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丹丹

作品数:10 被引量:46H指数:5
供职机构: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兵团科技攻关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农业科学
  • 3篇生物学

主题

  • 4篇种子
  • 3篇独尾草
  • 3篇生境
  • 3篇萌发
  • 3篇粗柄独尾草
  • 3篇大麦
  • 2篇幼苗
  • 2篇生境破碎化
  • 2篇破碎化
  • 2篇青稞
  • 2篇种子活力
  • 2篇种子特性
  • 2篇麦种
  • 2篇酶活性
  • 2篇发芽
  • 2篇发芽特性
  • 2篇大麦种子
  • 1篇淀粉
  • 1篇淀粉分支酶
  • 1篇氧化酶

机构

  • 7篇石河子大学
  • 3篇四川农业大学
  • 1篇成都农业科技...
  • 1篇西藏自治区农...

作者

  • 10篇王丹丹
  • 5篇张霞
  • 3篇王绍明
  • 3篇刘新春
  • 3篇冯宗云
  • 2篇吕小兰
  • 2篇廖乐
  • 2篇余泽新
  • 2篇齐军仓
  • 2篇刘馨月
  • 2篇吴玲
  • 2篇付国勇
  • 2篇李东梅
  • 2篇张驰
  • 2篇赵维奇
  • 1篇强小林
  • 1篇刘鸯
  • 1篇巴桑玉珍
  • 1篇叶少平
  • 1篇刘斌

传媒

  • 3篇种子
  • 3篇麦类作物学报
  • 1篇生态学报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新疆农业科学
  • 1篇大麦与谷类科...

年份

  • 2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6
  • 3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天山北麓腋球顶冰花分布区的生境破碎化现状评价
2015年
[目的]对天山北麓腋球顶冰花分布区的破碎化现状进行评价。[方法]实地调查研究,进行GPS定位,从斑块数,斑块面积,斑块密度指数,斑块破碎化指数的角度对研究区的景观格局进行评价分析。[结果]19个斑块可划分为5种斑块类型。工业用地在该研究区域占有较高的面积比例,所占面积比例最小的是荒地。根据斑块密度指数和斑块破碎化指数,得到破碎化程度大小顺序基本一致。[结论]对腋球顶冰花分布区的破碎化程度进行划分如下,破碎化程度最大的是荒地,其次是防护林地、居民用地、工业用地,最小的是农用地。
张驰王丹丹郭丽赵维奇王绍明张霞
关键词:景观破碎化
人工老化对大麦种子萌发过程中发芽特性及部分酶活性的影响被引量:18
2015年
为了探究大麦种子的劣变机制,采用40℃与80%相对湿度的人工老化条件,对4个大麦品种进行老化处理,待种子风干后,测定其发芽特性、活性指标和5种抗氧化酶活性的变化。结果发现,大麦发芽特性指标在老化过程中呈反S型下降趋势;大麦种子浸出液相对电导率变化趋势不稳定,与发芽特性指标相关性不显著,四氮唑还原强度先上升后下降,过氧化氢酶活性先上升后下降,过氧化物酶、超氧化物歧化酶、谷胱甘肽还原酶、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活性总体呈下降趋势。种子发芽速率相关指标适合对大麦贮藏性的评价;种子浸出液相对电导率不能准确、灵敏地反映大麦种子的活性状况;四氮唑还原强度可作为部分大麦品种的活性评定指标;过氧化氢酶、过氧化物酶、谷胱甘肽还原酶活性与大麦种子老化过程密切相关。
廖乐齐军仓华淼源林立昊惠宏杉吕小兰刘馨月王丹丹余泽新
关键词:大麦发芽特性种子活力抗氧化酶活性
人工老化对大麦种子活力的影响被引量:5
2014年
为探究人工老化对大麦种子活力的影响,本试验以大麦(Hordeum vulgare L.)品种甘啤4号种子为材料,进行58℃热水老化处理,测定人工老化过程中大麦种子的发芽率和种子活力的变化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活力指标包括发芽势、发芽指数、活力指数、相对电导率和四氮唑还原强度。结果表明,随着老化时间的延长,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先缓慢下降、而后急剧下降。浸种液相对电导率未发生明显变化,而四唑还原强度逐渐下降。不同老化程度的大麦种子,其发芽率与发芽势、发芽指数、活力指数以及四氮唑还原强度极显著相关(r分别为0.989、0.998、0.959、0.904,p<0.01);与相对电导率相关性不显著。
廖乐齐军仓吕小兰华淼源刘馨月王丹丹余泽新
关键词:大麦种子发芽特性
青藏高原青稞耐寒种质资源基于SSR标记的遗传多样性及群体结构分析被引量:6
2017年
为了解青藏高原青稞耐寒种质资源的遗传基础,利用SSR标记分析了来自青藏高原地区的71份青稞耐寒育种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和群体遗传结构。结果表明,利用从分布于大麦7个连锁群上的200对SSR引物中筛选的48对多态性引物,共检测到230个等位条带,变化范围为1~10个,平均每对SSR引物可检测到4.79个条带。多态性信息含量(PIC)变化范围为0.054 7~0.856 9,平均值为0.489 8。遗传相似系数(GS)的变化范围为0.469~0.924,平均值为0.745。经聚类分析,在GS约0.740处可将71份材料分为五大类,第51、43和14号品种分别聚为A、B和C类,第22、27、39和50号品种聚为D类,其余64个品种聚为E类,其中,第51号品种的穗长(3.8cm)、穗粒数(44.2粒)最低,第43号的单穗小穗数(90个)最高,但千粒重(35.6g)最低,第14号品种的生育期(86d)最短,但穗粒数(69.6粒)最多。此外,群体遗传结构分析表明,71份青稞资源材料可划分为2个亚群。
巴桑玉珍刘新春付国勇李东梅王丹丹强小林冯宗云
关键词:青稞SSR聚类分析
青稞幼苗期叶片中SBEⅡa基因的克隆及其表达分析被引量:1
2019年
为进一步研究淀粉分支酶(Starch branching enzyme,SBE)在青稞叶片淀粉代谢中的作用,以青稞品种喜马拉雅2号和康青1号为材料,通过同源克隆技术分离SBEⅡa基因,并对分离得到的SBEⅡa基因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同时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技术和淀粉分支酶活性测定试剂盒分析了在高温、低温和盐胁迫条件下SBEⅡa基因的表达情况和SBEⅡa蛋白酶活性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从喜马拉雅2号和康青1号克隆得到的SBEⅡa基因ORF区为2466bp,编码821个氨基酸。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该基因编码的蛋白质分子量为92.09kDa,预测等电点(pI)为5.4,是酸性蛋白;该蛋白酶的不稳定系数为38.03,属于稳定蛋白;参试材料与大麦的亲缘关系最近,与细江蓠的亲缘关系最远。qRT-PCR和蛋白酶活性测定结果表明,SBEⅡa基因在不同环境下表达水平和SBEⅡa蛋白酶活性变异具有高度的正相关性,在不同环境和不同材料之间没有明显差异。
付国勇张永永刘新春李东梅蔡羽时丽洁王丹丹冯宗云
关键词:青稞淀粉分支酶实时荧光定量PCR酶活性
不同盐碱荒漠花花柴植株Na^+、K^+离子分布规律研究被引量:6
2013年
【目的】研究不同盐碱荒漠花花柴植株体内Na+、K+离子分布规律,为探究花花柴对Na+、K+离子的选择性吸收是否具有稳定性,以及Na+、K+离子在植株体内是否存在"拮抗作用"提供资料。【方法】以玛纳斯河流域中下游五种不同盐碱荒漠中的花花柴(Karelinia caspica),以及花花柴群落覆盖下的土壤为研究对象,对其Na+、K+离子含量随时间的动态变化进行分析,并对不同月份、不同样地花花柴各器官的Na+、K+离子含量进行差异性分析。【结果】(1)6~8月,各样地花花柴主茎中的Na+离子含量与对应样地土壤中Na+离子变化趋势相反,叶中的K+离子含量与对应样地土壤中K+离子变化趋势也相反,8~9月,各样地花花柴花器官中的Na+离子含量与对应样地土壤中Na+离子变化趋势相反,而K+离子含量则与对应样地土壤中K+离子变化趋势相同。(2)6~9月,各样地花花柴各器官中Na+含量总体呈现上升趋势,而K+含量呈现下降趋势。(3)各样地花花柴植株中,托叶和叶中的Na+离子要高于其他器官,而K+离子则相反。【结论】(1)花花柴主茎和叶分别对Na+、K+离子选择性吸收具有稳定性,受土壤环境中Na+、K+离子变化的影响不大。而花器官对土壤中的Na+离子选择性吸收具有稳定性,K+离子的吸收则主要依赖于土壤中所提供的K+离子含量的多少。(2)无论在土壤还是花花柴植株器官中Na+、K+呈现出相反的变化趋势,这说明Na+、K+之间的确存在"拮抗作用"。(3)各样地花花柴植株中,Na+离子主要分布在托叶和叶中,而K+离子则分布在主茎、分枝和花中。
刘斌王吉蒋静赵维奇王丹丹张霞
关键词:玛纳斯河流域花花柴拮抗作用
破碎化生境中粗柄独尾草种群大小对繁殖特性的影响被引量:5
2018年
景观破碎化是目前存在的一种普遍现象,导致物种生存的原有生境总面积减小,产生许多大小不一的斑块种群。不同斑块生境中植物种群的大小直接反映植物对环境的响应特征和适应对策,与植物繁殖有关的开花结实特性、种子形态及萌发特性的研究将有助于深入了解植物在不同生境中的生存策略。以粗柄独尾草(Eremurus inderiensis)为研究对象,以野外调查为基础,对比研究不同斑块粗柄独尾草种群的种群大小和生殖成功,揭示不同生境中粗柄独尾草的生态适应性。结果表明:(1)不同斑块生境中,种群大小差异较大,且较小的种群幼苗比例也较小,种群大小与种群幼苗比例呈显著相关;(2)较小的种群自然座果率、结籽率较低,种群间差异显著;(3)随着生境破碎化程度增加,种子千粒重,种子长、宽等形态特征呈减小趋势,但种翅占比增大;(4)在粗柄独尾草最适萌发温度下,随着生境破碎化程度增加,种子萌发率有下降趋势。针对人类干扰程度强的衰退型粗柄独尾草种群,亟需减少人为干扰,依据不同生境中的干扰因素及种群生存现状,制定科学与切实可行的保护和恢复策略。
安静刘鸯王海娟王丹丹张霞吴玲
关键词:粗柄独尾草生境破碎化种群大小
粗柄独尾草不同部位种子特性对不同生境的响应被引量:2
2016年
以新疆准噶尔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的粗柄独尾草(Eremurus inderiensis)为研究对象,通过划分不同破碎化程度斑块(强、中、弱),并根据植株花序轴高度将其分为长度相等的上部、中部和下部3个部位,研究不同斑块之间植株不同部位粗柄独尾草种子大小以及萌发特性。结果显示:1)随着生境破碎化程度的逐渐加强,各部位的种翅宽没有显著变化,而种子千粒重及种子长和宽均呈减小趋势;2)种子数量在整个植株、植株上部和中部均随着生境破碎的增强显著降低,而植株下部的种子数量在各斑块之间差异不显著;3)生境破碎化弱的植株不同部位种子萌发率均最高,破碎化中的植株上部种子萌发率显著高于破碎化强的,而在植株下部萌发率与之相反。生境破碎化对植物有较大影响,为适应变化生境破碎化和最大程度地繁衍后代,植株不同部位的种子特性会产生相应变化。
王文洁王丹丹段呈张霞王绍明
关键词:粗柄独尾草萌发率
粗柄独尾草种子特性及生态适应性研究被引量:3
2015年
以粗柄独尾草为研究对象,按花序轴分为长度相等的顶部、中部、基部(近地端),通过种子收集、种子萌发与幼苗培育试验,揭示不同部位粗柄独尾草种子特性及生态适应性。结果表明:1)生长在花序轴基部的种子大,萌发率低,顶部种子小,萌发率高。粗柄独尾草叶基生,总状花序以向顶顺序形成花和果实,早形成的果实比其它的果实更易发育成熟。2)种子相对较大的幼苗生长快,幼苗较高,且种子大小与茎长及鲜重呈显著正相关。即较大种子产生的幼苗可以保持较大的生长优势而发育成较大的植株,与较小种子萌生的幼苗相比,其幼苗对营养、水分、光照等资源具有较强的竞争能力,对不利的环境条件也具有较强的忍耐能力。
王丹丹张驰王绍明张霞吴玲
关键词:粗柄独尾草种子萌发幼苗生态适应性
青贮饲料大麦新品种川农饲麦1号高产栽培方案研究被引量:4
2019年
为了明确新选育的饲料大麦品种川农饲麦1号作青贮用时的适宜收获时期及其栽培技术,采用4因素5水平二次回归通用旋转组合设计方法研究了播种密度(X1)、播种期(X2)、收割期(X3)和氮肥用量(X4)4个因素在成都种植时的最佳栽培技术模式。其鲜质量产量为目标函数Y(kg/667 m^2)的数学回归模型为:Y=2 172.172 1+104.449 7 X1-276.310 1 X2-76.485 3 X3-64.818 1 X4+3.789 9 X12+42.680 7X22-5.377 3 X32+13.234 8 X42+7.778 2 X1X2-105.005 2 X1X3-2.222 3 X1X4+27.223 6 X2X3+91.115 7 X2X4-23.890 1 X3X4。全株鲜质量产量大于3 500 kg/667 m2时的农艺措施优化组合方案为:播种密度为9.89~11.32 kg/667 m^2,播种期为10月24—26日,收割期为4月13—18日,氮肥用量为10.83~16.71 kg/667 m^2。在4个参试因素中,播种期对全株鲜质量产量的影响最大,其次是播种密度,氮肥施用量对全株鲜质量产量的影响最小。
王丹丹汪文琴叶少平叶少平刘新春刘新春冯宗云
关键词:饲料大麦青贮栽培技术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