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敏

作品数:41 被引量:130H指数:8
供职机构: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金属学及工艺更多>>

文献类型

  • 31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 1篇专利

领域

  • 34篇医药卫生
  • 1篇金属学及工艺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8篇动脉
  • 7篇肿瘤
  • 6篇血管
  • 6篇造影
  • 6篇体层摄影
  • 6篇细胞
  • 6篇X线
  • 6篇X线计算
  • 6篇X线计算机
  • 5篇体层摄影术
  • 5篇冠状
  • 5篇冠状动脉
  • 5篇CT
  • 5篇成像
  • 4篇血管造影
  • 4篇血管造影术
  • 4篇影像
  • 4篇造影术
  • 3篇原发性
  • 3篇淋巴

机构

  • 35篇济宁市第一人...
  • 8篇济宁医学院
  • 2篇复旦大学
  • 1篇山东省肿瘤医...
  • 1篇济南市第三人...
  • 1篇济宁市中医院
  • 1篇山东省肿瘤防...

作者

  • 35篇王敏
  • 6篇李剑
  • 5篇于永梅
  • 4篇李丽
  • 3篇卜凡儒
  • 3篇邹新华
  • 2篇徐晶
  • 2篇王作祥
  • 2篇郭美玲
  • 2篇刘洪梅
  • 2篇翟蕊
  • 1篇李婕
  • 1篇王月训
  • 1篇孙波
  • 1篇孙树印
  • 1篇韩翔宇
  • 1篇李万湖
  • 1篇路威
  • 1篇李晴
  • 1篇魏震

传媒

  • 11篇医学影像学杂...
  • 2篇济宁医学院学...
  • 2篇中国中西医结...
  • 2篇影像研究与医...
  • 1篇中国医学影像...
  • 1篇中国医学计算...
  • 1篇中华医院管理...
  • 1篇中国辐射卫生
  • 1篇放射学实践
  • 1篇临床放射学杂...
  • 1篇陕西医学杂志
  • 1篇中国医学影像...
  • 1篇中国临床医学...
  • 1篇CT理论与应...
  • 1篇实用肝脏病杂...
  • 1篇中华肿瘤防治...
  • 1篇中国临床实用...
  • 1篇商讯

年份

  • 3篇2025
  • 5篇2024
  • 3篇2023
  • 3篇2022
  • 3篇2021
  • 5篇2020
  • 3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7
  • 3篇2016
  • 2篇2014
  • 3篇2013
4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腹盆腔促纤维增生性小圆细胞肿瘤1例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通过腹盆腔促纤维增生性小圆细胞肿瘤的CT影像表现,来进一步了解其疾病。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腹盆腔促纤维增生性小圆细胞肿瘤的CT影像资料,行CT动脉期及静脉期增强扫描。结果腹盆腔内见多发软组织样密度为主的混杂密度影,密度不均,融合成团,增强扫描实性部分轻度强化;腹盆腔内见多发大小不等的结节影,病灶与邻近小肠、结肠及肠系膜、腹膜分界不清;腹盆腔积液。结论 CT检查可作为诊断腹盆腔促纤维增生性小圆细胞肿瘤的影像学方法。
翟蕊冯洁李剑王敏李万湖
关键词:小圆细胞肿瘤CT腹盆腔
胸骨孤立性浆细胞瘤1例并文献复习
2025年
目的:探讨骨孤立性浆细胞瘤(SPB)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23年2月7日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例SPB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影像学、病理学检查结果,术后定期随访,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结果:患者因无明显诱因出现胸痛半年来本院就诊。胸部CT增强扫描示:胸骨体呈膨胀性、溶骨性骨质破坏,骨皮质不连续,局部见软组织肿块,边界欠清,范围9.9 cm×4.0 cm×3.1 cm,增强扫描两期CT值分别约64 HU、83 HU,未见明显骨膜反应。术后病理诊断为(胸骨肿瘤)浆细胞瘤。术后定期随访复查胸部CT,发现胸壁组成骨多发低密度灶,考虑进展为多发性骨髓瘤可能。结论:SPB是少见的浆细胞瘤,好发于50~60岁的中年人群,发生于胸骨的SPB更加少见,SPB无特征性影像学表现,最终确诊需综合临床病史、影像及病理检查。
刘天赐王敏
关键词:胸骨浆细胞瘤影像计算机体层摄影
基于增强CT影像组学模型在鉴别良恶性小肾肿瘤的价值
2023年
目的探讨增强CT影像组学模型鉴别良恶性小肾肿瘤(直径≤4 cm)的价值。方法选取经病理证实为恶性小肾肿瘤患者151例,良性小肾肿瘤患者49例。采用分层抽样方法将200例患者按照7∶3比例随机划分为训练集140例及验证集60例,分别于肾皮髓质期、实质期及排泄期逐层手动勾画感兴趣区(ROI),提取影像组学特征。采用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法(LASSO)进行降维,建立单独期相模型和联合期相模型共7个模型:1)皮髓质期;2)实质期;3)排泄期;4)皮髓质期-实质期;5)皮髓质期-排泄期;6)实质期-排泄期;7)三期联合模型。通过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及曲线下面积(AUC)评估模型的诊断效能。使用De-Long检验比较不同模型间的效能差异。结果三期联合模型的鉴别效能(训练集AUC为0.931;验证集AUC为0.870)高于两两联合模型和单独期相模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皮髓质期-实质期模型的鉴别效能(训练集AUC为0.913,验证集AUC为0.832)高于皮质期-排泄期模型、实质期-排泄期模型和单独期相模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独期相模型中皮髓质期模型鉴别效能最佳,在训练集和验证集的AUC值分别为0.841和0.760。结论三期联合模型及皮髓质期-实质期模型可进一步提高鉴别诊断良恶性小肾肿瘤的效能。
于永梅牟鑫张恒王敏陈明井潘冬梅
关键词: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后肾腺瘤与乳头状肾细胞癌的CT鉴别诊断
2025年
目的 对比分析后肾腺瘤(MA)与乳头状肾细胞癌(PRCC)的CT表现特征,提高对两者的鉴别诊断水平。方法 选取经术后病理证实的10例MA及26例PRCC患者的术前临床及CT资料。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对两组的临床特征(性别、临床症状、侧别)及CT表现(病灶位置、与肾窦的关系、生长模式、边界、形状、成分、平扫密度、钙化、出血)进行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两组的年龄、病灶长短径、平扫及增强两期病灶CT值、增强两期肿瘤的相对增强率进行比较。结果 PRCC组男性多发,MA组女性多发,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灶与肾窦的关系、两组肿瘤的皮质期相对增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与肾窦关系、皮质期相对增强率对于鉴别MA和PRCC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15(95%CI:0.663~0.968)、0.738(95%CI:0.579~0.898)、0.754(95%CI:0.599~0.908)。结论 MA与PRCC的临床特征和增强CT表现(性别、与肾窦关系、皮质期相对增强率)有一定差异,有助于临床术前鉴别诊断。
潘冬梅王敏李正腾王作祥于永梅戴辰晨
关键词:后肾腺瘤乳头状肾细胞癌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原发性肺淋巴瘤和继发性肺淋巴瘤的CT表现及误诊分析
邹新华卜凡儒王敏
更昔洛韦与还原型谷胱甘肽联合治疗巨细胞病毒肝炎患儿的疗效及其对外周血T淋巴细胞水平的影响被引量:11
2018年
目的探讨应用更昔洛韦联合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巨细胞病毒肝炎患儿的疗效及其对外周血T淋巴细胞水平的影响。方法2015年1月~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巨细胞病毒肝炎患儿74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给予37例对照组患儿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37例观察组患儿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应用更昔洛韦抗病毒治疗。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尿CMV DNA,使用EpiceXL型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结果两组治疗前肝功能指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经过2~3 w治疗,两组血清ALT、AST、GGT、TBIL水平均恢复正常,单观察组尿CMV DNA阴转时间和肝功能恢复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也较低;治疗前,两组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无统计学差异(P>0.05),经过2~3 w治疗,两组外周血CD3^+、CD4^+、CD8^+细胞和CD4^+/CD8^+比值均恢复正常。结论应用更昔洛韦联合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巨细胞病毒肝炎患儿能加速肝功能恢复,无不良反应发生。
刘振国李继兴王敏
关键词:巨细胞病毒肝炎更昔洛韦还原型谷胱甘肽
原发性肋骨淋巴瘤1例并文献复习
2024年
目的:探讨原发性肋骨淋巴瘤(PLR)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以加强对于该疾病的认知。方法:回顾性分析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一例PLR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影像学、病理学检查结果,术后定期随访,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结果:患者因右季肋部疼痛不适2月来本院就诊。胸部CT及增强扫描示:右侧第9后肋正常形态消失,见溶骨性骨质破坏,可见沿肋骨长轴走行的围骨性软组织肿块,最大横截面约1.8 cm×5.1 cm,范围大于骨质破坏区。病灶边界尚清,密度不均,其内见斑片状残存骨质,骨皮质不连续,未见明显骨膜反应。增强扫描病变呈不均匀轻中度强化。术后病理诊断为右侧肋骨高级别B细胞淋巴瘤。术后定期随访,第7个月于本院行胸腹部CT检查,肿瘤没有复发迹象,也未见远处转移征象。结论:PLR是非常罕见的恶性淋巴瘤。多见于40岁以上男性,临床表现较轻但影像学表现较重,实验室检查及肿瘤标志物多为阴性。CT表现主要表现为“浮冰征”。该病对放化疗敏感。PLR最终确诊需综合临床病史、影像及病理检查。
丁顺清王敏
关键词:恶性淋巴瘤肋骨肿瘤骨肿瘤
成人后肾腺瘤的CT与MRI表现
2024年
目的探讨后肾腺瘤(MA)的CT、MRI特征,以提高对MA的诊断准确率。方法选取术后病理证实的13例MA患者的CT和MRI表现。结果13例中男性2例,女性11例,发生在肾皮质10例,皮髓质区3例。实性7例(53.8%),囊实性6例(46.2%),其中3例病灶内见分隔,含钙化4例(30.8%)。10例行CT扫描,实性部分平扫呈等或稍高密度;8例行MRI扫描,T_(2)WI有完整假包膜2例,不完整假包膜4例,无假包膜2例,DWI均呈高信号,ADC值减低,T_(1)WI呈等或稍低信号,3例内见出血,T_(2)WI呈等-稍低或稍高信号。增强扫描病灶呈轻中度渐进性延迟强化,强化程度均低于正常肾实质,分隔持续强化。其中1例伴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结论MA多发生于中年女性,呈外生性生长,实性或囊实性,呈轻中度渐进性延迟强化,囊实性的病灶内可有分隔,可伴钙化。CT与MRI检查相结合可以提高该病的诊断准确率。
潘冬梅刘洪梅李正腾王作祥王敏于永梅戴辰晨
关键词:后肾腺瘤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磁共振成像
CCTA斑块特征在冠状动脉管腔狭窄程度进展预测及预后的价值研究
2025年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CTA(CCTA)斑块定性、定量特征在预测冠状动脉管腔狭窄程度进展及预后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2018年5月至2023年8月行2次CCTA检查的患者66例,分为管腔狭窄非进展组和进展组,将患者CCTA图像传入人工智能软件进行斑块分析,共检出斑块87个。分析参数包括一般临床资料、斑块性质、狭窄范围、斑块长度、钙化成分CT值及体积、非钙化成分CT值及体积、低密度成分CT值及体积、斑块总体积、总钙化积分、钙化斑块等效质量、重构指数、低密度斑块、正性重构、“餐巾环征”、点状钙化。分别比较斑块进展组和非进展组以及存在易损斑块和非易损斑块患者的预后情况。结果:与狭窄非进展组相比,进展组糖尿病、易损斑块比例高于非进展组;进展组钙化积分、斑块钙化成分体积、钙化成分占比和钙化斑块等效质量低于非进展组且点状钙化发生率高于非进展组。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糖尿病(OR值=3.67,95%CI:1.21~11.11)、易损斑块(OR值=3.97,95%CI:1.32~11.94)、点状钙化(OR值=5.73,95%CI:2.03~16.17)为狭窄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钙化成分体积(OR值=0.986,95%CI:0.976~0.997)为狭窄进展的独立保护因素。生存分析曲线显示,非进展组无MACE生存率高于进展组;非易损斑块组无MACE生存率高于易损斑块组。结论:糖尿病、易损斑块、点状钙化为狭窄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钙化成分体积为狭窄进展的独立保护因素,冠状动脉CTA斑块定性、定量特征在预测冠状动脉管腔狭窄进展及预后中有较好的临床价值。
李正腾王敏潘冬梅王宪凯
关键词:冠心病斑块进展
双源CT双能量扫描测定甲状腺碘浓度、体积及总碘含量的价值被引量:12
2020年
目的探讨双源CT双能量扫描对正常甲状腺组织碘浓度、体积及总碘量测量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双源CT对108例疑颈部或颈椎疾病患者进行双能量扫描,将患者分为<40岁组、40~60岁组及>60岁组,在后处理工作站中测量正常甲状腺组织的碘浓度、体积,并计算得到甲状腺总碘量,比较不同性别及不同年龄组甲状腺碘浓度、体积及碘含量有无统计学差异。结果所有患者甲状腺左、右叶碘浓度、体积及碘含量均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男性与女性甲状腺碘浓度、体积及总碘含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40岁组与40~60岁组比较,甲状腺碘浓度及总碘含量均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40岁组与>60岁组比较、40~60岁组与>60岁组比较甲状腺碘浓度及总碘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甲状腺体积三组年龄间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双源CT双能量扫描可以准确测量甲状腺碘浓度及总碘含量,反应人体内碘水平,为评估甲状腺功能及诊断甲状腺疾病提供依据。
潘冬梅李正腾王敏翟蕊王月训
关键词:甲状腺碘浓度双能量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