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林杨

作品数:5 被引量:13H指数:3
供职机构: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系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牙合
  • 3篇矫治
  • 2篇正畸
  • 2篇正畸学
  • 2篇头影
  • 2篇头影测量
  • 2篇疗效
  • 2篇安氏
  • 2篇错[牙合]
  • 1篇信号
  • 1篇信号转导
  • 1篇信号转导通路
  • 1篇牙矫治
  • 1篇正畸疗效
  • 1篇深覆[牙合]
  • 1篇通路
  • 1篇牵引矫治
  • 1篇前方牵引矫治
  • 1篇转导
  • 1篇转导通路

机构

  • 5篇第四军医大学

作者

  • 5篇林杨
  • 3篇段银钟
  • 2篇李永明
  • 1篇董辉
  • 1篇陈磊
  • 1篇王雷
  • 1篇霍娜
  • 1篇李晋
  • 1篇郭煜
  • 1篇刘名燕
  • 1篇陈学鹏
  • 1篇潘杰
  • 1篇韩培辉
  • 1篇田美玉
  • 1篇张静

传媒

  • 2篇中华口腔医学...
  • 1篇口腔医学
  • 1篇中国美容医学
  • 1篇第四军医大学...

年份

  • 1篇2011
  • 1篇2010
  • 2篇2009
  • 1篇2008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Ⅲ类错[牙合]下颌偏斜正畸疗效的初步分析被引量:5
2008年
目的探讨Ⅲ类错[牙合]牙性、功能性和轻度骨性下颌偏斜的正畸矫治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择Ⅲ类错[牙合]牙性、功能性和轻度骨性下颌偏斜患者共35例,男性14例,女性21例,年龄7—22岁(平均16.5岁)。牙性偏斜主要通过扩大上颌牙弓,促使下颌自动复位;功能性下颌偏斜应用双颌式功能矫正器或不对称性前方牵引和Ⅲ类颌间牵引进行治疗;轻度骨性下颌偏斜行拔牙正畸掩饰性治疗。结果通过正畸临床矫治,22例Ⅲ类错[牙合]牙性和功能性下颌偏斜患者的颜面外形和咬合均达到满意的疗效。13例Ⅲ类错[牙合]骨性下颌偏斜患者,拔牙掩饰性正畸矫治仅可改善颜面美观。结论Ⅲ类错袷牙性和功能性下颌偏斜是正畸治疗的适应证;而对于Ⅲ类错[牙合]轻度骨性下颌偏斜的患者,单纯正畸治疗仅可减轻牙袷畸形的程度。
段银钟霍娜陈磊陈学鹏林杨
关键词:正畸学错[牙合]下颌偏斜
安氏Ⅱ类1分类错不同拔牙模式对青少年颏部形态变化的影响被引量:4
2009年
目的:通过对安氏Ⅱ类1分类错青少年患者拔牙矫治前、后X线头影测量分析矫治前、后颏部形态的变化,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择安氏Ⅱ类1分类错青少年患者74例,其中上下颌拔除四颗第一前磨牙(第1组)20例,上颌拔除两颗第一前磨牙,下颌拔除两颗第二前磨牙(第2组)20例,上颌仅拔除两颗第一前磨牙,下颌不拔牙(第3组)20例以及义诊普查资料中未进行矫治者(对照组)14例.经X线头影测量分析,比较矫治前、后各组颏部形态的变化,对所得数据采用SPSS14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颏高度、颏前点处颏厚度及颏倾斜度各组均无明显改变.颏突度各组均有增加.采用双颌拔牙矫治组(第1,2组)颏凹陷、下齿槽座点处颏厚度、根尖点处颏厚度、颏弯曲度和颏唇沟深度显著减小,而采用上颌拔牙矫治组(下颌不拔牙)无显著变化.结论:颏部形态的改变与下颌拔牙有关,与下颌拔牙的位置无明显联系.应根据患者颏部形态选择适当的拔牙模式,以利于患者面型的改善.
林杨段银钟
关键词:拔牙矫治颏部形态头影测量
前方牵引矫治18~24岁骨性反(牙合)患者的疗效评价被引量:3
2010年
目的 通过观察前方牵引矫治18~24岁骨性反(牙合)患者的疗效,探讨前方牵引矫治的机制.方法 选择15例骨性Ⅲ类错(牙合)成年患者,年龄18~24岁(平均19.2岁),通过上下颌活动和固定矫治器的合理配置,利用晚间上颌前方牵引联合白天Ⅲ类颌间牵引进行矫治,前方牵引疗程约7个月,总疗程约24个月.头影测量分析治疗前后头颅侧位X线片.结果 经过治疗15例患者外形侧貌及咬合关系基本正常.SNA角、SNB角、ANB角由治疗前的(79.6±3.7)°、(83.5±3.3)°、(-4.1±2.0)°变为(81.1±3.8)°、(82.6±3.6)°、(-1.5±1.8)°,矫治前后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上下颌活动和固定矫治器的合理配置能连续实施上颌骨矫形作用,为临床矫治18~24岁骨性Ⅲ类反(牙合)提供了新思路.
潘杰段银钟张静田美玉林杨
关键词:成年人
PP-1蛋白稳定高表达MC3T3-E1成骨样细胞系的建立
2011年
目的建立稳定高表达蛋白质磷酸酶-1(protein phasphatase-1,PP-1)的MC3T3-E1成骨样细胞系。方法采用RT-PCR技术从MC3T3-E1细胞中扩增蛋白质磷酸酶-1(PP-1)基因,将获得的基因定向插入pCI-neo真核表达质粒中,PCR及双酶切鉴定后用脂质体将表达载体转染入MC3T3-E1细胞,经G418加压有限稀释筛选,建立稳定高表达PP-1的MC3T3-E1成骨样细胞系,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PP-1的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PCR及双酶切鉴定表明表达载体pCI-neo-PP-1构建正确;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PP-1蛋白能在转染pCI-neo-PP-1的MC3T3-E1细胞中稳定高表达。结论成功建立了稳定高表达PP-1的MC3T3-E1成骨样细胞系,为进一步深入研究PP-1在细胞力学信号转导通路中的功能及作用机制奠定了实验基础。
董辉林杨王雷韩培辉刘名燕李永明
关键词:成骨细胞信号转导通路
Tip-Edge技术Ⅰ期矫治成人Ⅱ类1分类错的临床研究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观察Tip-Edge矫治技术Ⅰ期矫治成人Ⅱ类1分类错的临床疗效,并对其机制进行初步探讨。方法:20例成人Ⅱ类1分类错畸形患者采用Tip-Edge矫治技术进行治疗,Ⅰ期矫治结束后通过对患者治疗前后相关的头影测量项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例患者Ⅰ期矫治平均疗程为4.6个月。X线头影测量结果显示,患者咬合打开前后,U1-NA、U1-SN分别减小13.68°(P<0.01)和12.25°(P<0.01),UIC-PP减小1.32mm(P<0.05),U1-NA减小4.16mm(P<0.01),LI-MP减小2.82mm(P<0.05),LIC-MP减小2.08mm(P<0.05),覆、覆盖分别减小3.94mm(P<0.01)和2.03mm(P<0.01),其他各项测量指标无明显变化。结论:对于成人Ⅱ类1分类错畸形患者,Tip-Edge技术可以通过快速压低上、下颌前牙,改善上下颌前牙的倾斜度矫正深覆、深覆盖。
李晋李永明林杨郭煜
关键词:深覆[牙合]头影测量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