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6篇生物学

主题

  • 4篇植物
  • 4篇藓类
  • 4篇藓类植物
  • 3篇解剖学
  • 2篇氧化酶
  • 2篇生境
  • 2篇生理响应
  • 2篇适应环境
  • 2篇抗氧化
  • 2篇抗氧化酶
  • 2篇不同生境
  • 1篇形态学
  • 1篇叶绿
  • 1篇叶绿素
  • 1篇照射
  • 1篇植物茎
  • 1篇植物叶
  • 1篇渗透调节物
  • 1篇渗透调节物质
  • 1篇生理学机制

机构

  • 6篇浙江师范大学
  • 2篇上海师范大学

作者

  • 6篇杨武
  • 5篇郭水良
  • 3篇方芳
  • 2篇沈蕾
  • 2篇曹同

传媒

  • 1篇安庆师范学院...
  • 1篇云南植物研究
  • 1篇热带亚热带植...
  • 1篇植物研究
  • 1篇浙江师范大学...

年份

  • 2篇2011
  • 1篇2008
  • 3篇2007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不同生境下30种藓类植物茎的比较解剖学研究被引量:16
2007年
使用石蜡切片法,对采自不同生境下的30种藓类植物茎的横切面进行了比较解剖学研究.结果表明:(1)30种藓类植物茎的形状、细胞形状、表皮层数及厚度、皮部是否分化及细胞层数、中轴有无形状以及所占比例等特征因种类不同而差异明显;(2)不同水分环境下藓类植物茎的解剖结构表现出不同的特征:旱生环境下的藓类植物,茎表皮细胞排列紧密、细胞壁强烈增厚或增厚明显,有的具内外皮部分化并且外皮部细胞胞壁增厚;荫湿环境下的藓类植物,其茎表皮细胞多圆形或椭圆形、胞壁稍增厚,表皮及外皮部细胞层数比旱生环境下的藓类植物少;水生环境下的藓类植物,细胞胞壁薄,表皮细胞排列不紧密,茎皮部无内外皮部分化.表明藓类植物茎的表皮及外皮部细胞层数、细胞壁厚度与生境的相关性较大.
杨武郭水良方芳
关键词:藓类植物解剖学生境
论藓类植物适应环境的形态与解剖学基础被引量:6
2007年
藓类植物是一类特殊类群的高等植物,其形态结构与其它植物相比非常独特,在长期的环境选择下,形成了适应不同生态条件的形态解剖结构。本文从叶片、茎轴、假根等方面,综述了藓类植物对环境适应的形态解剖学基础。
杨武郭水良方芳
关键词:藓类植物形态学解剖学
多蒴灰藓(苔藓植物门:藓纲)对短期极端温度的生理响应(英文)被引量:14
2011年
近年来,藓类植物作为一类模式植物,在分子生物学、抗性生理学研究中受到重视,因此,开展逆境条件下藓类植物渗透调节物质和膜保护系统相关指标变化的研究,将为了解藓类植物对逆境条件适应的生理机制提供基础资料。多蒴灰藓(Hypnum fertile Senden.)分布广泛,生境多样,本文研究了低温(5℃)和高温(40℃和60℃)在不同胁迫时间(0、1、2、4、6、8 h)下多蒴灰藓体内可溶性糖、游离脯氨酸、丙二醛(MDA)含量和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变化,以期了解多蒴灰藓对不同温度条件的适应能力和响应的生理机制。结果表明:在5℃低温处理下,随处理时间延长,多蒴灰藓的可溶性糖含量逐渐增加,在高温处理下,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游离脯氨酸、MDA在低温和高温胁迫下随处理时间延长都逐渐升高。CAT在5℃低温处理下活性逐渐升高,在40℃高温处理下先升高后降低,在60℃高温处理下则迅速降低,6 h后酶完全丧失活性。SOD的活性在5℃低温处理下随处理时间延长逐渐降低,在高温处理下则表现出先升高后降低趋势,40℃高温胁迫下6 h达到最大值,60℃胁迫下0.5 h达到最大值。POD在5℃和40℃处理下活性随处理时间延长逐渐升高,在60℃高温处理下则先升高后降低。这些结果表明,多蒴灰藓适生于20℃左右的温度条件下,60℃高温对多蒴灰藓的伤害明显,与高温相比,多蒴灰藓更适合生长于低温环境;多蒴灰藓通过增加游离脯氨酸以提高对温度逆境的适应;POD和CAT在多蒴灰藓抵御低温胁迫时可能起着主要作用,而SOD则在其抵御高温胁迫时起一定的作用。
沈蕾郭水良杨武曹同Janice M.Glime
关键词:温度胁迫抗氧化酶渗透调节物质
多蒴灰藓对强紫外线照射的生理响应(英文)被引量:2
2011年
将多蒴灰藓(Hypnum fertile)置于紫外辐射下照光3周,研究了紫外辐射对多蒴灰藓的损害及其生理响应。结果表明:与对照(自然环境)相比,多蒴灰藓的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均随紫外辐射时间的延长而减少,MDA含量却明显增加,SOD、POD和CAT活性也相应增加;增加紫外辐射量会引起多蒴灰藓的氧化胁迫,其能通过增加抗氧化酶的活性来减轻这种胁迫。
沈蕾杨武郭水良曹同
关键词:叶绿素类胡萝卜素抗氧化酶紫外辐射
不同生境下十七种藓类植物叶的比较解剖学被引量:21
2007年
使用石蜡切片法,对不同生境下的17种藓类植物的叶片进行了解剖观察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种类的藓类植物在中肋导水主细胞的有无、厚壁细胞是否分化、中肋细胞层数及细胞密度、叶片细胞层数、叶表附属物、叶片细胞密度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藓类植物叶的解剖结构具有生态适应意义,旱生环境下的藓类植物,叶片细胞胞壁具不同程度的增厚,有些藓类植物叶片具附属结构,藓类植物中肋的有无,反映了对水分吸收和运输方式的不同。例如,荫湿生环境下的羽枝青藓Brachythecium plumosum,其中肋细胞胞壁较薄,无导水主细胞和副细胞的分化,也没有厚壁细胞分化,能够在阴湿环境下吸收水分和养分;钝叶匍灯藓Plagiom niumrostratum具有与旱生藓类植物相似的中肋结构,叶片较厚,中肋具导水主细胞,中肋背面具厚壁细胞,这些特点使该种藓类植物能够分布于间隙性干旱胁迫的环境中;水灰藓Hygro-hypnum luridum叶片纤细柔弱,仅1层细胞,细胞胞壁薄,叶表无附属结构,中肋细胞层数少,无导水主细胞分化,也没有厚壁细胞,这些特点使得水灰藓能够生长在水生环境中;东亚小金发藓Pogonatum inflexum和波叶仙鹤藓Atrich umundulatum的叶腹面覆盖着栉片,东亚砂藓Racomitrium japonicum、大羽藓Thuidium cym-bifolium、福氏蓑藓Macromitrium ferriei、东亚短颈藓Diphyscium fulvifolium、扭口藓Barbula unguiculata和角齿藓Ceratodon purpureus的叶片表面有乳头状突起或疣状物,这些附属结构使它们能够适应于旱生的环境中。
杨武郭水良方芳
关键词:藓类植物生境
藓类植物适应环境的形态结构及生理学机制
藓类植物形态结构简单,容易受环境影响,常用来做为环境变化的指示植物。研究藓类植物适应环境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性,一方面可以增加对藓类植物适应环境机制的了解,另外一方面也可以为评估环境变化对藓类植物的影响,筛选对环境敏感的生...
杨武
关键词:藓类植物石蜡切片法生理学机制
文献传递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