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翠钦
- 作品数:39 被引量:21H指数:2
- 供职机构: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福建省教育厅A类人文社科/科技研究项目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艺术语言文字更多>>
- 文学语言与现实机制——当代文论中“现实主义”的本质主义形象
- 2011年
- 语言和现实的关系是审视现实主义本质化和关系主义表达的有趣视角。"二十七年文学"指出现实高于语言,语言能够真实地反映现实,但在文学本质主义的批判中,人们往往忽视了"文学反映现实"的正面形象。20世纪80年代以来,纯文学和"无边的现实主义"对"二十七年文学"进行了反思,但在形式革新之余仍然坚持语言可以反映现实。可以肯定,这一时期的形式主义同样面临本质主义的危险,这表明现实和语言的等级关系并非文学本质主义的原因。话语理论时代的叙事观念改变了语言和现实的关系,这赋予"现实主义"关系主义的面目,而在特定的前提下,"现实主义幻象"的本质主义嫌疑仍旧存在。
- 滕翠钦
- 关键词:语言现实主义
- 以清醒的姿态审视现代世界——解读《在一个地铁车站》的内涵与形式被引量:1
- 2014年
- 《在一个地铁车站》记录了庞德对巴黎协和广场地铁站的印象,原诗英文如下:
- 滕翠钦
- 关键词:地铁车站清醒
- 尴尬的叛逆——西方“批判”理论的内部分裂
- 2010年
- 在批判理论内部,永恒的批判、审美批判和世俗批判之间都立足于各自的理论前提指责对方违背了"批判"的本义,世俗批判者认为,永恒的批判和审美批判陷入了犬儒主义的陷阱,不具改变现实的功能,而后者则认为世俗批判不过是实用主义的变种。批判理论在相互指责中缺乏自省意识,从而将自身"本质主义"化。批判理论只有通过自省完善自身,中能找到现实和理想,批判性和功能性的契合点。
- 滕翠钦
- 关键词:审美批判本质主义辩证法
- “日常生活”与南帆的文化研究理念被引量:1
- 2013年
- 南帆新书《无名的能量》序言篇《文学性、文化先锋与日常生活》中有这样一条注解:'前一个时期,日常生活的审美化曾经得到广泛的讨论。必须指出的是,我并非在这个理论脉络之中考察日常生活问题。'这条可能不为人注意的注解所包含的理论信息却不可小觑,南帆强调日常生活理论线索的多样性并在这些选项中做出选择。'日常生活审美化'致力于强调消费对生活细节的种种媚惑以及由此延伸出的意义满足和文化资本再造,尽管中西社会的现实差异无法忽视,但'日常生活审美化'东渡中土之后。
- 滕翠钦
- 关键词:审美化理论信息
- 关系主义视野中的“文化研究”被引量:3
- 2011年
- 罗蒂、布尔迪厄等人是关系主义理论源流,但他们对于文化研究的态度与关系主义的并不相同,另外罗蒂、伊格尔顿和布尔迪厄之间对文化研究的评价相当复杂,他们之间的理论路数也有冲突,但这并不能说明关系主义学理混乱,这是关系主义理论本土化的必要表现。关系主义的"文化研究"是在文学研究本质化的基础上展开讨论的,这是中国特有的理论语境,也正是这样,罗蒂、布尔迪厄和伊格尔顿等人才得以统一在关系主义的大旗下。
- 滕翠钦
- 关键词:文化研究关系主义
- 文学、文化研究和关系主义被引量:1
- 2011年
- "关系主义"贯穿南帆的学术线索,这一学术思维可追溯的源起甚至让学者本人惊奇(1),这意味着关系主义并非心血来潮的产物,也绝非玩转学术辞令的结果。在长期的学术沉潜中,南帆的"关系主义"逐渐从学术无意识的状态中成熟,并被自觉地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学术方法审视中国各个时期的文学面貌和文化姿态。
- 滕翠钦
- 关键词:关系主义文化研究文学学术思维文化姿态学术方法
- 人、人群、人民性——论巴赫金狂欢理论中有关“人”的理论意图被引量:2
- 2006年
- 人是“狂欢理论”的主体因素,巴赫金指出在狂欢状态下,人群是具有强大生成力的有机整体。但这种讲述本身存在着理论倾向性,是话语建构的结果。本文将分别论述巴赫金和其他理论家对狂欢节和广场等具体时空背景下的“人”(人群、旁观者、陌生人、身体)所做的有意味的阐释,力求在相互参照中梳理各自的理论意图。
- 滕翠钦
- 关键词:人民性陌生人身体
- 底层叙事:阶层美学的凸显被引量:1
- 2011年
- 作为对某一社会群体的命名,"底层"具有其特殊的意义,"阶层"模式开始取代原有的"阶级论"。"底层"这一"集合"并不是永久性的,它并不像"人民"或"无产阶级"那样被表述成是一个有机群体。"底层""群体同一性"的消失正是"底层"概念对现实社会的及时反映,"底层"的出现意味着原先的建构出来的对立关系逐渐被更多元的主体间关系所取代。原来的"阶级冲突"论述转换为对于"阶层"的功能分析,人们开始在社会学的领域内思考"底层"的复杂形象。
- 滕翠钦刘小新
- 关键词:阶层阶级社会学功能主义
- “身体”的理论旅行——从“文化研究”到“理论之后”
- 2013年
- 在《理论之后》一书中,伊格尔顿力求通过反思文化研究的分析模式强调理论和实践结合的意义。如今,"理论之后"渐成指向理论社会实践的代名词。身体在文化研究和"理论之后"两种语境中的功能不同:文化研究探寻身体背后的社会意味,"理论之后"则更看重身体的生理性;文化研究中的"身体"指向了权力分类和冲突,而"理论之后"的身体则强调了社会"团结"。立足于上述两种身体,反观"理论之后"有关理论实效性的种种设想,主要表现为理论的有用性和理论隐喻性、理论的价值取向之间的关系。"文化研究"和"理论之后"都关乎意识形态策略,其理论背后有着具体的意图。
- 滕翠钦
- 关键词:伊格尔顿文化研究《理论之后》
- 终结的故事如何延续?--莫言《生死疲劳》中讲故事的人和讲故事的方法
- 2024年
- 一莫言小说《生死疲劳》(1)的结尾安排讲故事的人现身讲故事,小说的收尾方式和这个讲故事的人一样不同寻常。“这孩子生来就不同寻常。他身体瘦小,脑袋奇大,有极强的记忆力和天才的语言能力。”“年龄虽小但目光老辣”的蓝千岁天生异禀,幼小的躯体形态和驳杂的经验状态落差巨大。在人类生长的序列中,“孩子”的身体指标预示着生长的潜能,和幼态身体相配套的,则是“孩子”人生经验的种种空白,不过,孩童蓝千岁呱呱坠地就自带苍老的记忆。
- 滕翠钦
- 关键词:讲故事《生死疲劳》身体指标记忆力莫言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