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丽平

作品数:20 被引量:431H指数:12
供职机构:浙江省亚热带土壤与植物营养重点研究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2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1篇农业科学
  • 1篇经济管理

主题

  • 10篇土壤
  • 6篇重金
  • 6篇重金属
  • 5篇污染
  • 4篇
  • 3篇重金属污染
  • 3篇金属污染
  • 2篇有机碳
  • 2篇农产
  • 2篇农产品
  • 2篇农田
  • 2篇迁移
  • 2篇外源
  • 2篇微生物
  • 2篇金属
  • 2篇抗生素
  • 2篇矿化
  • 1篇氮磷
  • 1篇氮磷流失
  • 1篇动物

机构

  • 20篇浙江大学
  • 2篇学研究院
  • 1篇浙江省亚热带...

作者

  • 20篇王丽平
  • 20篇章明奎
  • 10篇郑顺安
  • 2篇张慧敏
  • 1篇周翠
  • 1篇顾国平

传媒

  • 3篇土壤通报
  • 2篇安徽农学通报
  • 2篇浙江大学学报...
  • 2篇农业环境科学...
  • 1篇生态学报
  • 1篇植物营养与肥...
  • 1篇科技通报
  • 1篇水土保持学报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长江流域资源...
  • 1篇上海农业学报
  • 1篇环境科学研究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广东微量元素...
  • 1篇生态与农村环...

年份

  • 2篇2009
  • 7篇2008
  • 10篇2007
  • 1篇2006
2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利用农田系统中源汇型景观组合控制面源磷污染被引量:15
2007年
通过田间调查、采样分析和小区试验,研究浙江省农田系统中源汇型景观组合及其控制面源磷污染的效果。调查表明,浙江省农田系统中源、汇配置的景观类型主要有:蔬菜地-稻田系统、蔬菜地-茭白田系统、桑园地-稻田系统、旱地-稻田系统、高施肥稻田-低施肥稻田系统、农地(稻田、旱地)-多塘系统、农地(稻田、旱地)-植草水道(泥质排水沟)等。不同利用方式农田排水中磷含量有较大的差异,总磷平均含量为桑园>蔬菜地>稻田、小麦田、油菜田>休闲地>茭白田。小区试验表明,利用蔬菜地(旱地)-稻田-茭白系统、蔬菜-稻田系统、桑园-稻田系统和蔬菜地-(多)水塘系统可明显降低磷流失。建议对某些养分流失严重的农业流域,通过调整土地利用方式和增加养分汇型景观面积来控制农业面源污染。
章明奎王丽平张慧敏
关键词:农田系统面源污染控制
两种外源抗生素在农业土壤中的吸附与迁移特性被引量:47
2008年
长期施用禽畜排泄物可导致抗生素在土壤中的积累,对生态环境产生不良影响。为了解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农业土壤中长期施用含抗生素的有机肥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选择了7个典型农业土壤,用室内模拟方法研究了我国常用的2种抗生素(泰乐菌素和土霉素)在这些土壤中吸附和迁移行为。研究表明,抗生素在土壤中的吸附、迁移行为与抗生素种类和土壤性质有关,土壤对土霉素的吸附能力明显高于泰乐菌素。土壤对抗生素的吸附能力主要与土壤粘粒含量、有机质和氧化铁呈正相关,与其它土壤性质的相关性较小。这2类抗生素在粘质农业土壤剖面中的迁移能力较弱;但泰乐菌素在砂质土壤中较易迁移,有较大的环境风险。
章明奎王丽平郑顺安
关键词:抗生素农业土壤迁移
非污染土壤中颗粒态有机质对重金属的富集作用被引量:6
2008年
为了解未受重金属明显污染土壤中颗粒态有机质是否存在重金属的富集现象,从浙北平原采集了23个农业土壤样品,采用物理与化学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土壤有机质、土壤颗粒态有机质(POM)含量及土壤和颗粒态有机质中重金属(Cu、Pb、Zn、Cd)的分布。结果表明,虽然供试土壤重金属含量均未超出土壤重金属环境质量二级标准,但这些土壤中POM对重金属均呈显著的富集作用,Cu、Pb、Zn、Cd的富集系数分别为5.4~13.5、4.7~10.3、3.8~10.4和3.8~12.3,并随POM粒径减小而增加。富集系数一般是砂质土壤高于壤土和粘土。土壤有机质含量对POM的重金属富集效果也有一定的影响,中量有机质土壤>低量有机质土壤>高量有机质土壤。分析认为非污染土壤中POM对重金属的富集机理主要是有机质与土壤重金属相互作用的结果。
郑顺安王丽平章明奎
关键词:重金属
重金属污染对土壤有机质积累的影响被引量:36
2007年
采用田间采样分析与室内培养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不同重金属污染土壤中有机质积累的差异及重金属污染强度对土壤有机质矿化动态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污染土壤中重金属的大量积累可减弱有机物质的矿化速率,增加土壤有机质的积累.土壤中颗粒态有机质及其占总有机碳的比例随重金属积累的增加而增加;而微生物生物量碳占总碳的比例却随土壤重金属污染水平的提高而下降.污染土壤中颗粒态有机质对重金属有显著的富集,这可能是影响土壤有机物质进一步矿化的原因之一.重金属污染可改变土壤有机质的矿化速率,影响土壤有机质的积累与分配.
章明奎王丽平
关键词:重金属污染有机质积累矿化
平原地区复合土地利用系统中氮磷流失敏感区界定——以浙江大学华家池校区为例被引量:1
2008年
为正确识别平原地区复合土地利用系统中氮磷流失敏感区,利用美国农业部水土保持局设计的水文模型中的CN值描述地表状况,反映不同土地利用条件下下垫面对土壤氮、磷流失的影响;运用等标污染负荷计算方法评估不同类型污染源强度;建立了复合土地利用系统中土壤氮、磷流失敏感区的综合指数评价体系。构建的氮、磷流失评价方法在浙江大学华家池校区的应用评价结果表明,氮磷流失敏感性高的区块主要为研究区内的居民区、畜牧场和一些施肥量大的种植区,而敏感性最低的区块集中在具有良好植被覆盖的绿化区。高的污染源和高的迁移因子叠加区构成了高的流失敏感区。
周翠王丽平章明奎
关键词:敏感区综合指数法
我国农产品产地环境质量现状及存在问题被引量:19
2006年
农产品产地环境质量是保障农产品安全的重要因素,农产品产地环境建设是现代农业生产的重要内容。本文从农产品产地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与标准、产地环境质量的评价方法、农产品产地环境质量的现状、安全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与管理、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等方面对我国农产品产地环境质量研究现状作了初步分析。
王丽平顾国平章明奎
关键词:农产品产地环境环境质量标准
重金属污染对土壤颗粒态有机质和添加植物材料矿化的影响被引量:3
2008年
为了解重金属污染对土壤中有机物质和添加植物材料矿化的影响,采用室内培养试验,研究不同重金属含量的植物残体进入不同程度重金属污染土壤后土壤颗粒态有机物质矿化、微生物生物量和颗粒态有机质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土壤和植物残体重金属污染都会减弱颗粒态有机物质和植物材料在土壤中的矿化速率,增加颗粒态有机质对微生物的抵抗能力和颗粒态有机质在土壤中的积累.在植物残体矿化过程中,土壤微生物生物量主要与土壤污染程度有关,随土壤重金属污染程度的增加而减少;当加入土壤的植物材料重金属含量较低时,中量重金属污染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土壤的呼吸强度;而土壤颗粒态有机质的积累均随土壤或植物残体中重金属的积累而增加,其中植物中重金属积累对其影响更为明显.重金属在土壤颗粒态有机质中的积累可能是土壤有机质稳定的重要原因之一.
王丽平郑顺安章明奎
关键词:重金属污染矿化
土壤中恩诺沙星的吸附-解吸特性和生物学效应被引量:40
2008年
抗生素药物残留对生存环境的影响已受到人们广泛的关注。本文研究了我国应用较为广泛的抗生素恩诺沙星在几种农业土壤中的吸附和解吸特性及其对土壤微生物区系和有机碳矿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对恩诺沙星具有较强的吸附作用,残留在土壤中的低量恩诺沙星主要被吸附在固体颗粒上,不易释放和随水迁移。但残留在土壤中的恩诺沙星可影响土壤微生物数量和有机碳的矿化。低浓度的恩诺沙星可刺激土壤微生物活性,增加土壤有机碳的矿化;高浓度的恩诺沙星则会抑制土壤微生物活性和有机碳的矿化。恩诺沙星对土壤生物学性质影响的持续时间较短,约10天左右,这可能与土壤对恩诺沙星具强吸附作用及恩诺沙星在土壤中自然降解削弱了其活性等有关。
王丽平章明奎郑顺安
关键词:恩诺沙星吸附-解吸土壤微生物有机碳矿化生态风险评价
土壤颗粒态有机质中铜和铅的结合特征被引量:10
2007年
为了解土壤颗粒态有机质(POM)中重金属的富集机理,采用化学试剂选择提取方法,把POM中铜和铅分为可交换态、络合态、有机质紧结合态和矿质态等4种形态.结果表明,与细土(<0.05 mm)相比,POM中铜和铅的有机质紧结合态、可交换态和络合态比例较高;可交换态重金属比例随POM粒径减小而下降,络合态重金属比例却随POM粒径减小而增加.污染土壤中分离获得的POM有较高比例有机质紧结合态铜和铅,而人为添加的铜和铅在POM中主要向络合态和交换态转化.研究认为,污染土壤中有机质紧结合态重金属大多可能是经植物吸收进入土壤后分解残留所致;而POM中络合态和交换态重金属主要通过有机质与土壤重金属的交换和络合作用而富集.
王丽平郑顺安章明奎
关键词:络合作用
旱耕地土壤磷垂直迁移机理的研究被引量:32
2007年
为了解磷素在土壤剖面中淋溶及迁移机理,选择有较长施肥历史的3个旱地土壤,用亮蓝溶液染色鉴定了优势流途径,并分离和采集被染色剂染色和不染色的土样,分析了土壤全磷、有效磷的垂直分布。结果表明,供试土壤中磷的迁移存在基质流和优势流2种途径,心土层以下染色部分土壤的磷含量明显高于不染色部分土壤,基质流迁移磷的深度与土壤磷的饱和吸附量成反比;土壤中优势流区域从上至下变小,但优势流磷迁移比基质流深得多,优势流磷迁移深度与基质流磷迁移深度的比值随土壤粘粒含量的增加而增加。
章明奎王丽平
关键词: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