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江林

作品数:17 被引量:204H指数:8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科学院西部之光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4篇天文地球
  • 3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8篇数值模拟
  • 8篇值模拟
  • 5篇青藏
  • 5篇青藏高原
  • 4篇雷暴
  • 4篇暴雨
  • 3篇黄土高原
  • 3篇过程诊断分析
  • 3篇Q矢量
  • 3篇RAMS模式
  • 3篇大到暴雨
  • 2篇电荷结构
  • 2篇日数
  • 2篇雷暴日
  • 2篇雷暴日数
  • 2篇雷暴云
  • 2篇湖泊效应
  • 2篇过渡区
  • 2篇边界层
  • 1篇电荷

机构

  • 14篇中国科学院
  • 8篇中国科学院大...
  • 5篇兰州中心气象...
  • 4篇中国科学院西...
  • 3篇中国科学院研...
  • 2篇中国气象局兰...
  • 2篇中国气象局
  • 1篇山西省气候中...

作者

  • 17篇李江林
  • 9篇余晔
  • 3篇陈玉春
  • 3篇吕世华
  • 3篇陈雷华
  • 2篇段海霞
  • 2篇陈晋北
  • 2篇李亚珺
  • 2篇李万莉
  • 2篇刘川
  • 1篇张彤
  • 1篇杨显玉
  • 1篇王宝鉴
  • 1篇赵林
  • 1篇孟宪红
  • 1篇尚伦宇
  • 1篇文军
  • 1篇周欣
  • 1篇杨建才
  • 1篇李照荣

传媒

  • 12篇高原气象
  • 1篇地球物理学报
  • 1篇第29届中国...
  • 1篇第一届中国大...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6
  • 2篇2015
  • 2篇2014
  • 3篇2012
  • 2篇2010
  • 3篇2009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过渡区雷暴活动特征及东亚夏季风的影响被引量:8
2015年
利用1951-2012年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过渡区(下称研究区)54个站点雷暴日数观测资料,分季节统计了研究区雷暴发生日数的年际和季节变化特征及其对东亚季风的响应。结果表明,研究区夏季雷暴日数最多,春季次之,秋季较少,冬季几乎无雷暴发生。青藏高原东部的甘南地区年平均雷暴日数最多,其次为祁连山东部的永登和乌鞘岭地区,靠近黄土高原地区的年平均雷暴日数相对较少,研究区雷暴日数总体呈下降趋势。夏季(6-8月)雷暴日数多年对应强夏季风年,雷暴日数少年对应弱夏季风年。东亚夏季风强年,研究区水汽通量明显偏大,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伸脊点位置偏东,新疆东侧和内蒙古西北侧500 hPa高度场偏低,蒙古热低压处于发展阶段,这些特点都有利于强对流天气的产生;东亚夏季风弱年,情况则相反。小波分析结果表明夏季雷暴日数与东亚夏季风都存在准30年的振荡周期。
李江林余晔刘川
关键词:青藏高原黄土高原雷暴日数
大气红外探测器(AIRS)温、湿廓线反演产品及边界层高度在黄土高原的验证被引量:5
2018年
利用黄土高原地区加强观测期探空资料和大气红外探测器(Atmospheric Infrared Sounder,AIRS)反演的温度、相对湿度廓线资料,评估了AIRS反演产品在黄土高原的适用性,以及利用AIRS温度廓线计算边界层高度的可行性。结果表明,各种边界层高度计算方法相关性显著,平均高度差异一般不超过200 m;Richardson数临界值的选取对确定边界层高度的影响不大。AIRS反演的大气温度和相对湿度均能很好地反映环境温湿的变化;温度平均偏差在±1 K以内,均方根误差一般不超过2 K;AIRS反演的地面气温误差相对较大,平均偏差和均方根误差分别为-1.68 K和3.32 K,并且会影响边界层高度的确定;AIRS相对湿度平均偏差在±10%以内,均方根误差不超过20%。利用Parcel法估计的边界层高度结果显示,根据AIRS反演的温度廓线确定的AIRS边界层高度低于利用探空观测资料确定的边界层高度,但能较好地再现边界层高度的变化,在没有探空数据时,可以用AIRS反演的温度廓线确定边界层高度。
程海艳余晔余晔姚惇陈晋北李江林
关键词:黄土高原边界层高度AIRS
不同非感应起电及感应起电参数化方案对青海东部一次雷暴云电荷结构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被引量:5
2019年
本研究利用加入起电、放电参数化方案的数值模式(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 Model(Version 3.7.1),WRF3.7.1_ELEC),通过设计五组不同非感应起电及感应起电参数化方案敏感性试验,对发生在青藏高原东北部青海大通地区的一次雷暴过程进行模拟研究,对比分析了不同非感应起电机制及感应起电机制对雷暴云电荷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雷暴云发展旺盛阶段,Saunders(S91)、Riming Rate(RR)、和Saunders和Peck(SP98)三种非感应起电方案模拟的雷暴云最低层均为负电荷区,而混合方案(Brooks and SP98,BSP)模拟的雷暴云最低层为正电荷区,主电荷区自下而上为“+-+-”排列的四层电荷结构.与甚高频辐射源定位法推算的结果对比,BSP方案模拟的本次高原雷暴云电荷结构更接近实际情况;几种不同非感应起电方案模拟的主电荷区外围与主电荷区电荷结构不同,说明在雷暴发展的不同阶段雷暴云的电荷结构是不同的;几种非感应起电方案模拟的电荷结构不尽相同,主要是由于霰、冰和雪粒子在不同高度所带电荷的极性及电量的大小不同,霰粒子的电荷密度对低层的影响较大,冰粒子和雪粒子的电荷密度对中上层的影响较大;加入感应起电机制后,雷暴云电荷结构分布几乎没有变化,但能使雷暴云发展旺盛阶段低层和中层的正负电荷区电荷密度有所加强.
李江林李江林李万莉余晔
关键词:雷暴云电荷结构数值模拟
山谷城市湖泊效应的数值模拟
探索新的控制兰州市城区大气质量的方法和措施的工作仍在进行中,减轻空气污染,提高空气质量,对于兰州市民来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主要利用边界层的试验数据检验了RAMS模式在山谷城市的模拟性能,在此基础上对兰州市局地风场进...
李江林
关键词:空气质量湖泊效应数值模拟RAMS模式大气边界层
近10年夏季西北地区水汽空间分布和时间变化分析被引量:36
2012年
利用NCEP 1°×1°再分析资料对近10年(2000-2009年)夏季西北地区整层大气水汽的时空分布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近10年西北地区夏季大气可降水量和水汽通量分布呈两头多、中间少。700~200hPa的水汽通量值要比地面至700hPa的大,在南疆盆地,地面至700hPa的水汽通量值比700~200hPa的大,水汽通量在600~450hPa之间比较丰富;(2)整层水汽通量散度辐合区对降水落区的预报具有指导意义,除甘肃河西地区外,其他地区低层(700hPa以下)和高层(700hPa以上)的水汽通量散度呈反位相分布。(3)近10年西北地区水汽输送主要来自西风带在青藏高原西侧分为南北两支所携带的水汽、孟加拉湾的水汽随西南风输送以及西风带爬上青藏高原沿高原南边输送,而造成整层水汽通量年变化的主要原因是西风带输送水汽能力的大小。(4)近10年西北地区整层水汽通量呈线性增加,整层水汽通量的年变化趋势基本上可以指示地面降水的年变化趋势。(5)西北地区近10年夏季水汽来源主要以经向输送为主,纬向水汽通量对于西北区水汽净收支起决定作用。
李江林李照荣杨建才石延召伏晶
关键词:水汽通量水汽通量散度
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过渡区雷暴活动特征及东亚夏季风对其影响
利用1951―2012年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过渡区54个站点雷暴日数资料,分季节统计了该地区雷暴发生日数的年际和季节变化特征及其对东亚季风的响应。结果表明,研究区夏季雷暴日数最多,春季次之,秋季较少,冬季几乎无雷暴发生。接...
李江林余晔
关键词:青藏高原黄土高原雷暴日数
金塔绿洲解放村水库夏季晴天水文气象效应的数值模拟被引量:7
2010年
利用非静力中尺度数值模式RAMS,模拟了金塔绿洲南部边缘面积约为6 km2的小水库(解放村水库)夏季晴天的水文气象效应。结果表明:金塔绿洲附近的解放村水库面积虽然很小,但水库水体具有比较明显的"暖湖"、"冷湖"和"湿岛"效应,且有明显的湖风出现。敏感性试验表明水库水体总的作用是冷却作用,最大降温幅度为2.2℃;水库水体对风场有加速作用,最大增幅为1.4 m.s-1;水库水汽的影响高度能达到650 m左右,下风岸影响的最大距离约为3 km,上风岸约为300 m。
赵林陈玉春吕世华孟宪红李万莉李江林
关键词:RAMS
利用RAMS模式对山谷城市兰州冬季湖泊效应的数值模拟被引量:11
2009年
利用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和MRC/ASTER发展的RAMS中尺度气象模式,以NECP再分析资料为初、边值条件,在兰州城区东面设计了有湖和无湖两个试验,做了72 h三重嵌套模拟试验,分别模拟了两种情况下冬季兰州山谷地区的湖泊效应和大气边界层特征。模拟结果表明:(1)白天兰州山谷地区谷风在14:00强度达到最大。加入湖泊后,14:00湖风强度增大,湖风对谷风没有明显影响,只对湖区及岸边附近的风场有影响。兰州山谷地区20:00以后山风开始出现,到05:00左右北山山风的风速大于南山山风。05:00以后南山山风风速增大,山谷以偏西风为主。加入湖泊后,陆风也在夜间02:00左右表现的最为明显,陆风和山风相互叠加,导致兰州山谷东部地区西风风速增大;(2)加入湖泊后,对周围地区气温的影响表现为夜间有增温作用,增温作用随着离湖泊的距离渐远而减弱。在靠近湖区处夜间的近地面逆温强度减弱;(3)加入湖泊后,对靠近湖面处空气相对湿度的影响表现为减小,对靠近湖西岸陆地上近地面空气相对湿度的影响表现为先减小后增加,这一点在夜间表现的最明显,对靠近湖面处空气绝对湿度的影响表现为增加;(4)加入湖泊后,湖区的净辐射和感热通量都减小,湖的东西两岸的净辐射和感热通量都增大。在22:00到凌晨05:00之间,靠近湖西岸的陆地上净辐射和感热通量也有所增大。
李江林陈玉春吕世华尚伦宇陈雷华
关键词:RAMS模式湖泊效应数值模拟
1984-2020年青藏高原感热通量长期变化趋势分析被引量:1
2023年
感热通量作为表征青藏高原热力作用的主要物理量之一,受地表温度、气温、热交换系数以及风速影响,但在不同热交换系数计算方法下,得到的青藏高原感热通量值的大小存在一定差异,针对该现象,本文使用青藏高原89个站点常规气象观测资料计算分析了近40年高原感热通量变化特征。利用5个通量站感热通量观测资料对不同热交换系数算法得到的感热通量进行验证表明,用陈万隆和翁笃鸣(1984)(CH-CW)方案计算的感热通量与通量观测结果的偏差最小。利用该方法计算了青藏高原感热通量长期变化趋势,并用PLFIM分段线性拟合模型对感热通量的长期变化特征及其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年均感热通量在1999年和2009年发生转折,1984-1999年感热通量逐年减弱,1999-2009年感热通量逐年显著增强,2009-2020年感热通量为弱的下降趋势。夏季感热通量转折年份分别为2000年和2010年,其他季节感热通量转折年份与年均感热通量转折年份相同。春季、夏季和秋季不同时期感热通量的变化趋势与年变化趋势一致,都表现为“减弱-增强-减弱”特征,冬季感热通量在2009-2020年仍为增强,但与1999-2009年相比,增强趋势有所减弱。归因分析结果表明,1984-1999年,年均感热通量的减弱主要归因于风速的减小;1999-2009年年均感热通量的增加主要以地表温度显著增加造成的地气温差增加的正贡献为主,风速的弱上升贡献次之;2009-2020年风速显著增加导致热交换系数减小,气温增温率大于地表温度增温率,导致地气温差减小,该时期年均感热通量的减弱主要以地气温差的负贡献为主,热交换系数变化的负贡献次之。
雷润芝余晔余晔李江林刘燕飞
关键词:青藏高原感热通量归因分析
甘肃河西西部一次大到暴雨过程诊断分析
本文分析了2011 年夏初河西走廊西部一次大到暴雨过程,认为这次暴雨过程的成因是“北高南低”的环流形势与南、北方暖湿空气与干冷空气交汇而形成的。此次过程水汽来源较多,为暴雨的发生提供了充分的水汽条件;在暴雨发生前,大气能...
李江林段海霞荣裕良
关键词:大到暴雨Q矢量
文献传递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