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楠
- 作品数:98 被引量:495H指数:9
-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生物学政治法律更多>>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肝星状细胞共培养后凋亡相关基因的改变被引量:3
- 2014年
- 背景:前期研究证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在体外促进肝星状细胞凋亡、抑制其活性,但其作用机制尚未明确。目的:通过基因芯片技术,筛选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调控肝星状细胞凋亡过程中可能参与的凋亡相关基因。方法:将分离提纯的人骨髓间质干细胞与肝星状细胞在6孔Transwell板上建立上下共培养体系,单独培养人骨髓间质干细胞作为对照组,培养72 h。基因芯片分析单独培养组与共培养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凋亡相关基因的改变情况,找出与调控肝星状细胞密切相关的凋亡基因。结果与结论:采用SABiosciences第2代功能分类基因芯片产品进行凋亡基因筛查发现,共培养后骨髓间质干细胞中显著上调的凋亡基因有:AKT1,PIK3R2,DAPK1,DHCR24,NOTCH2,BDNF等。结合前期研究结果,推测NOTCH有可能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调控肝星状细胞过程中起关键作用。
- 胡昆鹏刘波姚志成林继宗邓美海潘卫东林楠陈骋许瑞云
- 关键词:干细胞骨髓干细胞肝星状细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凋亡基因芯片
- 人骨髓间质干细胞对肝星状细胞调控作用的体外研究
- 目的: 体外研究人骨髓间质干细胞对肝星状细胞的调控作用.方法:将分离提纯的人骨髓间质干细胞与肝星状细胞在六孔Transwell板上建立上下共培养体系,肝星状细胞单独培养及与正常肝细胞共培养作为阴性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培养...
- 胡昆鹏林楠林继宗邓美海汤照峰项鹏许瑞云
- 关键词:人骨髓间质干细胞肝星状细胞抗肝纤维化
- 文献传递
- 以海藻酸三维支架构建骨髓问充质干细胞源性生物人工肝组织的实验研究被引量:2
- 2009年
- 目的以骨髓间质干细胞(bone mesenchymal stem cell,BMSC)为种子细胞,以海藻酸三维支架为载体,研究两者的相容性及其构建生物人工肝组织的可能性。方法将大鼠BMSC接种于海藻酸三维支架上,采用倒置相差显微镜、扫描电镜分别检测BMSC的黏附、生长与增殖情况,评价两者的相容性;同时以表皮生长因子(EGF)、肝细胞生长因子(HGF)、成纤维生长因子4(FGF-4)等细胞因子混合液诱导BMSC向肝细胞分化,检测培养液内尿素氮和白蛋白含量,RT-PCR检测培养细胞ALB和AFP基因的表达,糖原染色及免疫荧光法检测细胞糖原合成功能和CK-18的表达。结果大鼠BMSC在海藻酸三维支架上能正常地黏附、生长和增殖;于海藻酸三维支架内加入诱导液作用于BMSC后,培养液内尿素和ALB的含量逐渐上升,RT-PCR检测到培养细胞有AFP和ALB基因的表达,同时被诱导的细胞具有糖原储存的功能并表达CK-18。结论海藻酸三维支架与大鼠BMSC具有良好的相容性;以EGF、HGF、FGF-4等细胞因子混合液为诱导因子,能在海藻酸三维支架上成功诱导BMSC向肝细胞分化;海藻酸三维支架和BMSC可望成为肝脏组织工程理想的种子细胞和细胞载体。
- 林继宗汤照峰方和平林楠胡昆鹏杨军项鹏许瑞云
- 关键词:间质干细胞细胞培养技术
- 从Hedgehog信号传导通路角度研究HSC对MSC的调控机制
- 第一部分
MSC/IISC共培养体系中Hedgehog信号通路的活性
材料与方法
1.细胞来源1)激活型人HSC(由Division of Gastroenterology,Departme...
- 林楠
- 关键词:骨髓间质干细胞肝星状细胞HEDGEHOG
- 文献传递
- 热消融联合肝动脉栓塞化疗治疗小肝癌被引量:9
- 2013年
- 目的评价单纯热消融和与热消融联合经导管肝动脉栓塞化疗(transcatheteraaefialchemoembolization,TACE)对小肝癌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选取采用单纯热消融或热消融联合TACE治疗的小肝癌患者。比较2组患者术后肿瘤局部进展率、肝内远处复发率、无瘤生存率、总生存率、并发症发生率、手术死亡率、平均住院时间和费用。结果单纯消融组(45例)与联合治疗组(25例)术后肿瘤局部进展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853,P=0.374)。联合治疗组的肝内远处复发率低于单纯消融组(X2=3.845,P=0.046),无瘤生存率高于单纯消融组(X2=5.020,P=0.030)。2组的总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316,P=0.154);联合治疗组骨髓抑制发生率高于单纯消融组(X2=5.642,P=0.042),其余并发症发生率及总体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016,P=0.183);联合治疗组的住院时间比单纯消融组长(t=5.921,P=0.003),住院费用高(t=7.738,P〈0.001)。结论热消融联合TACE在近期内可减少小肝癌肝内远处复发的机会,提高无瘤生存率,其发生骨髓抑制的风险高于单纯消融组,但不会增加其他并发症的发生机会。
- 林继宗王晨虎林楠胡昆鹏陈署贤方和平许瑞云
- 关键词:肝肿瘤导管消融术
- 门静脉系统MRA全方位成像在门静脉高压症手术决策中的作用
- 对门静脉高压症(PHT)的外科处理一直存在不少难题与争论,有断流术及分流术、内镜硬化剂注射与套扎、介入、肝移植等多种方法。在现有手术水平下,疗效最佳化取决于手术方案的正确选择。因此,术前若能全面掌握病人门静脉系统的解剖形...
- 凌云彪许瑞云邓美海刘波潘卫东汤照峰方和平林楠
- 关键词:门静脉高压症手术方案磁共振血管成像
- 文献传递
- 射频消融原发性肝癌导致迟发性膈疝误诊1例分析并文献复习被引量:3
- 2010年
- 目的提高射频消融原发性肝癌导致迟发性膈疝的认识。方法报告1例射频消融S4原发性肝癌导致迟发性膈疝,结合文献分析其临床特点。结果射频消融治疗原发性肝癌导致迟发性膈疝少见。结论射频消融原发性肝癌导致迟发性膈疝少见,仔细询问病史,认真阅片是避免误诊的关键。
- 潘卫东张建生胡昆鹏林楠李凯许瑞云
- 关键词:误诊
- 肝星状细胞通过影响Ang-1/Tie2轴促进肝癌血管新生被引量:1
- 2019年
- 目的探讨肝星状细胞(HSC)对肝癌细胞血管新生的影响及相关机制。方法胶原酶灌注法成功获取人原代肝癌细胞(HC)、人HSC和人肝窦血管内皮细胞(HVEC)。RT-PCR检测3组细胞内血管新生相关基因表达情况。RT-PCR法和ELISA检测HSC在不同浓度TGF-β激活条件下血管生成素(Ang-1)表达情况。RT-PCR及Western Blot检测HVEC与HSC共培养后Tie2基因和蛋白的表达情况。多组Ang-1和Tie2 mRNA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LSD-t检验。结果HC、HSC和HVEC中Ang-1 mRNA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6±0.4、7.6±1.6、0.4±0.1,HSC表达量最高(F=94.6,P<0.05);Tie2 mRNA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1、1.3、14.4±2.2,HVEC表达量最高(F=239.4,P<0.05)。随着TGF-β刺激浓度的增大,HSC内α-SMA表达量增高,细胞内的Ang-1 mRNA表达增加;细胞培养液上清具有同样的增加趋势。随着HSC活化程度增加,共培养体系内的HVEC表达Tie2 mRNA能力越强,且HSC诱导Tie2蛋白的表达亦增强。结论肝癌微环境中活化态HSC是Ang-1的主要来源,HSC可能通过Ang-1/Tie2轴有效促进肝癌血管新生。
- 林洋曹彦龙邱红林楠吴建华
- 关键词:肝星状细胞血管生成素1
- 转移性肝癌误诊为肝脓肿四例临床分析被引量:7
- 2014年
- 目的 探讨转移性肝癌误诊为肝脓肿的原因及其诊治和预后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4月至2013年4月在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普通外科收治的4例被误诊为肝脓肿的转移性肝癌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其中男1例,女3例;年龄44—67岁,中位年龄54岁。患者人院后检测血常规、肝功能、AFP、癌胚抗原(CEA)、糖链抗原19—9(CA19-9)等指标,行肝胆超声检查、上腹部CT、胃镜及肠镜检查。结果患者入院时平均体温为(37.8±0.8)℃,发热伴寒战2例,上腹痛或上腹不适4例。WBC升高伴ALP升高2例,CA19-9升高3例,CEA升高2例,AFP升高1例。超声检查及CT示多发病灶3例,单发病灶1例,其中囊性病灶2例;CT示边缘强化明显者3例,内部不均匀强化者2例,内部无强化者2例;肝门部或腹膜后淋巴结肿大者3例。病理学检查确诊为结肠癌肝转移2例,胃癌肝转移1例,临床诊断为胃肠道或肝外胆管癌肝转移1例。2例患者入院后接受抗感染治疗,1例行肝肿瘤穿刺活组织检查+液化坏死组织置管引流术,1例患者因肠梗阻行结肠癌切除术。4例患者均行化学药物治疗(化疗)。1例患者确诊后3个月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截止至投稿日期,1例结肠癌切除术后患者仍在接受化疗,生活质量尚可,其余2例患者一般状况较差。结论 部分转移性肝癌患者的临床表现不典型,易被误诊为肝脓肿。肿瘤标志物的检测对其鉴别诊断有一定帮助。该病患者宜采取以手术切除为主的综合治疗方案,但预后较差。
- 赵东林楠李龑杼李红春陶红光钱福永
- 关键词:肝肿瘤肿瘤转移肝脓肿误诊
- 肝癌射频消融联合脾切除治疗小肝癌合并肝硬化、脾功能亢进被引量:5
- 2009年
- 目的探讨肝癌射频消融联合脾切除治疗小肝癌(病灶直径≤3cm)合并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的疗效。方法自2004年6月至2006年6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肝胆外科共收治原发性小肝癌合并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患者184例。184例患者均联合行脾切除术,根据术中对肝癌的处理方式不同,将184例患者分为两组:肝癌切除组89例,射频消融组95例。分析两组的术中、术后情况。结果两组间年龄、肿瘤大小、病理分期、术前肝功能分级、术后1年肿瘤复发转移率及生存率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癌射频消融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及输血量明显少于肝癌切除组(P<0.05)。肝癌切除组术后再出血、顽固性腹水、肝功能衰竭等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射频消融组(P<0.05),ICU监护时间和住院时间长于射频消融组(P<0.05)。结论肝癌射频消融联合脾切除对肝功能影响小,并发症少,疗效与手术切除相近,适合于合并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的肝癌。
- 林楠邓美海刘波李凯郑荣琴许瑞云
- 关键词:导管消融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