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敏 作品数:39 被引量:178 H指数:8 供职机构: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中华医学会医学教育分会医学教育研究立项课题 上海市科委医学引导类科技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文化科学 更多>>
直肠双原发癌一例 2006年 患者男,70岁。大便带血半年余,加重2个月,肠镜示距肛门13cm处直肠增生性病变。2005年5月入院治疗,行直肠癌根治术(Dixon术)。 祝颖 王敏关键词:直肠癌根治术 双原发癌 DIXON术 增生性病变 大便带血 结节性硬化3例报道(附1例尸解资料) 被引量:1 1994年 张瑾宜 谢雅英 赵保华 王敏关键词:结节性硬化 尸体解剖 病例报告 硒在防治大肠癌中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2 1998年 目的:阐明硒在大肠癌发生中的地位及其防治大肠癌的作用机理。方法:包括实验和临床两部分。120只Wistar大鼠以二甲肼(DMH)诱发大肠癌,动物随机分为8组予以不同饮食,处死后尸解,观察各脏器出现肿瘤情况。44例大肠癌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观察投药前后血清硒浓度与T淋巴细胞亚群、NK、LAK细胞活性的变化,同时测定35例大肠癌组织和正常大肠组织内硒含量。结果:高脂饮食对DMH的致癌性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硒和钙则有明显阻抑DMH的致癌作用,而且硒对高脂饮食的促癌性也有明显的阻抑作用,锗则未见对DMH的致癌性有任何作用。大肠癌患者血硒水平低于正常值,补硒后血硒明显升高,与对照组差别显著(P<0.01),治疗组的CD3、CD4、CD4/CD8及NK、LAK细胞活性补硒后有明显升高,与对照组差别显著。此外,大肠癌组织内硒含量明显低于周围大肠组织的硒含量。结论:硒具有阻抑实验性大肠癌发生的作用,补硒具有促进人体细胞免疫的功能,大肠癌的发生则可能与局部低硒以致免疫力降低有关。 郁宝铭 王敏 吴金 许叔祥关键词:大肠癌 LAK细胞 癌发生 补硒 硒含量 硒水平 间接盖髓术治疗52例后牙深龋的临床分析 1997年 1990年10月至1996年7月,作者收治深龋和冠髓局限性牙髓炎,牙髓电活力实验呈阳性反应,X线片示根尖周骨质稀疏的患牙52例。采用间接盖髓术对患牙进行治疗,并全身运用抗生素,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选择后牙深龋,无牙周病,X线片示根尖周骨质疏松,牙髓电活力试验呈阳性反应的患牙共52颗,去净龋坏牙本质后,将丁香油棉球放入窝洞中,用氧化锌丁香油粘固粉暂封,观察1~3周,同时全身运用抗生素。若症状消失,即可去除暂封物及丁香油棉球,将氢氧化钙盖髓剂放于接近牙髓的洞底,再暂封观察。2周后若无任何自觉症状。 王敏 张慧玲关键词:龋齿 盖髓术 间接盖髓术 手用Protaper预备根管后注射式热塑牙胶充填系统充填效果的观察 被引量:3 2005年 目的观察Protaper手用法预备的后牙根管使用注射式热塑牙胶充填系统(Ultrafil-3D)充填的效果。方法10颗离体人上颌磨牙,开髓拔髓,截冠并截除腭根,按照Protaper的使用要求对颊根进行根管预备,均至F2(相当于主尖锉为25#K-file),测量根尖孔直径,干燥根管,涂布封闭剂(Roekoseal),Ultrafil-3D(Endoset)牙胶充填根管,记录注射针头进入的最大深度,直接观察超充情况,然后X线片评价整体的充填效果。结果①20个根管中有8个出现少量牙胶(伴封闭剂)超充,9个出现单纯的封闭剂超充;②根尖孔直径均≤0.25mm,注射针头距根尖孔的距离(L)均在8~10mm,牙胶超充组与无牙胶超充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③X线片显示牙胶未见欠充,与管壁未见明显空隙,可充填进入侧支根管。结论使用Protaper预备根管简便快速,根管形态好,有可能出现牙胶超充,但超出量较少,根管能获得整体良好的三维充填效果。 王敏 杜嵘 朱亚琴关键词:PROTAPER 根管预备 MT1F mRNA在结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病理意义 2016年 目的:探讨MT1F mRNA在结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病理意义。方法:采用Taq Man探针实时荧光定量Real-time PCR检测40例结肠癌及对应正常粘膜组织中MT1F mRNA的表达,并通过免疫组化检测Metallothionein(MT)的蛋白表达。结果:82.5%(33/40例)的结肠癌组织MT1F mRNA表达较对应正常组织明显下调,降低2.4倍至113倍不等。MT1F mRNA水平与结肠癌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部位、肉眼形态、直径、分化及Dukes分期无关。在MT1F mRNA低表达的病例中,癌组织MT蛋白表达低于对应正常组织(P<0.05)。结论:结肠癌组织MT1F mRNA水平显著下调,但与结肠癌的临床病理特征无关。 仇生龙 蔡冬兰 陈桂明 王敏 严东旺关键词:结肠癌 临床病理意义 探讨IL-34在小鼠慢性根尖周炎模型中的动态表达 2024年 目的:探讨白介素-34(IL-34)在小鼠慢性根尖周炎模型中的表达及变化情况。方法:选择35只SD小鼠,对其下颌第一磨牙开髓制造根尖周炎的模型,并在0、7、14、21、28 d随机脱颈处死,解剖分离含有第一磨牙的下颌骨,进行影像学检查,了解模型中根尖周的破坏情况。将下颌骨标本制备切片,进行HE染色观察根尖周组织病理学改变以及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染色检测破骨细胞,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检测IL-34与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在根尖周炎模型中的动态表达。结果:影像学检查显示,0~7 d根尖无明显异常,14~21 d开始出现轻度根尖破坏,28 d根尖阴影变大,范围增宽。HE染色显示,0 d根尖周组织正常未见明显改变,7 d炎性因子浸润开始增多,14 d出现明显的骨质破坏以及坏死中心,21 d炎性渗出减少,小范围的骨质破坏区域增多,28 d炎性细胞浸润趋于稳定,小范围的骨质破坏连接成片,大范围的骨质破坏形成。TRAP染色显示,0 d几乎看不到破骨细胞,7~14 d破骨细胞数目明显增加,在21 d时到达高峰,28 d时轻微下降,但7、14、21、28 d时均高于0 d(P<0.05)。RT-qPCR检测显示,7~28 d的IL-34及TNF-α的mRNA表达量均逐渐增高,且在14 d到达顶峰,在21 d呈现下降的趋势,28 d又呈现上升趋势,在7~28 d的表达量均高于0 d(P<0.05),并且呈现正相关关系。结论:IL-34的mRNA表达量随着根尖周炎病变程度发展而改变,尤其是与骨质破坏的程度相关,并与TNF-α有着密切的联系,出现短暂的表达量下降说明其表达受到了抑制,有助于为临床治疗提供方向。 王敏 徐丽 朱永娜 张伟健 武庆华 刘茜关键词:根尖周炎 肺多发性脑膜瘤1例 被引量:4 2004年 患者男性,55岁.因干咳2周就诊.查X线胸片示双肺多发结节.胸部CT示左肺上叶尖后段,下叶外、后基底段,右肺中叶外侧段,下叶背段、外基底段可见多发性小结节影,直径均<1 cm,边界清.颅脑CT及颈、胸、腰椎MRI未见明显异常.行左下肺结节活检术. 袁琳 王敏 胡宏慧关键词:颅脑CT 临床病理 病理诊断 实时反馈系统在外科住院医师手术参与量中的作用 2023年 目的探讨一款实时反馈医院外科基地住院医师完成手术操作情况的软件系统在外科住院医师手术参与中的作用。方法2021年8月—2023年7月,选取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人民医院2022级外科基地住院医师26名作为试验组,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以下简称住培)的第1年里使用该实时反馈系统,2021级外科住院医师20名作为对照组,住培的第1年里仍使用自行填报的方式报告完成手术的情况。最终均通过医院手术室管理系统,调取2021级和2022级外科基地住院医师住培第1年的手术情况进行比较分析。同时比较试验组与对照组年度综合考操作考试的成绩。并发放问卷,调查试验组住院医师和带教老师使用该系统后的反馈。结果试验组住院医师平均总手术量为(222.91±79.12)台,作为一助平均手术量为(32.58±17.30)台,作为二助平均手术量为(190.32±79.83)台。对照组住院医师平均总手术量为(134.90±68.20)台,作为一助平均手术量为(32.45±14.79)台,作为二助平均手术量为(102.41±148.94)台。试验组住院医师的总手术量和作为二助参与的手术量均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三级学科手术参与量的比较中,试验组住院医师普外科和泌尿外科手术参与量多于对照组,试验组的年度操作考成绩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调查问卷的结果同样反映出该实时反馈系统在住院医师和带教老师方面均获得了肯定的意见。结论手术实时反馈软件的使用有助于提高外科住院医师手术参与,提升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效果。 王敏 方燕 樊军卫关键词:住院医师 手术教学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手术技能 ICU患者深静脉导管留置时间与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28 2019年 目的 探讨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深静脉导管留置时间与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0月至2018年8月该院ICU中因病情需要留置深静脉导管的12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置管时间不同将其分为1~<7 d组(A组),7~<14 d组(B组),≥14 d组(C组),观察各组导管尖端细菌定植率与CRBSI感染率,对比CRBSI感染与未感染患者的临床特征。同时,分析发生CRBSI感染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有21例患者发生CRBSI感染,感染率为16.80%。A、B、C组导管尖端细菌定植率分别为 2.38 %(1/42)、6.98%(3/43)、17.50%(7/40),CRBSI感染率分别为7.14%(3/42)、11.63%(5/43)、 32.50 %(13/40),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5);对比CRBSI感染与未感染患者的临床特征发现,两组患者在年龄、导管类型、留置部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慢性合并症以及置管处皮肤细菌数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0岁、导管类型为普通双腔、留置部位为锁骨下静脉、未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慢性合并症以及置管处皮肤细菌数≥100 CFU/10 cm 2均是导致CRBSI感染的因素;相关性分析显示,置管时间与CRBSI发生率呈正相关( r =0.785, P <0.05)。结论 临床实践中,应加强ICU患者的侵入性操作管理,尽量减少导管使用和保留时间;注重监测和分析CRBSI的危险因素,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 王敏 杨昕 周燕平 姚叶英关键词:重症监护病房 深静脉导管 留置时间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