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敏

作品数:58 被引量:491H指数:13
供职机构: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历史地理建筑科学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6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8篇经济管理
  • 18篇历史地理
  • 10篇建筑科学
  • 5篇文化科学
  • 4篇自动化与计算...
  • 4篇社会学
  • 3篇政治法律
  • 2篇艺术
  • 1篇天文地球
  • 1篇电气工程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12篇城市
  • 9篇乡村
  • 8篇地理
  • 6篇情感
  • 4篇社会
  • 4篇理学
  • 4篇旅游
  • 4篇华侨新村
  • 3篇地理学
  • 3篇地缘
  • 3篇行动者网络
  • 3篇眼动
  • 3篇人文地理
  • 3篇人文地理学
  • 3篇身体
  • 3篇数字技术
  • 3篇农村
  • 3篇文化
  • 3篇历史街区
  • 3篇街区

机构

  • 53篇华南师范大学
  • 7篇广州大学
  • 6篇华东师范大学
  • 6篇武汉大学
  • 6篇华南理工大学
  • 6篇中山大学
  • 3篇香港大学
  • 3篇香港中文大学...
  • 2篇北京大学
  • 2篇华中师范大学
  • 2篇赫尔辛基大学
  • 1篇伯明翰大学
  • 1篇兰州大学
  • 1篇苏州大学
  • 1篇中国环境科学...
  • 1篇首都师范大学
  • 1篇西南大学
  • 1篇中山大学附属...
  • 1篇西安大略大学
  • 1篇广州市城市规...

作者

  • 57篇王敏
  • 14篇朱竑
  • 8篇王敏
  • 4篇田银生
  • 3篇付迎春
  • 3篇杨忍
  • 2篇陈锦棠
  • 2篇袁媛
  • 1篇魏立华
  • 1篇杨晓婷
  • 1篇马凌
  • 1篇刘承良
  • 1篇王世福
  • 1篇袁振杰
  • 1篇曾敏
  • 1篇林钿
  • 1篇朱华
  • 1篇龙慧

传媒

  • 15篇世界地理研究
  • 8篇热带地理
  • 7篇人文地理
  • 5篇旅游学刊
  • 4篇地理科学进展
  • 2篇规划师
  • 2篇地理学报
  • 2篇地理科学
  • 2篇华南师范大学...
  • 2篇自然资源学报
  • 1篇经济地理
  • 1篇地理教学
  • 1篇遥感技术与应...
  • 1篇地理教育
  • 1篇中国园林
  • 1篇建筑师
  • 1篇中小学数字化...

年份

  • 1篇2024
  • 9篇2023
  • 10篇2022
  • 1篇2021
  • 6篇2020
  • 7篇2019
  • 6篇2018
  • 6篇2017
  • 2篇2016
  • 3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7
5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基于GIS的城市快速路限速问题研究——以广州市内环路为例
2013年
基于道路最高限速值的多目标优化模型,研究了广州市内环路的限速问题.采用数学建模与回归分析方法构建广义费用函数,以死亡率为约束条件,依据实际道路参数的曲线路段和平直路段模型修正,计算得到广州市内环路的最佳限速值.应用ArcGIS软件平台分路段对内环路最佳限速值进行可视化.
付迎春王敏朱华
关键词:多目标优化ARCGIS
城市异质植被的覆盖度估算模型比较研究被引量:1
2015年
植被覆盖度是城市生态环境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针对亚热带城市异质植被覆盖特征,选择像元尺度的植被指数(NDVI)转换模型、亚像元尺度的植被—土壤两端元模型(V-S Model)和植被—高—低反射率三端元模型(V-H-L Model)在TM影像上估算植被覆盖度,并结合野外实地调查对比验证3种模型的估算精度及其适用性。结果表明模型尺度和背景亮度对植被覆盖度估算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NDVI转换模型整体高估覆盖度为27%,V-S模型和V-H-L模型整体低估覆盖度分别为23%和5%;验证结果证明:NDVI转换模型对高密度(>60%)植被的估算结果最好,低估4%;V-H-L模型对中密度(40%~60%)和低密度(<40%)植被的估算结果最优,仅低估2%,并受背景亮度的影响最小。因此,NDVI转换模型适用于高密度植被覆盖度的估算,亚像元尺度下的V-S模型和V-H-L模型适用于低、中密度植被覆盖度的估算,并以V-H-L模型估算较为准确。
王敏付迎春
关键词:植被覆盖度亮度
情感治理与湾区融合——广州港澳创新创业基地案例
2024年
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背景下,如何使港澳青年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成为备受关注的议题。港澳创新创业基地作为赴内地创业的港澳青年的活动载体,其被赋予着推动湾区融合的重任。本研究采用半结构式访谈、实地考察与网络文本分析的方法,以广州市港澳双创基地为研究对象,基于情感地理学理论,探讨港澳双创基地中的情感空间的构建过程,及其在湾区治理中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不同主体在港澳双创基地发展的过程中邂逅。通过基地物质景观的营造和各主体间的良好互动,基地被构建成一个积极正向的情感空间。伴随着港澳创业者在内地的流动、实践,情感空间实现尺度跃升。港澳创业者在内地积极的情感体验一方面增强其社会参与的热情,另一方面通过其在港澳本地的社会实践传递到当地,吸引更多港澳本地居民融入湾区发展,以一种柔性的、非正式的方式发挥着情感的力量。然而港澳创业者对内地的情感具有多元性,其对内地的归属感与其社会参与之间的关系也较为复杂,在内地的港澳创业者仍处于情感融入的状态;当前尚缺少关于如何发挥在内地的港澳创业者对港澳本地的辐射带动作用的顶层设计。上述结论丰富了湾区治理研究视角和尺度,揭示了当前湾区融合中存在的问题,也为湾区情感治理实践提供了有效思路。
张云菲陆芷晴韩雨晴黄悦华王敏
城市再开发背景下的社区感知——基于内隐联想测验的研究被引量:4
2018年
以广州市永庆坊为例,研究采用内隐联想测验法、问卷以及质性访谈相结合的方法,探究其改造前后社区相关主体的社区感知,旨在探讨社区空间变化背后相关主体的感知态度差异。研究结果揭示了社区感知的外显态度和内隐态度的分离效应,且外显态度表现的差异性强于内隐态度。参与者对永庆坊改造前后的连贯性和积极性存在外显感知态度的显著差异,在内隐态度结果上,参与者对永庆坊改造前后的连贯性和积极性并未存在显著差异。实验结果表明:物质层面的更新并非引起居民等主体对改造热议的根本原因,社区更新重点应关注利益主体对权利、参与权的诉求,关注其利益分配的合理性。诚然,社区改造规划中不仅应重视公众参与和调查,也应深入挖掘社区公众对于社区改造的内隐感知态度,以提高社区规划的效力。研究采用内隐联想测验的神经科学认知方法对景观感知的探讨,以期开拓人文地理学研究方法神经科学转向的新方向。
王敏朱竑王盈盈丘小静曹伟朱绘霖
关键词:城市再开发
空间生产视角下的历史街区自主复兴——以广州华侨新村为例被引量:14
2015年
纵观以往历史街区的复兴,其振兴与保护难免走向对立,但在华侨新村中两者却"自然而然"地走向统一,该文对其走向统一的过程进行深入解读.基于空间生产的理论,对广州华侨新村柔性自主复兴过程中的城市形态及社会结构变化进行了探析.以空间生产"三元一体"为语境,从房屋产权变更、消费需求和绅士化进程三方面说明空间实践的变更,并通过空间实践与空间表征的冲突展现资本第三重循环的作用过程.华侨新村通过其"表征空间"培育了居住需求与消费需求,"空间表征"通过改变建筑形态的方式,与"空间实践"实现统一,完成了空间再生产的自主复兴过程.在此过程中,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催生的消费空间、资本流通催生的地价抬升与频繁的房产投资以及居民与店铺投资者/经营者、原住民与绅士化居民之间关系、政府权力的协调维持着资本的持续流通.正是在各方主体的互动与一系列资本的共同作用下,完成了历史街区的自主复兴.
王敏赵美婷
关键词:华侨新村
电商扶贫下的流空间与知识生产:昆明乡村重构机制研究被引量:3
2023年
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与“流空间”等概念,通过参与式观察和半结构访谈等研究方法,深入分析云南省昆明市东川区、寻甸县和禄劝县三地电子商务进驻乡村所引发的知识生产与要素流动,揭示数字经济驱动下的乡村重构过程与机制。研究发现,电子商务向农村地域系统的渗透,通过各种要素流的连接与转化重塑着乡村的商业空间结构。同时,基于电商培训的知识生产改变了乡村个体与互联网之间的交互关系,使他们有能力通过互联网的赋权积极地连结外界消费者并宣传本地农产品,实现农户的增收,增强村民作为乡村发展主体的身份认同,从而实现了乡村地域系统物质空间、社会空间和文化空间的多维重构。
雷竣超王敏买欣
关键词:行动者网络知识生产
基于“混合使用”理念的历史街区柔性复兴探讨被引量:10
2010年
历史街区作为城市的物质与文化遗留,存在积极与消极的影响。提出"混合使用"是历史街区柔性复兴的有效途径,并结合较为典型的广州市华侨新村案例进行分析与研究,通过对其自主型的混合使用柔性复兴现状、动力、局限性与仍未解决的问题以及混合使用柔性复兴的策略思考的分析,认为"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并行的柔性复兴更为有效,应指导其向多功能合理配置发展,同时在案例的分析过程中,试图得出对其复兴具有借鉴意义的结论。
王敏田银生袁媛
关键词:风景园林历史街区产权变更
乡村振兴背景下的数字化农业空间构建与实践——以广东省紫金县茶产业为例被引量:13
2022年
运用实地调研和半结构式访谈的方法,以广东省紫金县的茶产业为例,探讨乡村农业空间的数字化构建过程,关注数字技术如何推动乡村的社会和空间组织转变。研究发现,数字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不仅助推了透明化和标准化交易网络的构建,推动村域内农业生产运作逻辑的现代化,还激发了多元化的乡村空间功能。然而,在以自上而下路径为主导的数字技术下沉模式中,乡村不同主体与数字技术的日常交互,呈现权力关系、个体需求和文化认知层面的差异。具体表现为数字化建设的不均衡实施,企业层面数字投建的供需错位,以及群体身份异质性产生的多元化技术认知等,这都制约着当地数字乡村的进一步深化建设。未来数字乡村建设实践应重视多元治理主体的协同,进而实现数字化空间构建的良性发展。
罗志伟何慧妍王敏
关键词:数字技术乡村性茶产业
精英吸纳与空间生产研究:民宿型乡村案例被引量:32
2019年
文章以深圳市较场尾为案例,以资本三级循环理论为依据,分析分享经济发展背景下外来精英的"吸纳"所引发的较场尾乡村权力、资本和空间关系的变化。研究发现,乡村空间资本的第一级循环中,外来经济精英通过物质空间实践和社会关系的重塑营造了地方消费空间;在资本的第二级循环中,治理精英将资本投入建筑环境的生产当中,建构地方的制度空间,推动了建筑环境的空间生产;在资本的第三级循环中,治理精英和经济精英将资本投向社会领域,推动资本的社会渗透。文章基于乡村地理、精英吸纳与空间生产相结合的研究视角,以人力资源及其参与乡村治理的策略为出发点,讨论了旅游发展模式下乡村转型的新思路。
王敏王盈盈朱竑
关键词:分享经济民宿
广州河涌的自然社会构建与城市记忆被引量:14
2019年
基于网络文本、访谈和照片评定等数据,本文采用NVivo分析方法对广州河涌案例展开分析,讨论了城市自然的社会建构与城市记忆之间的互动机制。研究发现,城市自然资源的功能随着社会经济条件变化而变化,并通过人的实践与社会系统彼此渗透、共同演化。具体来讲,以广州河涌为例,本文指出河涌的社会建构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城市职能和物质形态的演变,反映了物质的利用方式及其与城市文化之间的关系;此外,城市居民与河涌的互动是文化生产的一种方式,在这个过程中,河涌是地方文化的物质承载者,也是维系地方感的重要物质载体;最后,河涌是城市居民产生记忆及其身体实践的重要物质场域,通过此类物理的沉淀,城市记忆才得以传承和保存下去。研究立足于物质地理学视角,强调了自然资源的社会建构过程,重新审视了人类与自然资源的互动关系及过程,进而反思城市发展与自然之间的处理方式,从实证角度回应了文化地理学从"唯物主义"到"文化表征"再回到"重返物质主义"这个轮回对"物质"和"文化"这两个核心概念的审视。从现实意义来讲,本文讨论了城市居民与城市自然之间的互动,为营造健康城市以及为城市再生产的发展思路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王敏赵美婷朱竑
关键词:城市记忆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