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新海
- 作品数:276 被引量:3,269H指数:34
- 供职机构: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引进国际先进农业科技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经济管理文化科学更多>>
- 不同年代玉米品种穗部性状对种植密度的响应被引量:1
- 2023年
- 以我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4个不同时期大面积推广的玉米杂交种为材料,探究不同年代玉米杂交种穗部性状的变化特征及对种植密度的响应,为耐密品种选育提供参考依据。本研究选取1980s-2010s推广面积较大的12个玉米杂交种,采用裂区试验设计,设置6万株/hm^(2)和12万株/hm^(2)两个种植密度,4行区,3次重复,2017-2018年在辽宁省沈阳市和吉林省公主岭市进行鉴定,收获后调查穗长、穗粗、秃尖长、穗行数、行粒数、百粒重等穗部性状。结果表明,不同年代玉米品种的穗行数、行粒数和百粒重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随着年代更替,在不同种植密度下穗粗、秃尖长和百粒重均下降,穗长、穗行数和行粒数未发生显著变化。其中,秃尖长变化尤为显著,1980s-2010s期间平均每10年降幅0.24 cm(高种植密度)、0.19 cm(低种植密度)。随着种植密度增加,相同年代杂交种果穗均变短、穗变细、秃尖变长、行粒数减少,其中2000s新品种的穗长和2010s新品种的穗粗降幅最小,2010s新品种的秃尖增幅最小(1.04%),表明2000s后选育的玉米品种更耐密。在未来玉米耐密育种过程中,应在维持较高百粒重的同时,加强穗长、穗粗、秃尖等性状的协同改良,以达到增产的目的。
- 张宇星杨致远张丰屹李一赵鑫哲唐娟史磊刘晶赵海岩李明顺张德贵李新海雍洪军金峰
- 关键词:玉米杂交种穗部性状
- 抗旱转基因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的杂草性评价被引量:5
- 2015年
- 【目的】全球转基因作物商业化迅猛发展,包括杂草化在内的一系列生态风险评估和研究尤为重要。文章中系统评价抗旱转基因小麦MGX-L大面积推广种植可能带来的演化为杂草的生态风险,为转基因抗旱小麦的环境安全评价标准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比较荒地和栽培地上抗旱转基因小麦、受体小麦和当地常规品种的农艺性状,评价转基因小麦的生存竞争能力;并比较荒地上生存的转基因小麦与受体的繁殖系数,评价转基因小麦群体在野外的生存能力。比较转基因小麦和受体品种的自生苗比率、种子落粒性、及深埋和浅埋地下种子萌发情况,评价转基因小麦的自然延续能力。比较转基因小麦和受体品种的花粉活力、花粉大小和花粉育性,评价转基因小麦的自然繁育能力。综合分析以上各项评价结果,评价抗旱转基因小麦演变为杂草的可能性。【结果】转基因小麦在栽培地上种植,其株高、总穗数和穗粒数与受体品种相比,没有显著差异,而转基因小麦的产量、千粒重显著高于受体品种。但和其他非转基因当地主栽小麦品种相比,或没有显著差异,或低于其他非转基因小麦品种,因此,转基因小麦与其非转基因小麦对照相似,在栽培地种植没有更强的生存竞争能力。在荒地环境下,转基因小麦生存竞争能力和受体品种没有显著差异。在荒地上种植且成熟的转基因小麦,单位面积内收获的总籽粒数少于上一年种下的种子粒数,其繁殖系数低于1。转基因小麦群体不可能在野外环境中自然维持下去。转基因小麦种子的落粒性和产生自生苗比率与受体品种相比没有显著差异。深埋20 cm以下土层的转基因小麦和受体品种的种子全部腐烂;浅埋3 cm土层的转基因小麦和受体品种的种子或者腐烂或者出苗,没有发现未萌发且保存完好能够保持活力继续发芽的种子,二�
- 姜奇彦李新海胡正马有志张辉徐兆师
- 关键词:安全性评价
- 转基因小麦非预期效应评价
- 【研究背景】随着全球水资源短缺日益严重,以及气候变化引起的极端气候灾害频发,抗逆特别是抗旱转基因小麦研究成为许多国家和国际研究机构研究的重点。我国转基因重大专项实施以来,在抗旱节水转基因小麦研发方面已取得重要进展,培育的...
- 姜奇彦牛风娟孙现军胡正李新海马有志张辉
- 关键词:转基因小麦转录组蛋白质组DREB
- 文献传递
- 编码杀虫蛋白基因Cry1Ab-Ma、其表达载体及应用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抗虫基因Cry1Ab-Ma,其是在依据原始苏云金芽胞杆菌Bt蛋白(Cry1Ab)N端氨基酸序列,使用单子叶植物(玉米)偏爱密码子,通过人工改造合成新的Cry1Ab DNA序列,以及进行原核表达载体和植物表...
- 李新海铁双贵岳润清翁建峰谢传晓郝转芳
- 热带、亚热带玉米种质的研究与利用
- 针对我国玉米种质基础狭窄、研究滞后与创新能力较低等问题,本文分析了热带、亚热带种质在我国玉米种质扩增、改良及创新中的作用.研究认为利用热带、亚热带种质可以拓宽温带种质的遗传基础,有利于形成新的杂种优势群和杂种优势模式,提...
- 李新海李明顺袁力行张世煌
- 关键词:玉米种质资源杂种优势种质扩增
- 文献传递
- 甜玉米品质的遗传改良被引量:39
- 1996年
- 甜玉米品质的遗传改良李新海,焦少杰(东北农业大学农学系)(黑龙江省农科院育种所)1甜玉米品质性状及评定方法甜玉米品质主要体现于嫩度、甜度、风味等。糖分含量和组成、WSP(水溶性多糖)含量、WSP与不溶成分的比率对品质有重要影响。尤其是WSP含量既影响...
- 李新海焦少杰
- 关键词:玉米甜玉米
- 玉米产量性状“一致性QTL”分析被引量:4
- 2011年
- 在构建含221个玉米产量性状QTL整合图谱的基础上,采用元分析方法,当LOD值≥4.0时,在第2染色体上确定了1个控制粒重和穗数的"一致性QTL",介于标记Sdg107和Isu2117b之间,间距30.99cM;同样,在第3和第4染色体上发掘了2个控制穗数和粒重的"一致性QTL",分别由标记ucsd72d和IDP3796、ufg23和mdr1界定,间距分别为12.64cM和69.72cM;在第9染色体上确定1个控制穗数、粒重和籽粒产量的"一致性QTL",由标记TB-9Sb(9)和gpm682界定,间距40.8cM。采用NCBI网站在线软件BLASTx同源系统比对分析"一致性QTL"区间内的相关基因或标记序列,在第2和3染色体上分别初步确定2个产量位置候选基因。本文研究结果为玉米产量性状QTL发掘及相关候选基因确定提供了基础。
- 王晓丽翁建峰吕香玲王振华李新海
- 关键词:玉米产量性状数量性状位点
- 中国不同年代主推玉米品种品质性状的变化趋势被引量:28
- 2014年
- 【目的】以中国20世纪50年代以来各时期生产上大面积应用的主要推广品种为材料,研究中国玉米主推品种籽粒品质性状的变化趋势,以期为未来的优质玉米品种选育提供参考。【方法】选取1950—2000年代各时期生产上大面积推广的品种共35个,种植在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顺义试验基地,随机区组设计,每个品种种植5行,3次重复,选中间2行收获,收获后考察每小区籽粒产量、容重,利用近红外光谱分析仪测定籽粒中淀粉、蛋白质与脂肪的含量。对所有品种的品质性状、产量进行方差分析,同时对品质性状与产量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根据每个年代的各品质性状、产量的平均值进行回归分析,研究品质性状与产量随年代的变化趋势。【结果】年代内,玉米品种淀粉含量、蛋白质含量与容重的变异系数均在10%以下,脂肪含量的变异系数在9.54%—18.74%,产量的变异系数为4.53%—33.33%,表明每个年代内不同品种的淀粉含量、蛋白质含量、容重差异较小,脂肪含量与产量变异幅度较大。年代间的产量呈极显著差异,淀粉含量、蛋白质含量和容重在年代间的差异也呈极显著水平,但脂肪含量差异不显著。1950—2000年代主推玉米品种的产量随着年代变化呈逐渐上升趋势,平均每10年上升871 kg·hm-2;淀粉含量随着年代变化总体呈上升的趋势,平均每10年上升0.25%;蛋白质含量随年代变化呈逐渐下降趋势,平均每10年下降0.31%;容重随年代变化总体呈上升趋势,平均每10年上升5.97 g·L-1。淀粉含量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r=0.493),蛋白质含量与产量呈显著负相关(r=-0.678)。由以上说明,1950—2000年代玉米主推品种淀粉含量的上升,蛋白质含量的下降与产量的提高具有相关性。【结论】1950—2000年代主推玉米品种的产量得到大幅度提高,淀粉含量与容重有所提高,蛋白质含量稍有下降趋势,脂肪�
- 孙琦张世煌李新海孟昭东慈晓科张德贵郝转芳翁建峰白丽李明顺
- 关键词:玉米淀粉蛋白质脂肪
- 玉米Gln1-4的gDNA序列、基因结构、保守功能域与等位变异被引量:2
- 2009年
- 本研究旨在分离玉米谷氨酰胺合成酶(GS)家族重要成员Gln1-4 gDNA序列全长,分析基因结构、保守功能域与自然等位变异,为氮利用效率功能位点关联性分析奠定基础。利用PCR步移(walking)方法分离Gln1-4基因区域基因组DNA序列,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基因结构与保守功能域,测序与序列比对法分析重要区域自然等位变异。结果表明,分离得到自交系Mo17 Gln1-4区域gDNA 3 724 bp,起始密码子至终止密码子序列长2 858 bp,登录到GenBank(登录号为EU369651),并注释。Gln1-4基因含10个外显子与9个内含子,18个剪接位点均为保守的5'供位GU与3′受位AG模式。编码的GS蛋白由356个氨基酸组成,分子量39.2 kD,等电点(pI)为5.202。氨基末端外显子2到外显子6为氨离子结合结构保守功能域;羧基末端外显子8与外显子9构成ATP酶活性保守功能域。Gln1-4与Gln1-3基因相比,在DNA序列、氨基酸序列、基因结构、保守功能域均很保守,氨基酸序列一致性达98.31%。52个玉米自交系的Gln1-4等位变异分析中,共鉴定出318个等位变异位点,其中242个SNP,45个Indels,占90%。该基因氮利用效率功能关联性分析区间应位于氨离子结合功能域与ATPase活性保守功能域中重要的变异位点,18个剪接位点。
- 吴永升李新海郝转芳张世煌谢传晓
- 关键词:玉米功能域氮利用效率
- 玉米Gln1-3 gDNA序列分离、基因结构、保守功能域与等位变异分析被引量:3
- 2008年
- 谷氨酰胺合成酶家族是高等植物体内氨态氮同化酶,是植物体内氮利用与循环的核心构件。玉米Gln1-3基因编码叶肉细胞中的细胞质同工酶,与全株氮向籽粒蛋白质同化与氮利用效率及产量紧密相关。本研究以玉米自交系辽白371为材料,采用PCR与接头步移(walking)方法分离得到Gln1-3基因区域基因组DNA(gDNA)全长4571bp,起始密码子至终止密码子序列长3062bp。将该基因在GenBank注册,登录号为EU338535,并进行了详细注释。该基因由10个外显子、9个内含子组成,剪接方式主要为5′供位保守的GU与3′受位AG模式。编码的GS1蛋白由356个氨基酸组成,分子量39.2kD,等电点(pI)为5.202。保守功能域分析表明,氨基末端外显子2到外显子6为氨离子结合结构域,羧基末端外显子8与外显子9构成ATP酶结构域,在胞内行使催化功能。对50个玉米自交系Gln1-3基因重要分析区域进行了等位变异分析,鉴定出364个等位变异,其中313个为SNP变异,占86%。
- 吴永升李新海张征李明顺郝转芳张世煌谢传晓
- 关键词:玉米功能域氮利用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