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林俊明

作品数:50 被引量:271H指数:10
供职机构:厦门大学附属东南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南京军区医药卫生科研基金福建省漳州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1篇期刊文章
  • 8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5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6篇硬膜
  • 12篇血肿
  • 12篇硬膜外
  • 12篇硬膜外血肿
  • 11篇颅脑
  • 11篇颅内
  • 10篇手术
  • 10篇脑损伤
  • 9篇脑疝
  • 9篇出血
  • 8篇颅脑损伤
  • 7篇血管
  • 7篇膜下
  • 6篇脑室
  • 6篇静脉
  • 5篇术后
  • 5篇脑静脉
  • 5篇脑静脉窦
  • 5篇静脉窦
  • 5篇急性

机构

  • 38篇解放军第17...
  • 13篇厦门大学附属...
  • 2篇厦门大学
  • 1篇第三军医大学...
  • 1篇南方医科大学

作者

  • 50篇林俊明
  • 47篇王文浩
  • 43篇罗飞
  • 39篇胡连水
  • 38篇李君
  • 37篇黄巍
  • 27篇郁毅刚
  • 26篇林洪
  • 13篇张源
  • 10篇张明升
  • 8篇张源
  • 4篇周龙
  • 1篇林宝丽
  • 1篇蔡颖谦
  • 1篇江秀文
  • 1篇周政
  • 1篇康德
  • 1篇胡康
  • 1篇郭源
  • 1篇刘俊

传媒

  • 11篇中国临床神经...
  • 5篇中华神经医学...
  • 3篇中国现代医学...
  • 3篇中国现代神经...
  • 3篇国际脑血管病...
  • 2篇中华神经外科...
  • 2篇中华神经外科...
  • 2篇临床和实验医...
  • 1篇中国内镜杂志
  • 1篇立体定向和功...
  • 1篇中华实验外科...
  • 1篇局解手术学杂...
  • 1篇中国微侵袭神...
  • 1篇现代生物医学...
  • 1篇神经损伤与功...
  • 1篇长春中医药大...
  • 1篇中国急救复苏...
  • 1篇中华实用诊断...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20
  • 3篇2018
  • 5篇2017
  • 7篇2016
  • 2篇2015
  • 9篇2014
  • 3篇2013
  • 6篇2012
  • 1篇2011
  • 2篇2010
  • 4篇2009
  • 2篇2008
  • 1篇2006
5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经不同动脉途径脑血管造影术后并发症的决策树模型构建
2024年
目的观察经桡动脉与经股动脉途径行全脑血管造影术的并发症发生情况,探究并发症的干预对策。方法回顾性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月在本院接受经桡动脉全脑血管造影术治疗的43例患者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接受经股动脉全脑血管造影术的50例患者为对照组。收集2组术中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2组手术指标,根据并发症的发生原因探究干预对策。结果观察组总手术操作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未出现皮下血肿,对照组出现5例(1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高血压、高血脂为患者出现并发症的可疑影响因素。构建决策树模型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的患者发生并发症的概率(35.1%),显著高于无高血压患者(5.6%),预测准确率为76.3%。结论与股动脉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相比,经桡动脉穿刺进行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可以减少手术操作时间,降低皮下血肿发生率,整体并发症发生率不高,具有一定安全性。
张明升林俊明汤志辉郑雪峰王文浩
关键词:全脑血管造影术桡动脉股动脉
双源CT血管造影检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的比较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探讨双源CT血管造影(dual—source CT angiography,DSCTA)在检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后脑血管痉挛(cerebral vasospasm,CVS)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0例动脉瘤性SAH患者行DSCT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检查,对比分析二者对CVS的检测能力。结果DSCTA在23例低危患者中检出轻度CVS7例,DSA复查发现假阳性2例;7例高危患者在不同时间段行DSCTA检查均提示中重度CVS。以DSA为金标准,DSCTA检测CVS的总体特异性为88.9%,敏感性为100%,准确性为93.1%。结论DSCTA是一种准确、可靠的无创性检测技术,可用于SAH患者CVS的早期鉴别诊断。
张明升王文浩林洪郁毅刚林俊明黄巍罗飞胡连水
关键词:蛛网膜下腔出血颅内动脉瘤CT血管成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外伤性硬膜下积液258例临床分析被引量:16
2009年
目的探讨外伤性硬膜下积液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58例外伤性硬膜下积液的分型及处理方法,比较各种术式疗效。结果163例消退型及稳定型者经保守治疗而愈。95例行手术治疗,其中21例演变型患者经锥颅穿刺冲洗引流治疗而愈,7例直接经脑室镜下小骨窗手术治疗而愈,67例行锥颅置管引流。67例行锥颅置管引流者中,效果良好39例(58.2%,39/67);14例改行开颅清除包膜使包膜腔与蛛网膜下腔交通,9例(64.2%,9/14)治愈,5例好转;9例改行积液腔-腹腔分流术,6例(66.7%,6/9)治愈,1例术后因分流过度出现薄层硬膜下血肿,经保守治疗后治愈,2例术后1个月内出现分流管堵塞;5例改行脑室镜下小骨窗手术治疗而愈。结论外伤性硬膜下积液大部分病例可通过保守治疗治愈;对需手术治疗者,首选脑室镜下小骨窗手术清除硬膜下积液。
林俊明王文浩郁毅刚李君黄巍罗飞胡连水
关键词:颅脑损伤硬膜下积液手术脑室镜
额颞枕M型超大骨瓣联合内减压术在颅脑损伤后接受二次减压患者中的应用被引量:10
2018年
目的探讨改良额颞枕M型超大骨瓣联合内减压术(简称M型超大骨瓣联合内减压术1治疗颅脑损伤后接受二次减压患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第一七五医院暨厦门大学附属东南医院神经外科自2007年1月至2010年1月收治的76例颅脑损伤后接受二次减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术前颅内压30-40mmHg(1mmHg=0.133kPa)40例,颅内压〉40mmHg36例。患者首次开颅时均采用标准大骨瓣减压术.二次减压时行额颞叶内减压术或M型超大骨瓣联合内减压术。比较不同术式组患者的存活率和颅内压的变化,出院后6个月根据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判断患者的疗效。结果颅内压30-40mmHg患者中22例采用M型超大骨瓣联合内减压术,18例采用额颞叶内减压术。术后7d内M型超大骨瓣联合内减压术治疗组患者存活率(72.7%)高于额颞叶内减压术治疗组(3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颅内压〉40mmHg患者中19例采用M型超大骨瓣联合内减压术,17例采用额颚叶内减压术.术后7d内均死亡。二次减压术后存活患者中行额颞叶内减压术7例,行M型超大骨瓣联合内减压术16例,M型超大骨瓣联合内减压术治疗组患者术后1d、术后3周时颅内压明显低于额颞叶内减压术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额颞叶内减压术治疗组比较,M型超大骨瓣联合内减压术治疗组患者出院后6个月GOS评分较高,预后较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种术式组患者外伤性癫痫、硬膜下积液、脑组织软化、切口愈合不良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标准去骨瓣减压术后仍存在严重脑肿胀及梗死、颅内压小于40mmHg的颅脑损伤患者,采用M型超大骨瓣联合内减压可较单纯额颞叶内减压更为显著降低患者颅内压水平,提高生存率,改善预后。
黄巍王文浩林洪罗飞林俊明李君张源胡连水郑建仙
关键词:颅脑损伤
跨窦硬膜外血肿并骨折致脑静脉窦回流障碍: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被引量:11
2014年
目的探讨跨窦硬膜外血肿并骨折致脑静脉窦回流障碍(cerebralvenousflowobstruction,CVFO)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收集CVFO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影像学表现和临床特征,将这些病例分为单纯外伤性静脉窦回流不畅(traumaticcerebralvenoussinusstagnation,TCVSS)和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venoussinusthrombosis,CVST),对受伤机制、临床表现、颅内压监测、影像学检查、治疗方法和疗效进行比较。结果共纳入194例CVFO患者,其中TCVSS患者167例,CVST患者27例。CVST组颅内压较TCVSS组显著性增高[(44.0±4.8)cmH2O对(28.0±2.8)cmH2O,1cmH2O=0.098kPa;t=24.518,P=0.000],常表现为剧烈头痛(77.8%)、频繁呕吐(33.3%)、视物模糊(18.5%)和进行性意识障碍(11.1%),而TCVSS常表现为轻度头痛(39.5%)、呕吐(13.8%)和畏光(4.8%)。影像学检查显示,TCVSS好发于双侧横窦/乙状窦系统毗邻硬膜外血肿或骨折的部位(85.0%),呈局限性静脉窦变细(50.3%);而CVST好发于双侧横窦近窦汇端(81.5%)、上矢状窦后部及窦汇区(18.5%),呈局限性静脉窦充盈缺损或闭塞(81.5%)、窦旁脑实质继发性静脉性梗死伴出血(14.8%)甚至大面积脑水肿(7.4%)。在治疗方面,CVST组尿激酶剂量[(24.2±7.8)万U/d对(12.4±4.5)万U/d;P=0.000]和用药时程[(10.8±5.3)d对(6.2±2.4)d;P=0.000]均显著性高于和长于TCVSS组。除1例上矢状窦CVST患者死亡外,其余患者的临床症状和颅内压均随静脉窦循环改善而显著缓解,转归良好。结论外伤性CVFO病理生理学变化的中心环节是持续性颅内高压,根据临床和影像学表现可分为2种不同亚型——TcVss和CVST。动态颅内压监测可作为CVFO临床分型、个体化治疗方案选择和调整的依据。积极解除机械压迫和尿激�
王文浩林洪胡连水林俊明郁毅刚黄巍李君罗飞
关键词:窦血栓形成颅内颅骨骨折颅内高压磁共振血管造影术
双源CT血管造影检测颅内动脉瘤: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的比较被引量:10
2012年
目的探讨双源CT血管造影(dual—sourceCTangiogrhy,DSCT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95例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hemorrhage,SAH)患者的DSCT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subtractionangiogaphy,DSA)资料,回顾性分析二者检出颅内动脉瘤并描述相关形态特征的效能。结果DSCTA在88例SAH患者中检出动脉瘤117个。2例疑有动脉瘤,5例未检出动脉瘤,对这些病例行DSA复查,4例确诊动脉瘤,3例未检出动脉瘤。以DSA结果为金标准,DSCTA检诊颅内动脉瘤的特异性为100%,敏感性为96.7%,准确性为96.8%。颅内动脉瘤体积越大,DSCTA诊断的敏感性越高。即便对于微小动脉瘤,DSCTA诊断的敏感性亦可达90%以上。此外,DSCTA对动脉瘤最大径和瘤颈宽度的测量结果与DSA基本一致。结论DSCTA是一种无创、快速、可靠、有效的方法,能准确提供手术所需的影像学资料。DSCTA诊断动脉瘤的特异性和敏感性与DSA基本相同,在颅内动脉瘤的急诊手术时较DSA更具优越性。
王文浩郁毅刚张明升林洪林俊明黄巍罗飞胡连水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脑血管造影术
神经内镜手术与小骨窗开颅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疗效对比的回顾性研究被引量:11
2022年
目的:回顾性对比神经内镜手术与小骨窗开颅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HICH)疗效。方法:回顾性选取2018年7月~2021年3月期间在联勤保障部队第909医院治疗的83例HICH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A组(n=41)和B组(n=42),A组患者采用小骨窗开颅手术治疗,B组患者采用神经内镜手术治疗,对比两组围术期指标、并发症发生率、神经功能、生活能力、神经损伤指标及预后。结果:与A组相比,B组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明显缩短,术中出血量减少,血肿清除率升高(P<0.05)。B组术后1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低于A组,Barthel指数评分高于A组(P<0.05)。B组术后1周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S100B蛋白(S100B)、髓鞘碱性蛋白(MBP)、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水平低于A组(P<0.05)。B组的并发症发生率小于A组(P<0.05)。B组的预后良好率高于A组(P<0.05)。结论:神经内镜手术、小骨窗开颅手术治疗HICH均可获得较好的疗效,其中神经内镜手术在缩短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和并发症发生率,提高血肿清除率,减轻神经功能损伤,促进患者生活能力改善,改善患者预后方面的效果更为显著。
付亮王文浩林志坤胡康张源黄魏林俊明
关键词:神经内镜手术小骨窗开颅手术高血压脑出血疗效
血管内治疗颅内动脉瘤33例临床分析
2012年
目的探讨血管内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方法及效果。方法 33例颅内动脉瘤患者共有37枚动脉瘤,其中28枚采用单纯弹簧圈栓塞,9枚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结果完全栓塞30枚,次完全栓塞6枚,不完全栓塞1枚。2例Hunt-HessⅤ级患者死亡;1例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患者术后出现再出血,经治疗后痊愈;余患者术后随访1个月~2年,未发生再出血和动脉瘤复发。结论血管内治疗颅内动脉瘤是一种安全、微创、有效的方法。宽颈动脉瘤应用支架辅助技术治疗操作简单、并发症少。
林俊明王文浩张明升郁毅刚李君黄巍罗飞胡连水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弹簧圈
单纯硬膜外血肿致脑疝患者再灌注损伤的临床研究被引量:9
2017年
目的探讨单纯急性硬膜外血肿术中、术后早期再灌注损伤的临床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第一七五医院神经外科自2009年6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206例单纯硬膜外血肿致脑疝患者中出现再灌注损伤的12例患者临床及影像学特点。对这12例患者的危险因素行单因素及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2例患者中7例术中清除血肿后15~30min内出现再灌注脑损伤,5例患者术后早期(〈6h)出现再灌注脑损伤,颅脑CT/MRI检查提示血肿压迫部位出现局限性血管源性脑组织水肿、渗出甚至点片状出血,CTP检查提示局部脑组织超灌注。12例患者平均GOS评分为(3.97±1.19)分,明显低于未发生再灌注损伤患者[GOS评分为(4.89±0.4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539,P=0.000)。回归分析显示术前脑疝持续时间(OR=61.617,95CI=5.851-648.890,P=0.001)、缸肿厚度[OR=10.051,95%CI=1.478-68.366,P=0.018)与硬膜外血肿清除术后再灌注损伤显著相关。结论当急性硬膜外氟肿患者继发脑疝持续时间超过120min、血肿厚度大于40mm时脑再灌注损伤发生的几率将显著提高;控制性减压手术有助于为血管恢复调节功能赢得时间,从而改善患者预后。
胡连水王文浩林洪黄巍林俊明罗飞李君张源
关键词:硬膜外血肿再灌注损伤脑疝脑水肿
头皮夹的使用方法对切口愈合的影响研究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探讨头皮夹的使用方法对头皮切口愈合的影响。方法对2008年1月~2010年12月976例颅脑手术患者采用间断上头皮夹止血(B组),同时回顾分析2005年1月~2007年12月采用连续上头皮夹止血手术830例(A组)。观察两组头皮夹不同使用方式对切口愈合情况的影响,并行组间比较。结果 B组头皮切口愈合等级、美观均优于A组。且上夹时间越长,愈合效果越差。结论头皮切口的愈合是否良好,与上夹方式及上夹时间长短密切相关。头皮止血的正确方式应是间断上夹。
张源王文浩郁毅刚黄巍罗飞林俊明胡连水张明升
关键词:切口愈合颅脑手术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