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捷

作品数:13 被引量:3H指数:1
供职机构:南昌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更多>>
发文基金: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江西省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政治法律艺术军事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历史地理
  • 3篇政治法律
  • 1篇经济管理
  • 1篇军事

主题

  • 2篇动因
  • 2篇嬗变
  • 1篇档案
  • 1篇稻米
  • 1篇稻米生产
  • 1篇抵制日货
  • 1篇杜鲁门
  • 1篇对德政策
  • 1篇鱼品
  • 1篇渔业
  • 1篇渔业生产
  • 1篇缘起
  • 1篇缘由
  • 1篇战后
  • 1篇战后初期
  • 1篇战争
  • 1篇政治
  • 1篇政治效应
  • 1篇中德贸易
  • 1篇中共

机构

  • 12篇南昌大学

作者

  • 12篇杨捷

传媒

  • 3篇江西社会科学
  • 2篇甘肃社会科学
  • 2篇南昌大学学报...
  • 1篇商业时代
  • 1篇武汉大学学报...
  • 1篇兰台世界(上...
  • 1篇前沿
  • 1篇全球史评论

年份

  • 1篇2016
  • 3篇2014
  • 2篇2013
  • 4篇2011
  • 2篇2010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近代夏威夷华人与日本人的经济关系——以种植业、商业和渔业为中心的考察
2016年
近代中日两国移民相继大量迁入夏威夷并聚合起各自的移民族群。受迁移时序、移民规模、利益竞争、母国冲突等因素影响,从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前期,中日两族移民在当地种植业、渔业和商业等经济领域演绎出复杂的互动关系。双方既有职业上的承续、产业上的合作与相互依赖,也有同业竞争中的相互排斥,甚至发生过极端的"抵制日货"事件。但从总体上看,夏威夷华人和日本人之间依然呈现和谐共处的经济关系,这与两族民众的"在地化"生存原则密不可分。
杨捷
关键词:渔业生产夏威夷人族群关系鱼品抵制日货稻米生产
论“国家职能”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历程中的嬗变
2013年
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历程中,国家职能最初是在自由放任思想下扮演"守夜人"的角色,但随着垄断经济发展以及由此产生的国家干预经济思想,这一职能最终在经过应对20世纪3 0年代经济危机的国家干预经济实践后,完成了向"干预者"的转变。这种转变不但建立在相关理论基础上,更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内在矛盾及国家干预经济的实践模式存在密切关联。本文据此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职能的嬗变作再探讨。
杨捷
关键词:资本主义经济自由放任国家干预
美国应对国际危机决策机制的演化及其缘由
2011年
美国应对国际危机的决策机制经历了长时间的演化。从建国到二战是这一机制的初创阶段,其特点决策重心由国会向总统过渡;战后初期在国际格局和美国国际地位发生变化的形势下,该机制迎来了以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为主要特征的改革时段;随着冷战的爆发,美国应对国际危机的决策机制又呈现出以总统为核心的新特点并一直延续至今。
杨捷
20世纪20年代中德贸易关系的重构及其动因被引量:1
2013年
20世纪20年代是中德贸易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两国政府通过签订1921年《中德协定》,结束了自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的敌对状态,建立了友好、平等的政治关系。在此基础上,中德重新构建起因战争而中断的双边贸易。但此时的两国贸易已不同于之前殖民与被殖民性质的交往,体现出平等和互惠特征,并为30年代中德贸易的兴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杨捷
关键词:双边贸易
美苏对德政策与第一次柏林危机的缘起
2010年
第一次柏林危机是美苏冷战的产物,也是冷战起源问题研究中的重要课题。尽管苏联封锁柏林的行动直接挑起了危机对抗,但从战后国际格局转换的整体视角看,危机的缘起与战后初期美苏关系的变化和两国对德政策的演进之间存在着密切的逻辑关联。可以说,这次危机是战后初期美苏两国从盟友向对手转变过程中,围绕着如何处置"德国问题"而产生矛盾冲突的必然结果。
杨捷
关键词:美苏关系对德政策
合作、分歧与协调:从第一次柏林危机看战后初期美英关系
2014年
在第一次柏林危机中,美国和英国为应对苏联封锁西柏林对外交通的行为,就空运、核威慑等问题开展了密切合作,但也在对苏谈判化解危机的具体策略上存在分歧,而双方在总体战略利益上的契合,则奠定了彼此消除分歧、巩固合作的重要基石。其间所凸显的合作、分歧与协调,成为书写战后初期美英关系的三大关键词。
杨捷
关键词:美英关系二战
美国在第一次柏林危机中有关核问题的决策被引量:1
2011年
如何运用核武器应对第一次柏林危机,是美国政府在危机决策过程中的重要议题。危机初期,华盛顿当局通过向欧洲派遣具有运载原子弹能力的B-29轰炸机实施对苏核威慑;在化解危机的外交行动陷入僵局时,政府内部更是出现了对苏联实施核打击的呼声和争论。这场危机尽管最终以和局收场,但却强化了美国政府以核武器作为对苏威慑工具作用的认知;华盛顿当局的相关核决策,也成为战后美国以"核威慑"为核心的对苏核战略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杨捷
关键词:核威慑核打击核战略
论第一次柏林危机对美国内政外交的影响
2011年
第一次柏林危机是美苏冷战的产物,危机导致战后东西方关系进一步恶化,加快了德国的分裂和欧洲冷战格局的形成。对作为事件主要当事国的美国来说,危机的进程和结局对其1948年的总统选举和国会立法、冷战军事战略和国防建设、大西洋联盟政策以及对德政策等内政外交的诸多方面,均产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影响。
杨捷
关键词:冷战政策
论杜鲁门在美国应对第一次柏林危机决策中的核心地位
2010年
第一次柏林危机是冷战爆发后美苏首次面对面的直接对抗。美国的应对决策体现了从富兰克林·罗斯福执政之初开始的危机事件应对机制由"国会主导"向"以总统为核心"的转变,总统哈里·杜鲁门通过对"是否坚守西柏林"以及"如何发挥核武器的效用来回应苏联行为"等问题的处置,彰显了这种核心地位。同时,美国国内"反苏"的舆论环境和政治境遇、党派关系以及总统部属等诸因素也有效地维护了总统在决策中的核心地位。
杨捷
关键词:杜鲁门危机应对机制
美国应对第一次柏林危机的空运行动:决策动因与政治效应
2011年
1948-1949年发生的第一次柏林危机是冷战史上的重要事件,而美国应对危机的空运行动则是世界军事史上的奇特现象。美国采取该行动既是出于自身文化传统中"特殊使命观"影响下的维护"国家声誉"的诉求,也是由于受到冷战决策困境的制约。从行动成效上看,空运对美国组建西德国家计划的顺利展开、遏制苏联战略的实施以及国家软权力的提升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杨捷
关键词:决策动因政治效应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