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林守华

作品数:30 被引量:48H指数:4
供职机构:福建省立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福建省卫生厅青年科研基金福建省科技厅青年人才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8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9篇动脉
  • 7篇脑梗
  • 7篇脑梗死
  • 7篇梗死
  • 6篇癫痫
  • 5篇网膜
  • 5篇出血
  • 4篇电图
  • 4篇动脉狭窄
  • 4篇短暂性
  • 4篇血管
  • 4篇缺血
  • 4篇蛛网膜
  • 4篇蛛网膜下
  • 4篇蛛网膜下腔
  • 4篇膜下
  • 3篇动脉瘤
  • 3篇动脉瘤性
  • 3篇动脉瘤性蛛网...
  • 3篇短暂性脑缺血

机构

  • 25篇福建省立医院
  • 9篇福建医科大学
  • 2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厦门大学
  • 1篇安徽医科大学...

作者

  • 30篇林守华
  • 15篇汪银洲
  • 9篇李永坤
  • 8篇雷惠新
  • 8篇李云飞
  • 7篇张旭
  • 5篇江秀龙
  • 5篇程琼
  • 4篇赵振华
  • 4篇刘君鹏
  • 3篇詹自雄
  • 3篇郑峥
  • 3篇黄炼红
  • 1篇曾华科
  • 1篇林松龄
  • 1篇季晓林
  • 1篇陈兴泳
  • 1篇陈莹
  • 1篇周瑞玲
  • 1篇许文华

传媒

  • 7篇福建医药杂志
  • 4篇福建医科大学...
  • 3篇创伤与急诊电...
  • 2篇齐齐哈尔医学...
  • 2篇内科
  • 2篇中外医疗
  • 2篇中国现代药物...
  • 1篇中国临床神经...
  • 1篇医学新知
  • 1篇中风与神经疾...
  • 1篇中国急救医学
  • 1篇福建中医药
  • 1篇中国卫生标准...
  • 1篇中华医学会第...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2
  • 3篇2021
  • 2篇2020
  • 1篇2018
  • 3篇2016
  • 3篇2015
  • 1篇2014
  • 4篇2013
  • 2篇2012
  • 2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7
  • 1篇2006
  • 2篇2005
  • 1篇2003
  • 1篇1999
3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疏血通联合克林澳治疗急性脑梗死21例被引量:2
2007年
目的对疏血通和克林澳注射液联合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作出评价。方法应用随机双盲对照观察疏血通和/或克林澳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结果疏血通和克林澳联合治疗组有效率为88.23%,明显高于单用克林澳组(79.44%)和单用疏血通组(78.73%)(P<0.05)。神经功能缺损程度(SSS)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或<0.05),全血粘度及红细胞压积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均P<0.01),优于单用克林澳或疏血通组(P<0.05),血浆粘度较治疗前也有明显下降(P<0.05)。结论疏血通与克林澳注射液联合治疗急性脑梗死疗较好而且安全。
林松龄陈莹林守华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疏血通
CAS围手术期的并发症及其相关危险因素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 探讨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rotid artery stenting,CAS)的围手术期低血流动力学发生率及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我院2008年~2011年间接受血管内支架成形术的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42例,分析围手术期(30 d内)的危险因素,包括性别、年龄、吸烟、饮酒、脑卒中史、外周血管病、心脏病、高血压病、糖尿病、血脂血症、狭窄程度、受累血管数和颅内血管代偿程度等,统计学分析,探讨影响低血流动力学的可能因素.结果 支架手术成功41例(97.6%),脑出血1例(2.4%);无缺血事件及死亡病例发生.狭窄程度由术前(77.5±17.8)%降至术后残余狭窄(17.5±8.7)%.发生低血流动力学共6例(14.3%).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围手术期颈动脉窦反应的发生与患者的既往卒中史及颅内血管代偿程度可能有关.结论 颈动脉窦部支架置入术围手术期低血流动力学发生率较高,做好术前准备和及时识别处理是改善预后重要举措.
李云飞汪银洲程琼李永坤郑铮刘君鹏林守华
关键词:血管内支架成形术颈动脉狭窄
脑室和腰蛛网膜下腔持续引流抢救重型颅内感染(附4例报告)
1999年
目的 观察4例重型颅内感染采用脑室和腰蛛网膜下腔持续引流治疗疗效。方法 脑室和腰蛛网膜下腔持续引流。结果 痊愈1例,明显好转2例,自动出院1例。结论 脑室和腰蛛网膜下腔持续引流可迅速、有效缓解颅高压,抢救重型颅内感染,疗效较满意。
林守华黄声榕林小娟
关键词:脑室腰蛛网膜下腔引流颅内感染
Miller-Fisher综合征7例临床分析
2009年
目的分析Miller—Fisher综合征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Miller-Fisher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临床分析发现7例Miller—Fisher综合征患者均具有眼外肌麻痹、共济失调、腱反射减弱或消失三联征,脑脊液蛋白细胞分离是该病的特征性表现;肌电图呈神经源性损害,传导速度减慢,F波潜伏期延长;CT和MRI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5例同时使用免疫球蛋白和甲基强的松龙治疗,1例使用免疫球蛋白治疗,1例接受甲基强的松龙治疗。出院后随访3~6个月,6例痊愈。结论Miller-Fisher综合征主要累及周围神经系统,免疫球蛋白和激素治疗有效,且预后良好。
程琼林守华李永坤刘君鹏汪银洲
关键词:周围神经系统免疫球蛋白激素治疗
维拉帕米添加治疗难治性癫痫的临床研究被引量:5
2006年
目的 研究维拉帕米作为添加剂,采用剂量递增法治疗难治性癫痫部分性发作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对48例难治性部分性发作患者(男28例,女20例,年龄14~56岁)进行维拉帕米添加治疗的开放性自身对照研究,原服用的抗癫痫药种类和剂量不变。维拉帕米剂量递增给药方法为:第1周120mg/d,第2周240mg/d,第3周360mg/d,第4周420mg/d,分2次口服,连续观察半年。结果 43例完成维拉帕米剂量递增添加治疗。总有效率为65%,其中单纯部分性发作(SPS)有效率为78%,复杂部分性发作(CPS)为65%,继发性全身性发作(SGS)为54%。同添加治疗前比较,总的发作频率减少为68%,其中SPS为72%,CPS为65%,SGS为59%。脑电图呈中度或重度异常的患者比例由74%下降到45%。治疗前后血压、心率、心电图及肝、肾、血、尿等化验检查均无明显变化。抗癫痫药血药浓度除卡马西平升高外(P〈0.05),其余未见明显变化。7例患者出现轻度副反应,但未影响治疗。结论 维拉帕米作为添加剂,用剂量递增法治疗难治性癫痫部分性发作,疗效确切,安全性较高。
汪银洲林才经许文华程琼林守华庄文景江秀龙雷惠新
关键词:维拉帕米癫痫部分性耐药
视频脑电图监测对额叶癫痫临床发作的诊断被引量:2
2010年
黄炼红林守华
关键词:额叶癫痫视频脑电图
短暂性全面遗忘症47例临床分析被引量:2
2016年
短暂性全面性遗忘症(transient global amnesia,TGA)是一种临床综合征,目前尚无公认的诊断标准。一般认为其主要的特点是突发的顺行性遗忘(无法编码新的记忆),并伴有反复追问,有时可出现逆行性遗忘,常在24 h内缓解,而鲜有其他神经功能的损害。
吴珍琴詹自雄汪银洲林守华郑峥张旭
关键词:逆行性遗忘顺行性遗忘动脉缺血记忆丧失磁共振静脉成像
联合ABCD3评分和头颈CTA评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近期发生脑梗死的风险被引量:3
2015年
目的 探讨ABCD3评分结合头颈CT血管成像(CTA)预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后7d内发生脑梗死的临床价值.方法 收集136例TIA患者临床资料和CTA检查结果.按ABCD3评分法进行评分,分为低危(0-3分)、中危(4-5分)、高危(6-9分)三组;按CTA结果分为血管轻度(狭窄<50%)、中度(狭窄50% - 69%)、重度(狭窄>70%)狭窄,观察TIA后7d内脑梗死发生率.结果 29例(21.3%)患者在TIA后7d内发生脑梗死.低危组与中危组、高危组患者脑梗死发生率(分别为10.2%、22.5%、40.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重度狭窄的颅内外动脉狭窄的患者TIA后7d内脑梗死发生率显著高于轻度动脉狭窄的患者(x2=27.827,P=0.000).ABCD3评分≥4分、颅内外动脉狭窄≥50%组患者7d内脑梗死发生率显著高于ABCD3评分<4分、颅内外动脉狭窄<50%组(P <0.001).预测TIA后7d内脑梗死风险时,ABCD3评分和颅内外动脉狭窄程度的AUC分别为0.752和0.779(P <0.001).结论 ABCD3评分法是预测TIA后7d内发生脑梗死的有效方法,进一步结合头颈CTA检查能提高预测的准确性.
林守华张旭汪银洲陈兴泳
关键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梗死CT血管成像
丁苯酞添加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水平变化和临床疗效的影响被引量:10
2013年
目的测定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中溶血磷脂酸(LPA)的浓度,于开盲对照添加治疗中观察拜阿司匹林添加丁苯酞对血浆LPA水平的影响,并进行临床疗效评估。方法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120例,随机分为添加丁苯酞组(59例)和不添加丁苯酞治疗组(61例);同时选择门诊体检者为正常对照组(60名)。分别测定入院时和治疗后3 d、7 d、14 d的血浆LPA浓度,同时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卒中量表进行评估临床病情严重程度和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LPA的水平明显增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添加丁苯酞组和不添加丁苯酞组血浆LPA水平在治疗后3 d和7 d逐渐下降,14 d基本降至正常水平,两组患者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均有改善,但添加丁苯酞组优于不添加丁苯酞组,组间比较治疗3 d、7 d、14 d均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急性脑梗死治疗中添加丁苯酞可明显降低血浆LPA水平,并能改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江秀龙张旭林守华雷惠新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溶血磷脂酸丁苯酞拜阿司匹林临床疗效
脑梗死后早期垂体功能减退的临床研究被引量:1
2020年
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后早期神经内分泌状态,并探讨发生垂体功能减退的可能危险因素。方法该研究方便选取2016年1月—2018年8月在该院神经科病房住院发病21 d内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29例,并采用化学发光免疫法检测垂体功能,包括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素(TSH)、生长激素(GH)、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泌乳素(PRL)、睾酮、雌二醇、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皮质醇。按照入院后早期垂体功能评估结果,分为垂体功能正常组与垂体功能减退组,收集各组患者性别,年龄,高血压,2型糖尿病,脑梗死面积,颈内动脉、大脑前动脉及大脑中动脉各脑血管狭窄程度等指标并进行比较,寻找其危险因素。结果急性期激素减退共37例(28.7%):甲状腺素18例(14.0%)、肾上腺素12例(9.3%)、性激素13例(10.0%)、生长素0例(0.0%)。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为急性期发生垂体功能减退的危险因子,多因素分析显示:性别(OR=7.429,95%CI:0.135~0.721,P=0.006)、颈内动脉重度狭窄(OR=4.082,95%CI:1.023~4.508,P=0.043)是脑梗死后早期发生垂体功能减退的预测因素。垂体功能是否减退与脑梗死面积大小及是否出血转化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垂体功能减退是在脑梗死急性期的常见现象。以甲状腺素轴和肾上腺素最常受累;男性,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是脑梗死后发生垂体功能减退的独立预测因素。
李云飞陈刚汪银洲林守华吴梦倩李永坤
关键词:脑梗死垂体功能减退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