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斌

作品数:7 被引量:186H指数:6
供职机构:广东省防雷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电子电信交通运输工程机械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篇天文地球
  • 1篇机械工程
  • 1篇电子电信
  • 1篇电气工程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主题

  • 2篇地闪
  • 2篇电压
  • 2篇闪电
  • 2篇触发
  • 1篇电感应
  • 1篇振幅
  • 1篇闪电定位
  • 1篇闪电定位系统
  • 1篇闪电特征
  • 1篇双极性
  • 1篇配电
  • 1篇配电线
  • 1篇配电线路
  • 1篇配线
  • 1篇频谱
  • 1篇频谱分析
  • 1篇人工触发闪电
  • 1篇误差分析
  • 1篇埋地
  • 1篇接地点

机构

  • 5篇中国气象科学...
  • 5篇广东省防雷中...
  • 3篇广州市气象局
  • 1篇解放军理工大...
  • 1篇武汉大学
  • 1篇南京信息工程...

作者

  • 7篇李斌
  • 6篇陈绍东
  • 5篇张义军
  • 3篇陈绿文
  • 3篇吕伟涛
  • 2篇杨少杰
  • 2篇郑栋
  • 2篇黄智慧
  • 2篇董万胜
  • 1篇黄国开
  • 1篇张阳
  • 1篇禹继
  • 1篇王孝波
  • 1篇王建国
  • 1篇李俊
  • 1篇陈杏容
  • 1篇曾昌军
  • 1篇邱实
  • 1篇周恩伟

传媒

  • 2篇应用气象学报
  • 1篇中国电力
  • 1篇气象
  • 1篇高电压技术
  • 1篇广东气象
  • 1篇第五届中国国...

年份

  • 2篇2012
  • 1篇2010
  • 2篇2008
  • 2篇2006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配线接地雷电感应过电压特征分析被引量:9
2012年
为了解架空配电线路雷电感应过电压特征,以及穿过金属管埋地的防护措施对入侵过电压的实际衰减作用,对自然闪电发生时穿过金属管埋地前后的过电压波形进行了观测和分析。观测表明,穿过金属管埋地约50 m后过电压的波形特征基本没有变化,但其幅值有了一定的衰减。衰减效能主要与闪电的距离有关,当闪电离观测点距离约1 km时,衰减比例约20%。衰减比例随着距离的增加而降低,3~7 km的闪电衰减比例平均约为6%,衰减比例还与闪电不同的方位有关。
陈绍东黄智慧张义军王建国李斌曾昌军陈杏容
关键词:架空配电线路雷电感应过电压
一次多回击自然闪电的高速摄像观测被引量:29
2008年
2006年8月1日在广东省从化市利用成像率为5000幅/s的高速摄像系统观测得到了一次包含有13个回击过程的自然负地闪,其梯级先导的传播速度为106m/s的量级;一次企图先导的传播速度随高度的降低而减小;一次直窜先导的传播速度随高度的降低而增加。有3次继后回击相对积分亮度的峰值大于首次回击相对积分亮度的峰值。研究发现:此次自然闪电的继后回击及紧跟其后的连续电流过程的发光总量与该次继后回击之前闪电通道的截止时间有关,较大的发光总量对应于较长的截止时间,较小的发光总量对应于较短的截止时间,但两者没有固定的比例关系。
李俊张义军吕伟涛董万胜陈绍东李斌
关键词:地闪
标准雷电波形的频谱分析及其应用被引量:85
2006年
标准雷电波频谱分析可以获悉其电压、电流在不同频段的振幅、能量等分布,为防雷器件和电子设备的标准波形冲击试验以及基层雷电防护工作提供技术参考。选取常用的8/20(μs)、10/350(μs)波形、后续雷击0.25/100(μs)波形和国家标准推荐雷电试验波形(10/200、4/300、1.2/50、10/700(μs)),通过连续傅立叶变换计算了不同波形的振幅、能量的频谱变化,并与自然闪电辐射场的频谱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雷电电流波形的振幅和能量主要集中在低频部分,振幅频谱主要集中在1MHz以下,能量主要集中在几kHz到几百kHz;半峰值时间t2是雷电波振幅和能量频谱分布的主要因素,t2的大小决定了低频部分的谐波丰富程度。这些结论在雷电防护设计和应用中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陈绍东王孝波李斌杨少杰
关键词:频谱振幅
正极性地闪和双极性闪电特征
总结了正极性地闪和双极性闪电的特征,并对各种不同类型的正地闪和双极性闪电进行了讨论.通过分析2007年6月7日发生在广州从化的正地闪个例及以往的研究成果,得出正地闪易出现单次回击,且回击之后常常伴随着连续电流,其持续时问...
陈绍东李斌孟青张义军邱实
关键词:闪电特征
文献传递
一次人工触发闪电事件的定位误差分析被引量:20
2010年
利用一次包含8次回击过程的人工触发闪电事件的近距离光电观测数据,分析了广东省气象闪电定位系统对其回击过程的定位结果。结果表明,回击过程探测效率约为75%(6/8),回击平均定位误差约为3768m。为了分析定位误差来源,通过对比分析的方法,逐次引入各探测子站原始记录重新进行定位计算,发现剔除误差较大的探测子站后,平均定位误差为2192m,比原来降低42%。
陈绿文黄智慧禹继李斌黄国开
关键词:大气探测误差分析闪电定位系统
2006—2011年广州人工触发闪电观测试验和应用被引量:27
2012年
2006—2011年夏季在广州野外雷电试验基地开展了广东综合闪电观测试验(GCOELD)。试验期间,针对人工触发闪电进行了近距离声、光、电、磁特征等综合测量,对自动气象站电源线和信号线上产生的感应电压特征进行了观测和分析,并对广东省地闪定位网的探测效率和定位精度与人工触发闪电进行了比对和校验。试验结果表明:人工触发闪电回击峰值电流范围为-31.93~-6.67 kA,回击电流波形的半峰宽度的范围为6.18~74.19μs,10%—90%的上升时间范围为0.24~2.25μs。触发闪电的上行正先导的发展速度在10~4~10~5m/s量级;人工触发闪电的回击过程在架空电源线路(1200 m长,2 m高)上产生的感应过电压可达十几千伏;广东电网闪电定位系统对人工触发闪电事件的探测效率为95%,平均定位误差为759 m,闪电定位系统反演得到的电流峰值与实际测量的电流峰值平均相对偏差为16.3%。
张义军杨少杰吕伟涛郑栋董万胜李斌陈绍东张阳陈绿文
关键词:感应电压
负地闪先导-回击过程的光学观测和分析被引量:33
2008年
为了解闪电先导传输的过程以及雷电灾害产生的机理,利用高速摄像观测自然闪电的资料,结合地面电场变化观测,分析了27次自然负地闪先导-回击发展过程的特征。结果表明:〉90%的负地闪首次回击前下行梯级先导具有明显的多级分叉现象,随其下行发展,接近地面时分叉逐渐增多,先导的发展速度为10^4~10^5m/s量级;约30%(8/27)的地闪具有多个接地点;约44%(12/27)的地闪具有多次回击,其中回击次数最大值为13,回击次数〉10的地闪有4次;多接地闪电中有62%(5/8)具有多次回击,但发生多次回击的接地点均只有1个,其余的接地点均只发生1次回击。
张义军吕伟涛郑栋周恩伟陈绍东李斌陈绿文潘汉波曾昌军
关键词:地闪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