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林梅

作品数:11 被引量:22H指数:3
供职机构:青岛大学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青岛市科技发展计划项目青岛市科技局基金青岛市科技局资助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蛋白
  • 3篇动物
  • 3篇动物模型
  • 3篇血管
  • 3篇中毒
  • 3篇中毒性
  • 3篇肾小管
  • 3篇肾小管坏死
  • 3篇小管
  • 3篇淋巴
  • 3篇坏死
  • 3篇急性
  • 3篇急性肾小管
  • 3篇急性肾小管坏...
  • 2篇血管内皮
  • 2篇血管内皮生长...
  • 2篇血管内皮生长...
  • 2篇增殖
  • 2篇增殖细胞
  • 2篇增殖细胞核

机构

  • 11篇青岛市市立医...
  • 5篇青岛大学
  • 1篇聊城市第二人...

作者

  • 11篇林梅
  • 8篇马树沛
  • 5篇于建宪
  • 3篇纪萍
  • 3篇牛兆山
  • 2篇张敏
  • 2篇解丹
  • 2篇邢秀华
  • 2篇刘学光
  • 1篇张明泳
  • 1篇常宏
  • 1篇杨彦华
  • 1篇张悦柯
  • 1篇崔琳
  • 1篇韩增磊
  • 1篇李雪梅
  • 1篇江晨
  • 1篇高涵
  • 1篇张七一
  • 1篇袁磊

传媒

  • 2篇济宁医学院学...
  • 2篇青岛医药卫生
  • 1篇诊断病理学杂...
  • 1篇中国基层医药
  • 1篇白血病.淋巴...
  • 1篇青岛大学医学...
  • 1篇中国老年保健...
  • 1篇中华肿瘤防治...

年份

  • 1篇2015
  • 1篇2012
  • 3篇2011
  • 2篇2009
  • 4篇1999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消化道肿瘤基础研究及其组织芯片库建立
于建宪马树沛韩增磊林梅张悦柯江晨崔琳高涵常宏阎文修
该研究主要采用组织芯片技术与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消化系统,女性生殖系统及呼吸系统恶性肿瘤组织中多种肿瘤及血管标记物的表达,从肿瘤抑癌基因丢失、凋亡抑制、血管淋巴管生成以及耐药等方面,通过对CyclinD1,P27,Cox...
关键词:
关键词:消化道肿瘤病理学
肺癌中P16基因及增殖细胞核抗原蛋白表达的分析
1999年
目的 研究肺癌中P16的PCNA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方法检测6例正常肺组织和68例肺癌组织中P16蛋白和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 6例正常肺组织中均见P16的表达,未见PCNA表达。68例肺癌组织中P16和PCNA阳性检出率分别为45.59%和66.17%。表达阳性P16均定位于肿瘤细胞浆内,PCNA定位于细胞核。P16和PCNA的表达率与肺癌组织类型及淋巴结转移和3年存活期关系密切。结论 检测P16和PCNA的表达有助于评价肺癌预后。
张明泳林梅
关键词:肺肿瘤P16增殖细胞核抗原
心脏性猝死心肌组织HIF-1α和Bax表达及其相关性被引量:6
2011年
目的探讨缺氧诱导因子1 alpha(HIF-1α)和Bax蛋白在心脏性猝死(SCD)者心肌组织中的表达与相关性,并为法医学鉴定SCD提供客观依据。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25例SCD者心肌组织中HIF-1α和Bax蛋白的表达,并以25例非SCD者心肌组织作为对照。结果 SCD者心肌组织HIF-1α与Bax的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uc=6.083、5.573,P<0.01)。在SCD心肌组织中,HIF-1α表达与Bax表达呈正相关(r=0.736,P<0.01)。结论 HIF-1α与Bax表达的增高与SCD的发生有一定的相关性,HIF-1α与Bax可望作为诊断SCD较为客观的病理形态学指标。
刘德衍袁磊杨彦华纪萍于建宪张七一林梅
关键词:法医学缺氧诱导因子1,Α亚基BAX蛋白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在急性白血病中表达的意义
2009年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在急性白血病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检测48例急性白血病患者及46例非白血病对照患者VEGF—C的表达水平。结果急性白血病患者VEGF—C阳性率为45.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2%;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VEGF—C表达阴性组白血病患者化疗疗效明显优于阳性组患者(P=0.036)。结论VEGF—C与急性白血病的发病有关,并对其预后判断有重要的意义。
马树沛林梅邢秀华
关键词: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急性白血病
结直肠癌组织淋巴管密度和淋巴管内癌栓及VEGF-C表达的意义被引量:6
2011年
目的:检测并比较结直肠癌及结直肠正常组织内淋巴管密度(LVD)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C)的表达,并计数结直肠癌组织中淋巴管内癌栓(LVI),探讨其意义。方法:免疫组化法检测结直肠癌及相应的正常结直肠组织中LVD及VEGF-C的表达,计数结直肠癌组织LVI。结果:结直肠癌组织中的LVD明显高于正常结直肠组织,P=0.000。结直肠癌的LVD与LVI(P=0.001)及淋巴结转移(P=0.047)密切相关。LVI与TNM分期(P=0.017)及淋巴结转移(P=0.006)密切相关。结直肠癌组织中VEGF-C表达显著高于正常结直肠组织(P=0.000),且与肿瘤的TNM分期(P=0.029)及淋巴结转移(P=0.023)密切相关。结论:淋巴管的形成在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LVI及VEGF-C的表达可预测结直肠癌的侵袭性。
林梅马树沛韩世晓纪萍解丹于建宪
关键词:淋巴管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
地西他滨联合小剂量阿糖胞苷治疗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临床观察被引量:6
2015年
目的观察地西他滨联合小剂量阿糖胞苷方案治疗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2012年12月至2014年3月本院血液科收治的30例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其中10例采用地西他滨联合小剂量阿糖胞苷方案(地西他滨20mg/(m2·d)静脉点滴d1~5,阿糖胞苷25mg皮下注射,每12小时1次,d4~17);其余20例仅给予阿糖胞苷25mg皮下注射,每12小时1次,d1~21,观察其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 10例应用地西他滨患者中7例完成5个周期治疗,1例完成4个周期治疗,2例完成3个周期;5例患者获完全缓解,3例获部分缓解,2例无效,最终死于严重感染。不良反应主要为骨髓抑制及恶心等胃肠道反应;20例仅用阿糖胞苷患者,只有1例达到完全缓解,5例部分缓解,其余无效。结论地西他滨联合小剂量阿糖胞苷治疗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效果良好,明显优于单纯小剂量阿糖胞苷方案,而且不良反应少可耐受。
马树沛林梅
关键词:地西他滨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阿糖胞苷
中毒性急性肾小管坏死动物模型的建立与研究被引量:2
1999年
目的 探讨庆大霉素诱发的中毒性急性肾小管坏死动物模型的建立,研究其在基础及临床科研中的价值。方法 成年Wistar 大鼠100 只,随机分成两组,分别每日给予庆大霉素400mg/kg 、生理盐水400mg/kg 、连续2d 皮下注射,于首次注射后不同时相点观察UV、UP、Cr、BUN、CCr 和FENa,同时观察光镜下近曲小管形态上的变化。结果 使用后,UV、UP、Cr、BUN 和FENa 增加,但CCr 降低,同时,光镜下可见近曲小管上皮细胞变性坏死及再生修复。结论 每日皮下注射庆大霉素400mg/kg ,连续2d,可以成功建立中毒性急性肾小管坏死的动物模型。
马树沛林梅牛兆山郭晓军
关键词:动物模型庆大霉素
大肠癌中淋巴管密度和VEGF-A表达与微血管密度的关系被引量:2
2011年
目的探讨大肠癌中淋巴管密度(LVD)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的表达与微血管密度(MVD)的关系。方法应用抗podoplanin及抗VEGF-A单克隆抗体检测大肠癌组织及相应正常大肠组织中的LVD,并计数CD34阳性着色的大肠癌组织MVD。结果①大肠癌组织中的LVD明显高于相应的正常组织(P<0.01),LVD与淋巴管内癌栓密切相关(P<0.05)。②VEGF-A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显著高于相应正常组织(P<0.01),VEGF-A的表达与MVD(P<0.05)相关但与LVD无关(P>0.05)。③大肠癌中MVD显著高于LVD(P<0.01),但两者无关。结论淋巴管的形成在大肠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VEGF-A在大肠癌组织中可诱导微血管形成但与淋巴管的形成无关;大肠癌的MVD显著高于LVD,但两者无相关性,提示血管形成及淋巴管形成在大肠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为相互独立的过程。
林梅纪萍马树沛解丹于建宪
关键词:淋巴管密度微血管密度VEGF-A结直肠癌
增殖细胞核抗原在中毒性急性肾小管坏死动物模型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1999年
目的观察增殖细胞核抗原在庆大霉素诱发的中毒性急性肾小管坏死动物模型中的表达并探讨其意义。方法成年Wistar大鼠皮下注射庆大霉素(400mg/kg/day)2d,对照组用NS。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不同时相点肾组织中增殖细胞核抗原的分布及强度。结果在使用庆大霉素后的表达第5天明显增强,第11天最强,至第15天恢复正常。结论在细胞修复过程中对DNA复制起重要的调节作用。它的表达可以作为肾小管上皮细胞修复的标志之一。
林梅马树沛牛兆山牛兆山张敏
关键词:增殖细胞核抗原中毒性急性肾小管坏死
热休克蛋白73在中毒性急性肾小管坏死动物模型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1999年
目的 观察热休克蛋白73(HSP73)在庆大霉素(GM)诱发的中毒性急性肾小管坏死动物模型中的表达并探讨其意义。方法 给成年Wistar大鼠皮下注射(GM400mg/kg·day)2d,对照组用生理盐水。在首次注射GM后不同时相点,观察尿量(UV)、尿蛋白(UP)、血肌苷(Cr)、血尿素氮(BUN)、肌苷清除率(CCr)、及钠排泄分数(FENa),同时,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紧组织中HSP73的分布及强度。结果 在使用GM后,UV、UP、Gr、BUN和 FENa增加,但 CCr降低。HSP73从胞核弥散至胞浆中,并以颗粒的形式积聚于近曲小管上皮细胞中。这些颗粒于首次注射GM后12h出现,表达增强直至第2d,第5d已减少,但第8d时又增强,第11d完全消失。结论(1)HSPs可作为急性肾中毒损伤的最早标志之一。(2)HSPs可能发挥细胞保护作用。
林梅于建宪牛兆山张敏刘学光
关键词:热休克蛋白质类庆大霉素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