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昌
- 作品数:58 被引量:303H指数:10
- 供职机构:东莞市石龙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东莞市医疗卫生单位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 NT-pro-BNP改良的GRACE风险评分对ACS患者12个月心血管事件的预测价值
- 2015年
- 目的 探讨NT-pro-BNP改良的GRACE风险评分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心血管事件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南方医科大学附属东莞石龙人民医院2010-06~2012-06间400例ACS患者入院时NT-pro-BNP水平和GRACE风险评分。通过绘制ROC曲线分析NT-pro-BNP对心血管事件的预测价值和最佳界值,并根据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的OR值,确定NT-pro-BNP在评分中的分值,建立NT-pro-BNP改良的GRACE风险评分。通过比较曲线下面积(AUC)来比较改良的GRACE风险评分和常规的GRACE风险评分对心血管事件的预测价值。结果 12个月内的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是33.5%。NT-pro-BNP对12个月内的心血管事件有良好的预测价值,曲线下面积(AUC)为0.715(95%CI,0.731-0.880,P=0.000),其最佳界值为1 348.0 ng/ml,而且在Logistic回归分析中经GRACE风险积分校正后仍保留其预测价值。GRACE风险评分预测12个月心血管事件的AUC为0.623(95%CI 0.545-0.701),增加NT-pro-BNP参数后,增强了GRACE风险评分对12个月心血管事件预测价值(AUC 0.761,95%CI 0.694-0.992),GRACE风险评分和NT-pro-BNP改良的GRACE风险评分预测心血管事件的AUC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62,P=0.02)。结论 NT-pro-BNP改良的GRACE风险评分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心血管事件有更好的预测价值。
- 赖国华兰军涂昌刘瑞杰蔡振明
- 关键词: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
- 冠心病患者心脏结构改变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12
- 2008年
-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斑块积分与冠心病患者室间隔及左室重量指数的相关性。方法采用高分辨率血管超声法检测76例冠心病患者及30例正常对照组患者IMT、斑块积分及心脏结构;对冠心病患者进行冠脉造影,左主干、左前降支、左回旋支及右冠状动脉四根血管中任何一支狭窄≥50%的患者诊断为冠心病。结果冠心病患者IMT为(1.03±0.32)mm。冠心病患者颈动脉斑块积分情况为:0级28例,1级25例,2级18例,3级5例。冠心病患者心脏超声结果显示:室间隔厚度为(11.26±1.87)mm,左室后壁厚度为(9.74±1.22)mm,左室重量指数(LVMI)为(155.27±18.10)g/m2。冠心病患者室间隔与颈动脉内膜厚度存在负相关(r=-0.345,P<0.05);LVMI与IMT存在正相关(r=0.369,P<0.05);在排除患者年龄、性别及体重指数因素影响之后,室间隔、LVMI与颈动脉内膜厚度仍存在相关(r分别为-0.361及0.367,P<0.05)。室间隔及LVMI与颈动脉斑块积分无相关性。结论在冠心病患者中,室间隔与IMT存在负相关,LVMI与IMT存在正相关,通过超声检测冠心病患者IMT,可能有助于预测患者心脏结构的改变。
- 黄冰生程颖解强林桂雄吴钰燕冯燕玲李劲草涂昌
- 关键词:室间隔左室重量指数颈动脉内膜厚度斑块积分
- 流体剪应力调节内皮化小径聚氨酯人工血管抗血栓特性的体外研究
- 2008年
- 研究不同流体剪应力条件下,内皮化小径聚氨酯人工血管分泌一氧化氮(Nitrogen monoxide,NO)和前列环素(Prostaglandin I2,PGI2)水平的变化,从而为剪应力处理调节内皮化小径聚氨酯人工血管抗血栓特性提供实验依据。分离健康成人外周血的单个核细胞并诱导分化成内皮祖细胞,通过相差显微镜和免疫荧光标记等方法对诱导分化后的细胞进行形态学观察和鉴定。种植内皮祖细胞到小径聚氨酯人工血管表面后,将内皮化小径聚氨酯人工血管分为静态组、低剪应力组(5dynes/cm2)、中剪应力组(15dynes/cm2)和高剪应力组(25dynes/cm2)4个不同处理组,之后用硝酸还原酶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不同时间点培养液中NO和6-keto-PGF1α(6-keto-prostaglandin F1α,6-keto-PGF1α)的水平。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分化成为内皮祖细胞,倒置荧光显微镜下呈典型的"纺锤样"梭形细胞,ac-LDL吞噬及lectin抗体荧光标记双阳性,FLK-1和vWF免疫荧光抗体染色均为阳性。流体剪应力增加种植人工血管表面内皮祖细胞NO和6-keto-PGF1α的产生,并且这种作用与剪应力大小呈正相关。因此,提高流体剪应力明显促进内皮祖细胞NO和PGI2等抗血栓物质的分泌,提示流体剪应力可改善内皮化小径聚氨酯人工血管抗血栓特性。
- 杨震陶军王洁梅涂昌冯炼强潘仕荣马虹
- 关键词:人工血管剪应力前列环素
- 年龄相关的循环内皮祖细胞变化与动脉弹性关系的研究被引量:24
- 2005年
- 目的 研究年龄对循环内皮祖细胞及动脉弹性的影响,探讨循环内皮祖细胞水平与动脉弹性损伤的关系。方法 56例健康男性志愿者分成青年组(n=26)和老年组(n=30)。采用桡动脉脉搏分析法无创性评价健康志愿者大动脉弹性指数(C1 )和小动脉弹性指数(C2 ), 流式细胞仪测定外周血中CD34+单个核细胞的水平,单个核细胞体外培养2周,荧光显微镜鉴定FITC UEA I和DiI acLDL双染色阳性细胞为内皮祖细胞。结果 老年组与青年组相比较,C1 和C2 明显降低[C1(11. 73±1 .45)比(16 .89±1 .69)ml/mmHg×10, P<0. 001; C2 (8 .40±1 45)比(10. 58±1 .18)ml/mmHg×100, P<0 .001 ];循环内皮祖细胞数目明显减少[ ( 0 .13±0. 02 )比( 0 .17±0. 04 )%,P<0 .05];循环内皮祖细胞水平与动脉弹性指数变化呈正相关(r=0. 47, P<0. 01;r=0 .4, P<0. 01),荧光显微镜鉴定贴壁细胞FITC UEA I和DiI acLDL双染色阳性。结论 增龄导致循环内皮祖细胞数量减少,提示血管内皮修复能力下降和功能障碍,损伤动脉弹性,循环内皮祖细胞水平有可能作为评价血管功能的替代指标。
- 陶军王妍杨震涂昌徐明国王洁梅王强曾群英陈国伟马虹
- 关键词:年龄相关小动脉弹性指数大动脉弹性指数内皮祖细胞无创性评价祖细胞数量
- 曲美他嗪对高血压病伴阵发性房颤患者左房内径及C反应蛋白的影响及其机制被引量:2
- 2011年
- 目的探讨曲美他嗪治疗高血压病伴阵发性房颤的临床疗效及对左房内径、c反应蛋白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将52例高血压病伴阵发性房颤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对照组)和加用曲美他嗪组,每组26例,均服药12个月,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疗效、左心房内径及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变化。结果两组间一般资料相似,随访12个月后,曲美他嗪组窦性心律维持率大于常规治疗组,但两者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曲美他嗪组左房内径及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显著小于常规治疗组(P〈0.05)。结论曲美他嗪能改善心肌代谢,抑制炎症反应及左房重构,对预防阵发性房颤的复发有一定作用。
- 陈杰民兰军涂昌陈本发张捷蔡振明
- 关键词:曲美他嗪心房颤动左房内径C反应蛋白
- 口服叶酸辅助治疗冠心病的临床研究被引量:1
- 2014年
- 目的观察口服叶酸对冠心病患者的作用。方法选择冠心病患者60例,检测血清叶酸、同型半胱氨酸(Hcy)、丙二醛(MDA)、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及血流介导的内皮舒张功能(FMD);随机分为安慰剂组和叶酸口服组,每组30例,所有患者在冠心病二级预防基础上分别再予5 mg/d叶酸或安慰剂口服,治疗4周、8周后复查前述指标,比较各组治疗前后及两组之间相关指标的差别。结果叶酸口服组与安慰剂组基础年龄、性别、高血压比例、糖尿病比例、血清叶酸、Hcy和LDLC水平、FMD无明显差别;规范的冠心病二级预防能在4周时显著降低患者血清LDLC水平,持续至8周后能显著降低血清MDA水平并显著提高FMD,但对血清叶酸和Hcy水平无明显影响;而在此基础上加用叶酸口服4周,在轻度降低血清Hcy水平、提高血清叶酸水平的同时已显著降低血清MDA水平并显著提高FMD,持续至8周时这一益处进一步显现;叶酸口服组治疗8周后血清叶酸水平与Hcy水平无相关性,与FMD呈正相关,与MDA水平呈负相关,Hcy水平与其他指标之间无明显相关。结论在规范冠心病二级预防基础上加用叶酸口服可进一步降低氧化应激水平并改善内皮功能;叶酸可能通过降低氧化应激改善冠心病患者内皮功能;这种作用与可能其降低Hcy无关。
- 程飞潘伟彪兰军涂昌陈本发黄光杨银广陶军
- 关键词:叶酸冠心病内皮细胞功能障碍氧化应激
- 流体切应力对人内皮祖细胞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基因表达的影响
- 2007年
- 目的研究不同流体切应力务件下,内皮祖细胞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issue-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t-PA)基因表达的变化。方法分离健康志愿者外周血的单个核细胞并诱导分化成内皮祖细胞,并通过相差显微镜和免疫荧光标记等方法进行形态学观察和鉴定。种植内皮祖细胞到小径人工血管表面后,分为静态组、低切应力组(0.5 Pa)、中切应力组(1.5 Pa)和高切应力组(2.5 Pa)4个不同处理组,之后用ELISA各组不同时间点培养液中t-PA的水平,并用半定量RT-PCR测定切应力处理25 h后,不同切应力组内皮祖细胞t-PA的基因表达。结果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在体外诱导分化成为内皮祖细胞,ac-LDL吞噬及lectin抗体荧光标记双阳性,FLK-1和vWF免疫荧光抗体染色均为阳性。提高流体切应力可以增加t-PA的分泌,上调内皮祖细胞t-PA的基因表达。结论提高流体切应力能明显促进内皮祖细胞t-PA的分泌和基因表达,有助于改善内皮祖细胞的生理功能。
- 杨震陶军王洁梅涂昌潘仕荣唐安丽董吁刚马虹
- 关键词: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基因表达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 中西药联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分析被引量:2
- 2013年
- 目的对应用中西药联合的治疗方法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加以分析。方法随机将100心力衰竭患者分为两组,分别给予西药治疗(西药组)和中西药联合治疗(联合组),每组患者50例,分析两组的治疗效果及药物副作用发生率。结果西药组经治疗后总有效率约为80.00%;而联合组总有效率约为96.00%。两组比较。联合组明显优于西药组(P<0.05)。且两组患者在药物副作用发生率方面未见明显差异,P<0.05。结论中西药联合的治疗方法较单纯西药治疗可明显提高治疗效果,且不增加药物副作用发生率。
- 程飞兰军涂昌陈本发蔡振明
- 关键词:中西药联合慢性心力衰竭临床疗效
- 小径聚氨酯人工血管内皮化种子细胞的体外诱导分化及种植实验(英文)被引量:1
- 2006年
- 背景:目前,小径人工血管移植后由于缺乏内皮细胞衬里和抗血栓特性,长期通畅率低。有研究尝试用成熟内皮细胞种植人工血管以增强其抗血栓能力,以提高长期通畅率,但由于种子细胞和支架材料存在的缺陷,其效果并不令人满意。因此,临床上亟需寻找合适的种子细胞及血管支架材料,改善小径人工血管移植长期通畅率低这一现状。目的:探讨体外诱导骨髓单个核细胞分化成为内皮祖细胞的可行性,并种植聚氨酯小径人工血管表面,为小径聚氨酯人工血管内皮化提供合适的种子细胞。设计:观察性实验。单位: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医学部,免疫学教研室。材料:实验于2004-09/2005-05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完成。健康志愿者成人骨髓(n=7)约10mL。方法:收集健康成人骨髓单个核细胞,置于纤维连接蛋白预衬的DMEM培养基中,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加以诱导,通过荧光显微镜和免疫组化分析等方法观察和鉴定诱导后的细胞。将诱导分化的内皮祖细胞种植到聚氨酯小径人工血管表面,用扫描电镜观察。主要观察指标:①细胞形态学变化。②免疫组化VWF和CD34抗体染色结果。③聚氨酯小径人工血管表面内皮祖细胞的黏附生长状态。结果:①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等诱导因子存在的条件下,骨髓单个核细胞分化成为内皮祖细胞,倒置荧光显微镜下呈典形的“纺锤样”梭形细胞,单层细胞贴壁生长融合时呈铺路石样排列。②免疫组化示VWF和CD34抗体染色阳性。②扫描电镜下,未种植细胞的聚氨酯小径人工血管表面呈典型的多孔蜂窝状结构,孔径大小比较适合内皮祖细胞爬行。种植细胞后,聚氨酯小径人工血管表面有大量的内皮祖细胞黏附、爬行及铺展生长,有时可见内皮祖细胞长入蜂窝状孔径内。结论:在体外能将骨髓单�
- 杨震陶军涂昌冯炼强徐明国潘仕荣
- 关键词:人工血管干细胞内皮
- 抗抑郁治疗对冠心病PCI术后合并抑郁症近期疗效观察被引量:3
- 2011年
- 目的:观察抗抑郁治疗对冠心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合并抑郁症患者12周后的疗效。方法:对66例确诊为冠心病并行PCI术后合并有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4例)和对照组(32例),对照组采用正规冠心病二级预防治疗方案,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黛力新(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治疗;两组均治疗12周,对照两组中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心绞痛症状控制、6min步行距离,心电图ST段压低程度及心脏彩超左室射血分数(LVEF)值等指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在HAMD评分、心绞痛症状控制、6min步行距离,心电图ST段压低程度等方面均有明显改善(P<0.01),但是心脏彩超LVEF值两组间无明显差异。结论:对冠心病PCI术后合并抑郁症患者使用抗抑郁治疗12周可缓解患者抑郁症状及心绞痛症状,改善运动耐量及心肌缺血等。
- 陈本发兰军涂昌张捷陈杰民
- 关键词:抑郁症黛力新冠心病PCI术后近期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