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汪新伟

作品数:36 被引量:616H指数:14
供职机构:中国石化集团新星石油有限责任公司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科技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资助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更多>>

文献类型

  • 33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5篇天文地球
  • 8篇石油与天然气...
  • 2篇动力工程及工...

主题

  • 10篇盆地
  • 8篇地热田
  • 8篇岩溶
  • 8篇热储
  • 8篇热田
  • 7篇地热资源
  • 4篇油气
  • 4篇太原盆地
  • 4篇主控因素
  • 4篇资源量
  • 4篇资源量评价
  • 4篇勘探
  • 3篇地热地质
  • 3篇地热系统
  • 3篇断裂带
  • 3篇热系统
  • 3篇准噶尔盆地
  • 3篇裂变径迹
  • 3篇裂带
  • 3篇渤海湾盆地

机构

  • 21篇中国石化集团...
  • 1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1篇中国石油化工...
  • 8篇中国石化
  • 5篇中石化绿源地...
  • 3篇中国石油大学...
  • 3篇中国石化集团
  • 2篇中国石油化工...
  • 1篇国土资源部
  • 1篇核工业北京地...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中国石油
  • 1篇水电水利规划...
  • 1篇中国地质调查...
  • 1篇中石化新星(...

作者

  • 36篇汪新伟
  • 12篇毛翔
  • 6篇汪新文
  • 5篇李双建
  • 5篇周雁
  • 4篇沃玉进
  • 3篇刘剑平
  • 3篇张荣强
  • 2篇毛小平
  • 2篇肖开华
  • 2篇鲍志东
  • 2篇陶冶
  • 2篇马永生
  • 2篇张云霞
  • 2篇韩效忠
  • 2篇孟庆强
  • 2篇邬长武
  • 2篇章惠
  • 2篇郭永强
  • 2篇黄旭

传媒

  • 4篇现代地质
  • 4篇石油与天然气...
  • 3篇中国地质
  • 3篇地学前缘
  • 3篇地球科学
  • 2篇地质学报
  • 1篇工程地质学报
  • 1篇石油学报
  • 1篇地质论评
  • 1篇地质科学
  • 1篇中国岩溶
  • 1篇高校地质学报
  • 1篇地质与资源
  • 1篇铀矿地质
  • 1篇地质科技情报
  • 1篇中国石油勘探
  • 1篇地质通报
  • 1篇成都理工大学...
  • 1篇桂林理工大学...
  • 1篇地质科技通报

年份

  • 1篇2024
  • 3篇2023
  • 5篇2022
  • 3篇2021
  • 4篇2020
  • 3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5
  • 2篇2013
  • 3篇2009
  • 1篇2008
  • 3篇2007
  • 1篇2006
  • 3篇2005
  • 1篇2004
  • 1篇2003
3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垭都—紫云—罗甸断裂带的形成演化及其扬子南缘的构造转换意义
汪新伟周雁张荣强李双建
关键词:空间结构
垭紫罗断裂带深部构造分段特征及构造变换作用被引量:22
2013年
垭紫罗断裂带深部构造分段特征及构造变换的研究对其两侧盆地的构造化演化、沉积充填、油气成藏的差异分析均有重要意义。运用重、磁、电、震等资料的综合分析表明,垭紫罗断裂带走向上可分为3段,具有由西北段(威宁段)的4条深断层转换为中段(关岭段)2条深断层、至东南段(紫云段)时演变为1条深断层的构造变换特征,且正断层的主体倾向亦由WS倾变换为NE倾;同时,该断裂带对古生代沉积具有由西北段向东南段迁移的控制作用,即西北段控制了志留纪槽盆的沉积范围,西北段至中段则限定了泥盆系向黔中隆起的超覆边界与石炭纪深水槽盆沉积区,东南段则为二叠纪深水沉积带。垭紫罗断裂带中段(关岭段)的构造演化经历了泥盆纪初始伸展期、石炭纪断陷期、二叠纪裂谷期、三叠纪构造反转期和侏罗纪以来的陆内收缩期等5个阶段,其变形样式表现为晚古生代地堑的边界断层发生反转而形成的扇形背冲结构,构造剖面的缩短率高达51.68%。
汪新伟郭彤楼沃玉进周雁吴莉芝张荣强李双建
关键词:深部构造
南盘江地区紫云变形带分段特征被引量:3
2006年
利用实测南盘江地区紫云变形带(镇宁-桑郎一段)的几条构造剖面及前人资料,分析了沿紫云变形带不同段落的几何学特征、变形样式及运动学特征。紫云变形带上的分段运动特点十分显著。北段(大花哨段)变形卷入地层主要为二叠系-三叠系,变形样式以一系列倾角较缓的逆冲断层和箱状、尖棱褶皱为主,表现出卷入地层相对较新、主滑脱面相对较浅(下三叠统)的表皮逆冲构造的特点。南段(紫云段)变形卷入地层为中泥盆统-三叠系,变形样式以一系列高角度逆冲断层、构造直立带和尖棱状褶皱、揉皱为主,表现为卷入地层相对较早、主滑脱面相对较深(中泥盆统)的薄皮大型倒转背斜。这种差异是由北段位于威宁断陷带和广西裂谷带的交接部位,裂陷较浅,沉积以刚性较强的浅水碳酸盐沉积为主;而南段位于广西裂谷带内,沉积以较软的盆地相泥岩、硅质岩为主造成的。解剖变形带不同段落的沉积、变形特征可更好地研究变形带不同部位的构造特征。
刘剑平马君汪新伟
关键词:表皮构造薄皮构造
渤海湾盆地内黄隆起东斜坡奥陶系岩溶热储地热资源评价
2024年
渤海湾盆地内黄隆起东斜坡断裂构造发育,地热资源丰富,其奥陶系优质岩溶热储分布与城市供暖匹配良好,开展研究区地热资源精细评价对本区岩溶热储的整体开发具有指导意义。本文基于前人研究成果,综合钻井数据与物探等资料,开展岩溶热储空间展布、地温、物性和水化学方面的研究,建立地热田形成的概念模型,并精细评价地热资源量。结果表明,研究区奥陶系岩溶热储平面上分带,呈北东向展布,热储顶面埋深为800~3000 m,具有核部浅、两侧翼部深的特点;纵向上分层,单井含水层为19~43层,累计含水层厚度26.3~137.2 m,主要分布于奥陶系下马家沟组、上马家沟组和峰峰组,其中峰峰组为主力产水层。热储平均孔隙度为3.52%~15.45%,井口水温48~75℃,单井水量55~160 m~3/h,水化学类型为SO_(4)·Cl-Ca·Na型,矿化度1830~3560 mg/L。利用热储体积法平面上将研究区分为4个评价单元,垂向上分为5个层段,评价出南乐—濮阳段地热资源总量321亿GJ,可采资源量48.2亿GJ,折合标煤1.65亿t,年可采资源量可满足供暖面积5794万m^(2),是目前已开发面积393万m^(2)的近15倍,开发潜力巨大。
章惠章惠汪新伟贺婷婷周总瑛黄旭高楠安
关键词:奥陶系资源评价
巴西大坎波斯盆地裂谷体系及其对盐下成藏的控制作用被引量:14
2015年
巴西东部海上大坎波斯盆地是中国油公司在巴西的主要投资目标之一。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最新的勘探成果,厘定了盆地的构造演化阶段,剖析了盐下裂谷系的构造特征,并简要讨论了其构造差异对盐下成藏的控制作用。大坎波斯盆地的构造演化经历了晚三叠世—侏罗纪的克拉通内坳陷、纽康姆期—巴雷姆期的陆内裂谷、阿普特期的构造过渡期、阿尔布期—三冬期的初始拉张和坎潘期—上新世的大规模裂陷5个阶段。裂谷期的构造体系总体呈现倾向(东西)分带、走向(南北)分段的"斜向棋盘"格局。从倾向角度看,按基底埋深的高低可分为近岸低凹带、中部低凸带、近海低凹带和外部高地带4个构造带;从走向角度看,由于调节断层带的作用,形成了研究区内3个构造分段,即桑托斯、坎波斯与圣埃思皮里图,它们在构造线展布、裂谷形态与沉积厚度等方面存在差异。裂谷体系对盐下成藏的控制作用主要表现在烃源岩的成熟度、油气圈闭的类型及优质储层相带的分布3个方面。大坎波斯盆地的外部高地带与中部低凸带既是盐下油气运移的聚集带,又是优质储层的发育相带,因而是盐下油气勘探的有利区带。
汪新伟孟庆强邬长武陶冶郭永强张云霞
关键词:有利区带
陕西咸阳地热田地热流体成因研究被引量:19
2019年
陕西咸阳地热田位于关中盆地腹地,横跨两个不同的基底构造和岩性单元,南北分界线为渭北断裂.研究区地热水的水化学类型主要是Cl—Na型,渭北断裂北侧的水比南侧的水相对更成熟.氢氧同位素证据表明咸阳市区和武功县城的地热水来自于秦岭山区大气降水的补给;地热水γ(Na^+)/γ(Cl-)均大于0.85,阳离子交换指数位于-0.42~5.93之间,脱硫酸系数均大于1,推断研究区的地热水主要形成于溶滤作用,其中武功地区的热储层较封闭,可能存在沉积水;惰性气体同位素n(3 He)/n(4 He)—n(4 He)/n(20 Ne)表明流体循环仅发生在地壳深度内,没有幔源物质的补给.
罗璐朱霞何春艳毛翔许振华汪新伟汪新伟
关键词:地热水补给源同位素
准噶尔盆地的原型和构造演化被引量:204
2005年
文中讨论了以下三个问题:(1)洋-陆转换时限和中、晚石炭世盆地原型。根据准噶尔盆地及其邻区的构造演化及岩浆活动研究,洋-陆转换时限应为早石炭世末,中、晚石炭世裂陷槽是由于造山期后伸展塌陷作用产生的;(2)二叠纪—早更新世陆内盆地的原型。根据陆内盆地的鉴别标志,提出了二叠纪盆地为陆内裂谷—裂谷期后弱伸展坳陷—弱缩短挠曲坳陷,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和第三纪为弱伸展或稳定大陆内坳陷和陆内前陆坳陷或弱缩短挠曲坳陷交替的叠合盆地;(3)准噶尔盆地原型和构造演化对油气分布的控制作用。
陈发景汪新文汪新伟
关键词:裂陷槽陆内裂谷
高阳地热田及邻区地热资源形成机制被引量:12
2021年
临近雄安新区的高阳地热田处于渤海湾盆地冀中坳陷,区内发育以中元古界长城系、蓟县系及下伏的太古界为主的潜山地层,其中蓟县系雾迷山组为地热田主要热储层,地热资源丰富。以岩溶热储顶面埋深3 600 m线作为高阳地热田的边界,地热田主体位于高阳低凸起、蠡县斜坡内,并涵盖保定凹陷、饶阳凹陷的少量地区。高阳地热田位于区域岩溶顶板温度较高地区,其中高阳低凸起中北部及其西侧边界、蠡县斜坡与饶阳凹陷交界处为温度最高区域,可达120℃左右,地热田南部、中东部属蠡县斜坡区域温度低于100℃。潜山热储温度等值线整体呈椭圆形态,长轴为NNE向。蓟县系雾迷山组地热水在博野地区水化学类型为Cl-Na型,溶解性总固体约5 000 mg·L^(-1),Cl^(-)(约2 300 mg·L^(-1))含量明显高于雄县、容城等其它地区,SO24-含量(123~133 mg·L^(-1))高于同属冀中坳陷的雄县、容城、霸州地区,但低于天津地热田和良乡地热田,表明冀中坳陷与天津、良乡地区分属不同的地热系统。高阳地热田形成的概念模式为来自西部太行山地区的大气降水作为地下水的补给水源,太行山前断裂沟通了地表水与深部基岩地层,大气降水在基岩内经衡水断裂、安国断裂、百尺断裂、出岸断裂及不整合面向东侧渤海湾盆内运移,经断层与基岩发生热对流被加热,随着水动力条件减弱,在高阳低凸起、蠡县斜坡、深泽低凸起等区域聚集形成具有勘探开发价值的高阳地热田。
毛翔汪新伟郭世炎鲍志东
关键词:水化学
冀中坳陷束鹿凹陷地热系统成因模式被引量:4
2022年
地热系统内部地质要素特征分析是建立其成因模式的基础,也是后期研究地热资源赋存特征和资源量评价的依据。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和区内地热钻井资料,通过对冀中坳陷束鹿凹陷地热系统“源、储、通、盖”主要地质要素分析,建立了其概念模型,并开展了地热资源量评价。束鹿凹陷为一新生代发育在渤海湾盆地冀中坳陷内的典型的箕状凹陷,接受可能来自于其下深部地壳结构约20 km处低阻体的热源供给。新近系馆陶组砂岩热储和奥陶系碳酸盐岩热储分别构成了两套独立的地热系统。其中,馆陶组砂岩热储全区稳定分布,底板埋深介于1100~2000 m,储层厚度约为200~320 m,孔隙度约在15%~35%之间,渗透率最高可达1200 mD,热储底板温度在57~78℃;奥陶系碳酸盐岩热储受箕状凹陷边界断裂的控制呈单斜状倾伏,埋深1800~6000 m,储层厚度100~550 m,孔隙度2%~18%,渗透率0.5~50 mD,地热水井口温度在75~92℃。两套地热系统由西边太行山的大气降水沿着地层不整合面和断裂运移通道进行补给,通过深部热传导和局部热对流增温后,在储层中富集形成地热水。上覆松散的第四系沉积和明化镇组河流相碎屑岩沉积厚300~1400 m,热导率0.9~1.8 W/(m·K),构成了良好的区域盖层。束鹿凹陷地热资源量评价结果表明,馆陶组砂岩地热系统含244.430×10^(8)GJ,奥陶系岩溶地热系统含203.752×10^(8)GJ,总量合计448.182×10^(8)GJ,折合标煤15.296×10^(8)t。年开采地热资源量满足的供暖面积可达1.106×10^(8)m^(2),开发潜力巨大。
高楠安汪新伟梁海军杜利毛翔毛翔王婷灏
关键词:地热系统资源量评价
地热田热量来源及形成主控因素被引量:29
2018年
地热能越来越受到重视,但地热田的形成机制和热量的来源仍存在争议,多数学者认为岩浆囊可以为地热田直接供热.以二维热传导正演模拟为手段得出,盖层是形成地热田的必要条件;在浅部存在高热传导层时,地温剖面会出现镜像倒影形态,温度在垂向上分为高梯度段、低梯度段和低温段,侵位较浅(<10km)的岩浆囊散热和进入热平衡时间小于20~50万a.结合大量地热田温度资料分析认为,地热田的热量不是因为存在异常热源(如岩浆囊),而是来源于正常的基底热流.当深部热量传递到地表时,由于近地表物质的热传导能力的差异引起温度场发生变化,即地热田之下存在高热传导层快速地将基底热量传递到浅层而形成异常高温.
毛小平汪新伟李克文郭少斌
关键词:地温场岩浆囊地温梯度环境地质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