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梁浩坚

作品数:46 被引量:391H指数:12
供职机构:广州血液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广州市医药卫生科技项目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历史地理水利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43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6篇医药卫生
  • 2篇生物学
  • 1篇水利工程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36篇献血
  • 29篇无偿
  • 27篇无偿献血
  • 25篇献血者
  • 19篇血液
  • 15篇无偿献血者
  • 13篇献血人群
  • 13篇核酸
  • 10篇核酸检测
  • 7篇血液安全
  • 7篇病毒
  • 6篇无偿献血人群
  • 5篇血液筛查
  • 5篇ALT
  • 5篇HBSAG
  • 4篇血液检测
  • 4篇阳性
  • 4篇输血
  • 4篇抗体
  • 4篇核酸检测技术

机构

  • 46篇广州血液中心
  • 2篇广东省中医院
  • 1篇云南昆明血液...
  • 1篇广东省人民医...

作者

  • 46篇梁浩坚
  • 39篇李仲平
  • 31篇郑优荣
  • 25篇王淏
  • 24篇黄伯泉
  • 22篇杜荣松
  • 17篇谢君谋
  • 14篇林诗雅
  • 12篇黄志健
  • 9篇田也
  • 8篇肖韶英
  • 5篇姜津
  • 4篇陈锦艳
  • 4篇蓝岚茵
  • 4篇刘旭映
  • 4篇汪传喜
  • 2篇黄柏泉
  • 2篇黄爱琼
  • 2篇张轩
  • 2篇李玉笑

传媒

  • 16篇中国输血杂志
  • 8篇广东医学
  • 3篇热带医学杂志
  • 3篇临床医学工程
  • 2篇现代医院
  • 2篇中国医药科学
  • 1篇哈尔滨医药
  • 1篇广州医药
  • 1篇实用医学杂志
  • 1篇重庆医学
  • 1篇深圳中西医结...
  • 1篇临床输血与检...
  • 1篇中国医学工程
  • 1篇国际检验医学...
  • 1篇广东医科大学...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3
  • 2篇2022
  • 3篇2021
  • 1篇2020
  • 4篇2019
  • 3篇2018
  • 8篇2017
  • 4篇2016
  • 4篇2015
  • 2篇2014
  • 3篇2013
  • 6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8
4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2013—2014年广州无偿献血者血液核酸检测无效结果分析被引量:8
2016年
目的统计分析2013—2014年广州地区无偿献血者血液核酸检测无效结果情况,查找造成无效结果的原因,以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完善血站实验室质量体系的建设。方法采用诺华全自动核酸检测系统,对广州市2013—2014年无偿献血者的血液标本进行核酸检测,对无效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比较这两年的核酸检测无效结果。结果 2013年与2014年的无效结果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1 215.37,P<0.001)。2014年核酸检测无效结果率比2013年下降41.88%。导致检测结果无效的原因主要有仪器故障与人工操作失误两大方面。结论2014年通过加强人员的培训及完善操作规程后,无效结果数明显减少。每月做好检测无效结果的统计分析工作,及时查找原因,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既可节约资源,又可以完善本中心的质量管理体系。
梁浩坚许结仪郑优荣郑剑婷林诗雅
关键词:核酸检测技术
广州地区献血人群人类细小病毒B19感染情况及病毒载量分析被引量:10
2009年
目的了解广州地区献血者HPVB19感染状况。方法采用EIA对献血者血进行HPVB19 IgG、IgM筛查,并用PCR法对HPV B19抗体阳性血样进行HPV B19 DNA检测。结果HPV B19 IgG阳性率为38.6%(679/1760),HPVB19 IgM阳性率为1.9%(33/1760),两者有显著差异(P<0.001)。33例HPVB19 IgM阳性样本,HPVB19 DNA阳性检出率为63.6%(21/33);56例HPVB19 IgG阳性样本,HPVB19 DNA阳性检出率为1.8%(1/56),两者有显著差异(P<0.001)。21例HPV B19 DNA阳性样本中,病毒载量≥1×104Copies/ml占51.9%(13/21)。结论广州地区献血者HPV B19病毒既往感染率较高,但HPV B19病毒急慢性感染率较低。
郑优荣李仲平梁浩坚黄柏泉田也
关键词:献血者HPVB19病毒载量
2011—2015年广州地区无偿献血初筛血型错误原因分析被引量:6
2016年
目的对近5年来无偿献血者的初筛错血型结果进行分析,为制定预防初筛血型错误对策提供依据,以减少初筛血型错误率,保证临床输血安全。方法通过对2011—2015年广州地区1 503 016人次无偿献血者出现的3 101例初筛错血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 503 016例无偿献血标本中共检出3 101例初筛错血型,错血型率为0.21%,其中AB型错误率最高,为0.81%,A型错血型为0.20%,B型错血型率为0.25%,O型错血型率为0.083%,大小关系为AB型>B型>A型>O型;2011—2015年错血型率分别为0.26%、0.20%、0.19%、0.19%、0.18%,2011与2012年错血型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2.265,P<0.01),2012—2015年间错血型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982,P>0.05);从初筛错血型各型分布构成来看,A型误判成O型,AB误判成A型、B型误判成O型、O型误判成A型或B型的比例较高。结论造成初筛血型错误主要有试剂、亚型血型、人员操作、献血环境等原因。针对这些原因,应加强操作人员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培训,同时增强工作人员的质量意识和职业责任心的教育,改善献血环境和血型试剂的管理,将错血型率降至最低。
谢君谋黄伯泉黄志健梁浩坚林诗雅
关键词:无偿献血初筛血型
广州市单项核酸检测阳性无偿献血者追踪结果分析被引量:18
2019年
目的研究单项核酸扩增检测(NAT)阳性献血者的血液安全性,为采供血机构完善献血者屏蔽与归队策略提供数据支持。方法以2 633份单项NAT阳性献血者样本为研究对象,使用HBV、HCV、HIV NAT鉴别试验作进一步鉴定,对献血者进行召回复查全部血清学筛查项目及核酸检测,统计分析献血者复查结果,并对归队献血者后续献血筛查结果进行追踪分析。结果 2 633份样本中单项NAT阳性率为0.23%,NAT鉴别试验阳性率为32.78%。召回665例单项NAT阳性献血者复查,150例献血者复检出现不合格项而屏蔽献血资格,其中21例HBsAg阳性、3例抗-HIV初筛阳性(送CDC确证为阳性)、110例仍为单项NAT阳性;515例献血者复查全部筛查项目均合格,当中177例(占21.01%)献血者没有再次献血;35例复检单项NAT阴性献血者的回顾性核酸鉴别试验阳性,当中12例献血者1次或1次以上的合格献血记录,11例献血者在解锁后献血,血液筛查中再次出现单项NAT阳性的结果。结论 NAT能进一步缩短血液筛查"窗口期",提高血液安全性,同时也造成一部分血液由于NAT假阳性结果而浪费;部分解锁屏蔽的献血者的NAT结果存在不确定性,其血液安全性有待进一步确认,采供血机构应尽快完善献血者屏蔽和归队策略,在确保血液安全同时减少献血者流失。
李仲平林诗雅郑优荣梁浩坚王淏黄志健谢君谋陈锦艳李丰沛
关键词:无偿献血核酸检测血液安全
广州地区献血者HBV核酸检测非重复反应性样本确认及追踪研究被引量:9
2020年
目的研究无偿献血乙型肝炎病毒(HBV)核酸检测中非重复反应性样本确认方法,探讨此类献血者血液安全性及归队屏蔽策略。方法对391例HBV单项NAT(Grifols Proleix Elite Assay)反应性样本使用原NAT检测系统进行重复检测,非反应性样本使用罗氏MPX 2.0核酸检测试剂进行确认,并补充乙肝"两对半"试验,对部分HBV单项NAT反应性献血者进行回访追踪。结果 391例单项HBV NAT反应性样本原系统重测,90例样本仍为反应性(占23.01%),301例样本为非反应性(占76.99%)。296例非重复反应性样本在罗氏MPX 2.0试剂复核阴性,5例样本呈反应性,推断为低水平HBV隐匿性感染。HBV NAT重复检测非反应性样本组在抗-HBs项的阳性率高于重复检测反应性样本组(x^2=7.629,P<0.05),在抗-HBc项则反之(x^2=15.303,P<0.05)。8例HBV NAT非重复反应性献血者随访复检NAT合格,18例献血者复检呈单项NAT反应性,后用双NAT系统重测,6例献血者单或双NAT系统为反应性(抗-HBc均为阳性),12例献血者为阴性(抗-HBc阳性9例)。结论在鉴定HBV NAT非重复反应性样本及献血者复查时,在原有检测基础上补充另外一种灵敏度相当的核酸检测系统进行复试,并增加抗-HBs和抗-HBc检测能进一步甄别假反应性样本和隐匿性乙肝病毒感染样本,建议采供血机构以3-6个月为间隔对核酸检测中HBV NAT非重复反应性的献血者进行一次以上复检。
林诗雅王淏杜荣松刘旭映梁浩坚谢君谋李仲平
关键词:无偿献血乙肝病毒核酸检测
广州地区HBV DNA^+/HBsAg^-献血者分子生物学特征被引量:5
2015年
目的分析广州地区HBV DNA+/HBs Ag-献血者HBV基因型和S区"a"决定簇及主要亲水区(MHR)分子生物学特征,为进一步阐明OBI的分子机制提供参考。方法采用两种ELISA试剂和单人份核酸检测(NAT)平行检测的方法对广州市2013年10月至2014年5月无偿献血者血液标本进行筛查,采用巢式PCR对筛查出的HBV DNA+/HBs Ag-标本S区进行扩增,扩增成功作为实验组。随机选取13例HBV DNA+/HBs Ag+献血者标本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标本进行基因分型,分析"a"决定簇和主要亲水区(MHR)的置换位点和置换率。结果对筛查到的60例HBV DNA+/HBs Ag-标本S区进行巢式PCR扩增,有19例扩增成功,两组在基因型分布方面没有统计学差异。实验组MHR区氨基酸序列置换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在"a"决定簇氨基酸置换率没有统计学差异。19例实验组中变异比较多的位点为T126和Q129,分别为6和7次。实验组21号标本MHR出现6次变异,是置换率最高的一例。各组均未发现有基因缺失情况。结论 HBV DNA+/HBs Ag-献血者S基因MHR存在较大变异,MHR变异对OBI的影响可能大于"a"决定簇,T126和Q129变异可能成为现有引起OBI新的高突变率点。
王膗郑优荣熊华平黄伯泉杜荣松黄志建谢君谋李仲平梁浩坚付涌水
关键词:隐匿性HBV感染无偿献血
FAME全自动酶免分析系统的保养与故障关系探讨被引量:5
2013年
目的探讨FAME全自动酶免分析系统的日常维护保养与故障率的关系。方法通过总结近年对FAME不断完善的保养及其故障次数、类型和故障率的关系进行比较。结果2008年还没形成对FAME系统的保养制度,年均故障数(次/台)37,2009年至今经过每年持续改进完善对FAME保养制度后,2009~2012年均故障数(次/台)及吐板率分别为:29,2.58%;25,2.24%;12,1.46%;8,1.06%;通过卡方检验比较2009—2012年吐板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比较保养前2008年和保养后2012年不同年限FAME系统故障次数和主要类型,可知实施有效的保养能够预防常见故障。结论对FAME进行科学的系统的保养是非常必要的,能很好防止仪器故障的发生和保证FAME系统的运行稳定性,使仪器处于最佳状态,保障血液检测的质量。
黄伯泉梁浩坚李仲平田也
关键词:故障率
广州地区2010-2015年无偿献血来源及合格率分析被引量:2
2017年
目的分析广州地区三种主要无偿献血来源及其合格率的变化趋势,为优化釆血来源,提高血液采集质量提供对策。方法收集广州地区2010-2015年自愿无偿献血者全部献血资料,采用Joinpoint回归进行不同献血来源占献血总例的比例及其检测合格率的趋势分析。结果 2010-2015年广州地区自愿无偿献血中,互助献血比例呈显著上升趋势,由2010年的0.67%上升至2015年的5.22%,年均变化率(Annual Percent Change,APC)为50.6%(95%CI:0.3%-126%);个人献血比例显著下降,由56.53%降至46.4%,年均变化率为-4.4%(95%CI:-5.0%--3.7%);团体献血比例有所上升,但年均变化率未达显著水平(APC=1.3%,P>0.05)。血液质量方面,团体献血与个人献血的合格率呈逐年上升,分别由2010年的95.65%、94.41%上升至2015年的97.3%和96.65%,合格率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互助献血的合格率在90.69%-98.08%之间波动,无明显变化趋势。结论近年来广州地区团体和个人献血者的检测合格率呈上升趋势,但是献血人次增长缓慢,特别是个人献血者逐年减少导致采供血矛盾突出,亟需采取相应措施增加血液供应。
杜荣松王淏黄伯泉姜津李仲平梁浩坚郑优荣
关键词:无偿献血血液来源合格率
核酸检测技术在广州地区献血者血液筛查中的应用被引量:39
2013年
目的评估核酸检测技术(NAT)应用于献血者血液筛查的效果和必要性。方法采用美国诺华ProcleixTIGRIS全自动NAT检测分析系统和PROCLEIX ULTRIOAssay HBV、HCV、HIV(1型)NAT联检试剂,对616 705例无偿献血者血液标本做HBV、HCV、HIV 3项NAT联检,并对单项NAT阳性标本做NAT鉴别试验;同时采用血清学酶免(EIA)双试剂并行检测同批标本的HBsAg、抗-HCV、抗-HIV、抗-TP和ALT等项目。结果 NAT阳性检出率为0.95%(5 874/616 705),EIA检测HBsAg、抗-HCV、抗-HIV3项的阳性检出率为1.62%(10 048/616705)(P<0.01)。EIA检测全项合格标本的NAT阳性检出率为0.22%(1 365/594 325);单项NAT阳性标本的NAT鉴别试验阳性率为30.4%(415/1 365),其中HBV DNA阳性413例,占NAT鉴别试验阳性总数的99.52%,HCV RNA和HIV RNA阳性各1例;EIA双试剂检测阳性标本的NAT阳性检出率75.28%(4 148/5 510),EIA单试剂检测阳性标本的NAT阳性率检出率为2.27%(103/4 538);ALT EIA双试剂检测不合格标本的核酸NAT阳性检出率2.31%(336/14 554),其中单项ALT检测不合格标本的NAT阳性检出率为0.01%(2/14 080),而且半年后对这些献血者随访NAT复检均为阴性。结论目前广州地区血清学EIA检测合格血液中存在的输血传播疾病风险主要是输血感染HBV;将NAT检测应用于献血者血液筛查,有助于进一步提高血液安全。
郑优荣梁浩坚李仲平杜荣松黄志健林诗雅蓝岚茵王淏黃爱琼付涌水
关键词:酶免检测血液筛查血液安全
广州市2000~2010年无偿献血状况及血液检测不合格原因分析被引量:6
2012年
目的追踪并分析本市近11年来的无偿献血情况,进一步了解无偿献血者状况和血液检测不合格原因,有效预防和控制经输血途径的传染病传播。方法收集2000~2010年本中心无偿献血者ALT、HBsAg、抗-HCV、抗-HIV、抗-TP等5项指标检测结果,以及献血者来源等情况,运用统计学方法对各年份无偿献血不合格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本市无偿献血比例逐年提高,并于2004年临床用血达到全部无偿。其中由于无偿献血模式的改变,个人无偿献血行为逐年升高,由19.0%(2000年)上升到50.49%(2010年);但标本不合格率也逐年升高,其中个人无偿献血来源的标本不合格率较高,机采成分献血的不合格率较低。各项检测指标中,ALT不合格导致的血液报废率较高,并于2005年后显著升高。结论加大无偿献血宣传力度,防止从高危人群中招募患者。提倡成分献血,保证输血安全,并采取更严格、灵敏、快速的检测手段来减少血液报废率。
张红霞李仲平梁浩坚张蕾琳肖韶英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