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攀峰

作品数:13 被引量:70H指数:5
供职机构: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河南省医学科技攻关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1篇动脉
  • 5篇动脉硬化
  • 5篇内膜
  • 5篇闭塞症
  • 4篇动脉内
  • 4篇动脉内膜
  • 4篇动脉内膜剥脱...
  • 4篇动脉硬化闭塞
  • 4篇动脉硬化闭塞...
  • 4篇下肢动脉
  • 4篇下肢动脉硬化
  • 4篇疗效
  • 4篇疗效分析
  • 4篇内膜剥脱
  • 4篇内膜剥脱术
  • 4篇颈动脉
  • 4篇颈动脉内
  • 4篇颈动脉内膜
  • 4篇颈动脉内膜剥...
  • 4篇颈动脉内膜剥...

机构

  • 13篇郑州大学第五...
  • 1篇郑州大学

作者

  • 13篇王兵
  • 13篇李攀峰
  • 12篇吴斐
  • 10篇李阳
  • 8篇丁语
  • 7篇刘俊超
  • 6篇崔文军
  • 5篇厉建林
  • 3篇赵磊
  • 2篇安乾
  • 2篇张帝
  • 1篇司江涛
  • 1篇王越
  • 1篇王颖
  • 1篇王广华

传媒

  • 4篇实用医学杂志
  • 2篇中国实用医刊
  • 1篇山东医药
  • 1篇医药导报
  • 1篇中国普通外科...
  • 1篇重庆医学
  • 1篇中国药房
  • 1篇河南外科学杂...
  • 1篇中华临床医师...

年份

  • 1篇2017
  • 6篇2016
  • 3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13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双股动脉入路腔内技术治疗复杂型主-髂动脉硬化闭塞症疗效分析被引量:4
2016年
目的观察双股动脉入路腔内技术治疗复杂型主-髂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疗效。方法选择26例复杂型主-髂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均采用双股动脉入路腔内技术治疗,术后随访(12±2.3)个月,观察并记录围手术期结果及血管通畅情况。结果 26例患者共30处闭塞病变,术后29处病变顺利开通,手术成功率为96.15%。术后踝肱指数(ABI)从0.44±0.11升至0.89±0.21(P<0.01),临床成功率为93.10%。未发生严重并发症,术后6、12个月一期通畅率分别为96.67%、93.33%。结论双股动脉入路腔内技术治疗复杂型主-髂动脉硬化闭塞症安全、有效,具有较高的成功率和中短期通畅率。
刘俊超王兵吴斐丁语李攀峰李阳
关键词:腔内技术
复合技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疗效分析被引量:5
2016年
目地:探讨多节段下肢动脉硬化的治疗手段及临床疗效。方法:2014年3月至2014年9月,用复合技术对30例(30条患肢)多节段下肢动脉硬化患者行血运重建,30例患者均行血管腔内技术,20例行动脉内膜剥脱术,10例行动脉取栓术,8例加行股深动脉成形术。观察技术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随访6~12个月,观察整体通畅率和救肢率。结果:技术成功率为100%,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为30%(9/30)。术后29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症状改善,临床成功率为96.67%,踝肱指数平均提高了0.37±0.19(P〈0.05)。术后6、12个月一期通畅率分别为90%和73%,12个月救肢率为97.67%。结论:复合技术治疗多节段下肢动脉硬化具有较高的短-中期通畅率和救肢率。
吴斐刘俊超王洛波丁语李攀峰李阳王兵
关键词:下肢动脉硬化通畅率
杂交手术治疗TASCD型主髂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效果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评价杂交手术治疗TASC D型主髂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至2014年3月在血管外科治疗的28例TASC D型主髂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围手术期结果及血管再通情况。结果:28例杂交手术均获得成功,手术成功率100%,无截肢及死亡病例,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17.85%(5/28),平均间歇性跛行距离从术前(75±64)m提高至术后(468±92)m(P<0.01),踝肱指数由术前(0.21±0.16)增至术后(0.72±0.12)(P<0.05),平均随访(25±7.9)个月,术后6个月,1、2年的一期通畅率分别为96.4%,89.2%,85.7%,术后6个月,1、2年二期通畅率分别为100%,96.4%,92.9%。结论:杂交手术是治疗TASC D型主髂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安全、有效方法 ,尤其适用于高危重症患者。
刘俊超王兵李攀峰王洛波李阳吴斐王广华
关键词:杂交手术疗效分析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颈动脉重度狭窄伴对侧颈动脉闭塞被引量:3
2013年
目的:评价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治疗对侧颈内动脉(internal carotid artery,ICA)闭塞、同侧ICA重度狭窄患者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52例对侧ICA闭塞、同侧ICA重度狭窄患者的病例特点和行CEA的疗效及并发症。随访观察ICA再狭窄、脑卒中及死亡情况。结果:52例患者行CEA成功率为100%。术中转流管使用率为11.5%(6/52),术后患者脑缺血症状均得到改善,30d内出现1例(1.9%)局灶性脑梗死、3例(5.8%)切口血肿、1例(1.9%)短暂声音嘶哑及饮水呛咳、2例(3.8%)脑过度灌注现象,经积极治疗好转,无死亡病例。随访3个月-4年,患者均无术侧颈动脉再狭窄,4例(7.7%)于术后1年出现对侧脑卒中,无死亡病例。结论:CEA治疗对侧ICA闭塞、同侧ICA重度狭窄患者具有较好的围手术期疗效和脑卒中预防作用。
李攀峰王兵厉建林崔文军李阳赵磊吴斐
关键词:颈动脉狭窄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经颅多普勒
利伐沙班和华法林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比较被引量:25
2016年
目地探讨利伐沙班和华法林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安全性及其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共收集123例患者,所有患者出院后均进行正规药物抗凝治疗。其中78例口服华法林抗凝治疗(华法林组),45例口服利伐沙班抗凝治疗(利伐沙班组),主要随访观察终点为出血率和血栓栓塞的复发率。结果随访1年华法林组总出血率35.90%,利伐沙班组为28.8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华法林组和利伐沙班组胃肠道出血率分别为5.13%,15.5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颅内出血发生率分别为19.23%,4.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静脉血栓栓塞复发率分别为20.51%,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伐沙班和华法林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总出血率没有明显差异,服用利伐沙班不会增加胃肠道出血的风险,利伐沙班比华法林能够明显降低颅内出血的风险,并且能够降低血栓栓塞的复发率。
王洛波王兵丁语厉建林张帝刘俊超李攀峰吴斐
关键词:利伐沙班华法林血栓形成深静脉出血率
不使用转流管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双侧颈动脉狭窄的安全性分析被引量:3
2015年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治疗一侧颈动脉重度狭窄伴对侧颈动脉轻-中度及重度狭窄患者不使用转流管的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38例一侧颈动脉重度狭窄伴对侧颈动脉不同程度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对侧颈动脉轻-中度狭窄组95例(A组),对侧颈动脉重度狭窄组43例(B组)。随访CEA后30 d内2组患者心脏、术侧新发脑卒中等并发症和病死率。评估对侧颈动脉狭窄的程度对不使用转流管CEA的安全性的影响。结果 138例患者均成功实施CEA,术中均未使用转流管。术后30 d内A组出现2例(2.11%)心脏并发症,3例(3.16%)脑卒中,1例(1.05%)死亡。B组出现2例(4.65%)心脏并发症,1例(2.33%)脑卒中,无死亡病例。2组各不良事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P=0.781,P=1.000)。总的主要不良事件发生率为6.5%,卒中及病死率为3.6%。结论不使用转流管CEA治疗双侧颈动脉狭窄,安全、有效,随着对侧颈动脉狭窄程度增加并不增加围手术期脑卒中和死亡风险。
王颖王兵王洛波李攀峰崔文军吴斐司江涛
关键词:颈动脉内膜剥脱术颈动脉狭窄转流管脑卒中
83例急性孤立小腿深静脉血栓溶栓抗凝的疗效分析被引量:5
2016年
目的探讨尿激酶和利伐沙班或华法林治疗急性孤立小腿深静脉血栓(IDDVT)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在该院收治的首次发病的急性IDDVT患者83例,患者均进行正规持续药物抗凝治疗至少3个月。其中38例进行尿激酶溶栓联合口服华法林抗凝治疗(华法林组),45例尿激酶溶栓联合口服利伐沙班进行抗凝治疗(利伐沙班组)。主要随访观察指标为7、14、21、90d后小腿深静脉的静脉血管通畅率、出血率及血栓栓塞的复发率。结果两组患者随访3个月总治疗效果编辑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054,P〉0.05);两组患者的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824,P〈0.05);两组患者的静脉血栓栓塞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054,P〉0.05)。结论尿激酶加利伐沙班和尿激酶加华法林治疗急性IDDVT总的治疗效果相当,但利伐沙班比华法林能够明显降低出血的风险。
吴斐王洛波王兵丁语张帝厉建林刘俊超李攀峰
关键词:静脉血栓形成抗凝药出血率
阿托伐他汀对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后再狭窄的预防作用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 CEA)后患者长期口服阿托伐他汀对颈动脉再狭窄的预防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2010年1月至2012年3月84例成功行CEA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资料,62例患者长期服用阿托伐他汀,22例未服用他汀类药物,随访12个月,观察患者术后1年颈动脉通畅情况及血脂水平情况,评估阿托伐他汀对CEA术后再狭窄的预防效果。结果服用阿托伐他汀患者血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均较未服用他汀药物患者低,高密度脂蛋白较未服用阿托伐他汀患者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服用阿托伐他汀患者再狭窄患者7例,未服用阿托伐他汀患者再狭窄患者7例,其中闭塞2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对CEA术后患者颈动脉再狭窄有良好的预防作用。
李阳王兵厉建林吴斐李攀峰赵磊丁语崔文军
关键词:颈动脉内膜剥脱术阿托伐他汀再狭窄
顺行入路腔内技术治疗主-髂动脉硬化性闭塞症
2016年
目的:探讨顺行入路腔内技术在治疗主-髂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应用。方法选取2013年3月至2014年9月顺行入路腔内技术治疗主-髂动脉硬化性闭塞症13例,回顾性分析其病变位置、腔内技术及治疗结果等相关资料。结果13例患者共16处闭塞病变行顺行入路腔内技术,16处闭塞病变完全开通,开通技术成功率为100%,且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顺行入路腔内治疗主-髂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是安全、有效的,可以增加腔内治疗成功率。
吴斐刘俊超王洛波丁语李攀峰李阳王兵
关键词: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对侧颈动脉狭窄程度对颈动脉内膜剥脱术中转流管应用的影响被引量:8
2015年
目的:探讨对侧颈动脉狭窄程度对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中转流管应用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390例颈动脉重度狭窄患者首次CEA治疗的临床资料。按对侧颈动脉狭窄程度分为对侧颈动脉狭窄〈30%组179例,狭窄30%~69%组135例,狭窄≥70%组76例;分析3组术中收缩期颈动脉残端压(SCSP)变化、转流管应用情况和术后30 d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结果:对侧颈动脉狭窄〈30%组、30%~69%组、≥70%组术中SCSP分别为(55.7±18.2)mm Hg、(53.5±19.7)mm Hg、(46.3±15.2)mm Hg,术中转流管使用率分别为8.4%、7.4%、27.6%;对侧颈动脉狭窄〈70%时SCSP及转流管使用率无明显变化(P〉0.05),对侧颈动脉狭窄≥70%时SCSP明显下降(P〈0.01),转流管使用率明显增加(P〈0.01)。术后30 d内对侧颈动脉狭窄〈70%组与狭窄≥70%组的患者在脑卒中、心脏并发症、死亡率方面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对侧颈动脉狭窄程度对CEA中转流管应用的选择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结合Willis环及椎-基底动脉状态的评估可进一步提高其预测作用。
李攀峰王兵崔文军安乾丁语吴斐李阳
关键词:颈动脉内膜剥脱术颈动脉狭窄程度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