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潘慧生

作品数:11 被引量:29H指数:2
供职机构:忻州师范学院政史系更多>>
发文基金:山西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经济管理文化科学社会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6篇历史地理
  • 3篇经济管理
  • 2篇文化科学
  • 1篇社会学

主题

  • 3篇丧葬
  • 2篇丧葬习俗
  • 2篇社会
  • 2篇生死
  • 2篇生死观
  • 2篇农村
  • 2篇清末
  • 2篇清末民初
  • 2篇习俗
  • 2篇民初
  • 2篇好汉
  • 1篇性学
  • 1篇研究性
  • 1篇研究性学习
  • 1篇葬礼
  • 1篇丧葬礼俗
  • 1篇社会空间
  • 1篇社会生活
  • 1篇社会形态
  • 1篇手工业

机构

  • 9篇忻州师范学院
  • 2篇山西大学

作者

  • 11篇潘慧生
  • 1篇刘淑林

传媒

  • 2篇沧桑
  • 1篇山西师大学报...
  • 1篇山西档案
  • 1篇山西师大体育...
  • 1篇山西广播电视...
  • 1篇山西农业大学...
  • 1篇内蒙古电大学...
  • 1篇忻州师范学院...
  • 1篇太原师范学院...

年份

  • 1篇2015
  • 2篇2011
  • 2篇2010
  • 3篇2006
  • 3篇2005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20世纪初山西乡村权威变异中的“邓绍禹现象”
2011年
20世纪初伴随着科举制的废除,传统乡村士绅的构成发生变异是乡村社会引人关注的变化之一。阎锡山控制山西后实施"村制",客观上塑造了一批新的乡村权威。而邓绍禹由一个江湖"好汉"成为乡村民众视野中的"士绅",即"邓绍禹现象",实为科举制废除和阎氏"村制"实施的结果。这一现象具有个人资源的稀缺性、人生阅历的传奇性、社会角色的多重性、影响的跨区域性等特点。
潘慧生
关键词:好汉
新时期农村传统礼俗的变迁——以五台山地区为例被引量:2
2005年
农村经济的发展引发了传统礼俗的变迁。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传统礼俗对人的行为约束开始减弱;人们的社会空间扩大并带来称谓上的趋同;老人与子女分门另住逐步取代了三代同堂的居住模式;婚事彩礼消费现象日趋严重;丧葬礼俗繁复冗缛、劳民伤财。
潘慧生
关键词:农村经济趋同丧葬礼俗社会空间
民间传统体育与乡村社会生活——以忻州、定襄、原平摔跤挠羊赛为例被引量:14
2010年
民间传统体育是特定区域社会的民俗现象,是民众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摔跤赛是山西省忻州、定襄、原平独具特色的民间体育运动。它的长期盛行使该地区的乡村民众心理得到了全方位的调节,丰富了乡土话语,并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挠羊汉,乡村社会生活有了一种别样的风情。
潘慧生
关键词:民间传统体育摔跤挠羊赛社会生活
关于高校历史教学的思考被引量:8
2006年
高校历史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重视知识传授,忽视能力培养,教学内容脱离社会发展和时代的需要,死记硬背的考试方式制约了学生的思维能力。高校历史教师应该针对目前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改变历史学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引导学生由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为研究性学习,结合当地文物资源开展田野性实践教学活动,将应试考试转变为能力考试。
潘慧生
关键词:历史教学研究性学习高校
关于五台山地区婚丧礼俗的思考——以永丰庄为例
2005年
五台山地区农村婚丧礼俗中保留着大量的传统陋习,由此引发一系列矛盾和纠纷,成为这一地区农村中普遍存在的一个社会问题。发展农村经济和提高村民的文化素质是最终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途径。
潘慧生刘瑞芝
关键词:农村
从丧葬习俗看人的生死观——以五台山地区为例被引量:2
2006年
本文以山西省五台山地区丧葬习俗为例,对人的生死观作粗略的探析,以求证今天我国城乡刮起的丧葬奢靡之风的根源和改革丧葬的正确途径。
潘慧生
关键词:丧葬习俗生死观
从丧葬习俗看人的生死观——以五台山地区为例
2005年
以五台山地区为例,通过深入分析具有传统习俗和地方特色的丧礼,揭示出其所表现出的人的生死观念,并进一步探讨了改革丧葬奢靡之风的正确途径。
潘慧生
关键词:丧葬习俗生死观
摔跤挠羊赛与近现代忻州、定襄、原平社会
本文对摔跤挠羊赛与近现代忻州、定襄、原平社会进行了研究。文章认为,摔跤挠羊赛是山西忻州市、定襄县、原平市独具特色的民间体育活动,它经受了社会的动荡和历史的考验,代代相传下来。笔者经过长期的田野考察和查阅有关文献发现,摔跤...
潘慧生
关键词:社会形态民俗习惯
文献传递
清代至民国年间滹沱河上游两湾地区手工业村落被引量:1
2015年
清代到民国年间,传统手工业在滹沱河上游有较快的发展,并在其两湾地区形成滹沱河南岸平川及系舟山北麓的一村一品的特色手工业村落,滹沱河两岸及其支流云中河低洼区的烧制盐碱村落,滹沱河北岸平川区的土布织造村落等三大群体。他们是该地区丰富资源、优越的自然环境及农业生产的发展、开放的地理区位及清代商业的发展、五台山寺院等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
潘慧生
清末民初华北乡村中的“好汉”群体——以山西忻州为例被引量:1
2011年
清末到民国年间,华北乡村中的"好汉"群体成员主要包括"精英型"、好赖型与"无赖型",总体特征是凭借"强力"在乡村社会占有一席之地。他们或因有一定的文化休养,热心于公益事业,在乡民心目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赢得乡民的信赖;或因其身怀绝技,但从不欺压普通百姓,属于"红道""黑道"的两路人,被乡民称为"好赖人";或因其横行乡里,对民众利益构成严重的威胁,为民众所不齿。他们的行为对乡村社会产生着不同寻常的影响,"精英型"抑制"劣绅"不法行为的同时,还能最大限度地动员村民参与村政建设;"好赖型"既有维护乡民正常生产生活秩序的积极作用,也因其不良嗜好,对乡村社会的稳定产生负面影响;"无赖型"是乡村社会的破坏力量,一旦攫取了乡村权力,就成为一种典型的"横暴"权力。
潘慧生
关键词:乡村社会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