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凯

作品数:32 被引量:374H指数:9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建筑科学电子电信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5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 1篇专利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25篇农业科学
  • 2篇建筑科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生物学
  • 1篇电子电信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1篇土壤
  • 7篇次生
  • 7篇次生林
  • 6篇人工林
  • 5篇物量
  • 5篇落叶松
  • 5篇落叶松人工
  • 5篇落叶松人工林
  • 4篇森林生态
  • 4篇微生物
  • 4篇酶活性
  • 3篇生态
  • 3篇树种
  • 3篇土壤酶
  • 3篇土壤酶活
  • 3篇土壤酶活性
  • 3篇土壤微生物
  • 3篇雷达
  • 3篇激光
  • 3篇激光雷达

机构

  • 27篇中国科学院
  • 9篇沈阳农业大学
  • 8篇中国科学院大...
  • 4篇中国科学院研...
  • 2篇东北林业大学
  • 2篇宁夏大学
  • 2篇内蒙古农业大...
  • 1篇辽宁工程技术...
  • 1篇中国科学技术...
  • 1篇国家体育总局
  • 1篇克拉玛依红山...

作者

  • 32篇杨凯
  • 17篇朱教君
  • 9篇张金鑫
  • 8篇闫巧玲
  • 8篇于立忠
  • 5篇孙一荣
  • 5篇颜丽
  • 5篇徐爽
  • 5篇高添
  • 4篇刘利芳
  • 4篇徐爽
  • 4篇郑晓
  • 3篇贺婧
  • 3篇关连珠
  • 3篇李秀芬
  • 3篇闫涛
  • 3篇宋立宁
  • 2篇王兴昌
  • 2篇周新华
  • 2篇于建伟

传媒

  • 8篇生态学杂志
  • 2篇东北林业大学...
  • 2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植物生态学报
  • 1篇生态学报
  • 1篇土壤通报
  • 1篇土壤肥料
  • 1篇土壤学报
  • 1篇给水排水
  • 1篇广西植物
  • 1篇中国给水排水
  • 1篇宁夏大学学报...
  • 1篇激光杂志
  • 1篇中国科学院院...
  • 1篇中国农学通报
  • 1篇陆地生态系统...
  • 1篇第二届全国食...

年份

  • 1篇2023
  • 2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9
  • 3篇2018
  • 2篇2017
  • 4篇2015
  • 4篇2014
  • 1篇2011
  • 6篇2009
  • 1篇2008
  • 2篇2005
  • 1篇2004
  • 1篇2003
  • 1篇1985
3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以“塔群”为核心的“立体-全息”森林生态系统信息化观测研究方法体系
2023年
当前森林生态学研究在时空尺度上朝着更宏观和更微观两个方向发展,传统的观测研究方法或模式已不适合现代森林生态学研究的需求。尤其是在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背景下,当前森林生态观测科研范式亟需变革。本文基于辽宁清原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的“科尔塔群”,提出以塔(群)为核心的“天-空-塔-地”一体化观测研究体系。具体包括:主/被动星载遥感(天)、无人机+激光雷达+多/高光谱传感器的近地面遥感(空)、塔群或单塔(塔)、长期固定样地群(地);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实现海量数据的自动获取、传输、运算、分析与展示,形成“立体-全息”森林生态系统信息化观测研究方法体系。该研究方法体系旨在促进森林生态学或生态系统生态学、林学等领域知识创新,探索科研范式变革提供实现途径;并为地理学、遥感科学和边界层气象学等学科提供参考。
朱教君高添高添孙一荣张金鑫刘志华孙一荣卢德亮孙涛刘志华于立忠杨凯宋立宁郑晓王绪高闫巧玲梁宇杨凯刘利芳宋立宁刘华琪郑晓李秀芬王绪高王庆伟
关键词:全息激光雷达
植物响应病原菌胁迫的蛋白质组学研究进展被引量:2
2009年
随着拟南芥、水稻等模式植物基因组测序的完成,植物基因组学的研究重点已经转变为功能基因组学研究。蛋白质组学成为后基因组时代的重要研究手段,它有助于从分子水平上了解植物功能。主要介绍了双向电泳技术、生物质谱、蛋白质质谱数据的生物信息学分析等蛋白质组学研究的主要技术手段及植物应答病原菌胁迫的蛋白质组学研究进展,并对蛋白质组学在研究植物抗病机制方面的应用前景做出展望。
赵大伟范海延武春飞杨凯
关键词:植物蛋白质组学病原菌
外源腐殖酸对三种土壤磷吸附与解吸特性的影响被引量:11
2009年
通过对3种土壤(红壤、棕壤和褐土)施入不同腐殖酸的室内培养试验,探讨了外源腐殖酸对不同土壤磷素吸附和解吸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土壤相比,不同腐殖酸降低了3种供试土壤磷素的吸附量,其降低顺序为:褐土>红壤>棕壤;外源腐殖酸提高了红壤和棕壤磷素的解吸量和解吸率,提高的幅度与腐殖酸的种类有关;而腐殖酸对褐土磷素的解吸量则无明显促进作用。表明外源腐殖酸对3种土壤磷素吸附-解吸作用最强的为红壤,其次为棕壤,最弱的为褐土;同时表明腐殖酸可提高红壤和棕壤磷素的利用率。
杨凯关连珠颜丽朱教君贺婧
关键词:磷吸附
基于傅里叶中红外光谱预测东北次生林叶片全氮含量被引量:2
2019年
以我国东北地区次生林生态系统10种主要树种:枫桦(Betula costata)、胡桃楸(Juglans mandshurica)、花曲柳(Fraxinus rhynchophylla)、裂叶榆(Ulmus laciniata)、蒙古栎(Quercus mongolica)、色木槭(Acer mono)、山杨(Populus davidiana)、水曲柳(Fraxinus mandschurica)、紫椴(Tilia amurensis)、椴树(Tilia tuan)的叶片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主要树种叶片氮含量及其在4000~400 cm^-1范围的傅里叶中红外光谱,利用傅里叶中红外光谱对植物叶片全氮含量进行半定量预测。通过对3430~3350、2930~2910、2860~2850、1740~1720、1660~1610、1460~1420、1380~1310、1270~1230、1170~1140和1080~1030(均以cm^-1计)出峰明显的波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叶片全氮含量变化范围为11.9~72.6 g·kg^-1,叶片全氮含量实测值与3430~3350 cm^-1波段的相对峰高显著相关,相关系数为0.690(P<0.01)。上述结果说明,用傅里叶中红外光谱3430~3350 cm^-1波段的相对峰高可以快速预测东北地区次生林主要树种植物叶片全氮含量,本研究区叶片氮含量可能与3430~3350 cm^-1波段的N-H有关,因此,在今后研究中,可以选择傅里叶中红外光谱预测植物叶片全氮含量。
苗晨徐爽张金鑫杨凯
关键词:次生林叶片全氮
辽东山区落叶松人工林地上生物量和养分元素分配格局被引量:22
2014年
落叶松是我国北方最主要的人工用材林树种,由于人工林树种单一、结构简单等原因,导致土壤养分循环出现失衡.研究落叶松生物量和养分元素分配规律,可以为落叶松人工林的合理经营和养分循环研究提供科学参考.本文以辽东山区19年生二代落叶松人工林(胸径12.8 cm,树高15.3 m,密度2308株·hm-2)为对象,研究其地上各器官(干、枝、皮、叶)生物量、碳和养分元素含量(N、P、K、Ca、Mg、Fe、Mn、Cu、Zn)的积累规律和分配格局.结果表明:单株落叶松生物量为70.26 kg,林分水平落叶松生物量为162.16 t·hm-2,各器官生物量差异显著,排序为:树干>树枝>树皮>树叶;单株落叶松养分积累量为749.94 g,林分水平落叶松养分积累量为1730.86 kg·hm-2,其中,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的养分积累量均为树干显著高于树枝、树皮和树叶.全叶期每砍伐一棵落叶松(19年生),平均从系统中带出749.94 g养分元素;如果将树皮、树枝、树叶留在林地仅仅带走树干,带出的养分元素可减少40.7%.
闫涛朱教君杨凯于立忠
关键词:落叶松生物量养分分配
辽东山区主要树种叶片氮、磷、钾再吸收被引量:9
2014年
养分再吸收作为植物保存养分的重要机制之一,在凋落物分解和养分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为明确辽东山区主要树种养分再吸收状况,选择4种次生林树种:蒙古栎(Quercus mongolica)、色木槭(Acer mono)、胡桃楸(Juglans mandshurica)、花曲柳(Fraxinus rhynchophylla)和人工林落叶松(Larix spp.)为对象,测定了各树种叶片凋落前(成熟叶)后(凋落叶)全氮(N)、全磷(P)、全钾(K)浓度,并分析了养分再吸收特征。结果表明:所测树种凋落叶N、P、K浓度均显著低于成熟叶(落叶松K不显著);胡桃楸N再吸收率与蒙古栎、色木槭、花曲柳差异显著,花曲柳与蒙古栎、色木槭P再吸收率差异显著,色木槭K再吸收率与蒙古栎、胡桃楸、花曲柳差异显著(P<0.05);总体上,落叶松N、P、K再吸收率低于次生林树种,尤其是P再吸收率显著低于花曲柳、K再吸收率显著低于胡桃楸和花曲柳(P<0.05)。上述结果表明,落叶松通过降低养分再吸收率,提高凋落物养分输入量,对土壤养分有效性做出正反馈。
闫涛杨凯朱教君
关键词:养分元素落叶树种落叶松人工林次生林
辽东山区不同树种幼苗根际土微生物性质及其对氮磷添加的响应被引量:2
2022年
辽东山区是东北重要的生态屏障区,主要分布经干扰形成的次生林和人工林。与原始林相比,该区森林土壤有效氮、磷低。本研究比较了辽东山区主要树种幼苗的根际土微生物学性质及其对氮、磷添加的响应,以期为辽东山区树种优化提供依据。以该区6个主要树种幼苗(2年生):水曲柳(Fraxinus mandshurica)、胡桃楸(Juglans mandshurica)、色木槭(Acer mono)、蒙古栎(Quercus mongolica)、落叶松(Larix gmelinii)、红松(Pinus koraiensis)为对象,采用盆栽试验,比较不同树种幼苗根际土的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和酶活性。结果发现,不同树种幼苗根际土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差异显著,表现为:水曲柳>落叶松、胡桃楸、色木槭>蒙古栎、红松,水曲柳幼苗根际土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分别比其他树种高27.2%~482.9%、15.7%~333.1%;根际土酶活性因树种和酶类型而异,其中胡桃楸β-葡萄糖甘酶和落叶松N-乙酰-β-葡萄糖甘酶活性分别比其他树种高25.0%~72.4%、50.0%~200.0%。与不同树种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的影响不同,氮、磷添加主要影响蛋白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氮添加抑制了色木槭和红松幼苗根际土的酸性磷酸酶活性,而磷添加促进了不同树种根际土的蛋白酶活性。上述结果表明,相对于其他树种,水曲柳幼苗根际土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和酶活性较高,有利于自身生长过程中的养分获取;此外,氮添加抑制酸性磷酸酶活性,降低了有效磷供应;而磷添加促进了蛋白酶活性,提高了有效氮供应,说明氮、磷添加对有效养分供应的影响不同,氮添加限制了土壤有效磷的供应。
张亚坤杨凯苗晨徐爽张金鑫
关键词:幼苗根际土微生物生物量酶活性
一种测定土壤中有机质的方法
本发明涉及土壤学与生态学,具体地说是一种测定土壤有机质的方法。将风干土壤磨细过筛后放入三角瓶中,三角瓶中依次加入重铬酸钾溶液和硫酸,三角瓶放入已预热到100℃-125℃的烘箱内30-90分钟取出冷却至室温,进行滴定,计算...
杨凯朱教君徐爽
文献传递
温带次生林生态系统塔群监测研究平台(清原科尔塔群)被引量:2
2021年
森林生态系统结构调控与功能优化是森林生态与管理的核心研究主题。然而,受技术与理论限制,复杂地形下森林三维精细结构监测能力不足、功能估测精度不高;森林生态系统结构的复杂性和人类社会对其服务功能的迫切需求对上述研究主题提出前所未有的挑战。在中国科学院野外站网络重点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支持下,中国科学院清原森林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于2019年在典型独立小流域内建成了观测塔群(3座观测塔)、水文站网、长期固定样地群,辅以综合数据中心;打造以激光雷达为主要森林结构监测、以涡动通量系统和水文站网为主要功能监测手段的"温带次生林生态系统塔群监测研究平台"(以下简称"科尔塔群")。科尔塔群集成了观测塔群-水文站网-长期固定样地群,构成以遥感技术-涡度相关法-测树学法-森林信息学法为主要手段的协同、跨学科观测体系,具有多方法、多尺度、多要素的核心特征,可开展多类相关研究以满足国家需求、探索国际前沿。基于上述优势,科尔塔群可准确获取森林三维结构,以全息新视角探索森林生态学规律,发展复杂地形下森林生态系统碳-氮-水和其他痕量气体通量观测新理论与方法,研究全球变化背景下森林生态系统碳-氮-水等循环过程与响应,阐明森林水文过程及调控机制,为森林结构调控与功能优化提供基础数据和理论支持,使森林为人类社会提供广泛且可持续的生态服务。
朱教君高添高添于丰源于立忠卢德亮闫巧玲杨凯刘利芳徐爽闫巧玲郑晓孙一荣周新华
关键词:温带森林激光雷达涡度相关全球变化
TDLAS型C2H2气体检测系统的光电检测电路研制被引量:4
2018年
C2H2气体在生产生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使用TDLAS技术进行C2H2气体的浓度检测是一种有效的高精度检测方法。本文针对TDLAS型的C2H2气体检测系统,研制了一种用于接收激光检测信号的光电转换电路。在激光信号被C2H2气体选择性吸收后,利用光电探测器将光信号转换为电流信号,再经前置放大电路得到有效的电压信号,之后利用ADS8320芯片将信号采集,并回传给主控芯片LPC2138进行数据处理,最后主控芯片使用RS422通讯将结果传送至上位机,并通过串口调试助手显示。经过实验验证整个电路能够稳定、实时地完成光信号到电信号的转化,其转换精度高,并且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可以应用于其它气体的检测。
陈越王彪王彪杨凯杨凯杨凯陈垒
关键词:C2H2LPC2138RS422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