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国明
- 作品数:161 被引量:274H指数:7
- 供职机构:华东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社会学哲学宗教更多>>
- 中国红色古典主义文学的兴起与终结被引量:5
- 1995年
- 殷国明
- 关键词:文学形态世界文学文学现象古典主义象征性整体性
- 艺术批评与“心灵视野”漫谈
- 2004年
- 文章以漫谈的方式 ,从人性的角度进入文学批评 ,强调“心灵视野”对文学研究的影响 ,对当代中国文学艺术研究有重要意义。
- 殷国明
- 关键词:人性艺术
- 从“诗教”到“美育代宗教”——关于近代中国文学教育思想的嬗变与转型被引量:5
- 2020年
- 20世纪中国思想史和文学史上,美及其美学思想的引入、生发和建构,不仅成了促进中国社会文化变革的重要催化剂和思想酵素,更是中国文学理论和批评得以更新换代的重要标志,其在中国文化意识形态场域不断掀起的理论风暴,亦不断刺激和推动着中国艺术思维和精神意识的重生与复兴。在这个过程中,蔡元培"美育代宗教"观念的提出具有标志性意味,其不仅与中西方文化交合和碰撞的特殊语境紧密相关,显示了跨文化的视野和寓意,而且承袭了中国本土文化的诗教传统--这一点在以往相关研究中尚缺乏深入探究,因而对于20世纪中国美学意识的嬗变与创新产生了深远影响。
- 殷国明
- 关键词:美育代宗教儒教政教礼教诗教德国古典哲学
- “译传学”刍议:关于一种跨文化视野中的新认识——对谢天振先生译介学的一种补充被引量:5
- 2016年
- 随着时代的发展"翻译研究"和"译介学研究"已无法满足新时代翻译学的发展,译传学是在当下跨文化语境中的一种新视野,是翻译研究发展的必经阶段。传统的翻译研究将翻译局限在一个封闭的系统里,而译介学没有关注到传播对翻译的影响。翻译是一个系统的活力整体,由三个阶段组成:前翻译阶段、翻译阶段和翻译后阶段。传播先于翻译。传播过程对翻译的修正和影响是翻译研究很重要的一个环节。
- 徐玉凤殷国明
- 关键词:翻译译介学跨文化
- 论美学的中国化历程——以朱光潜的两次美学论争为线索
- 2024年
- 自西方美学理论体系和知识谱系输入中国以来,美学就开启了其中国化历程。吕澂从“美的要求”出发,倡导建构一种“全体的美学”,为美学中国化定了基调。然而,“五四”反传统的时代文化心理和东西方在形而上学上的分歧,阻碍了其与中国传统哲学及审美经验的融通与结合,美学中国化一度陷入了困境。直到朱光潜“情思融会”说的提出和朱鲁之间“静穆美”之争的发生,美学在经历了从美学观念的接受到辩证思维的引进、再到与本土形而上学的接轨三个阶段后,才初步完成其中国化历程,并走上了理论阐释与创作的艺术展示交叉整合的发展道路。
- 汤奇云殷国明
- 从尼采到德里达:不断破解与不断建构——解读西方现代文艺美学的发展历程被引量:2
- 2001年
- 如何理解西方现代文艺美学的历史发展过程?怎样才能更好地吸取西方的理论精华?这对于中国现代文艺美学理论研究和建设,无疑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试图通过对于一些重要理论家,诸如尼采、荣格、萨特、福柯、德里达等人的理论分析与评价,触摸到西方现代文艺美学发展的内在脉搏及其特点。本文认为,不断破解旧的思想模式与不断建构新的理论平台,是西方现代文艺美学不断获得生机和活力的重要原因。
- 殷国明
- 关键词:破解尼采萨特福柯德里达
- 裂变:中国近代学术转型的历史景观
- 2014年
- 中国20世纪的人文学术和文学批评之发展,充满着历史、文化、社会和心理的裂变。如果说,跨文化语境的生成,意味着中国传统文化一次新的裂变,是从旧的肌体中滋生而出的一种新的文化呈现平台和方式;那么,就不能不顾及到这种裂变的独特性、复杂性和持续性以及中国本土文化对于这种裂变的接受、理解、应对能力和方式。在这个过程中,20世纪中国学术和文学批评的转型,不仅意味着对于传统文化的不断反思和吐故纳新,而且传统文化也在不断裂变中求生存、求发展,不断被卷入新的文化语境,不断转换自己的思路和策略。
- 殷国明
- 关键词:裂变学术史变与不变
- “诞生在火车上的现代主义”——与顾彬先生分享并请教一个话题被引量:3
- 2009年
- 德国学者顾彬先生的《20世纪中国文学史》,把中国的现代主义诞生的时间与地点定位在1925年的上海震旦大学,把戴望舒的《雨巷》定位为中国现代主义的"中心文本",这一看法有其合理性,也有其局限性,而李金发在20世纪20年代创作的《里昂车中更具有现代主义特征,不仅突出表现了中国现代主义"路生"的文化语境,显示了现代中国文学的原生性和原创性特色。
- 殷国明
- 关键词:现代主义原创性
- 论灵气:关于中国的文学本体论被引量:4
- 1998年
- 殷国明
- 关键词:文学本体艺术本体论自然之道《文心雕龙》
- 从“批评主义”到“批评的文化”——关于20世纪中国文学批评的文化思考与选择被引量:1
- 2016年
- 就“批评时代”之界说来说,韦勒克等人是从西方特有的历史文化路径进入“批评的时代”的,不仅显露出西方学理化、知识化和学科化的特有逻辑和思路,带有明显的学院派痕迹,而且所依据的文学资源和理论学说,也多来自西方。就此来说,韦勒克的“批评的时代”,基本还拘泥于文学史,是从西方文学理论发展演化中引申出来的,其对于“批评何为”的追寻和论述,也还是基本盘桓在传统与现代文学理论与批评方法之间,并就文学欣赏、理解和阐释来发现问题,还不能说把批评真正推到了社会和时代变革的前沿。
- 殷国明
- 关键词:中国文学批评西方文学理论现代文学理论文化路径理论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