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束平

作品数:21 被引量:166H指数:6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资助项目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2篇间质
  • 11篇胃肠
  • 11篇间质瘤
  • 10篇胃肠间质瘤
  • 9篇预后
  • 8篇胃癌
  • 7篇手术
  • 6篇肿瘤
  • 5篇复发
  • 4篇胃肿瘤
  • 4篇细胞
  • 3篇伊马替尼
  • 3篇术后
  • 3篇临床病理
  • 3篇耐药
  • 3篇巨噬细胞
  • 3篇病理
  • 2篇预后分析
  • 2篇预后因素
  • 2篇预后因素分析

机构

  • 21篇复旦大学
  • 1篇常州市第一人...
  • 1篇太康县人民医...

作者

  • 21篇束平
  • 19篇秦净
  • 16篇孙益红
  • 12篇沈坤堂
  • 11篇秦新裕
  • 9篇方勇
  • 9篇高晓东
  • 9篇侯英勇
  • 7篇李鹤
  • 6篇沈振斌
  • 5篇赵骏杰
  • 4篇刘凤林
  • 4篇周荣健
  • 3篇刘景磊
  • 3篇王洪山
  • 2篇姚礼庆
  • 2篇汪学非
  • 2篇王力
  • 2篇张恒
  • 1篇胡健卫

传媒

  • 10篇中华胃肠外科...
  • 2篇中华实验外科...
  • 2篇中华普通外科...
  • 2篇中华消化外科...
  • 1篇中华肝胆外科...
  • 1篇中国临床医学
  • 1篇腹部外科
  • 1篇中国普外基础...
  • 1篇中国实用外科...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0
  • 2篇2019
  • 1篇2018
  • 3篇2017
  • 3篇2016
  • 3篇2015
  • 4篇2013
  • 1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8
2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胃胃肠间质瘤的疗效对比研究被引量:18
2015年
目的比较原发局限性胃胃肠间质瘤(GIST)行腹腔镜手术与丌腹手术的疗效,探讨腹腔镜技术应用于胃GIST手术中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至2013年12月间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167例原发局限性胃GIST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其中55例施行腹腔镜手术(腹腔镜组),112例接受开腹手术(开腹组);比较不同肿瘤大小及不同部位胃GIST行腹腔镜手术和开腹手术的疗效。结果腹腔镜组55例患者无一例中转开腹。对于直径小于5cm或位丁胃前壁、大弯侧和小弯侧的胃GIST,两组手术时间相近(P〉0.05),而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或术后排气时间腹腔镜组明显优于开腹组(P〈0.05);对于位于胃后壁的GIST,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和住院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直径大于或等于5cm的胃GIST,腹腔镜组手术时间较开腹组有所延长(P〈=0.05),但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问和术后排气时问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和开腹组术后出现并发症分别为2例(3.6%,均为胃瘫)和5例(4.5%。2例胃瘫、2例肺部感染和1例切口愈合不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对症保守治疗痊愈。术后腹腔镜组随访7~64(中位数25)月,未发现复发转移者,开腹组随访7~84(中位数47)月,有3例(2.7%)发生肝脏转移,两组患者无复发生存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手术治疗胃GIST安全有效,特别对于直径小于5cm或位于胃前壁及大、小弯侧的GIST,其短期疗效优于开腹手术.
薛安慰符永斌高晓东方勇束平凌佳倩侯英勇沈坤堂秦净孙益红秦新裕
关键词:腹腔镜外科手术
十二指肠胃肠间质瘤80例临床分析被引量:6
2015年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胃肠间质瘤(GIST)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及其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对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2000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80例十二指肠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和随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80例十二指肠GIST患者中,男38例,女42例,中位年龄54岁;临床以腹痛[30例(37.5%)]和出血[29例(36.3%)]为主要症状。所有患者术前均未行靶向药物治疗,39例行十二指肠局部切除,18例行十二指肠肠段切除,23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手术均为R0切除。有30例患者术后服用伊马替尼,其中11例患者为术后转移复发者。中位随访时间为52.5(9~166)月,1、3和5年总生存率(OS)分别为100%、98.3%和96.1%;无复发生存率(RFS)分别为96.2%、90.6%和78.6%。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肿瘤最大直径大于5 cm、核分裂像大于5/50 HPF以及NIH危险度分级为中危和高危是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不同手术方式的RFS和OS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十二指肠GIST仍以外科治疗为主。应根据肿瘤的大小和位置选择最佳的手术方式,必要时辅以靶向药物治疗。
方勇沈坤堂薛安慰凌佳倩高晓东束平李鹤侯英勇秦净孙益红秦新裕
关键词:胃肠间质瘤十二指肠外科手术预后
胃肠间质瘤患者血浆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2
2008年
目的探讨监测胃肠间质瘤(GIST)患者血浆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水平及其在GIST转移复发及治疗效果评价中的作州.方法应用ELISA法检测61例原发GIST患者、18例转移复发患者和28例健康人(对照组)的血浆VEGF含量。结果原发GIST患者术前血浆VEGF水平[(145.31±45.58)ng/L]和转移复发患者血浆VEGF水平[(145.72±52.73)ng/L]均明显高于对照组[(89.86±18.30)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原发及转移复发GIST患者间血浆VEGF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原发患者手术后及复发转移患者手术联合格列卫治疗后,血浆VEGF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分别为(101.81±27.63)ng/L和(112.45±38.58)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GIST患者和GIST转移复发患者血浆中VEGF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人.监测血浆VEGF的水平有助于评价GIST治疗效果和预测GIST的转移复发。
刘景磊秦净侯英勇沈坤堂王聪束平汪学非孙益红
关键词:胃肠间质瘤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肿瘤复发肿瘤转移
胃肠道间质瘤Imatinib耐药细胞株的建立及其生物学特性被引量:3
2011年
目的 建立胃肠道间质瘤耐药细胞模型GIST882-R.方法 采用间歇浓度梯度倍增法体外诱导胃肠道间质瘤细胞株GIST882对Imatinib靶向治疗耐药,建立耐药细胞模型GIST882-R.光学显微镜观察亲本细胞GIST882-S和耐药细胞GIST882-R的细胞形态;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的变化;噻唑蓝(MTT)比色法绘制细胞生长曲线,计算细胞倍增时间及细胞半数致死浓度(IC50);基因测序检测细胞耐药前后突变位点有无变化.结果 (1)耐药细胞的细胞形态呈上皮样,核浆比增加;高倍镜下可见多核细胞、胞质内颗粒样物质增多.(2)耐药前后细胞周期分别为S期20.23%比17.38%,G0/G1期68.33%比72.25%,G2/M期11.44%比10.37%,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GIST882-R的倍增时间(47.10±2.01)h,长于亲本细胞株GIST882-S(39.56±1.18)h(P<0.01);耐药细胞GIST882-R较GIST882-S对Imatinib的IC50显著增高,分别为(1.549±0.366)μmol和(0.136±0.025)μmol,耐药指数为11.39(P<0.01).(4)对GIST882-R和GIST882-S进行Kit基因测序,两者均存在13外显子K642E突变,但在CIST882-R中未发现新的基因突变.结论 成功获得耐药细胞GIST882-R,CIST882-R对Imatinib靶向治疗的敏感性明显降低.
刘景磊秦净姚礼庆侯英勇孙益红沈坤堂束平
关键词:胃肠道间质瘤细胞株IMATINIB耐药
Ⅲ期胃癌根治术后预后因素分析及淋巴结转移率对预后的预测价值(附995例报告)被引量:30
2019年
目的探讨Ⅲ期胃癌根治术后预后因素及淋巴结转移率对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2003年1月至2014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收治的995例Ⅲ期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男690例,女305例;平均年龄为61岁,年龄范围为20~75岁。根据患者术前辅助检查结果进行临床分期,早期胃癌行D1+淋巴结清扫术,进展期胃癌行标准的D2淋巴结清扫术,肿瘤侵犯浆膜行D2+淋巴结清扫术。观察指标:(1)治疗情况。(2)随访和生存情况。(3)术后预后因素分析。(4)分层分析:①肿瘤病理学N分期分层分析。②淋巴结清扫总数分层分析。③肿瘤病理学TNM分期分层分析。(5)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采用门诊和电话方式进行随访,了解患者术后生存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16年1月。总体生存时间定义为自手术日期至末次有效随访日期或患者死亡日期。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ean±SD表示。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和绘制生存曲线,采用Log-rank检验进行生存情况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采用ROC曲线及其曲线下面积(AUC)检验阳性淋巴结数目和淋巴结转移率预测患者预后的准确性。AUC比较采用Z检验。结果(1)治疗情况:995例患者均行胃癌根治术,其中行远端胃切除术677例,行近端胃切除术85例,行全胃切除术233例;行D1+淋巴结清扫术117例,行D2或D2+淋巴结清扫术878例。995例患者淋巴结清扫数目为(27±12)枚,阳性淋巴结数目为(10±9)枚,淋巴结转移率为0.41±0.28。(2)随访和生存情况:995例患者均获得术后随访,随访时间为(35±32)个月。随访期间,995例患者术后1、3、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77.9%、47.8%、36.2%。(3)术后预后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的性别、肿瘤组织学类型、脉管癌栓、肿瘤浸润深度、肿瘤病理学N分期、淋巴结清扫总数、淋巴结转移�
周荣健张恒束平王洪山沈振斌刘凤林秦净
关键词:胃切除术淋巴结清扫淋巴结转移率预后
靶向药物联合手术治疗复发转移胃肠间质瘤患者的疗效分析被引量:5
2016年
目的探讨靶向联合手术治疗复发转移胃肠间质瘤(GIST)患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15年12月间,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收治的318例复发转移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单纯手术组(接受单纯手术治疗,44例)、靶向治疗组(单纯接受靶向药物治疗,108例)、靶向联合手术组(同时接受手术和伊马替尼靶向药物治疗,139例)及其他治疗组(接受化疗及中药等其他治疗,27例),比较不同治疗组患者无进展生存时间(PFS)和总体生存时间(OS)。结果4组患者之间年龄、性别及原发部位等基线资料的差异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但4组间复发转移部位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单纯手术组患者的中位PFS为16(95%CI:4.9-27.0)月,靶向治疗组为44(95%CI:30.9~57.1)月,靶向联合手术组为35(95%CI:26.5-43.5)月;靶向治疗组和靶向联合手术组较单纯手术组PFS明显延长(P=0.000)。靶向联合手术组与靶向治疗组PFS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51)。单纯手术组患者的中位OS为24(95%CI:9.0~39.0)月。靶向治疗组为69(95%CI:40.8—97.2)月,靶向联合手术组为92(95%CI:78.0—106.0)月,其他治疗组为12(95%CI:9.5~14.5)月,靶向治疗组和靶向联合手术组较单纯手术组和其他治疗组OS明显延长(P=0.000);且靶向联合手术组的中位OS明显长于靶向治疗组(P=0.028)。结论靶向治疗联合手术能显著延长复发转移GIST患者的生存时间。
高晓东薛安慰方勇束平李鹤凌佳倩王力侯英勇沈坤堂秦净孙益红秦新裕
关键词:胃肠间质瘤伊马替尼复发
美国癌症联合会第7版与第8版胃癌TNM分期系统的差异及其对预后评估的比较(附1383例报告)被引量:38
2018年
目的:比较美国癌症联合会(AJCC)第7版与第8版胃癌TNM分期系统的差异及其对患者预后评估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2008年1月至2012年8月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 383例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根据患者术前评估、术中探查行远端胃切除术、近端胃切除+幽门成形术或全胃切除术。观察指标:(1)手术和术后情况。(2)随访和生存情况。(3)依据AJCC第7版与第8版胃癌TNM分期系统T分期比较。(4)依据AJCC第7版与第8版胃癌TNM分期系统N分期比较。(5)依据AJCC第8版胃癌TNM分期系统N分期的预后分析。(6)依据AJCC第7版与第8版胃癌TNM分期系统TNM分期比较。(7)依据AJCC第7版与第8版胃癌TNM分期系统不同TNM分期的预后分析。采用门诊和电话方式进行随访,了解患者术后生存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17年10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s表示,偏态分布的资料以M(范围)表示。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并绘制生存曲线,采用Logrank检验进行生存分析。结果:(1)手术和术后情况:1 383例患者均顺利完成胃癌根治术,其中远端胃切除术923例,近端胃切除术165例,全胃切除术295例。1 383例患者中,115例发生术后并发症,包括87例外科并发症,28例非外科并发症,均经对症处理后好转。术后病理学检查情况:手术清扫淋巴结总数为(25±12)枚,转移淋巴结数目为(7±4)枚;淋巴结无转移577例,区域淋巴结转移806例;早期胃癌308例,进展期胃癌1 075例。(2)随访和生存情况:1 383例患者均获得术后随访,随访时间为 1-117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34个月。1 383例患者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0.5%、71.9%、61.1%。(3)依据AJCC第7版与第8版胃癌TNM分期系统T分期比较:AJCC第7版与第8版胃癌TNM分期系统肿瘤T分期定义一致。1 383例患者
曹惠华束平唐兆庆刘凤林冯锦李忠卢麒丞吴雨岗
关键词:胃肿瘤TNM分期预后
胃癌腹膜转移风险评估模型的建立及其预测价值被引量:19
2017年
目的 建立胃癌腹膜转移评估模型并评价其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4月至2015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普通外科收治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排除18例出现非腹膜转移的远处部位转移患者后,最终710例患者被纳入研究。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的方法分析影响胃癌腹膜转移的相关因素,将多因素分析中有意义的影响因素作为指标,通过R软件的"rms"包构建列线图(nomogram),构建胃癌腹膜转移的危险评估模型,并得到各项指标的评分。将每个患者的各项指标对应的分数相加,得到模型的总分;总分越高,对应的胃癌腹膜转移风险越高。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计算风险评估所建模型预测胃癌腹膜转移的准确性,用Delong. Delong. Clarke-Pearson检验比较AUC的差异,当ROC曲线下面积(AUC)最大时,对应的风险阈值使模型具有最佳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 710例患者中,腹膜转移者47例(6.6%),其中男性30例(30/506,5.9%),女性17例(17/204, 8.3%);≥60岁者31例(31/429, 7.2%);肿瘤≥3 cm者38例(38/461,8.2%)。Lauren分型为肠型者2例(2/245,0.8%),混合型者8例(8/208,3.8%),弥漫型者11例(11/142,7.7%),其余不详;糖类抗原(CA) 19-9≥37 kU/L者13例(13/61 ,21.3%);CA125≥35 kU/L者11例(11/36, 30.6%);CA72-4≥10 kU/L者11例(11/39, 28.2%);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计数比(NLR)≥2.37者26例(26/231, 11.3%)。多因素分析显示,Lauren分型(HR= 8.95 ,95%CI:1.32~ 60.59,P= 0.025)、CA125(HR= 17.45 ,95%CI:5.54~ 54.89 ,P= 0.001)、CA72-4(HR= 20.06,95%CI:5.05~ 79.68 ,P= 0.001)、NLR (HR= 4.16,95%CI:1.17~ 14.75,P= 0.032)是胃癌腹膜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根据列线图分析建立的腹膜转移风险评估模型总分为241分,包括弥漫型或混合型(54分)、CA125≥35 kU/L (66分)、CA72
赵骏杰周荣健张启束平李豪杰汪学非沈振斌刘凤林陈伟东秦净孙益红
关键词:胃肿瘤腹膜转移风险评估模型
小肠间质瘤术后复发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单中心数据的研究
2016年
目的:探讨影响小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复发的高危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13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收治的67例小肠GIST复发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不同因素对小肠GIST复发时间的影响;采用Cox多因素回归分析法分析小肠GIST复发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发现:肿瘤直径>10cm、核分裂象≥30个/50HPF(高倍视野)、肿瘤破裂以及R0切除患者的中位复发时间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发现:肿瘤破裂、手术方式是小肠GIST复发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R0切除、术中避免肿瘤破裂可延长小肠GIST的复发时间。
桑江勇高晓东薛安慰方勇束平凌佳倩侯英勇沈坤堂秦净孙益红秦新裕
关键词:胃肠间质瘤手术预后
59例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α突变型胃肠间质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分析被引量:1
2020年
目的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α(PDGFRA)突变的胃肠间质瘤(GIST)是一种发病率较低的GIST,有关其临床病理特点以及预后的研究很少。本文探讨PDGFRA突变型GIST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因素,以期为治疗提供更多数据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9年8月期间,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进行手术切除并经术后病理诊断证实为GIST的患者病历资料,筛选出基因检测为PDGFRA突变型、并排除PDGFRA同义突变、非肿瘤相关死亡和临床病理资料缺失的患者。收集患者临床病理特征资料,并分析影响PDGFRA突变型GIST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纳入的59例PDGFRA突变型GIST患者中,男性41例(69.5%),女性18例(30.5%),60岁以下患者31例(52.5%);肿瘤均来源于胃,肿瘤≤5 cm者33例(55.9%),>5 cm者26例(44.1%);核分裂象计数≤5个/50高倍镜视野(HPF)者49例(83.0%);改良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危险度分级标准:极低危8例(13.6%),低危25例(42.4%),中危14例(23.7%),高危12例(20.3%);7例PDGFRA第12外显子突变,52例第18外显子突变,其中D842V突变36例。D842V组与非D842V组的临床病理特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中位随访21(0~59)个月,全组患者的1年和3年无复发生存率(RFS)分别为96.6%和91.5%,8例出现复发,3例死亡;6例D842V突变的GIST患者术后发生了肿瘤的复发,其中4例服用dasatinib或avapritinib后获得不同程度的肿瘤缓解。log-rank分析显示,与女性相比,男性拥有较好的总生存率(OS)(100%比83.3%,P=0.046);D842V与非D842V、第12外显子与第18外显子突变患者的RFS和OS均相近(均P>0.05)。单因素Cox分析显示,RFS与性别(P=0.010)、肿瘤大小(P=0.042)、核分裂象计数(P=0.003)及NIH危险度分级(P=0.042)有关;而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较高的危险度分级是导致PDGFRA突变型GIST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HR=12.796,95%CI:1.326~123.501,P=0.028),男性的复发风险低于女性(HR=0.15
孙祥飞高晓东袁伟孙建益傅敏薛安慰李鹤束平方勇侯英勇沈坤堂孙益红秦净秦新裕
关键词:胃肠间质瘤预后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