加酵母浸粉浓缩液的丁醇发酵(间歇发酵/萃取发酵)...
李鑫李志刚史仲平
关键词:发酵工业木薯原料
文献传递
利用图论理论估算预测丁醇/丙酮比以及谷氨酸得率的研究
本研究利用图论分别对丁醇发酵中丁醇/丙酮比和谷氨酸发酵中谷氨酸得率进行了理论估算与预测,并通过相关实验结果证实了估算结果的可靠性.在丁醇发酵产溶剂期,乙酸与丁酸的生成途径、消耗途径同时存在,各自形成一个闭合路径.利用图论...
李志刚李鑫李乐史仲平王正刚
关键词:图论木薯
木薯和玉米原料丁醇发酵中丁醇丙酮质量比的图论理论计算及其验证被引量:1
2013年
在丁醇发酵产溶剂阶段,乙酸和丁酸的生成途径、消耗途径同时存在,各自形成一个闭环路径。本研究利用图论对丁醇发酵中丁醇丙酮质量比进行了理论计算,并对以木薯和玉米为原料的丁醇发酵进行了模拟计算,结果表明:丁酸闭环路径(L2环)的代谢强度是影响丁醇丙酮质量比的主要因素,并且L2环的代谢强度越弱,丁醇丙酮质量比越高;与玉米原料丁醇发酵相比,木薯原料发酵的m(丁醇)/m(丙酮)提高了16.7%。实验结果证实了以上计算结果:在传统发酵、油醇萃取发酵和生物柴油萃取发酵中,以木薯(适时添加酵母浸粉)为原料的发酵批次与以玉米为原料的发酵批次相比,由于其丁酸闭环路径代谢强度较弱,相应发酵方式下丁醇丙酮质量比分别提高了12.9%、61.4%和6.7%,而且两种原料相应发酵方式的丁醇总产量和生产效率基本持平。另外,高丁醇丙酮质量比的木薯发酵所得改良型生物柴油中丁醇浓度与玉米发酵的相比提高了16%,性能得到进一步提高。
李乐李志刚李鑫史仲平
关键词:木薯图论
提高丁醇萃取发酵耦联生产改良型生物柴油过程中萃余液回用效率的研究被引量:1
2011年
利用少量廉价的萃取剂-正辛醇(正辛醇/萃余液体积比0.2:1)对萃余液中的丁醇进行萃取,萃余液中56%的残余丁醇可被回收,总丁醇得率提高了38%。萃余液经活性炭(3%,w/v)处理后,在100%回用拌料条件下一批次发酵能够正常进行。萃取发酵条件下,反复全回用萃余液5次,萃取发酵性能可以保持稳定。为丁醇萃取发酵耦联生产改良型生物柴油过程中萃余液的全回用提供了一种新型、低成本和绿色环保的方法。
张书敏郑钧屏李志刚段作营史仲平
关键词:丁醇发酵废液回用生物柴油
短须嗜热单孢菌聚羟基脂肪酸酯解聚酶的表达、热稳定性改造及在PHB降解中的应用被引量:1
2023年
聚羟基脂肪酸酯解聚酶(polyhydroxyalkanoate depolymerase,PHAD)可用于聚羟基脂肪酸酯(polyhydroxyalkanoate,PHA)的降解回收,为开发热稳定性好的PHAD,本研究在大肠杆菌(Escherichiacoli)BL21(DE3)中成功表达了来自短须嗜热单孢菌(Thermomonospora umbrina)的PHA解聚酶(TumPHAD),并通过二硫键理性设计获得了热稳定性提升的突变体A190C/V240C,其最适温度为60℃,比野生型提高20℃,50℃半衰期为7h,是野生型酶的21倍。将突变体A190C/V240C用于典型PHA之一的聚羟基丁酸酯(polyhydroxybutyrate,PHB)降解,在50℃条件下,PHB的2 h和12 h降解率较野生型分别提高了2.1倍和3.8倍。本研究获得的TumPHAD突变体A190C/V240C具有耐高温、热稳定性好和PHB降解能力强的特点,对PHB的降解回收具有重要意义。
李志刚李志刚孔德民陈晟陈晟王蕾
关键词:聚羟基脂肪酸酯二硫键聚羟基丁酸酯
乙、丁酸添加条件下丁醇发酵图论模型的构建
2014年
有机酸代谢途径在丁醇发酵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对细胞内碳流的分配和产物的合成影响显著。在7 L厌氧发酵罐中,进行了间歇添加乙酸或丁酸的发酵实验。结果表明,乙、丁酸的添加显著提高了总溶剂的生产效率,分别提高了47.1%和39.2%;此外,丁醇/丙酮比在添加丁酸的批次中提高了21.7%,在添加乙酸的批次中降低了16.2%;厌氧瓶中的发酵实验也证实了以上结果。有机酸代谢计算的结果表明,乙、丁酸的添加基本上阻断了相应有机酸闭环的吸收途径。基于相关报道和代谢计算结果,构建了针对乙、丁酸添加批次的图论模型,并利用该模型对不同发酵条件下的溶剂浓度和丁醇/丙酮比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该模型很好地预测了实验结果,合理地构建了乙、丁酸添加批次的信号传递线图。
李志刚李鑫史仲平
关键词:模型构建图论生产效率丁醇
原料碳氮比对丁醇发酵两阶段发酵性能的影响被引量:5
2014年
在丙酮丁醇发酵的产酸期和产溶剂期两阶段,向葡萄糖质量浓度固定的培养基中添加不同质量浓度酵母浸粉,比较了不同碳氮比培养下的丙丁梭菌在相应阶段产气、耗糖、产有机酸、发酵相转型和产溶剂等发酵性能的差异.结果表明,在产酸期,适中的碳氮比(46.7-93.4 mol/mol)能够保证菌体以正常速度生长,不至于过分刺激或是抑制有机酸的合成,使发酵顺利完成相转型,有利于缩短发酵周期;在产溶剂期,较高的碳氮比(93.4-186.7 mol/mol)可以有效抑制副产物溶剂丙酮和乙醇的积累,且保持丁醇产量达到12g/以上,从而获得较高的丁醇/总溶剂比例.继而再利用玉米粉、木薯粉和豆饼粉3种含碳氮比差异较大的生物质原料进行丙酮丁醇发酵,验证了上述关于原料碳氮比对丁醇发酵各阶段发酵性能影响效应的结论.
李鑫李志刚史仲平
关键词:丙酮丁醇梭菌
酵母浸粉刺激以木薯为原料的丁醇生产的发酵相转型被引量:2
2011年
在7L静态厌氧发酵罐下,使用"非粮"作物木薯替代玉米淀粉开展丁醇发酵。无论是传统发酵还是油醇萃取发酵,木薯粉丁醇发酵的性能均远不及以玉米淀粉为原料时的水平,主要体现在发酵产酸相向溶剂生产相的转型严重迟延或无法转型、发酵时间长、丁醇生产效率低。实验结果表明,当发酵相转型迟延出现后,添加2.5g/L的酵母浸粉,可以刺激丁酸/乙酸向丁醇/丙酮的转化、转型延迟时间缩短10~30h左右。在此条件下,传统和萃取发酵方式下的丁醇总产量分别达到12.95g/L和29.81g/L,丁醇生产效率与使用玉米淀粉为原料时基本持平。
郑钧屏李志刚李鑫李乐史仲平
关键词:丁醇发酵木薯玉米淀粉
利用图论理论估算预测丁醇/丙酮比以及谷氨酸得率的研究
本研究利用图论分别对丁醇发酵中丁醇/丙酮比和谷氨酸发酵中谷氨酸得率进行了理论估算与预测,并通过相关实验结果证实了估算结果的可靠性.在丁醇发酵产溶剂期,乙酸与丁酸的生成途径、消耗途径同时存在,各自形成一个闭合路径.利用图论...
李志刚李鑫李乐史仲平王正刚
关键词:发酵工业
文献传递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